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曾幾何時,很多歷史謠言以段子形式在網上四處流傳。就算有各種闢謠的深度文章和有技術含量的帖子層出不窮,也阻擋不了各種謠言的繼續流傳。本文試圖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淺顯地談一談其中的原因,以及信息傳播的特點。

因為你或許已經發現,這些流言的傳播和信息本身的可信度無關。很多人其實在接觸具體的謠言之前,本身就是謠言內容的忠實粉絲。

先入為主的印象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人在接觸信息之前 已經形成了固有概念



在接受很多信息之前,人們已經在中學或者大學階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觀念,想要動搖這一套是非常困難的。

現代意義上的傳播學,主要起源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各種傳播技巧用於大公司的宣傳和對外戰爭的造勢。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政府還是軍隊都很迷信大眾傳播的威力。覺得傳播會像皮下注射一樣,以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地改變人們的想法。但是久而久之,奉行實用主義的美國人開始計算,如此聲勢浩大,成本極高的廣播,電影和大屏廣告的傳播效果究竟如何?它們真的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想法嗎?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電影《我們因何而戰》中的渲染情節



伴隨著一系列試驗的展開,傳播效果無敵論開始受到懷疑。1941年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邀請當時的好萊塢製片人,製作了非常主旋律的系列宣傳電影《我們因何而戰》,來教化當時新入伍的1500萬美國士兵。按照好萊塢和陸軍參謀部的預期,這些士兵剛剛脫離原有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網,成為一個個沒有抱團的隔絕個體,應該是脫離了之前的世界和價值觀,所以很容易被鼓動。

結果,根據卡爾霍夫蘭回收的抽樣問卷,電影僅僅是增加了士兵對於國際局勢和武器性能的瞭解。在態度上只是加強了士兵們業已存在的價值觀而已,幾乎沒有人因為電影而迅速打雞血。士兵們本來對戰爭持有的悲觀態度和樂觀態度,並沒有因為看片兒改變。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接受馬歇爾將軍授勳的 卡爾霍夫蘭



之前的1940年,拉扎斯菲爾德在伊利縣進行了關於大眾傳播效果的調查。他的目的,是研究傳媒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在民主選舉中做出的抉擇。在儘可能排除抽樣樣本的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原住民、是否有電話和汽車(是有錢人的象徵)等變量的干擾後,拉扎斯菲爾德發現,其實大多數選民已經在選舉前,決定好了支持共和黨或者民主黨。樣本中僅有8%的人是改變了陣營的。

但是在這8%中,又有一部分人對選舉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受到媒介影響並做出了改變的連8%都沒有。幫助大家做出判斷的,就是各個圈子內的權威,也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大眾傳播效果的不佳 催生了意見領袖



事實證明,在影響人們判斷的因素中,人際關係的作用大於媒體的宣傳。這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的由來。雖然上個世紀40年代的結論不能完全照搬到現在的互聯網世界,比如現在的互聯網世界存在的不是兩級傳播而是多級傳播,互聯網的傳播模式,也在部分消解意見領袖過去所具備的強大威力。但是這至少為傳播學發展開闢了新時代,那就是傳播本身不是萬能的。

傳播可以帶來知識的增量,但是很難改變人們的既有態度。而且熟人關係對於人們態度的影響遠遠大於各種新老媒體。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人際傳播 始終具有很大影響力



相比於所謂的意見領袖,在自媒體極度發達的時代。意見領袖通過新媒體技術,構建起與遠在天涯海角的網友和追隨者的聯繫。而且和以筆墨書信為聯繫方式的時代相比,現在意見領袖和讀者的關係近了不少。讀者可以通過訂閱的方式,看到自己眼中的意見領袖的每日更新、後臺留言、文末留言和私信。所以意見領袖和讀者的關係會趨向於更加私密和直接的形式。雙方的互動也會更多。

