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別離》劇照

不久前亮相的《少年派》中,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隨著各種教育場景和話題、問題的打開,之前被宮鬥、職場、奇幻、情愛題材佔領的熒屏,越來越“照”得見現實的難點與痛點,越來越褪去“仙氣”,具有了一些人間煙火氣與生活質感,這是此類題材劇引發觀賞評議熱的主要原因。

議題不止教育,敘事脫出單一

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別離》劇照

不久前亮相的《少年派》中,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隨著各種教育場景和話題、問題的打開,之前被宮鬥、職場、奇幻、情愛題材佔領的熒屏,越來越“照”得見現實的難點與痛點,越來越褪去“仙氣”,具有了一些人間煙火氣與生活質感,這是此類題材劇引發觀賞評議熱的主要原因。

議題不止教育,敘事脫出單一

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少年派》海報

不妨以《少年派》為例。一方面,該劇集成功塑造了以林妙妙為代表的00後群像,非常少見地直接展現時下高中生真實生活和學習狀態。大部分時間裡,該劇鏡頭對準的是校園生活:林妙妙怎麼處理宿舍小矛盾,怎麼和同學相處且建立友誼;學霸錢三一如何在課間“散發魅力”;班級如何開家長會,學生怎麼考試,怎麼文理分科……林林總總的呈現,讓觀眾直觀地看到00後一代少年們的思想狀態和學習生活狀態,很能抓住年輕觀眾視線。

但另一方面,《少年派》也以教育為一面多稜鏡,反映其他廣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如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和代際隔閡。劇中林妙妙和母親王勝男互懟的情節,讓不少網友看得過癮,感慨“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感嘆“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別離》劇照

不久前亮相的《少年派》中,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隨著各種教育場景和話題、問題的打開,之前被宮鬥、職場、奇幻、情愛題材佔領的熒屏,越來越“照”得見現實的難點與痛點,越來越褪去“仙氣”,具有了一些人間煙火氣與生活質感,這是此類題材劇引發觀賞評議熱的主要原因。

議題不止教育,敘事脫出單一

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少年派》海報

不妨以《少年派》為例。一方面,該劇集成功塑造了以林妙妙為代表的00後群像,非常少見地直接展現時下高中生真實生活和學習狀態。大部分時間裡,該劇鏡頭對準的是校園生活:林妙妙怎麼處理宿舍小矛盾,怎麼和同學相處且建立友誼;學霸錢三一如何在課間“散發魅力”;班級如何開家長會,學生怎麼考試,怎麼文理分科……林林總總的呈現,讓觀眾直觀地看到00後一代少年們的思想狀態和學習生活狀態,很能抓住年輕觀眾視線。

但另一方面,《少年派》也以教育為一面多稜鏡,反映其他廣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如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和代際隔閡。劇中林妙妙和母親王勝男互懟的情節,讓不少網友看得過癮,感慨“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感嘆“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帶著爸爸去留學》劇照

《帶著爸爸去留學》亦然。它關注方興未艾的“低齡留學熱”,經濟實力的充裕,使得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將子女送出國留學,以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豐富人生經歷,求得新知新學,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留學並不只是“到國外上大學”,也出現了“到國外讀中學”的現象。之前的《小別離》中有著強烈留學意願的三組家庭裡,孩子都還在上初中,《陪讀媽媽》中的孩子在上高中,《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孩子則是準備在國外念預科。《帶著爸爸去留學》還以留學和陪讀反思親子關係、代際隔閡、教育觀念、家庭模式等。劇中的三組陪讀家庭都有“難唸的經”,除了父輩與子女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衝突外,父母們本身也面臨著中年危機。海外陪讀,親人間一分離就是一年半載,長期與孩子缺乏交流,加上中年感情生活的“另一半缺位”現象,導致情感風波迭起。陪讀父母辭去工作,失去自我,除了在國外給孩子做做飯,等孩子放學,其他時間百無聊賴,等結束陪讀後重新迴歸社會,他們又遭遇能否重新找到自身位置的問題……

可以看到,教育題材電視劇已普遍脫出一條主線走到底的敘事手法,多采用多線索、多家庭、多層次人物並行的複雜劇作結構。除了子女學習生活外,父母情感生活線、父母與子女互動線交錯進行,輻射面的擴大,將教育主題(學區房、升學、陪讀、留學等)與家庭倫理(中年危機、家庭重組、代際隔閡)等主題相融合,既是電視劇打動不同年齡受眾群體的“眼球攻略”之需,也確實體現了當下紛繁複雜的教育態勢難以通過單一層面敘事加以涵蓋和真實反映的現實。

