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 以下文章轉發自路人@行者老師網易博客

| 全文共3700字 9圖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特別申明:

以下文章轉發自路人@行者老師網易博客,老師在文章中旁徵博引,博古通今,圖文並茂,娓娓道來,令拜讀之人時而如沐春風,時而若神交古人,實乃敬佩之至!

尤其老師對於寧鄉、含浦、靳江等相關歷史的描述,更是細緻入微、絲絲入扣,而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 原博鰲亞洲論壇理事、祕書長龍永圖先生,出生於含浦街道雲盤村(現之字村)瓦窯塘組這一信息,恐怕也是很多長沙老口子都不知道的!

在此,特別感謝老師的文章,特轉發以享諸位讀者!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一板一眼曲江橋 亦婷亦美石靈橋

因楚大夫靳尚而名的靳江河,又名靳江。明《一統志》載:“靳江在善化縣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劍江,源出湘鄉大鳧塘【注:古稱大夫塘,今為寧鄉花明樓鎮大湖塘】,東北流經寧鄉麻山,南七十里又東北入善化縣界至黑石頭注入湘,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寧鄉縣誌·水文》注:“靳江原名建江,因流經戰國楚上官大夫靳尚墓前而更名。"靳尚一生與歷史上兩大名人密切相關,一位是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屈原,在屈原的悲劇裡面靳尚扮演了佞臣角色。一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搖曳多姿,千古傳誦,文中的“上官大夫”即靳尚!炎炎酷暑,路人沿著幽幽的靳水河,一路尋找靳江河畔的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石靈橋和2014年新晉長沙市重點保護文物曲江橋,一路追憶春秋古楚、烽火硝煙,思想裡不禁多了幾分深遠和厚重!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發源於湖南省寧鄉縣白鶴山寨子衝(另一說為湘鄉縣萬壽塘)的靳江河,全長87.5公里,流域面積781平方公里,在長沙猴子石大橋西岸以南約600米處的柏家洲注入湘江。從柏家洲溯靳江而上17公里,其第三條支流名為曲江港,它從蓮花鎮而來,是靳江河長沙段最大的支流。再走一里,第四條支流叫之字港,便比曲江港涓細得多。而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含浦鎮新田村向家組的曲江橋,亦即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甲子橋,橫亙在曲江河之上的緣故。曲江是靳江的支流,靳江是湘江的支流,因此,曲江是湘江孫子輩的小河。為什麼叫“曲江”也許是取彎彎曲曲之意,因為站在佈滿蒼茫年輪的甲子橋上放眼望去,彎彎曲曲的河道在廣袤的田野中伸縮盤桓。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甲子橋,是一座平板橋連著拱橋的石頭古橋。拱橋部分的券拱很大,貼水跨度有12米,拱橋的寬度為5.2米。拱洞的近水面層由非常工整的花崗岩石條塊嚴密壘砌。這是古橋的精粹所在。拱橋在北,平板橋在南邊。二橋中間由一碩大的橋墩相承。算上兩邊,平板橋為三墩二孔,每孔跨度4.2米。甲子橋的橋碑隱匿在橋北之東面引橋之下,不注意的話很難發現。橋碑載:“甲子橋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歲季秋 李雨若之妻黃氏重修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歲仲冬 李甲甫駿巖主人重修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歲冬月眾姓重修 糾 首 陳佑之 張秉國...”等一十五人姓名。據橋碑:(一)碑只記載了三次“重修時間,說明了此橋的存在遠在乾隆九年之前,前在何時,不敢妄言。(二)碑記第一次重修是一女性。(三)駿巖主人是否僧人,如是,原來橋的附近應該有一廟宇。(四)此地現名為“向家組”,碑記無一向姓人家(向家組無一向姓人家,從橋碑來看,古時這裡也無向姓,不知何解)。