在密歇根大學,紐科姆對17個素不相識的受訪大學生,在政治,審美,經濟,文化方面的看法進行評分。然後故意把評分差距較大的人安排在同一教室。一開始由於空間距離接近,所以大學生們會磨合彼此的觀點。但是在試驗後期,由於多數人都有逃避孤獨、追尋和諧、尋找認同的傾向,大學生們都會和與自己價值觀接近的人自由配對。配對的結果和之前的計分結果大致相當,而空間距離上的接近,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力微乎其微。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科學解釋。一個個自媒體賬號和讀者群大體是這樣的集合。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人會本能的對自己進行分類



從社會的層面來看,多元化的聲音是必須的,大家的腦海裡都有“百家爭鳴”的理念。但是具體到接觸不同的觀念時,看到引發不適的朋友圈或者動態,還是會在第一時間產生異物感和不適感。人們會因為一條和自己固有的認知相左的信息,取關某個媒體賬號、屏蔽某個人的動態。或者對那個不認同自己觀點的人設置不可見動態,都是在營造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久而久之,雖然可能會保留一兩個提供不同觀點的信息源,滿足吐槽欲或者鄙視欲,但主要還是在各自的朋友圈裡或者關注的微信號會被自己打造成一個整體和諧,信息取向上大體一致的小世界。

因為這樣的小圈層太多,所以對於進入這些小圈層的異質信息,多數人可能不是接納,而是反駁或排斥。


流言更具備傳播力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流言本身就是為了傳播而訂製的



網上廣泛流傳的假歷史段子,基本和信息本身的可信度無關。但是和信息本身的特性有關係。這些信息的特點,說白了就是來源於對複雜歷史過程的的簡化,具有戲劇性和話題性,矛盾雙方存在著較為巨大的反差和對比。

事實上這種信息本身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孵化出了不少流傳極廣的作品。比如《荷馬史詩》裡的特洛伊王子--赫克託耳,他的名字其實出現在邁錫尼人的線性文字泥版上。城邦時代底比斯地區還在祭祀一座邁錫尼時代流傳的赫克託耳墓。所以,赫克託耳在真實歷史上很可能是邁錫尼人的英雄。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荷馬史詩無法動搖考古發現



但是在史詩流傳的過程中,戰爭勝敗的雙方出於後人的現實目的被置換。然後這些人物通過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加以流傳,最後成了大眾記憶。

類似的情況還有三國演義。因為三國志提供了非常明確的各種記載,所以後人可以清晰地看到關羽和諸葛亮這樣的箭靶式人物,是如何兼併其他人物的事蹟。但相比於三國志,三國演義算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改變版本。而北方外族的侵略,無疑間接地從外部層面拔高了蜀漢的地位。畢竟那是一個和東晉南宋同樣都是偏暗的政權。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三國演義也不應該動搖三國志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都會為了當時的政治正確增減人物的事蹟。用舊瓶裝新酒,以少數人物承載豐富的事件和功績,形成附有反差和戲劇性的印象。這些經過了簡化,但是極具矛盾性的情節,是很有傳播力的!

研究已經證明,在流傳的過程中,大部分人不會深究信息源的可信度。美國學者卡爾-霍夫蘭在研究了《我們因何而戰》的傳播效果後還發現,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信息源的可信度高低,對於人們是否接受某一信息的影響是越來越低的。人們記住的是信息本身,而不是信息源的可信度。雖然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演講,比出租車司機的國際關係段子更有知識性。但時間一久,其實出租車司機的精彩嘴炮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教授的演講可能會像水一樣流走,在頭腦中留不下任何東西。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出租車司機可以在更多專業領域內擊敗教授


根據傳播的規律,其實在傳媒的世界,權利關係和現實世界的權利關係是顛倒過來的。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先天性的在傳媒世界裡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弱者反而容易獲得各種聲援和吹捧,走上傳媒世界的金字塔之巔。

上世紀出土的赫提泥版已經證明,在史詩《伊利亞特》的背景時代,邁錫尼人是打不過赫梯帝國的,幼年期的希臘文明遠遠沒有達到後來的鼎盛時代。所以,過度的吹捧往往是為了迎合特定人群的當下需求,而不會顧及這些流言是否有可靠的事實依據。或者說過度吹捧本來就不是為了求真。既然如此,那麼闢謠和科普的作用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那都是寫給預先設定好了認知議程,願意接納這些信息的人去看的。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邁錫尼時代的希臘 怎麼可能是赫挮對手?