不能止於“套路”,還應有所超越

教育題材電視劇看多了,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套路”。比如,編劇過於趨同地採用同一種劇情結構——總是幾組家庭平行敘事,每組家庭設置一個概念化的身份、階層標籤,其中一組突出。《小別離》中有三組家庭,分別涵蓋都市中產、新富階層以及平民家庭;《陪讀媽媽》中四個陪讀媽媽被賦予不同階層、不同家庭的“人設”;《少年派》也以林妙妙和她的三個死黨為中心,聚焦四個家庭;《帶著爸爸去留學》則呈現三組陪讀家庭,矛盾如拼積木式組合。

複式敘事無可厚非,但關鍵還在於每一個單元、每一個人物都應最大程度追求鮮活,而不是將概念化、類型化標籤前置,將各種“人設”簡單拼裝即可。缺乏誠意和獨特性的敘事,往往能讓觀眾一眼看穿編劇的“用心”,故事也就沒有那麼吸引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別離》劇照

不久前亮相的《少年派》中,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隨著各種教育場景和話題、問題的打開,之前被宮鬥、職場、奇幻、情愛題材佔領的熒屏,越來越“照”得見現實的難點與痛點,越來越褪去“仙氣”,具有了一些人間煙火氣與生活質感,這是此類題材劇引發觀賞評議熱的主要原因。

議題不止教育,敘事脫出單一

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少年派》海報

不妨以《少年派》為例。一方面,該劇集成功塑造了以林妙妙為代表的00後群像,非常少見地直接展現時下高中生真實生活和學習狀態。大部分時間裡,該劇鏡頭對準的是校園生活:林妙妙怎麼處理宿舍小矛盾,怎麼和同學相處且建立友誼;學霸錢三一如何在課間“散發魅力”;班級如何開家長會,學生怎麼考試,怎麼文理分科……林林總總的呈現,讓觀眾直觀地看到00後一代少年們的思想狀態和學習生活狀態,很能抓住年輕觀眾視線。

但另一方面,《少年派》也以教育為一面多稜鏡,反映其他廣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如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和代際隔閡。劇中林妙妙和母親王勝男互懟的情節,讓不少網友看得過癮,感慨“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感嘆“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帶著爸爸去留學》劇照

《帶著爸爸去留學》亦然。它關注方興未艾的“低齡留學熱”,經濟實力的充裕,使得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將子女送出國留學,以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豐富人生經歷,求得新知新學,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留學並不只是“到國外上大學”,也出現了“到國外讀中學”的現象。之前的《小別離》中有著強烈留學意願的三組家庭裡,孩子都還在上初中,《陪讀媽媽》中的孩子在上高中,《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孩子則是準備在國外念預科。《帶著爸爸去留學》還以留學和陪讀反思親子關係、代際隔閡、教育觀念、家庭模式等。劇中的三組陪讀家庭都有“難唸的經”,除了父輩與子女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衝突外,父母們本身也面臨著中年危機。海外陪讀,親人間一分離就是一年半載,長期與孩子缺乏交流,加上中年感情生活的“另一半缺位”現象,導致情感風波迭起。陪讀父母辭去工作,失去自我,除了在國外給孩子做做飯,等孩子放學,其他時間百無聊賴,等結束陪讀後重新迴歸社會,他們又遭遇能否重新找到自身位置的問題……

可以看到,教育題材電視劇已普遍脫出一條主線走到底的敘事手法,多采用多線索、多家庭、多層次人物並行的複雜劇作結構。除了子女學習生活外,父母情感生活線、父母與子女互動線交錯進行,輻射面的擴大,將教育主題(學區房、升學、陪讀、留學等)與家庭倫理(中年危機、家庭重組、代際隔閡)等主題相融合,既是電視劇打動不同年齡受眾群體的“眼球攻略”之需,也確實體現了當下紛繁複雜的教育態勢難以通過單一層面敘事加以涵蓋和真實反映的現實。

