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的日島炮臺主建築

日島的價值

從這段描述上看,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似乎很有限,和日方交火也不過二十三分鐘而已。孤獨的杵在海中的小島又能有多少防守的價值何必要呢?

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登上日島炮臺頂部眺望威海灣東口入口,這就是1895年初那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劉公島保衛戰時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的方向,威海灣兩側分別是劉公島的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東口寬闊,光靠東泓和南幫兩個炮臺群的炮火顯然無法封鎖整個東口,而當年北洋海軍在東口設置的防禦用防材也需要一個海中的中轉連接點,用以控制連接在防材上的水雷起爆,因此必須要設置一個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支撐點。本人在日島的位置上身臨其境看,猛然發現日島炮臺的位置其實選的恰到好處。其離威海灣南幫距離較近,可以配合南幫炮臺群的火力阻止敵方在陸路的攻擊,即便南幫炮臺群失守,只要日島炮臺的火力還在,敵方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進入威海灣,同時日島炮臺離東泓炮臺的距離雖然比南幫炮臺群較遠,但是已然可以形成封鎖入口的交叉火力。如果說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是威海灣東口的兩扇門的話,那日島炮臺就是這門上的一把鎖,只要三個火力點相互支援配合,威海灣東口是輕易進不來的。小小的彈丸之地——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不言而喻。

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就被廢去了武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炮臺設計的不完善,而是南幫的陸路戰事不利,三個炮臺群稀少的陸軍無法對抗日軍精銳的攻擊(駐守南幫炮臺的戴宗騫、劉超佩部的鞏軍和綏軍無論從人數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日軍,每個炮位均攤下來守軍只有二十人,扣除操作火炮的人員後能當做步兵的寥寥無幾),雖然三個炮臺的守軍均在日軍攻入炮臺的最後一刻引爆了彈藥庫,但是已然來不及對火炮進行破壞了。由於日方也裝備有240毫米克虜伯炮,炮彈供應並不成問題,因此南幫炮臺群上的24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很快就被日軍所用,反過頭來攻擊原先的主人和戰友。

南幫炮臺的巨炮們此時若有感情,怕是會痛心疾首、垂淚不止。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的日島炮臺主建築

日島的價值

從這段描述上看,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似乎很有限,和日方交火也不過二十三分鐘而已。孤獨的杵在海中的小島又能有多少防守的價值何必要呢?

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登上日島炮臺頂部眺望威海灣東口入口,這就是1895年初那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劉公島保衛戰時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的方向,威海灣兩側分別是劉公島的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東口寬闊,光靠東泓和南幫兩個炮臺群的炮火顯然無法封鎖整個東口,而當年北洋海軍在東口設置的防禦用防材也需要一個海中的中轉連接點,用以控制連接在防材上的水雷起爆,因此必須要設置一個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支撐點。本人在日島的位置上身臨其境看,猛然發現日島炮臺的位置其實選的恰到好處。其離威海灣南幫距離較近,可以配合南幫炮臺群的火力阻止敵方在陸路的攻擊,即便南幫炮臺群失守,只要日島炮臺的火力還在,敵方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進入威海灣,同時日島炮臺離東泓炮臺的距離雖然比南幫炮臺群較遠,但是已然可以形成封鎖入口的交叉火力。如果說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是威海灣東口的兩扇門的話,那日島炮臺就是這門上的一把鎖,只要三個火力點相互支援配合,威海灣東口是輕易進不來的。小小的彈丸之地——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不言而喻。

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就被廢去了武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炮臺設計的不完善,而是南幫的陸路戰事不利,三個炮臺群稀少的陸軍無法對抗日軍精銳的攻擊(駐守南幫炮臺的戴宗騫、劉超佩部的鞏軍和綏軍無論從人數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日軍,每個炮位均攤下來守軍只有二十人,扣除操作火炮的人員後能當做步兵的寥寥無幾),雖然三個炮臺的守軍均在日軍攻入炮臺的最後一刻引爆了彈藥庫,但是已然來不及對火炮進行破壞了。由於日方也裝備有240毫米克虜伯炮,炮彈供應並不成問題,因此南幫炮臺群上的24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很快就被日軍所用,反過頭來攻擊原先的主人和戰友。

南幫炮臺的巨炮們此時若有感情,怕是會痛心疾首、垂淚不止。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趙北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造船廠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的日島炮臺主建築

日島的價值

從這段描述上看,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似乎很有限,和日方交火也不過二十三分鐘而已。孤獨的杵在海中的小島又能有多少防守的價值何必要呢?

