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在朱元璋的隊伍裡,劉伯溫未必算是張良,但是李善長絕對是蕭何。

作為戰爭時期的總政委,李善長的作用,無人能夠替代。但是劉伯溫則未必了,劉伯溫的確長於見識,大局洞悉非常透徹,是屬於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但是,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劉伯溫才能算是張良,只可惜,朱元璋是朱元璋,而不是劉邦。

因為朱元璋也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之一。所以劉伯溫這個角色就尷尬了,如果老闆是一個像劉邦那樣的,自己不行,但是什麼事情都採納你意見的,那你就絕對牛逼了。但關鍵是朱元璋在很多關鍵決策的時刻,朱元璋自己就站在了正確的位置,而劉伯溫只是觀點和朱元璋一致。如果單純一致的也還好,劉伯溫甚至更高明。這就麻煩了,朱元璋的氣量可沒有劉邦那麼大,朱元璋對劉伯溫更多不是欽佩,而是忌憚。此人見識如此高明正確,如若哪天不臣之心,我當若何?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在朱元璋的隊伍裡,劉伯溫未必算是張良,但是李善長絕對是蕭何。

作為戰爭時期的總政委,李善長的作用,無人能夠替代。但是劉伯溫則未必了,劉伯溫的確長於見識,大局洞悉非常透徹,是屬於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但是,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劉伯溫才能算是張良,只可惜,朱元璋是朱元璋,而不是劉邦。

因為朱元璋也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之一。所以劉伯溫這個角色就尷尬了,如果老闆是一個像劉邦那樣的,自己不行,但是什麼事情都採納你意見的,那你就絕對牛逼了。但關鍵是朱元璋在很多關鍵決策的時刻,朱元璋自己就站在了正確的位置,而劉伯溫只是觀點和朱元璋一致。如果單純一致的也還好,劉伯溫甚至更高明。這就麻煩了,朱元璋的氣量可沒有劉邦那麼大,朱元璋對劉伯溫更多不是欽佩,而是忌憚。此人見識如此高明正確,如若哪天不臣之心,我當若何?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李善長是早期主動加入到朱元璋的革命隊伍裡的,起初朱元璋對待李善長那是革命同志間的信任。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劉邦不也懷疑蕭何麼?李善長作為丞相,擁有者制約皇權的相權,這就關係就徹底變了,從夥計變成合夥人了。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而劉伯溫起初高傲得不要不要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太看得起朱元璋這種草臺班子的。是朱元璋怕他加盟別的隊伍,而對自己造成巨大威脅,用刀架進自己隊伍的。所以對待劉伯溫,則是處處打壓。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名分已定,劉伯溫成為了御史中丞,反而成為了朱元璋的一把制約相權的刀。

在這種總體格局之下,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則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關係。

我們知道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將士當中,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淮西集團;另一個是浙東集團。淮西集團都以朱元璋的老鄉為主,也都是些勳貴,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丞相李善長。而浙東集團則代表了在革命過程中逐步加入隊伍的文官集團,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御史中丞劉伯溫。

這種格局之下,是李善長想鬥劉伯溫呢?還是劉伯溫想鬥李善長呢?大家都是聰明人,互鬥只是角色的需要。

職務設置成這樣,目的就是要你們互相制約,這樣朱元璋才能放心。但事實上,戲精的世界,我們是永遠都不會懂的。兩個集團鬥得不亦樂乎,隨著歷史的演變,成為勳貴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後來又演變為言官與內閣之間的相互爭鬥,最終在明末又演變成在野與在朝的相互爭鬥,這種爭鬥最終持續蔓延了大明200多年曆史。

