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拜名師、勤學習、三登科後進官場,當祕書寫文案

小說:拜名師、勤學習、三登科後進官場,當祕書寫文案

大唐的文人,簡直算得上是多能多專。啥都會一點,生活更精彩一些。

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劉禹錫準備了紮實的精神基礎。他不但熟讀經史,還通曉天文(曾經和僧人惟良交流天文知識),甚至還精通醫學(三十多歲還編寫了《傳言方》醫學書籍)。

他的學習成就,離不開謙恭好學。他隨身準備有筆記本,一旦見到自己崇拜的文化人,就會尾隨其後,隨時瞅機會請教,認真記筆記,做痕跡化管理,並隨時複習翻閱。

當時,吳興有一位高僧,法號皎然。這位高僧俗姓謝,他自稱是謝靈運之後。不但佛法高深,最要命的是,詩歌寫作一流。雖然大唐當時有很多僧人會寫詩,但都不及皎然。他還有一個叫做靈澈的和尚同行,也是個詩歌高手。

這種高手,劉禹錫咋可能錯過呢?必須尾而隨之,討而教之。

話說拜師當天,兩位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要求劉禹錫以自然風光為題,吟詩一首。劉禹錫稍加思索,脫口而出一首《楊柳枝詞》,然後寫在紙上:

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

桃紅李白皆誇好,邀得垂楊相發揮。

兩位高僧相視一笑:寫得不錯,但還缺少靈動。給你個建議,把“邀”字改成“須”,感受一下?

劉禹錫仔細一想,簡直是高啊!只此一字,讓這首詩上升了好幾個檔次。於是,劉禹錫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寫成了《楊柳枝詞九首》(306字),成為後代範文。兩位老師的指導,讓劉禹錫的文采大幅提升。

他對老師的感情,相當真摯。話說靈澈禪師圓寂十七年之後,劉禹錫幫助其門人秀峰禪師出版了老師的《澈上人文集》,還親自動手寫了前言《澈上人文集序》(613字)。其中這樣記錄師生情誼:

初,上人在吳興,居何山,與晝公為侶。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他還這樣評價老師的學問:

世之言詩僧多出江左。靈一導其源,護國襲之。清江揚其波,法振沿之。如麼弦孤韻,瞥入人耳,非大樂之音。獨吳興晝公,能備眾體。晝公後,澈公承之。

這一學,就是九年義務教育,中間無縫銜接。

好不容易到了大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已經十九歲的劉禹錫終於學有所成,準備一試身手。正好,這一年,大唐開科取士,劉禹錫被所謂三好學生選送參加。

大唐的考試不比如今,考試前提前半小時到考場妥妥的。因為交通原因,必須十分提前動身,邊遠地區甚至提前一年兩年。

交通傷不起啊,牛車、馬車、漁船、步行,啥交通工具都經歷了。趕到帝都參加公務員選拔考試的劉禹錫,正好二十歲。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把自己整理的文稿投遞給社會名流、達官顯貴,刷一下存在感,引起他們的注意。所謂“行卷”。萬一有人識貨,點贊作品,並轉發推薦呢?萬一火了呢?

在大多數人都執行這種操作的時候,劉禹錫不以為然。他想,要投稿就要投個大的。他果斷把文章發給了德宗皇帝。然鵝,並無音訊。極有可能是皇帝並沒有收到他的郵件,被太監作為廣告或者垃圾騷擾郵件給過濾了。

還是不能免俗,他不得已,也和大家一樣,先把這些文章發送給可能識貨的社會名流。

最後發現一個問題,所謂的“行卷”其實並無卵用。大多數人覺得喜歡,看看後,感嘆一番,也就算了,根本不得轉發推薦。更有甚者,收到的文章多了,直接屏蔽,或者直接丟進了垃圾桶。也有些過分的,把人拉黑了。

要想考試通過,還是要靠自己。只有考試,才是唯一出路。

中間過程直接省略,一舉高中。

劉禹錫十分興奮。原本他都做好了諸多假設,現在這些假設都成了真正的假設。必須要感謝這個正直的時代。多年後,他在《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160字)中用這樣一句描寫了自己的心情:

