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黎萬強 小米之家 小米Note 雷軍 頂樓TopView 2017-06-13

2017 年年初,極客公園創新者大會上,雷軍說:「小米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緊接著,在 4 月的小米 6 的發佈會上,雷軍用一張「春暖花開」圖片作為開場。

這似乎是 2017 年小米觸底反彈的真實寫照。IDC 數據顯示,2017 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環比增加 21.6%。而在 GFK 公佈的 2017 年第一季度互聯網手機銷量排行榜中,小米排到了第二。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談小米成績時,黎萬強顯得輕鬆了許多。2017 年 5 月 12 日,極客公園前沿社前往華潤城小米辦公樓拜訪了黎萬強。黎萬強向到場 6 名創業企業家們分享了小米的產品經驗和用戶心得。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黎萬強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創辦小米之前曾任金山軟件設計中心設計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等職。

這一天距離 2016 年 1 月,黎萬強迴歸小米,已經過去了 18 個月。

閉關前的黎萬強,身上有很多焦慮。而此時,在小米位於北五環的辦公室裡,黎萬強的眼神是平靜的。他穿著短袖襯衣,斜坐在椅子上,說到興奮時會爽朗大笑。他的水杯上,印著他的攝影作品《花與樹星空》。

可以看出,迴歸小米的這 18 個月,黎萬強的狀態是享受的。他對頂樓 TopView 說:「你會發現永遠都沒有高潮,因為永遠都是高潮。」

MIX 的使命

黎萬強閉關的這一年,不僅是黎萬強本人的中場休息,也是手機產業上下半場的分水嶺。2015 年底,雷軍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小米內部不允許再探討銷量,不再探討第一,而是迴歸初心。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小米管理團隊。

黎萬強既是初心的締造者,也是初心的一部分。他坦言:「第一年回來的目標,是要喚醒老用戶。」

什麼樣的小米,才能給老粉絲們熟悉感?「我們總說創新,但如果你沒有配套的產品,你是完成不了傳遞,穿透不了用戶的。「

從小米 5 到小米 5s、小米 Note 2……這一年次第展開的幾次重大發布中,黎萬強和他的團隊找到了以「黑科技」關鍵詞入手,歷經「一面科技,一面藝術」,然後,再把「探索」一擊打穿。

如同庫布裡克經典的「黑碑」意像,2016 年內,小米探索精神凝練之作就是小米 MIX。

當雷軍發佈 MIX 時,「驍龍 821 處理器」「全面屏」「陶瓷聲學系統」「17:9 屏幕(6.4 英寸)」,在近兩年創新乏力的手機行業如平地驚雷。老粉們紛紛感嘆道:「雷軍宛如初見」。

事實上,出於對技術天然的追求,小米內部技術部門一直在嘗試做酷的產品。但是沒有想過做酷的產品有什麼戰略意義,有點像「技術宅做著玩」。黎萬強說,後來自己和上海團隊看到了 MIX 的原形後,與雷軍達成了共識:要用「概念手機」打出去。

對於小米 MIX,黎萬強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黎萬強說:「MIX 不單純是手機產品線,更多還是完成了整個小米的品牌的一個制高點。後來小米關於探索、科技、情懷等描述,是通過 MIX 完成的。」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MIX 白色版曾上了美國《時代週刊》雜誌。

在黎萬強眼中,MIX 是小米「找初心」的高潮。從小米 5 開始最早用上了陶瓷,還採用了正面按壓指紋識別,相機也用了 PDAF 相位對焦。接下來,從小米 5,到 Note,小米團隊一直在各個層面挖掘創新的拉動力。這一系列「黑科技」的探索,終於在 MIX 這款產品上集中爆發。MIX 好比一支箭,將產品初心、品牌初心、從發燒到探索的使命一把穿透。

挑戰在於,產品創新的臨界點不好把握。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概念創新與實用需求結合;其後還需要考慮生產能力是否能與產品匹配;最後還有產品定價和市場營銷配套打法擺在眼前。

「在摸索創新與需求臨界點的過程中,小米還真的是犯過好幾起天價學費的錯誤」,黎萬強坦言,以 OTG 手機接口為例。小米 2s 是最早在手機上大規模使用 OTG 手機接口的。為了這個功能加的模組可能只有不到一塊錢,但是當時手機出貨量已經兩千萬臺了,總的投入是千萬級別的。然而最後,黎萬強與團隊發現,真正使用這個功能的用戶不到幾千人。結果就是,小米耗費兩千萬做出來的功能,最後只有兩千人用。關鍵是,這個功能不具有傳播度,使用也很低頻。

在 MIX 產品定義階段,團隊意見起初並未統一:設計太過先鋒就會忽視用戶真正需求,設計太過保守就丟失了探索創新的初衷。讓人讚歎創新的 MIX,其實最初設想更為激進:不僅是全面屏,還是一個沒有耳機插孔和攝像頭的手機。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小米 miui 設計團隊。

