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佈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佈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國外名校光環給了一些學生優越感,讓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舒適圈內,在找工作時也挑挑揀揀,很多行業不願去嘗試。

比如上文說到的兩個行業,除了相對更為豐厚的“錢”景,更在於這些公司提供了和名校氛圍類似的工作環境與圈子。這份工作能讓學生在畢業後依舊被認為是“成功”的代表,繼續與最聰明、最勤奮的人接觸,擁有高端的職業技能與光鮮的履歷。

學生們真的對金融、諮詢那麼感興趣嗎?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激烈的道路:想要在大四時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大三就要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那麼大一和大二就要開始案例競賽、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

但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份工作確實能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一個更好的平臺與標籤,但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被高工作量壓到喘不過氣,或者發現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事業。那時他們的退出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狹窄。

很多孩子在留學前,一直嚮往著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是,很多人一進大學,就在大公司的賽道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佈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國外名校光環給了一些學生優越感,讓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舒適圈內,在找工作時也挑挑揀揀,很多行業不願去嘗試。

比如上文說到的兩個行業,除了相對更為豐厚的“錢”景,更在於這些公司提供了和名校氛圍類似的工作環境與圈子。這份工作能讓學生在畢業後依舊被認為是“成功”的代表,繼續與最聰明、最勤奮的人接觸,擁有高端的職業技能與光鮮的履歷。

學生們真的對金融、諮詢那麼感興趣嗎?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激烈的道路:想要在大四時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大三就要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那麼大一和大二就要開始案例競賽、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

但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份工作確實能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一個更好的平臺與標籤,但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被高工作量壓到喘不過氣,或者發現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事業。那時他們的退出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狹窄。

很多孩子在留學前,一直嚮往著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是,很多人一進大學,就在大公司的賽道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不接地氣:讓留學生出得去、回不來

留學生回國找工作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和視野寬廣上。但長期遠離國內,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本土實際不接軌,很多事情不會做。僱主們也從“海歸=精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招聘時更趨於理性,有時也更青睞在市場中有實戰經驗的國內高校畢業生。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職場上的一些軟技能,比如和同事上司的溝通,維護客戶關係等,留學生更加陌生。有些留學生回國後發現,國外生活培養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似乎與周圍格格不入,國內的一切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出得去,卻回不來了呢?

不少家長會出於愛護孩子的心理,總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妥妥當當。放假的時候,不是帶著一起出去玩,就是參加各式夏令營補習班;留學後的假期,實習也早早給孩子找好了。

過多保護,孩子們就無法長起自己的肌肉;沒有在社會中摸爬滾打過,他們又怎麼會了解國內真實的環境呢?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佈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國外名校光環給了一些學生優越感,讓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舒適圈內,在找工作時也挑挑揀揀,很多行業不願去嘗試。

比如上文說到的兩個行業,除了相對更為豐厚的“錢”景,更在於這些公司提供了和名校氛圍類似的工作環境與圈子。這份工作能讓學生在畢業後依舊被認為是“成功”的代表,繼續與最聰明、最勤奮的人接觸,擁有高端的職業技能與光鮮的履歷。

學生們真的對金融、諮詢那麼感興趣嗎?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激烈的道路:想要在大四時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大三就要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那麼大一和大二就要開始案例競賽、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

但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份工作確實能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一個更好的平臺與標籤,但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被高工作量壓到喘不過氣,或者發現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事業。那時他們的退出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狹窄。

很多孩子在留學前,一直嚮往著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是,很多人一進大學,就在大公司的賽道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不接地氣:讓留學生出得去、回不來

留學生回國找工作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和視野寬廣上。但長期遠離國內,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本土實際不接軌,很多事情不會做。僱主們也從“海歸=精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招聘時更趨於理性,有時也更青睞在市場中有實戰經驗的國內高校畢業生。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職場上的一些軟技能,比如和同事上司的溝通,維護客戶關係等,留學生更加陌生。有些留學生回國後發現,國外生活培養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似乎與周圍格格不入,國內的一切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出得去,卻回不來了呢?

不少家長會出於愛護孩子的心理,總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妥妥當當。放假的時候,不是帶著一起出去玩,就是參加各式夏令營補習班;留學後的假期,實習也早早給孩子找好了。

過多保護,孩子們就無法長起自己的肌肉;沒有在社會中摸爬滾打過,他們又怎麼會了解國內真實的環境呢?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美國家庭在讓孩子接觸真實社會這一點上,做得還是相當超前的。大部分孩子自高中起,假期都會出去打工掙錢、或是做志願工。

美國學校的暑假很長,家長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利用這段時間自己去申請實習,新興行業、創業機構都是不錯的選擇。一定要提前讓他們接地氣,多與不同類型的人接觸,親自體驗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在嘗試中被拒絕、犯錯誤被批評都是很好的體驗。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瞭解留學最新資訊


有人說,留學開頭難,結果更難。

根據各種研究提供的數據,有8成的海歸認為收入不如預期;HR也普遍認為,海歸背景不如以前吃香了:76%的僱主認為“海歸就業時自我定位過高”,54%認為“海歸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為什麼會這樣?孩子出國讀名校,付出了多少辛苦,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難就業了?


