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立夏二三事

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今天是5月6日,也是今年的第七個節氣——立夏。“立夏”起,草木莊稼蓬勃生長。明人高濂所著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說:“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句便是一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夏就是夏季的開始。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夏天是要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農的,告訴農民抓緊耕作。立夏時,帝王會率領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紅色禮服,配硃色的玉佩,馬匹車騎都是硃紅的。為什麼?這是對司夏之神的敬意,紅紅火火是對夏糧豐收的祈求。

“夏”指的是宏偉、龐大的東西,中國人自稱“華夏兒女”,《說文解字》中說:“夏,中國之人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假”在古時還有大的意思,“夏”和“假”讀音相近,古人便用“假”來解釋“夏”。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立夏過後炎熱的夏天來到,人們往往會因疰夏食慾不振、倦怠無力。因此立夏時,人們會吃一些特別的小吃來祈求身體健康。例如,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立夏飯”,還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

周代起,中國人就發明了貯冰抵禦炎夏的方法。《周禮·天宮》記載:“鑑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氣。”清代《燕京歲時記》還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夏日冷飲:酸梅湯、西瓜汁、杏仁豆腐和什錦盤。


立夏三候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空庭泥溼鳴螻蟈,夜氣如秋夢不成。——[宋]周密《暑夜》

一候 | 螻蟈鳴

螻蟈這種害蟲在立夏時會在田間鳴叫,它還會啃食莊稼,常常造成莊稼的大片死亡。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蚯蚓在泥穴,出縮常似盈。龍蟠亦以蟠,龍鳴亦以鳴。——[宋]梅堯臣《蚯蚓》

二候 | 蚯蚓出

立夏時,蚯蚓開始活動,因其能夠疏鬆土壤,一直以來被視為對農業有益的昆蟲。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路入東昌停客棹,時逢長夏覓王瓜。——[明]陶益《喜王瓜》

三候 | 王瓜生

王瓜處處可見,又名土瓜,一名落鴉瓜,可入藥。立夏氣溫回升,王瓜的藤蔓快速生長。


節氣箴言:守拙歸園田

文/于丹

我們今天去看很多青史留名的人,最先見到的介紹一定都是這個人的官銜。但是陶淵明是誰呢?他不過就是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不好功名利祿,做官數年斷然選擇“歸園田”。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陶淵明歸來的是什麼地方?

“田”和“園”這兩個字寫得挺有意思,都是有邊框的。歸田是什麼呢?就是回到了自己有邊界的生活中。

人年輕的時候希望生活沒有邊界,希望一次次在山巔水涯中風流飛揚,志得意滿。但是邊界之內有一份可以把握的樸素溫暖,這要走遠之後回頭看,才會看得明白。

歸來的終點是哪裡呢?是回到自己的心,回到自己的觀念裡。陶淵明在他的《飲酒》裡面說:“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寒暑代謝,歲歲年華都會追逐著流水走遠,古往今來不都是這樣嗎?但只有通達的人能夠真正看透這件事。有多少人不捨地追問,有多少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都說好年光沒有留下,人已經老了,夢已經遠了。

但是陶淵明說,過好今天,過好此刻,一切連起來就是你把握住的今生,為什麼要對所有的過去充滿了嘆息,對所有的未來充滿了迷惑呢?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陶淵明回來在幹什麼?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耕讀是中國人的一個理想狀態。出門幹活有土地,回家休閒可讀書,這種既耕亦讀的日子就是中國文人生活狀態的歸屬。取財於地,取法於天。不誤農時,回來了有閒心閒情還能唸書。

陶淵明真正回來之後,在他的第一首《歸園田居》裡面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的本性就是愛自然山水,要想適應當時的官場社會對他來講挺為難的。但是人都在社會化的路上,“誤落塵網中”。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什麼叫“誤落”?這兩個字挺有意思,因為一個人長大要上學,要讀書,要接受價值觀,要去建功立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走得太遠,會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恍然覺得失去了什麼。陶淵明認為,他是錯誤地掉進了深深的塵世大網中。

而他說“一去三十年”,若說陶淵明當了三十年的官,那就太抬舉這位散仙了。有一種說法,認為“三十年”應該是“十三年”才對。

但我認為,他說的三十年,是說世俗的日子。那樣的世俗紛紜裡也許他並沒做官,只是有些交遊,但是他認為那也不是自己想象的生活,所以還是執意要回來。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陶淵明如何堅守“歸園田”這份心境?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所有生物的本性是什麼?被關著的小鳥,它一定想念當年自由的山林;在池塘裡面養著的游魚,一定夢想回到寬闊的深淵,這就是本性。

人都會在侷限的、規矩的、束縛的、狹小的環境中懷念天性本真的自由與尊嚴。陶淵明就這樣回來了,“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在自家南邊找一片荒野,開開荒種點地,回到農耕文明樸素的幸福中。

“守拙”,“拙”字向來是和“巧”字對應的。我們都希望一個小孩子是聰明的,是靈巧的,為什麼陶淵明要“守拙”呢?

立夏 | 夏木已成陰,守拙歸園田

有的時候,笨拙是一個人向這個世界發表的宣言——我不要那麼聰明,那麼耍心眼、用心機,而陶淵明的宣言更透徹、更勇敢。

他說的是“守拙”。當別人都在追逐聰明的時候,他不僅是“拙”的,而且他能守得住。一個人願意“守拙”可不容易,別人會勸你失守,要想守得住,那要有定力。陶淵明正是因為守得住那份樸拙性情,所以他歸得來一方自由田園。

(摘編自於丹《中國人的生活之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