其實兩人之間的直接過招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洪武4年(1371年)劉伯溫是主動退休,原因是他發現了一個祕密,那就是李善長開始膨脹了,浙東集團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被罷黜,自己被罵,而朱元璋仍然在故意放縱不管。深知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劉伯溫,故意因病請辭,避免讓自己成為朱元璋除掉李善長事所需要的證據的犧牲品。當然李善長也是聰明人,於同年也因病請辭了。此刻兩人算還是全身而退。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在朱元璋的隊伍裡,劉伯溫未必算是張良,但是李善長絕對是蕭何。

作為戰爭時期的總政委,李善長的作用,無人能夠替代。但是劉伯溫則未必了,劉伯溫的確長於見識,大局洞悉非常透徹,是屬於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但是,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劉伯溫才能算是張良,只可惜,朱元璋是朱元璋,而不是劉邦。

因為朱元璋也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之一。所以劉伯溫這個角色就尷尬了,如果老闆是一個像劉邦那樣的,自己不行,但是什麼事情都採納你意見的,那你就絕對牛逼了。但關鍵是朱元璋在很多關鍵決策的時刻,朱元璋自己就站在了正確的位置,而劉伯溫只是觀點和朱元璋一致。如果單純一致的也還好,劉伯溫甚至更高明。這就麻煩了,朱元璋的氣量可沒有劉邦那麼大,朱元璋對劉伯溫更多不是欽佩,而是忌憚。此人見識如此高明正確,如若哪天不臣之心,我當若何?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李善長是早期主動加入到朱元璋的革命隊伍裡的,起初朱元璋對待李善長那是革命同志間的信任。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劉邦不也懷疑蕭何麼?李善長作為丞相,擁有者制約皇權的相權,這就關係就徹底變了,從夥計變成合夥人了。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而劉伯溫起初高傲得不要不要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太看得起朱元璋這種草臺班子的。是朱元璋怕他加盟別的隊伍,而對自己造成巨大威脅,用刀架進自己隊伍的。所以對待劉伯溫,則是處處打壓。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名分已定,劉伯溫成為了御史中丞,反而成為了朱元璋的一把制約相權的刀。

在這種總體格局之下,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則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關係。

我們知道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將士當中,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淮西集團;另一個是浙東集團。淮西集團都以朱元璋的老鄉為主,也都是些勳貴,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丞相李善長。而浙東集團則代表了在革命過程中逐步加入隊伍的文官集團,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御史中丞劉伯溫。

這種格局之下,是李善長想鬥劉伯溫呢?還是劉伯溫想鬥李善長呢?大家都是聰明人,互鬥只是角色的需要。

職務設置成這樣,目的就是要你們互相制約,這樣朱元璋才能放心。但事實上,戲精的世界,我們是永遠都不會懂的。兩個集團鬥得不亦樂乎,隨著歷史的演變,成為勳貴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後來又演變為言官與內閣之間的相互爭鬥,最終在明末又演變成在野與在朝的相互爭鬥,這種爭鬥最終持續蔓延了大明200多年曆史。

其實兩人之間的直接過招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洪武4年(1371年)劉伯溫是主動退休,原因是他發現了一個祕密,那就是李善長開始膨脹了,浙東集團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被罷黜,自己被罵,而朱元璋仍然在故意放縱不管。深知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劉伯溫,故意因病請辭,避免讓自己成為朱元璋除掉李善長事所需要的證據的犧牲品。當然李善長也是聰明人,於同年也因病請辭了。此刻兩人算還是全身而退。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但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這趟渾水,朱元璋要你們蹚,誰都跑不了。

李善長不做丞相了,撈了很多實惠的油水。朱元璋要錢給錢,要工程給工程,總之你吃好喝好。而對於劉基,誰讓你那麼聰明?朱元璋給劉基挖了很多坑,比如讓他舉薦宰相人選,結果朱元璋提了幾個,如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被劉基給否了,於是朱元璋說那讓你當?劉基嚇得魂飛魄散,這個坑猝不及防啊!人家正正經經和你討論工作,給你分析優缺點,你竟然挖那麼大個坑讓我跳。我要是真的做了丞相,你還不知道怎麼玩死我呢?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在朱元璋的隊伍裡,劉伯溫未必算是張良,但是李善長絕對是蕭何。