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登上日島炮臺頂部眺望威海灣東口入口,這就是1895年初那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劉公島保衛戰時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的方向,威海灣兩側分別是劉公島的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東口寬闊,光靠東泓和南幫兩個炮臺群的炮火顯然無法封鎖整個東口,而當年北洋海軍在東口設置的防禦用防材也需要一個海中的中轉連接點,用以控制連接在防材上的水雷起爆,因此必須要設置一個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支撐點。本人在日島的位置上身臨其境看,猛然發現日島炮臺的位置其實選的恰到好處。其離威海灣南幫距離較近,可以配合南幫炮臺群的火力阻止敵方在陸路的攻擊,即便南幫炮臺群失守,只要日島炮臺的火力還在,敵方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進入威海灣,同時日島炮臺離東泓炮臺的距離雖然比南幫炮臺群較遠,但是已然可以形成封鎖入口的交叉火力。如果說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是威海灣東口的兩扇門的話,那日島炮臺就是這門上的一把鎖,只要三個火力點相互支援配合,威海灣東口是輕易進不來的。小小的彈丸之地——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不言而喻。

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就被廢去了武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炮臺設計的不完善,而是南幫的陸路戰事不利,三個炮臺群稀少的陸軍無法對抗日軍精銳的攻擊(駐守南幫炮臺的戴宗騫、劉超佩部的鞏軍和綏軍無論從人數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日軍,每個炮位均攤下來守軍只有二十人,扣除操作火炮的人員後能當做步兵的寥寥無幾),雖然三個炮臺的守軍均在日軍攻入炮臺的最後一刻引爆了彈藥庫,但是已然來不及對火炮進行破壞了。由於日方也裝備有240毫米克虜伯炮,炮彈供應並不成問題,因此南幫炮臺群上的24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很快就被日軍所用,反過頭來攻擊原先的主人和戰友。

南幫炮臺的巨炮們此時若有感情,怕是會痛心疾首、垂淚不止。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趙北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造船廠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鹿角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中石化儲油罐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的日島炮臺主建築

日島的價值

從這段描述上看,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似乎很有限,和日方交火也不過二十三分鐘而已。孤獨的杵在海中的小島又能有多少防守的價值何必要呢?

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登上日島炮臺頂部眺望威海灣東口入口,這就是1895年初那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劉公島保衛戰時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的方向,威海灣兩側分別是劉公島的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東口寬闊,光靠東泓和南幫兩個炮臺群的炮火顯然無法封鎖整個東口,而當年北洋海軍在東口設置的防禦用防材也需要一個海中的中轉連接點,用以控制連接在防材上的水雷起爆,因此必須要設置一個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支撐點。本人在日島的位置上身臨其境看,猛然發現日島炮臺的位置其實選的恰到好處。其離威海灣南幫距離較近,可以配合南幫炮臺群的火力阻止敵方在陸路的攻擊,即便南幫炮臺群失守,只要日島炮臺的火力還在,敵方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進入威海灣,同時日島炮臺離東泓炮臺的距離雖然比南幫炮臺群較遠,但是已然可以形成封鎖入口的交叉火力。如果說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是威海灣東口的兩扇門的話,那日島炮臺就是這門上的一把鎖,只要三個火力點相互支援配合,威海灣東口是輕易進不來的。小小的彈丸之地——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不言而喻。

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就被廢去了武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炮臺設計的不完善,而是南幫的陸路戰事不利,三個炮臺群稀少的陸軍無法對抗日軍精銳的攻擊(駐守南幫炮臺的戴宗騫、劉超佩部的鞏軍和綏軍無論從人數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日軍,每個炮位均攤下來守軍只有二十人,扣除操作火炮的人員後能當做步兵的寥寥無幾),雖然三個炮臺的守軍均在日軍攻入炮臺的最後一刻引爆了彈藥庫,但是已然來不及對火炮進行破壞了。由於日方也裝備有240毫米克虜伯炮,炮彈供應並不成問題,因此南幫炮臺群上的24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很快就被日軍所用,反過頭來攻擊原先的主人和戰友。