黎萬強說,後來,是雷軍將產品定義往後拉回了半步。「雷總很堅定的說,大家相信,只要有全屏的點就夠了,其它點做太多以後,有可能它並不實用。」黎萬強回憶起這段產品歷程,認為真正在 MIX 上穿透這個市場的是全面屏,這就是產品定義的策略和技巧。

產品定義確定後,黎萬強帶領的市場團隊立即跟進長線準備。黎萬強回憶道,自己是 2016 年 2 月左右第一次看到產品的原形,然後立馬投入配套打法的研究中。一個月左右把思路敲定後,旋即投入宣傳視頻等內容準備中。於是用戶看到了「一面科技、一面藝術」的小米。「從去年開始,其實每一場發佈會都在講工藝,包括現在小米 6 的時候,發佈會也在講工藝。」黎萬強將其總結為小米另一套市場核心脈絡。

而面對產品創新使命時,供應鏈和產能的不完美似乎可以被原諒。黎萬強說道:「它肯定幾十萬級的量級,像陶瓷的生產,其實也很難上到幾百萬、上千萬。覺得回到小米的這個內核,當你要追求技術創新的時候,其實永遠都會面臨這樣的挑戰,你不能什麼都要,但隨著公司的成長,只可能會越來越優化,但是問題也會存在的。」

產品出來之後,團隊又開始爭論 MIX 定價。黎萬強一開始想定 3999,銷售夥伴甚至把價格抬到了 6000,但雷軍堅持 3499 的價位。「這點雷總很堅決,小米性價比的價值觀不管哪個階段都要堅守,所以 MIX 成了唯一一臺因為定價過低被知乎網友吐槽的手機。」黎萬強笑道。

「參與感」2.0

除了喚醒老用戶之外,這 18 個月黎萬強還在做另一件事:在新的邊界做新的探索。黎萬強說:「迴歸這一年多,也看到我們開始做傳統廣告,包括一些新穎的玩法。」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明星代言的紅米廣告到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植入廣告,標誌著小米正式踏上了傳統廣告之路。

黎萬強離開這一年,手機市場上的老玩家們紛紛捲土重來。華為、OPPO、vivo 等手機廠商採用重線下的打法,佔據了國內手機出貨量的第一陣營。這並非黎萬強熟悉的格局。畢竟幾年前的互聯網手機市場,小米還能用很低的互聯網成本與用戶對話,用戶還會為「性價比」和「線上銷售」買單。

但是黎萬強將今天的格局視為必然。華為是碰上了三星撤場的浪潮,當年三星在國內的運營商市場全線撤退的時候,華為接盤了三星的渠道。小米的崛起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波換機浪潮,用戶多為一二線城市熟悉互聯網的人群,所以小米在 2014 年之前主要的營銷渠道走的是線上。

2015 年到 2016 年第二波主要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主的換機潮到來的時候,小米沒有接住,OPPO、vivo 抓住了這個機會,這和他的商業業態是相關的。因為很多三四五線城市用戶都是有通過經銷商、零售商購買數碼產品的習慣,習慣到家門口買,OPPO、vivo 在線下渠道的經營讓他抓住了這一波紅利。

然而,三四線城市的商業業態,是以經銷商、零售商的購買習慣。而小米的基因,是抓住「不走線下」的互聯網核心。黎萬強認為,這是一個補課的機會。「這幾家現在大家都是在互相學習,比如說我們要往線下走,OV 也要往線上走。我們面臨的可能是渠道擴張的過程,但 OV 面對的是營銷的過程。大家面對的問題和難題都不一樣,但大家都在互相滲透。」

因此,黎萬強說,2017 年小米的市場重心是拉新。一般來說,發燒友群體基本上 80% 以上都是男性,比如小米發佈會的觀眾以男性為主。但小米立足於大眾的消費品時,要更具備影響女性用戶的能力,這意味著媒介策略也會不一樣。「所以小米會冠名《奇葩說》,因為《奇葩說》的用戶群體 80% 是女性。」黎萬強說。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雷軍作為嘉賓參與第四季《奇葩說》。

廣度和深度,是黎萬強迴歸後感受最強烈的變化。走深了,是因為只做市場了。而走廣了,意味著,《參與感》中的部分法則,比如堅持不鋪線下渠道,不在線下打廣告等,都需要被修改。

「互聯網佔大概,20%、30% 的市場,可能用兩三年就能拿下來,但後頭 60% 的市場,還是要你紮實去投更多的資源,包括配套新的打法。」黎萬強說。

於是我們看到,小米手機的廣告已經佔據全國各大城市的公交站牌和地鐵站。清一色的淡妝美人,拿著小米 6 手機一笑,旁邊是幾個大字「變焦雙攝,拍人更美」。小米的線下店也一步步開張。「這裡又有一些新的方法論總結。」黎萬強說。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小米手機廣告佔據全國各大城市的公交站牌和地鐵站。