作為戰爭時期的總政委,李善長的作用,無人能夠替代。但是劉伯溫則未必了,劉伯溫的確長於見識,大局洞悉非常透徹,是屬於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但是,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劉伯溫才能算是張良,只可惜,朱元璋是朱元璋,而不是劉邦。

因為朱元璋也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之一。所以劉伯溫這個角色就尷尬了,如果老闆是一個像劉邦那樣的,自己不行,但是什麼事情都採納你意見的,那你就絕對牛逼了。但關鍵是朱元璋在很多關鍵決策的時刻,朱元璋自己就站在了正確的位置,而劉伯溫只是觀點和朱元璋一致。如果單純一致的也還好,劉伯溫甚至更高明。這就麻煩了,朱元璋的氣量可沒有劉邦那麼大,朱元璋對劉伯溫更多不是欽佩,而是忌憚。此人見識如此高明正確,如若哪天不臣之心,我當若何?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李善長是早期主動加入到朱元璋的革命隊伍裡的,起初朱元璋對待李善長那是革命同志間的信任。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劉邦不也懷疑蕭何麼?李善長作為丞相,擁有者制約皇權的相權,這就關係就徹底變了,從夥計變成合夥人了。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而劉伯溫起初高傲得不要不要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太看得起朱元璋這種草臺班子的。是朱元璋怕他加盟別的隊伍,而對自己造成巨大威脅,用刀架進自己隊伍的。所以對待劉伯溫,則是處處打壓。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名分已定,劉伯溫成為了御史中丞,反而成為了朱元璋的一把制約相權的刀。

在這種總體格局之下,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則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關係。

我們知道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將士當中,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淮西集團;另一個是浙東集團。淮西集團都以朱元璋的老鄉為主,也都是些勳貴,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丞相李善長。而浙東集團則代表了在革命過程中逐步加入隊伍的文官集團,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御史中丞劉伯溫。

這種格局之下,是李善長想鬥劉伯溫呢?還是劉伯溫想鬥李善長呢?大家都是聰明人,互鬥只是角色的需要。

職務設置成這樣,目的就是要你們互相制約,這樣朱元璋才能放心。但事實上,戲精的世界,我們是永遠都不會懂的。兩個集團鬥得不亦樂乎,隨著歷史的演變,成為勳貴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後來又演變為言官與內閣之間的相互爭鬥,最終在明末又演變成在野與在朝的相互爭鬥,這種爭鬥最終持續蔓延了大明200多年曆史。

其實兩人之間的直接過招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洪武4年(1371年)劉伯溫是主動退休,原因是他發現了一個祕密,那就是李善長開始膨脹了,浙東集團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被罷黜,自己被罵,而朱元璋仍然在故意放縱不管。深知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劉伯溫,故意因病請辭,避免讓自己成為朱元璋除掉李善長事所需要的證據的犧牲品。當然李善長也是聰明人,於同年也因病請辭了。此刻兩人算還是全身而退。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但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這趟渾水,朱元璋要你們蹚,誰都跑不了。

李善長不做丞相了,撈了很多實惠的油水。朱元璋要錢給錢,要工程給工程,總之你吃好喝好。而對於劉基,誰讓你那麼聰明?朱元璋給劉基挖了很多坑,比如讓他舉薦宰相人選,結果朱元璋提了幾個,如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被劉基給否了,於是朱元璋說那讓你當?劉基嚇得魂飛魄散,這個坑猝不及防啊!人家正正經經和你討論工作,給你分析優缺點,你竟然挖那麼大個坑讓我跳。我要是真的做了丞相,你還不知道怎麼玩死我呢?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最後朱元璋任用了李善長舉薦的胡惟庸。