拱橋的券拱,規矩,大氣。橋拱的右上方處是橋碑。拱橋的橋面,有青石板鋪陳的踏步,現已破裂,中間的石板留下了深深的車轍印記,默默不語彰顯昔日的榮光。拱橋南面的踏步,已經長滿了雜草。橋邊一幢廢棄的民居,民居長滿了滕蔓植物,襯映著古橋,讓人不免產生幽幽的思古情意。平板橋的橋面。每跨由三根花崗岩條石組成,每根條石長約4.2米,寬0.32-0.35米,厚約0.25米。此橋橋墩分水為船形,由不規整的石頭壘砌。橋的兩邊和橋面雜草叢生。平板橋的橋墩和中間的大橋墩,不成比例地安放在一起。拱橋的寬度有約5.2米,平板橋的橋面寬度卻只有1米左右。平板橋橋墩的迎水面為船形,石塊也是大小不一。一窄一寬的橋,合二為一。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甲子橋造型厚重古樸,橋拱造作精良,歷經三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存完好,不免讓人驚歎。此橋讓人感慨的人物是黃氏,也許這裡透視著中國古代女性的堅韌和不屈,也許還有別的,因為每座古橋、古塔都有一個或幾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2014年6月長沙市發佈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全市新增180處市保單位。至此,長沙共有文保單位43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本次新增文物中,有遠大路瀏陽河大橋、長沙火車站、甲子橋、杉木橋塔、鞏橋、中華渡槽、長鰲江橋、青瀾橋、小洞古道、大益壩寶塔橋、仁裡橋等交通文物11處。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另外,2006年公佈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長沙市有新安橋、惠同廊橋入選;2007年7月10日公佈長沙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其中毛公橋入選(2011年與柘湘公路紀念塔、司徒嶺驛道、春華渡槽等一道入選省保);2010年6月8日公佈長沙市一般不可移動文物313處,其中遠大路瀏陽河大橋、開福寺路133號原外運車隊宿舍樓、小吳門郵電樓、北正街112號原長沙市運輸公司職工宿舍樓、交通銀行長沙分行舊址、長沙築路機械廠職工樓、東山鎮古碼頭遺址、水上工人俱樂部、坪塘老船碼頭遺址及七星劍橋(1903年,坪塘鎮白泉村毛衝組)、普渡橋(清,坪塘鎮觀音港社)、節蓮橋(清,坪塘鎮紅橋村老漕湖組)、新橋港橋(1968年,坪塘鎮雙湖村新橋港組)、人民港排旱設施(1954年,坪塘鎮雙湖村)、荷家壩橋(清,坪塘鎮太平村)、寶糧橋(1949年,蓮花鎮華寶村)、廖家橋(清,蓮花鎮金鳳村)、曾家橋(清,蓮花鎮桐木鄉立馬村)、顏家橋(民國初年,含浦鎮東山灣村)、芝字港村泉壩橋(清,含浦鎮芝字港村)、羅陂河古橋(清,雨敞坪鎮雨敞坪社區)、望嶽橋(1927年,望城坡街道望新社區)、靳江河橋(1958年,嶽麓街道)等入選。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靳江流經寧鄉道林20多裡,在一個叫燒湯河的地方出境,一座五孔石拱橋出現在這裡,這座橋叫石靈橋,或者也叫燒湯河大橋。石靈橋的南岸是雨湖區響塘鄉,橋北岸則是湘潭、寧鄉交界的燒湯河鎮,橋的東邊屬湘潭,西邊屬寧鄉。住在北岸橋頭的寧鄉縣人姜大爺,家門正對著石靈橋,他家正好位於湘潭與寧鄉的邊界線上。石靈橋橫跨靳江兩岸,氣勢雄偉,全部用麻石砌成,橋長52米,寬6.4米,呈南北走向。橋的北端有5級麻石踏步引,防護欄上各有31根立柱,立柱的頂端雕成五葉蓮瓣。立柱中間為欄板,如果走累了,亦可當座。整座橋有5甕6墩,迎水面有菱形抱墩。石靈橋氣勢雄偉,有橋洞五個,橋墩四個,每個孔眼底層縱向巨石為36塊,橫向為8塊,共288塊。橋身原為4層石頭砌成拱形,越往外層石頭越多,以此推之,整座橋身用巨石應在3000塊以上。石縫之間勾心鬥角搭配牢固。石靈橋裝飾美觀,橋身的望柱飾有南瓜造型的石刻,象徵著農家的五穀豐登。2011年公佈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月10日,湘潭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碑。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石靈橋原名為湘寧橋,關於這座石橋的來歷及修建時間,民間有一些不同的傳說,但據《同治縣誌》《寧鄉縣誌》載:在縣南九十里燒湯河,為潭、寧交界處。清黃日燦費千金建。乾隆年間,橋被洪水沖垮後,寧鄉人黃庭英獨自捐銀1800兩,在遺址重建了三拱湘寧橋,並改名為“石靈橋”。咸豐八年(1858),徐石村、楊少度募捐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寧、潭士紳陶蘅渚、徐景山倡募重修,湘潭民眾又在南岸一端延建了兩拱,眼前這座古橋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貌。訪遍當地才知道,黃、徐、楊、陶等人時為當地殷實大戶,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所以才有這座造福兩地老百姓的石橋。說起來,這石靈橋與毛澤東還有過不解之緣,他曾兩次從這橋上走過。第一次是1925年春天,偕夫人楊開慧同過此橋,到寧鄉一帶開展農運工作,後回韶山;是年夏天,毛澤東被湖南省長趙恆惕密令抓捕,得到消息的毛澤東等人,在鄉人的幫助下,於8月28日連夜經如意亭趕到道林,再改乘小船沿靳水轉道長沙。1945秋,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南下支隊途經石靈橋。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從北岸上橋發現,石階基本被磨平了,倒是兩端石柱上的雕刻仍然清晰可見,栩栩如生;橋沿上的石柱坊條欄杆有30根,兩邊引柱平行排列著四座石獅像,雕刻十分精細,盡顯莊嚴威武;其餘26根石柱上則是南瓜造型的石刻,“這種南瓜狀的雕刻叫金瓜,寓意豐收。石獅是比較普遍的雕刻,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被認為是守護神,就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盧溝橋,有數不清的石獅。”在橋墩上,本來有幾條雕刻的蜈蚣,可惜今年水位太高現在無法看到,“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橋體平安,是比較常見的橋體吉祥物。”,一般情況下,洪水位高度是不會超過蜈蚣所在高度的!