初逢貞元尚文主,雲闕天池共翔舞。

這一年,一起通過大唐公務員考試的,還有柳宗元。

大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22歲的劉禹錫再次參加貢舉考試,登進士第。同一年,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順利登上第二科。

這兩次大考通過後,劉禹錫十分開心。

大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劉禹錫參加吏部取士科考試,終於實現了三登科。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正式的聘書終於來了,劉禹錫被任命為太子校書。這個職位是東宮屬官,主要職責是校對勘誤崇文館的書籍。自古以來,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那是一個高級人才的出產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這能夠大量讀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東宮工作了5年,無非就是一些編輯校對整理工作,木有啥激情,按部就班,沒有啥顯著成績,也不會有顯著差錯。

時間很快就到了大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劉禹錫的工作發生了一次較大的變動。從中央機關下到地方基層,擔任徐州泗濠節度使掌書記(不是黨委書記,實際上就一祕書長),成為了泗濠節度使杜佑的下屬。

為啥工作突然變動呢?

劉禹錫的這位垂直領導杜佑,可不簡單。他是大唐最有名氣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之一,屬於典型的官二代。但這人全然沒有所謂官二代的不良風氣,十分能夠體驗民間疾苦,關心愛護群眾。

更有價值的,是這位杜領導和劉禹錫的父親劉緒是老朋友。杜佑需要一個寫材料的高手。所以,他獲得這個這個工作,不是關係戶,全靠“實力”取勝。

上班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幫助杜佑,輔助推進史書《通典》的編撰。讓杜佑花了三十多年心血、共二百卷的書,在大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順利完成並發表。

這是一部很厲害的書,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史書。

杜佑十分高興,覺得劉禹錫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經常安排一些有技術含量的事情讓他做(尼瑪還是寫材料……)。

在大唐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徐州刺史張建封病逝。主要領導掛了後,地方上一群“內夥子”自作主張,讓張建封的兒子接班繼續搞,卻把朝廷派來的新領導韋夏卿攆得屁僕。

這特麼不講政治?朝廷果斷安排泗濠節度使杜佑出馬擺平。劉禹錫必須隨軍工作,雖然不會上火線殺敵,但在後方寫材料,包括戰書、彙報、軍情速報等,寫了很多。

可惜,杜佑運氣沒跟上,戡亂失敗,朝廷只得另外派人。杜佑不再擔任泗濠節度使,而改為淮南節度使,劉禹錫也就成了淮南節度掌書記。

打仗失利的杜佑,心情十分鬱悶。他安排劉禹錫幫助寫材料,給朝廷認錯,想辭職回鄉。劉禹錫果斷寫了一篇《代杜司徒乞朝覲表》(392字)。句子很動感情,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竊位時久,妨賢愧深。況歷任以來,四十八考。祗奉朝謁,時才二週。服勤郡府,荏苒垂老。屏營魏闕之思,夢想承明之跡。如迫餒寒,不忘衣食。伏惟睿鑑,俯亮愚衷。早賜擇人,與臣為替……所冀退歸舊裡,沐浴皇風……

老闆都在請求辭職,劉禹錫作為下屬,感覺不能再混下去了。在揚州還能搞啥呢?他也想回長安,說不定還有大大的機會。心情很糾結,寫了一首《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淮海多夏雨,曉來天始晴。

蕭個長風至,千里孤雲生。

卑溼久喧濁,搴開偶虛清。

客遊廣陵郡,晚出臨江城。

郊外綠楊陰,江中沙嶼明。

歸帆翳盡日,去棹聞遺聲。

鄉國殊渺漫,羈心目懸旌。

悠然京華意,悵望懷遠程。

薄暮大山上,翩翩雙鳥徵。

於是,他也寫了一個請示。終於在大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年底,劉禹錫終於接到調往畿具的批覆。

終於可以回到首都機關工作了,劉禹錫各種開心。

拜名師、勤學習、三登科後進官場,當祕書寫文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