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舉行專家研討會

由啟蒙影業出品,姚曉峰執導,孫紅雷、辛芷蕾、曾舜晞、蔣依依領銜主演,劉敏濤、塗鬆巖、楊玏特別出演,檀健次、林熙越、常玉紅、康可人聯合主演的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於7月9日收官,劇集連續多日時段收視率保持第一,成為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2019年上半年晚間劇的收視冠軍。

7月11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中國視協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工作委員會承辦的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專家研討會在北京正式召開,導演姚曉峰、總製片人張書維、主演孫紅雷及多位權威學者、行業媒體齊聚,共同探討劇集的創作價值、精神內核及教育意義。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原文化部外聯局文化參贊吳世廣、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原《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祕書長易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中教華影全國校園電影院線總經理熊殷、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等專家學者蒞臨出席,研討會由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祕書長範宗釵主持。各路專家全方位地剖析與解讀了電視劇的創作內涵,道出了這部聚焦家庭情感、家庭關係的作品的價值所在。

多維話題聚焦原生家庭代際情感成就現象級電視劇

“《帶著爸爸去留學》是一部關注新時代青少年成長,探索家庭教育新思路的作品。”導演姚曉峰現場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初衷和心路歷程,表達了作為文藝創作者的初心與責任。主演孫紅雷補充道,這部劇對自己來說不僅是一次創作,更像是在戲劇的人生裡學會怎麼樣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做更好的教育和引導。

主創團隊對於此次研討會十分看重,認真聆聽各位影視行業專家的意見與點評。中教華影全國校園電影院線總經理熊殷認為,“文藝工作者天生是帶有使命的,《帶著爸爸去留學》無論是導演、演員還是製片人,都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培養著一代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原《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用“現實感強、情節性強、人物個性強”形容電視劇的看點,並表示:“《帶著爸爸去留學》在國外所經歷的這一番對於我們思考教育,思考如何當父親,都是有借鑑意義。”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祕書長易凱將本劇與姚導之前的作品《虎媽貓爸》作對比,表示觀劇時深有感觸,領悟到親子間代際交流很重要,關心孩子的成長除了陪伴更需要的是家長變得更優秀。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從家庭教育題材出發,認為電視劇探討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不乏現實主義的深刻性。紀錄中國理事會祕書長張延利同樣對原生家庭的話題深有感想,他補充道,這部電視劇讓社會重新重視父親的作用,更好地探討了父母和孩子相處的諸多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原生家庭是社會生活中不變的熱點,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值得關注。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則從電視劇的創作性及藝術性進行剖析。她總結道,劇中三對家長性格層次感都比較強,家長和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軌跡和性格特徵影響明顯,使得電視劇情節飽滿,敘事感強。《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對孫紅雷的演技實力稱讚有加,同時表示這部戲難能可貴地用接地氣的方式體現諸多社會話題。

強烈共鳴客觀剖析留學問題探討家庭教育內核

研討會上,留學成為又一熱點話題引發現場討論,專家各抒己見從多維度、多角度對劇集中的陪讀留學現象進行深入剖析與解讀,充分肯定了電視劇在思想藝術上的突破與創新,抓人的情節和實用的留學小貼士獲得專家們的高度讚賞。

原文化部外聯局文化參贊吳世廣曾派到駐芬蘭使館工作17年,對於海外留學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坦言,留學的確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國外都能適應這個環境。家長確實需要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送到國外。《帶著爸爸去留學》關心社會留學現象,表現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祕書長範宗釵也直言留學生活十分辛苦。留學話題同樣引發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的認同與共鳴,她認為:“留學對年輕人的歷練和挑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品當中涉及到留學中的很多事件,這些情況大家好像耳熟能詳,進行藝術轉化怎麼表現,在這個劇裡有比較好的呈現。同時,電視劇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包括情感的衝擊力以及鮮活的角色。”

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受邀做研討會的總結髮言,他認為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講述了普遍家庭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這部電視劇像一個萬花筒,把目前社會上關於留學問題通過不同的側面、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反映出來。劇集的高收視率帶來了大家的關注與討論,引發大家對於留學教育的反思。

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作為2019年最受關注的家庭關係話題劇,以強衝突劇情和鮮明人物性格,呈現中國普通家庭父母陪孩子海外留學的陪讀現狀,折射出原生家庭所存在的教育問題和親子情感矛盾,正如導演姚曉峰所言,“家風正則國正,青年興則國興,希望《帶著爸爸去留學》能讓觀眾在嘻笑怒罵間有所領悟、有所成長。”同時,他表示,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者應該有感而發聆聽時代聲音,從百姓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與靈感,持續推出精品服務大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