南幫炮臺的巨炮們此時若有感情,怕是會痛心疾首、垂淚不止。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趙北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造船廠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鹿角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中石化儲油罐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龍廟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熱電廠

日島炮臺承受的是來自這三個炮臺群上十餘門240毫米巨炮和威海灣外十餘艘日艦的聯合夾攻,東泓炮臺自身也遭到攻擊自顧不暇,所以無法對日島炮臺形成有力的支援。面對來自海陸兩方面優勢火力的夾擊,日島炮臺最終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在日島炮臺棄守後,日本人得以放心大膽的、不受阻礙的破壞日島-南幫之間的那段防材,日方的魚雷艇隊才得以趁著夜色摸入威海灣,向已是草木皆兵的北洋海軍發動魚雷偷襲……

後記

"

看得見、摸不著的日島

本人離開繁華喧囂的上海,落戶寧靜的小城威海已有四個年頭,遺留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的甲午戰爭遺蹟本人大多通過親身造訪或者詢問專業研究者的方式有所體會。唯獨矗立在威海灣中的日島炮臺遺址一直處在看得見、摸不著的尷尬境地。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

位於威海灣東口中央的日島,又名“衣島”(威海方言的“音譯”,老外無法辨識,因此有了“衣島”這個名稱),原本這個島並不存在,而僅僅是在海浪中時隱時現的一片礁石。北洋海軍進駐威海灣後,認為威海灣東口海面過寬,威海灣南幫炮臺群和劉公島東泓炮臺群的火力範圍不足以涵蓋整個威海灣南口,所以丁汝昌選定了這片立在海中的礁石群為基礎,從他處取土,以原有的礁石為“地基”填海而成的一座環島海岸線不足一千米人工“小島”,命名為“日島”。後又在這座“小島”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炮臺,也就是“日島炮臺”,主要裝備的是兩門和本人“同鄉”的江南製造局造200毫米仿阿姆斯特朗地阱炮,另裝備有兩門12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和四門機關炮。在1895年爆發的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由薩鎮冰帶領三名洋員和五十五名水兵駐守,多次擊退日艦對威海灣的進攻,直到全部火炮都被摧毀,彈藥庫被引爆,方才棄守。隨著劉公島守軍最終投降,被廢去武功、只剩下空殼的日島炮臺被遺忘在威海灣中,鮮有人問津。

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威海市曾經作為軍事前沿重鎮,日島處在駐紮在當地的陸海空軍的監管之下,成為了駐紮在大水泊機場的威海空軍轟炸訓練靶標。在訓練高潮時期,成噸成噸的炸彈落在日島周圍,炮臺工事的一角被炸彈炸碎,面目全非。隨著改革開放、軍事管制解除之後的日島也並未被威海市開發成旅遊景點,而是長期被威海市漁業公司承包當做漁民海中作業的小憩之地,況且日島周圍海域水淺且暗礁林立,普通吃水的旅遊船根本無法靠近。也正因為如此,日島炮臺堪稱威海現存甲午戰爭遺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態”的一處,更是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每當站在威海-劉公島輪渡船的甲板上望著在海中若隱若現的日島時心中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何時能夠親上日島去一探究竟呢?

初登日島

機會還是來了,2012年8月16日-18日,中央臺《軍迷淘天下》節目組來威海拍攝一部關於定遠艦和北洋海軍的紀錄片,本人作為威海當地的北洋海軍史愛好者參加了節目的錄製,而日島也是攝製組的採風地點。得知有機會能登上神往已久的日島,本人心中十分興奮,這機會可不是誰都能撈得到的。