對於熟悉的線上渠道,黎萬強也有新的認識:「電商渠道,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它不是唯一,佔比也比較少,但肯定要做。可以看到的是,小米幾個電商通道內,微信商城的量不大,但是傳播力度大。比如我們小米 6 發佈的那天,一條文章就有將近 250 萬人看過,20 萬人點贊。因此微信對於對於老用戶的穿透力還是挺強的。未來,電商比例肯定越來越多,至少未來三五年來看,應該還至少佔 40%、50%。」

而全新的線下配套打法,黎萬強和團隊也正在摸索中前進。黎萬強總結,線下廣告需要,第一,說人話,說大白話;第二,針對不同人群宣傳策略有所區隔。「用戶很多時候,對代言人還是比較敏感的,所以在小米之家的附近,我們會配套重點投放。再比如說戶外廣告,一定很簡單、很粗暴的理解,千萬不要想去覆蓋所有人群。」

「小米的品牌要往高端上去打,這是小米內部的共識。」黎萬強說,難點在於把握高端品牌與銷量的平衡值。所謂「高端」,也是建立在一億臺銷量基礎上的高端,黎萬強和團隊們會花時間去思考兩者如何組合完成。「我們是互聯網公司,用戶規模是一切。我們不會硬為了做高端,這是一個思考上的原點。」

撕裂式成長

創業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是可以單點致勝的。可是隨著戰線越開越多,越拉越長,公司投入都將以指數級上升。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戰線越開越多,越拉越長,公司投入都將以指數級上升。

而手機行業沒有辦法做到小而美。如果出貨量做不到 1000 萬臺,就會被清場。手機的邏輯是,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拿到最頂級的合作供應商。於是我們看到了前三年中,以銷售為王的小米,但同時急速擴張的背後埋著陷阱。

黎萬強說。「前三年還是很亢奮的狀態,整個情緒都很極端,有時候焦慮的要死,亢奮的要死,但是整體還是很亢奮的在裡面狂奔的狀態。」黎萬強將之前的創業總結為「在亢奮裡狂奔」。而回歸小米後的 18 個月,黎萬強這樣描述:「就是不停的撕裂。」。

「那時候跑得太快了,很多事情沒想那麼細。」所以近兩年,我們見到了一個「學徒」小米。黎萬強說,過去一年,在雷軍直接接管以後,手機部才正式有產品部。小米發展初期的超高速增長不是商業常態,基礎還不是很紮實的,要學的有很多。」

比如,以前小米主打性能,將產品聚焦在 CPU 內存和 MIUI 上。隨著用戶需求層層遞進,大家開始看工藝,看拍照性能。變量越來越多,牽一髮而動全身。黎萬強認為「這是硬件行業繞不開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往上邁一個臺階的話,就得補課。」

黎萬強拿小米供應鏈舉例。之前小米供應鏈狀態,在黎萬強眼裡是「粗放」的,直到雷軍親自牽頭。小米在供應鏈管理上,還在幾個方面補課:第一個真正把分發系統給建立起來,讓系統,而非人去做銷售的預測和管理;第二個,向關鍵部門投入更多人力支持,以及梳理團隊架構。第三,儘量減少 SKU,儘量共用元器件。「我覺得雷總抓了供應鏈以後,這一塊基本上更可控。」

而未來仍然充滿挑戰。黎萬強說道,未來一兩年,首先是在國內手機市場中,清洗掉海外品牌。「看過去的十年二十年,消費電子打的多激烈,都會有五到十個品牌存在。」

黎萬強說,現歷史上所有做的最成功的市場份額,都不可能在局部市場。反觀中國的市場,每一家都不可能超過 30%。現在的市場份額已經到頭了。所以要做兩件事:第一,補短板,夯實基礎,守住自己的 30%;第二步,就是往海外走。「我們在這種新興的市場,都變成第二戰場,像印度、印尼,包括俄羅斯市場。」

「反正做一個偉大的事業肯定是痛苦的,除非你做一個藝術家。」黎萬強笑道。而矛盾的是,經歷了痛苦之後的黎萬強,做了一年的藝術家後,又選擇回到起點,繼續創業征途。

黎萬強:迴歸小米的 18 個月

2015 年 8 月 9 日,黎萬強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了個人攝影展《花與樹的星空》。

「有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得想想,雖然做小米很辛苦,但是在當下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我們還是比其他人幸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很多創業者,其實很難有機會做成幾億美金的生意,真的是運氣。包括像我們踩狗屎運,做成這樣的規模,我覺得這樣的機會很少,非常少。」黎萬強說道。

在談到公司成長時,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說道:「十億美金的生意是可以計算的,百億美金可能是運氣,千億美金就是天命了。」對此黎萬強深表認同,在迴歸的 18 個月裡,他在不停地努力,堅守不變的,推動變化的,就是為了不辜負這個機會。畢竟,機會還在小米手中。

撰文:房宮一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