不能止於“套路”,還應有所超越

教育題材電視劇看多了,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套路”。比如,編劇過於趨同地採用同一種劇情結構——總是幾組家庭平行敘事,每組家庭設置一個概念化的身份、階層標籤,其中一組突出。《小別離》中有三組家庭,分別涵蓋都市中產、新富階層以及平民家庭;《陪讀媽媽》中四個陪讀媽媽被賦予不同階層、不同家庭的“人設”;《少年派》也以林妙妙和她的三個死黨為中心,聚焦四個家庭;《帶著爸爸去留學》則呈現三組陪讀家庭,矛盾如拼積木式組合。

複式敘事無可厚非,但關鍵還在於每一個單元、每一個人物都應最大程度追求鮮活,而不是將概念化、類型化標籤前置,將各種“人設”簡單拼裝即可。缺乏誠意和獨特性的敘事,往往能讓觀眾一眼看穿編劇的“用心”,故事也就沒有那麼吸引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虎媽貓爸》劇照

另外一個“套路”式的編劇策略,是對教育題材劇中父母形象普遍的“虎貓爸媽”式設定。從《虎媽貓爸》一路走到《少年派》,夫妻角色設定始終是媽媽像“老虎”,強勢、霸道;“用勁過狠”,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殺伐果斷”,與子女關係緊張,時不時發出不可理喻的“咆哮”。反之,爸爸的角色像“小貓”,開明、溫柔,注重溝通,尊重子女,負責“滅火”,總是充當妻子和孩子之間矛盾衝突的“和稀泥”者。就連涉及父母中年危機的劇情也雷同,無外乎就是爸爸有“小三”或媽媽有“備胎”,“虎貓”相鬥一番。

教育題材電視劇“長得很像”,一方面是背後有著現實的根基,“多組家庭”模式可以輻射更多家庭、反映更多問題,“虎媽貓爸”配置也容易製造“戲劇效果”;以往其他作品採用這些“套路”獲得成功,也讓後來者願意遵循套路,選擇更小市場風險,不願創新做“獨一個”。

“套路”可以有,問題是不應該只有“套路”。當絕大多數教育題材電視劇都塑造刻板化的家庭群像和父母群像時,既讓觀眾覺得重複和審美疲勞,也是編劇創作上“偷懶”的體現——他們滿足於現實的複寫,“新瓶裝舊酒”,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挖掘、更逼近人物內心變化的打造和藝術手段上的超越。像《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富貴階層的父母形象不免都是豪爽、大度、不差錢的,來自平民階層的父母形象則都被貼上“愛錢如命的市井小民”的標籤,不禁讓人質疑:同一社會階層就該是同一副面孔,塑造人物所需要的起碼個性與特殊性哪裡去了?“虎媽貓爸”式人設也在強化著一種刻板印象,即家庭教育中,媽媽是偏執的一方,爸爸才是理性的,這樣的表現是符合生活真實,還是過於草率地讓天下的母親“背鍋”?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源丨解放日報 文丨李愚

隨著現實題材創作熱的迴歸,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近年漸增,此前是幾年一部,今年則有爆發之勢。暑期檔熒屏和影院大銀幕上出現多部教育題材作品,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等,電視劇則冒出張嘉譯和閆妮主演的《少年派》、孫紅雷和辛芷蕾主演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而黃磊與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也於近日播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歡喜》海報

教育是當下極具關注度的社會話題,也總能在家校和社會各相關方引起同振。然而,攪動話題並不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唯一指標。時下扎堆出現的這些作品既有反映教育現狀、擊中家長痛點的優長,也存在著不得不引人一說的問題。

話題不斷豐富,痛點有所觸及

教育題材從來都不是電視劇市場的新類型,因為教育始終是牽繫中國億萬家庭的重點、痛點和難點,所以,它一直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選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找回來的世界》,讓對“邊緣少年”精神世界的拯救主題呼之欲出;90年代的《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關注校園學子的青春與成長問題;2000年以後出現的《家有兒女》則圍繞代際溝通、家庭教育氛圍等主題,嘗試了情景劇等表現樣式。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家有兒女》劇照

2000年之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改革深入,教育觀念變化,關乎每一個成長個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從“起跑線”之辯到“學區房”之爭、課外補習之議,從假期遊學到出國留學,都是輿論場中長盛不衰的話題。似乎選擇越多,問題也越多、越細、越新,教育的一池春水經常被攪起層層漣漪。我們看到,相關電視劇開始出現了聚焦與細分不同話題、問題領域的傾向。