8月16日下午2時,一行人登上了僱來去日島的木質機動小漁船。不是僱不到更大的船隻,而是隻有這種吃水極淺的小漁船才能靠上日島的海灘。隨著馬達的轟鳴聲,小船離開了劉公島。當天威海的天氣為陰到多雲,不是特別晴朗,海面上的風並不算大,但是小小的漁船依然像是一片風中的枯葉,不遠處一艘大船駛過,激起的浪湧都能讓這條小小的漁船顛得東倒西歪,船頭時而高聳、時而低垂,這感覺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了。本人雖然沒有暈船的毛病,但是仍舊被晃得七葷八素。試想當年日島的守軍坐守孤島,只能依靠這種最多搭載十個人的人力小舢板或者小火輪運送彈藥和給養,單單這枯燥的駐守歲月本身就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更何況是在戰時。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小船在威海灣中隨風搖曳、時高時低,比遊樂園中的激流勇進要刺激得多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這個面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和本人同登日島的正是唐師曾先生

小漁船離開劉公島約摸二十分鐘,日島就清晰的映入了眼簾,比起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除了兩邊的副炮位和兵舍工事被炸塌,頂部修了個白色小燈塔,海灘邊上又蓋起了一棟漁民宿舍小屋之外,基本還維持著甲午戰爭時期的“原生態”。本人尋思著得虧是孤懸在海中,搞“經濟建設”的夠不著的緣故,要是挨著陸地,要麼像威海灣南幫的趙北嘴、龍廟嘴、鹿角嘴和北幫的祭祀臺、北山嘴、黃泥溝等炮臺被挖掘機、推土機推平後改成造船廠、熱電廠或者賓館;要麼像劉公島的東泓炮臺那樣為了旅遊開發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不知道這是日島的幸運,還是國家文物保護的悲哀。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今日的日島炮臺,除了兩邊被炸塌,頂部多了座燈塔,海灘上又蓋了間漁民宿舍,基本和建成時沒有什麼區別

經過將近半小時的航行,小漁船終於靠上了日島的海灘,本人終於登上了這四年來魂牽夢繞的日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2011年立起來的日島碑,上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落款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至少日島炮臺的命運不會像威海灣南幫北幫的各個炮臺一樣被推土機和挖掘機剷平了。

碑旁是一棟白色的獨層小屋,是承包日島周圍漁場的漁民在日島上的住所,整個日島上的“常住居民”從來就沒有超過6個人。重要的原因是島上沒有淡水,難以維持大數量的人群居住,如若這個小島的補給線路被切斷,不用敵方發動武力攻擊,不過一週時間就會讓這個島上的守軍自行崩潰。但既然明知道有這種危險的存在,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去建造這個人工島,然後又大興土木建造這座頗具規模的炮臺工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本人進入了炮臺工事的內部。

整個日島炮臺目前僅剩下兩個原來安放江南製造局所制200毫米地阱炮的主炮位工事結構保持完整,炮臺工事總體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所在位置;上層的入口依然如故,沿著陰暗潮溼的甬道進入工事內部後沒走幾步就發現兩側各有一個缺口直通上面的深坑式炮位(由於地阱炮的特殊構造,炮位工事挖的較一般炮臺要深。“其炮以水機升降,見敵則升炮擊之,可以圓轉自如,四面環擊中。燃放之後,炮身即借彈藥之坐力退壓水機,徐徐而降,復還阱中”)。本人一眼認出這是彈藥提升井的位置。由於200毫米直徑的炮彈個頭和重量都很大,靠人力是難以搬動的。因此在建造炮臺工事的時候將天井從底層的彈藥庫一直通到炮位,通過絞車將炮彈和藥包提升至炮位周圍的彈藥藏儲孔中,用以在戰時提高炮彈和藥包的供應速度。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山東省政府立的日島碑,此碑昭示著日島的文物保護價值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工事主體建築,下層入口已經被封死,推測為彈藥庫的位置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炮彈和藥包就是通過這個提升井用絞車提升至炮位,然後存放在旁邊的炮彈儲藏位中。

之所以在日島炮臺上選用地阱炮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制,日島原本就是一片礁石,沒有辦法像一般陸路炮臺上開挖淺坑式炮位,只好平地壘砌成二層炮位,也只能佈置成地阱炮位了。其二就是地阱炮本身的便利條件了,由於地阱炮採用的是深坑式炮位,在這個位置炮手基本看不見外面的情況,只有在地阱炮升出炮位時才會對外觀察,這種火炮在當時屬於十分先進的佈置方式,往往直到它開火射擊好幾次後對方還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飛來的,本人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1895年的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戰火中的日島