含浦小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大洋湖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

石靈橋也是湘潭市保存最為完好的五孔古橋,橋頭的湘潭龜頭市名字中雖有個“市”,但卻是湘潭市雨湖區響塘鄉的一個“村級市”。當地老人說,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年,這裡確實是座繁華的“市”。從寧鄉、湘潭沿河而下去長沙,或是從長沙迎流而上去寧鄉、湘潭的過路客,總要在此歇歇腳吃箇中飯再上船,那時的靳江河兩邊集市都是滿滿的飯館。隨著靳江河在客運中的沒落,古市鎮也漸漸衰落,曾經的麻石板路換成水泥,200多年曆史的麻石橋去年也拆掉重建,只剩橋頭四個石獅子還蹲在那裡。村裡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中國“入世”(WTO)談判功臣、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極少有人知道,龍永圖是在龜頭市對岸的嶽麓區含浦街道雲盤村(現之字村)瓦窯塘組出生,而當時去雲盤村必經過龜頭市。2004年10月21日,龍永圖帶著母親和夫人,來尋訪1943年母親逃難途中給自己接生的92歲老奶孃,便路過龜頭市這座麻石橋。龍永圖曾說:“無論是祖籍,還是出生地,我都是湖南人。”這段故事,也再次給靳江河添上溫情脈脈的註腳。

再次申明:

1、轉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2、本頁面內容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繫小編,我將於24小時內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