如,2013年由沙溢、胡可主演的《孩奴》,關注小學升初中和學區房問題,切入視角頗具貼近性;2015年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聚焦小學教育“搶跑”和學區房“佔坑”現象,前半部近乎對相關現實原生態的呈現,觸痛了許多家長;2016年由黃磊、海清主演的《小別離》,關注初中生的教育和低齡留學熱現象,其中所牽帶出的親子關係矛盾與難以割捨的親情,實實在在地打動了觀眾;2018年許亞軍、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又涉及留學生教育和海外陪讀生活,對核心問題有所直擊,對人物情感世界有所觸碰。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小別離》劇照

不久前亮相的《少年派》中,中年夫婦林大為、王勝男為了督促剛上高中的女兒林妙妙學習,雙雙選擇陪讀,三口之家開啟高考“備戰”狀態,衝突不斷,日子過得雞飛狗跳。《帶著爸爸去留學》則通過三組不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家庭的“陪讀留學圖鑑”。隨著各種教育場景和話題、問題的打開,之前被宮鬥、職場、奇幻、情愛題材佔領的熒屏,越來越“照”得見現實的難點與痛點,越來越褪去“仙氣”,具有了一些人間煙火氣與生活質感,這是此類題材劇引發觀賞評議熱的主要原因。

議題不止教育,敘事脫出單一

教育題材劇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話題庫,它不僅與時俱進地關注熱點教育問題,同時能夠以此為切口,進入代際隔閡、階層差異、培育理念、家庭和諧等重要議題。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少年派》海報

不妨以《少年派》為例。一方面,該劇集成功塑造了以林妙妙為代表的00後群像,非常少見地直接展現時下高中生真實生活和學習狀態。大部分時間裡,該劇鏡頭對準的是校園生活:林妙妙怎麼處理宿舍小矛盾,怎麼和同學相處且建立友誼;學霸錢三一如何在課間“散發魅力”;班級如何開家長會,學生怎麼考試,怎麼文理分科……林林總總的呈現,讓觀眾直觀地看到00後一代少年們的思想狀態和學習生活狀態,很能抓住年輕觀眾視線。

但另一方面,《少年派》也以教育為一面多稜鏡,反映其他廣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如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和代際隔閡。劇中林妙妙和母親王勝男互懟的情節,讓不少網友看得過癮,感慨“原來全世界的媽媽嘮叨起來都一個樣”,感嘆“這就是我媽本媽啊”。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帶著爸爸去留學》劇照

《帶著爸爸去留學》亦然。它關注方興未艾的“低齡留學熱”,經濟實力的充裕,使得越來越多家庭選擇將子女送出國留學,以拓展孩子的國際視野,豐富人生經歷,求得新知新學,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留學並不只是“到國外上大學”,也出現了“到國外讀中學”的現象。之前的《小別離》中有著強烈留學意願的三組家庭裡,孩子都還在上初中,《陪讀媽媽》中的孩子在上高中,《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孩子則是準備在國外念預科。《帶著爸爸去留學》還以留學和陪讀反思親子關係、代際隔閡、教育觀念、家庭模式等。劇中的三組陪讀家庭都有“難唸的經”,除了父輩與子女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衝突外,父母們本身也面臨著中年危機。海外陪讀,親人間一分離就是一年半載,長期與孩子缺乏交流,加上中年感情生活的“另一半缺位”現象,導致情感風波迭起。陪讀父母辭去工作,失去自我,除了在國外給孩子做做飯,等孩子放學,其他時間百無聊賴,等結束陪讀後重新迴歸社會,他們又遭遇能否重新找到自身位置的問題……

可以看到,教育題材電視劇已普遍脫出一條主線走到底的敘事手法,多采用多線索、多家庭、多層次人物並行的複雜劇作結構。除了子女學習生活外,父母情感生活線、父母與子女互動線交錯進行,輻射面的擴大,將教育主題(學區房、升學、陪讀、留學等)與家庭倫理(中年危機、家庭重組、代際隔閡)等主題相融合,既是電視劇打動不同年齡受眾群體的“眼球攻略”之需,也確實體現了當下紛繁複雜的教育態勢難以通過單一層面敘事加以涵蓋和真實反映的現實。