1895年的2月7日,當劉公島保衛戰的守衛者們在為軍人的榮譽拼死苦戰的時候,已經官居副將、實授精練左營遊擊的薩鎮冰負責防守的日島炮臺因為地處出入威海灣東口的要衝而成為日軍炮火重點打擊的目標,戰前日島炮臺原本為陸軍防守,但後因丁汝昌擔心陸軍士氣不濟,改由海軍接手設防。時任“康濟”練習艦管帶的薩鎮冰令“康濟”艦在日島附近海面拋錨、並親率洋員三名,水兵五十五名登臺防守。但是當這群人登上日島炮臺的時候,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副十分悲催的景象。

也不知道是原來駐守日島炮臺的陸軍素質太低還是地阱炮太過先進、結構太過複雜,素質低下的“土包子”們完全玩不轉的原因。當海軍接手這座炮臺時,發現這座炮臺的主要火力——兩門江南製造局建造的地阱炮早已不堪使用,近乎到了報廢的程度。這時候薩鎮冰帶上日島的三名洋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三位懂技術洋員的指導下,五十多名素質較高的海軍士兵經過緊張的搶修,終於在數天內將兩門地阱炮修復到可以使用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南幫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等炮臺群單薄的守軍已經和攻擊的日軍發生短促而毫無希望的激戰,並且即將易手。可想而知,如果海軍不及時接防日島炮臺,這個威海灣東口防禦的重要一環就形同虛設,若真如此,北洋海軍安能撐到1895年2月17日?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日島炮臺上的一個地阱炮深坑式炮位,照片前部的方口就是彈藥提升井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一門典型的地阱炮構造,即便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其複雜性,沒一點技術文化基礎根本玩不轉這玩意兒

在南幫炮臺群失守後,日軍順勢佔領了威海衛城,但是他們很無奈的發現此時他們依舊無法攻入威海灣。因為日島炮臺的炮火依舊可以封鎖威海灣東口,聯合艦隊還是無法自由航行。有鑑於此,小小的日島炮臺開始承受著日方十餘艘軍艦的艦炮火力以及被日軍佔領下的南幫炮臺群裡的大口徑要塞炮的猛烈轟擊。面對敵方鋪天蓋地的彈雨,擔任日島炮臺臺官的薩鎮冰臉龐上毫無半點畏懼之色,守臺海軍官兵受此感染,也無一人逃避。儘管實力懸殊,這支數十人的小部隊依舊奮力操作著炮臺裡的火炮,不屈地向日艦噴射著怒火。“日島當著南岸三炮臺的炮火;地阱炮升起來後,更成了三炮臺的標的。這些炮並沒有附著鏡子,所以升炮的人一定要到炮臺上面去,結果這人立受對方炮擊,這是很危險的職任;可是那些年輕的水兵仍舊堅守著這些炮,奮勇發放。”(英國戰地記者——肯寧漢)

儘管薩鎮冰率全炮臺五十多名官兵浴血奮戰,但終究力量單薄,在與日艦交火二十三分鐘後(1895年2月7日上午7時37分至8時整)當一門地阱炮再一次升出炮位準備射擊的時候,它的炮架被南幫炮臺發射的巨彈命中,失去炮架依託的炮管頓時傾倒在炮臺的底部,並嚴重阻礙了另外一門地阱炮的射界,致使其無法操作,日島炮臺瞬間喪失了全部的遠程重型火力。

地阱炮失去作用後,日艦的彈雨更加密集的傾瀉到這小小的日島之上,小小的日島成了噴發的火山,爆炸此起彼伏。不久,敵彈擊爆了日島炮臺的彈藥庫,在滾滾的黑色濃煙中,日島炮臺的武備徹底被毀。遇此局面,按說薩鎮冰已經盡到了守衛者的責任,可以率領倖存官兵登上舢舨撤離了。但是值此危難時刻,全體日島守軍卻依舊倔強的堅守在已被炸成一片廢墟的炮臺工事裡一直堅守到當天戰鬥結束時分,丁汝昌從劉公島上通過電話命令日島守軍撤退後,日島守軍方才遵命率倖存官兵撤離日島——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被日軍佔領的日島炮臺

“當時,敵人用趙北嘴的大炮猛轟日島,一顆炮彈就在我眼前炸開,兩個兄弟馬上被打死了,我臉上、脖子上濺滿了泥,可沒受傷……直到後來,日島上的火藥庫爆炸了,弟兄們才撤下來”(日島炮臺士兵回憶——陳悅《碧血千秋-北洋海軍戰史》)日島一戰,日島的守軍臨危不懼、嚴守將令、恪守武德,無愧海軍精神,為後世永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棄守後的日島炮臺主建築

日島的價值

從這段描述上看,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似乎很有限,和日方交火也不過二十三分鐘而已。孤獨的杵在海中的小島又能有多少防守的價值何必要呢?

