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不可忽視的問題'

"

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生活,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生活方式的轉變,社交習俗的差異,語言和文化的藩籬,這些都影響到人們的身份認知、自我認同和溝通交流。成年人面對這些,尚且會手足無措,心智尚未成熟完全的留學生們,自然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耶魯大學在201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在美國,45%的中國留學生存在抑鬱狀況,29%存在焦慮,這一數據要遠高於美國本土學生。再加之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中國留學生往往不願意主動進行心理諮詢,難以得到及時的疏導解決,新聞媒體上也常見留學生的極端事件。因此,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而近年來,隨著留學門檻的降低,教育理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中學時期就將孩子送往國外學習,產生了大批“小留學生”。一項針對1185名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被退學的中國留美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本科以下階段佔被勸退中國留美學生的比例超過七成,其中違法者佔比達到了16.91%。低齡留學生遠離家人,身處異鄉,又正逢自我建構的關鍵時期,青春期的陣痛遇上陌生環境的衝擊,自然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何呵護低齡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留學生家長們必然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做好心理建設

留學作為學生教育規劃的一部分,不能僅僅是由家長作出的選擇。出國留學如果是出於孩子自身的選擇,或是經過家庭磋商後的一致結論,那自然是理想的狀況。但如果是家長單方面把留學意願強加給孩子,不免就給留學後的心理問題埋下了伏筆。不論選擇怎樣的教育規劃,最基本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也不能代替孩子去面對留學遇到的種種困難,因此,留學的決定需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意見和選擇,保證健康的心態基礎。在留學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如生活習慣的轉變,語言環境的培養等,給留學生一段緩衝的適應期,而非直接被拋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之中。

實現有效溝通

低齡留學生遠離家人朋友,極易陷入孤獨的心理狀態,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又尤為敏感。有些家長選擇隨孩子一同出國陪讀,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擁有這樣的條件,現代教育也不鼓勵家長為了孩子過度放棄個人生活。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成員的耐心陪伴,而留學生們脫離了家庭,溝通難度進一步加大,這就需要家長與孩子之間實現良好的有效溝通,並且要保證一定頻率和反饋,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

首先,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需求,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關注孩子學習之外的個人生活,如社交、興趣愛好、個人理想等等。學習固然重要,但過度關注學習成績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且歐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系統與國內畢竟存在差異,不能完全以國內的教育標準來要求孩子。

其次,在溝通難度變大的前提下,溝通的質量必須提高。家長需要從溝通中確切明白孩子的想法和遇到的問題,而非單純聽孩子複述自身近期的行為活動。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允許孩子存在負面情緒,給予耐心引導。此外,要注意不要讓自身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不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

最後,建立有效的家庭約束。有些家長在經濟上給予了孩子充足保障,但卻過於放任自由,由此產生了不少留學生抄襲作弊,違法亂紀的案例。家長需要保證和孩子定期的聯繫交流,建立有效的家庭獎懲制度,對於不良的行為苗頭及時矯正。

給予情感支持

青春期孩子需要外界的認可來建立自我認同,然而,留學生初到國外,面對全新的人際圈子和價值標準,受挫與心理落差難以避免。面對這類情況,家長更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肯定所取得的成績,理解其遇到的困難,一起合作解決,而非單方面的責備批評。此外,如果孩子出現了明顯的心理問題,家長要擺正心態,正確認識,不能諱疾忌醫,更不能受某些傳統觀念影響把心理問題等同於“精神病”。歐美的教育機構基本都設有專門面對學生乃至留學生的心理諮詢服務,但調查數據表明中國留學生中選擇進行心理諮詢的還是少數,這是受到文化差異和刻板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因此,家長應鼓勵並支持孩子去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配合進行心理疏導

另外,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家長也應該考慮學校在人文關懷方面的軟設施。私立學校雖然普遍師生比例都比較適合,學生也能得到應有的照看,但學校的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有不同。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喜好和特長選擇相應的學校。

正處於生理心理急速變化階段的小留學生們獨自在海外生活、學習,脫離了家庭的正常引導,極易出現心理障礙。僅僅給予經濟支持是不夠的,家長必須時刻關心孩子的心理動態,在有限的範圍內儘可能最大化地確保家庭教育,此外,也要及時尋求教育機構的關懷幫助,有效利用心理諮詢等手段。畢竟,不論留學與否,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才是頭等大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