不能止於“套路”,還應有所超越

教育題材電視劇看多了,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套路”。比如,編劇過於趨同地採用同一種劇情結構——總是幾組家庭平行敘事,每組家庭設置一個概念化的身份、階層標籤,其中一組突出。《小別離》中有三組家庭,分別涵蓋都市中產、新富階層以及平民家庭;《陪讀媽媽》中四個陪讀媽媽被賦予不同階層、不同家庭的“人設”;《少年派》也以林妙妙和她的三個死黨為中心,聚焦四個家庭;《帶著爸爸去留學》則呈現三組陪讀家庭,矛盾如拼積木式組合。

複式敘事無可厚非,但關鍵還在於每一個單元、每一個人物都應最大程度追求鮮活,而不是將概念化、類型化標籤前置,將各種“人設”簡單拼裝即可。缺乏誠意和獨特性的敘事,往往能讓觀眾一眼看穿編劇的“用心”,故事也就沒有那麼吸引人。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虎媽貓爸》劇照

另外一個“套路”式的編劇策略,是對教育題材劇中父母形象普遍的“虎貓爸媽”式設定。從《虎媽貓爸》一路走到《少年派》,夫妻角色設定始終是媽媽像“老虎”,強勢、霸道;“用勁過狠”,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殺伐果斷”,與子女關係緊張,時不時發出不可理喻的“咆哮”。反之,爸爸的角色像“小貓”,開明、溫柔,注重溝通,尊重子女,負責“滅火”,總是充當妻子和孩子之間矛盾衝突的“和稀泥”者。就連涉及父母中年危機的劇情也雷同,無外乎就是爸爸有“小三”或媽媽有“備胎”,“虎貓”相鬥一番。

教育題材電視劇“長得很像”,一方面是背後有著現實的根基,“多組家庭”模式可以輻射更多家庭、反映更多問題,“虎媽貓爸”配置也容易製造“戲劇效果”;以往其他作品採用這些“套路”獲得成功,也讓後來者願意遵循套路,選擇更小市場風險,不願創新做“獨一個”。

“套路”可以有,問題是不應該只有“套路”。當絕大多數教育題材電視劇都塑造刻板化的家庭群像和父母群像時,既讓觀眾覺得重複和審美疲勞,也是編劇創作上“偷懶”的體現——他們滿足於現實的複寫,“新瓶裝舊酒”,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挖掘、更逼近人物內心變化的打造和藝術手段上的超越。像《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富貴階層的父母形象不免都是豪爽、大度、不差錢的,來自平民階層的父母形象則都被貼上“愛錢如命的市井小民”的標籤,不禁讓人質疑:同一社會階層就該是同一副面孔,塑造人物所需要的起碼個性與特殊性哪裡去了?“虎媽貓爸”式人設也在強化著一種刻板印象,即家庭教育中,媽媽是偏執的一方,爸爸才是理性的,這樣的表現是符合生活真實,還是過於草率地讓天下的母親“背鍋”?

現實題材創作熱,教育劇有望“重塑”

《陪讀媽媽》海報

教育題材電視劇本應承擔部分紓解整個社會教育焦慮的功能,電視劇或許無法提供出路,但它應該能夠帶著觀眾反思,讓觀眾同振共鳴而不是面對“家鬥”的狗血劇情頻頻搖頭。我們怎麼當父母,我們怎麼做老師和學生,我們怎麼面對夢想與現實、品德與良知、機會與公平、愛心與寵溺等一對對複雜的關係,這也是當下教育正面臨的嚴峻課題。然而,當下呈現的不少教育題材影視劇過於執迷於“做戲”“互撕”“造夢”,缺乏超越性視角與價值重塑,有一些作品渲染且強化父母的教育焦慮,甚至變相維持著“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念,觀眾看完後不解渴、不貼肉,反倒可能產生疑慮,墮入迷濛。

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從來不是臣服和拘泥於現實生活的,它還應該是超越現實的,即站在比現實更高的視角,打破矇昧,引導輿論,啟迪人心。當我們放眼世界範圍的優秀作品《死亡詩社》《心靈捕手》《放牛班的春天》等,不免會多一重不滿足和期待,我們相信靜水深流與悉心探索,期待國產電視劇最終也會有類似經典誕生。

責編 | 李雅婷

>>>編劇幫現誠邀特約撰稿人,如果您對編劇行業、影視產業有真知灼見,或想向行業吐露心聲、分享心得,亦或擅長影評劇評,都歡迎您微信聯繫我們:bianjubang002

E N 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