如果“效果”不僅僅指的是人們觀念的轉變,那麼當人們接觸到一條異質信息時,這條信息只會引發人們的反感。這條信息其實起到了加強固有觀念的效果,外來的刺激加重的是人的成見。


媒介就是信息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今天的信息更加多元複雜



各種信息載體在承載信息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認識方式。並不是每次媒介進步都意味著改變思維方式,也許它們只是在加固固有的方式,甚至是拉開改變者和頑固者的差距。

在上個世界,不同的媒介是有不同傾向性的。比如石碑和青銅禮器這樣的媒介,相比於莎草紙和羊皮紙而言,更利於抵抗時間的侵蝕。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保存得當,更利於傳到後代。但是因為書寫材料貴重,難以獲取,所以自帶了知識壟斷的屬性。無論是周天子的王官之學,還是古埃及僧侶的僧侶體象形文字,都有知識壟斷和特權的色彩。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越古老的信息媒介 越容易形成使用者壟斷



所以,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繁榮,其實都伴隨著媒介的改革和更新,或者信息打破階級壁壘的外傳。比如東周時代天子的樂師和史官流落到民間和各個諸侯國,讓知識流傳的壁壘開始出現鬆動。孔子興辦的私學,同時對貴族和國人乃至野人招生,就是這一過程的結果。

近代歷史上,印刷術通過小說和印刷報紙以及科普讀物的方式,深刻介入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北美獨立戰爭的歷史進程,也是這個規律在起作用。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孔子辦學 就是一種對信息使用者壟斷打破



如果說舊媒介是新媒介的內容,那麼口語是文字的內容,文字是印刷書籍的內容,圖像是電影的內容,電影影像又是電視的內容。以此類推,互聯網起到的作用就是之前所有媒介的總合體,變得越來越像人類的體外大腦!

相比於紙媒時代,信息流動的速度變得更快,但是信息的可信度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想要正本清源的弄清來龍去脈,變得更加不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放棄主動思考,質問信息的可信度,而是選擇相信迎合自己傾向的信息。雖然這個現象古已有之,但也是網絡上歷史謠言還是能滿天飛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信息的速度與內容量都在不斷增加



雖然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信息便利的,但是信息繭房效應和迴音壁效應在網絡上,其實比過去更加明顯。以此反觀之前的時代,媒介革新帶來打破知識壟斷和社會流動的論斷,其實真實效果也是值得懷疑的。畢竟即使有大量的知識擺在面前,人們還是會先選取自己最熟悉的知識加以享用。對於在自己理解能力之上或者看不上的內容,可能花費的時間並不多。久而久之,信息繭房和舒適區並沒有因為媒介的更新而打破,反而以新的方式得到了加強。

最後,由於信息接收者各自的情況和條件,決定了各自接收信息的能力。即使歷史原典已經電子化,觸達原典的時間和觸達謠言的時間一樣短,但是願意看原典的人會去看原典,而不願意深究的人還是會淺嘗輒止。從這個角度看,新媒體對於不同人的影響程度很不一樣,或者說個人的認識水平不會隨著媒介的改變而改變。


為什麼一些網絡歷史謠言很容易傳播?

媒介進步 正在加速人群分化



其實各種謠言和刻板印象本身是一箇中性的概念。或者說它們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捷徑,可以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抓住事物的某些重要特點和本質。但是停在這一步肯定是不行的,學習和生活就是在不斷打破固有成見的過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