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登上日島炮臺頂部眺望威海灣東口入口,這就是1895年初那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劉公島保衛戰時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的方向,威海灣兩側分別是劉公島的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東口寬闊,光靠東泓和南幫兩個炮臺群的炮火顯然無法封鎖整個東口,而當年北洋海軍在東口設置的防禦用防材也需要一個海中的中轉連接點,用以控制連接在防材上的水雷起爆,因此必須要設置一個有一定防禦能力的支撐點。本人在日島的位置上身臨其境看,猛然發現日島炮臺的位置其實選的恰到好處。其離威海灣南幫距離較近,可以配合南幫炮臺群的火力阻止敵方在陸路的攻擊,即便南幫炮臺群失守,只要日島炮臺的火力還在,敵方在短時間內也無法進入威海灣,同時日島炮臺離東泓炮臺的距離雖然比南幫炮臺群較遠,但是已然可以形成封鎖入口的交叉火力。如果說東泓炮臺群和南幫炮臺群是威海灣東口的兩扇門的話,那日島炮臺就是這門上的一把鎖,只要三個火力點相互支援配合,威海灣東口是輕易進不來的。小小的彈丸之地——日島對威海灣的防禦價值不言而喻。

劉公島保衛戰中日島炮臺之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就被廢去了武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炮臺設計的不完善,而是南幫的陸路戰事不利,三個炮臺群稀少的陸軍無法對抗日軍精銳的攻擊(駐守南幫炮臺的戴宗騫、劉超佩部的鞏軍和綏軍無論從人數訓練和裝備上都不如日軍,每個炮位均攤下來守軍只有二十人,扣除操作火炮的人員後能當做步兵的寥寥無幾),雖然三個炮臺的守軍均在日軍攻入炮臺的最後一刻引爆了彈藥庫,但是已然來不及對火炮進行破壞了。由於日方也裝備有240毫米克虜伯炮,炮彈供應並不成問題,因此南幫炮臺群上的240毫米克虜伯要塞炮很快就被日軍所用,反過頭來攻擊原先的主人和戰友。

南幫炮臺的巨炮們此時若有感情,怕是會痛心疾首、垂淚不止。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趙北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造船廠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鹿角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中石化儲油罐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人站在日島炮臺上拍攝的龍廟嘴炮臺原址,現為威海熱電廠

日島炮臺承受的是來自這三個炮臺群上十餘門240毫米巨炮和威海灣外十餘艘日艦的聯合夾攻,東泓炮臺自身也遭到攻擊自顧不暇,所以無法對日島炮臺形成有力的支援。面對來自海陸兩方面優勢火力的夾擊,日島炮臺最終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在日島炮臺棄守後,日本人得以放心大膽的、不受阻礙的破壞日島-南幫之間的那段防材,日方的魚雷艇隊才得以趁著夜色摸入威海灣,向已是草木皆兵的北洋海軍發動魚雷偷襲……

後記

這座孤獨矗立在海中的小炮臺,人少炮少,日本人為何要如此忌憚?

本廠長描繪下的日島炮臺

趁著劇組拍攝的功夫,本人拿出隨身攜帶的速寫本,將日島炮臺描繪了下來,這個弱小的卻又不屈的小島承載的是北洋海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和擔當,而我們這個民族如今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擔當的勇氣。

當天的拍攝任務完成,本人隨著一行人原船返回。望著逐漸遠去的日島,本人心中有這樣的感嘆:還是讓它就這麼靜靜的矗立在威海灣中吧,遠離城市的喧囂和遊客的叨擾,保留原本就該屬於它的寧靜、孤傲以及尊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