名校陷阱:過於同質化的“成功”定義


“以往我遇見“學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都是書呆子;而碰到體育好的人,會覺得他們學習肯定不行。但耶魯的同學們讓我大跌眼鏡 —— 他們體育、音樂、藝術樣樣拿手。早上我一睜開眼,他們就已經出門鍛鍊、讀書去了,一天排滿了各種活動,晚上回來後還繼續挑燈夜讀,最後成績還能拿下全A。”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其中之一就是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造成的,過於同質化的、對於成功的定義。

每年畢業季,哈佛大學都會公佈該年畢業生的去向。縱觀近五年來的數據,會發現有近40%的哈佛畢業生都選擇在金融和諮詢行業工作。

幾十年來,巨頭公司們深入地滲透、改變了精英大學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在校內進行公司品牌宣講,將成功的校友樹立為榜樣,邀請他們把自己的“成就”分享給學弟學妹。每年招聘季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校園裡的都在談論那幾間頂尖大公司,麥肯錫、波士頓諮詢、高盛、大小摩...

這兩個傳統意義上薪資豐厚的行業,似乎已經成為藤校畢業生對於“成功”的標準答案。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國外名校光環給了一些學生優越感,讓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舒適圈內,在找工作時也挑挑揀揀,很多行業不願去嘗試。

比如上文說到的兩個行業,除了相對更為豐厚的“錢”景,更在於這些公司提供了和名校氛圍類似的工作環境與圈子。這份工作能讓學生在畢業後依舊被認為是“成功”的代表,繼續與最聰明、最勤奮的人接觸,擁有高端的職業技能與光鮮的履歷。

學生們真的對金融、諮詢那麼感興趣嗎?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條競爭更加激烈的道路:想要在大四時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大三就要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那麼大一和大二就要開始案例競賽、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

但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份工作確實能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一個更好的平臺與標籤,但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被高工作量壓到喘不過氣,或者發現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事業。那時他們的退出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狹窄。

很多孩子在留學前,一直嚮往著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是,很多人一進大學,就在大公司的賽道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不接地氣:讓留學生出得去、回不來

留學生回國找工作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外語能力和視野寬廣上。但長期遠離國內,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本土實際不接軌,很多事情不會做。僱主們也從“海歸=精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招聘時更趨於理性,有時也更青睞在市場中有實戰經驗的國內高校畢業生。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職場上的一些軟技能,比如和同事上司的溝通,維護客戶關係等,留學生更加陌生。有些留學生回國後發現,國外生活培養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似乎與周圍格格不入,國內的一切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麼出得去,卻回不來了呢?

不少家長會出於愛護孩子的心理,總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妥妥當當。放假的時候,不是帶著一起出去玩,就是參加各式夏令營補習班;留學後的假期,實習也早早給孩子找好了。

過多保護,孩子們就無法長起自己的肌肉;沒有在社會中摸爬滾打過,他們又怎麼會了解國內真實的環境呢?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美國家庭在讓孩子接觸真實社會這一點上,做得還是相當超前的。大部分孩子自高中起,假期都會出去打工掙錢、或是做志願工。

美國學校的暑假很長,家長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利用這段時間自己去申請實習,新興行業、創業機構都是不錯的選擇。一定要提前讓他們接地氣,多與不同類型的人接觸,親自體驗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在嘗試中被拒絕、犯錯誤被批評都是很好的體驗。

名校留學歸來,反而不利於就業?優秀的孩子為何落入名校“陷阱”

面向未來職場,留學生該怎麼做?

那麼,要如何在更好地渡過留學時光的同時,避免未來職場受挫呢?

第一,留學生們可以在讀書時多與其他領域的學長、前輩交流,瞭解不同的人是如何選擇職業的。

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想法,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業,只有那樣才能全情投入。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歡的,你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肯定有更多的人比你有激情,也更有靈感,更加具有效率。

第二,向內挖掘自己的優勢,向外觀察市場形勢,這兩點缺一不可。

要樂於和各種朋友們交往,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與他們分享觀點、共同學習。“出國”更多是體制內教育不成功後的“下策”,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庭不多,也很少有人考慮衝擊頂尖的美國大學。留學市場也比現在更加“原始”,更重視“結果”而非申請道路的“過程”,從業人員也少有海外留學背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