為什麼用胡惟庸呢?因為胡惟庸是個小人物,這樣大哥們好藏在後面指手畫腳。但是他沒料到的時候胡惟庸不但是個小人物,還是個小人。這事情慢慢就開始脫離李善長的控制了。這正是朱元璋需要的丞相人選。別人都恨你,我才有理由處理你。

小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實現主子意圖,所以洪武8年(1375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為什麼派自己去?朱元璋不喜歡劉基太聰明,劉基又是李善長的死對頭,所以自己應該怎麼做?朱元璋沒有叫你怎麼做?李善長更沒叫你怎麼做?但是胡惟庸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

"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但真是為了自己那點私慾嗎?很顯然不是。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在朱元璋的隊伍裡,劉伯溫未必算是張良,但是李善長絕對是蕭何。

作為戰爭時期的總政委,李善長的作用,無人能夠替代。但是劉伯溫則未必了,劉伯溫的確長於見識,大局洞悉非常透徹,是屬於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但是,如果朱元璋是劉邦,那麼劉伯溫才能算是張良,只可惜,朱元璋是朱元璋,而不是劉邦。

因為朱元璋也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之一。所以劉伯溫這個角色就尷尬了,如果老闆是一個像劉邦那樣的,自己不行,但是什麼事情都採納你意見的,那你就絕對牛逼了。但關鍵是朱元璋在很多關鍵決策的時刻,朱元璋自己就站在了正確的位置,而劉伯溫只是觀點和朱元璋一致。如果單純一致的也還好,劉伯溫甚至更高明。這就麻煩了,朱元璋的氣量可沒有劉邦那麼大,朱元璋對劉伯溫更多不是欽佩,而是忌憚。此人見識如此高明正確,如若哪天不臣之心,我當若何?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李善長是早期主動加入到朱元璋的革命隊伍裡的,起初朱元璋對待李善長那是革命同志間的信任。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劉邦不也懷疑蕭何麼?李善長作為丞相,擁有者制約皇權的相權,這就關係就徹底變了,從夥計變成合夥人了。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而劉伯溫起初高傲得不要不要的,幾乎可以說是不太看得起朱元璋這種草臺班子的。是朱元璋怕他加盟別的隊伍,而對自己造成巨大威脅,用刀架進自己隊伍的。所以對待劉伯溫,則是處處打壓。但是得了天下之後,名分已定,劉伯溫成為了御史中丞,反而成為了朱元璋的一把制約相權的刀。

在這種總體格局之下,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則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關係。

我們知道在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將士當中,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淮西集團;另一個是浙東集團。淮西集團都以朱元璋的老鄉為主,也都是些勳貴,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丞相李善長。而浙東集團則代表了在革命過程中逐步加入隊伍的文官集團,為首的自然是大明的御史中丞劉伯溫。

這種格局之下,是李善長想鬥劉伯溫呢?還是劉伯溫想鬥李善長呢?大家都是聰明人,互鬥只是角色的需要。

職務設置成這樣,目的就是要你們互相制約,這樣朱元璋才能放心。但事實上,戲精的世界,我們是永遠都不會懂的。兩個集團鬥得不亦樂乎,隨著歷史的演變,成為勳貴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後來又演變為言官與內閣之間的相互爭鬥,最終在明末又演變成在野與在朝的相互爭鬥,這種爭鬥最終持續蔓延了大明200多年曆史。

其實兩人之間的直接過招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洪武4年(1371年)劉伯溫是主動退休,原因是他發現了一個祕密,那就是李善長開始膨脹了,浙東集團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被罷黜,自己被罵,而朱元璋仍然在故意放縱不管。深知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劉伯溫,故意因病請辭,避免讓自己成為朱元璋除掉李善長事所需要的證據的犧牲品。當然李善長也是聰明人,於同年也因病請辭了。此刻兩人算還是全身而退。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但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這趟渾水,朱元璋要你們蹚,誰都跑不了。

李善長不做丞相了,撈了很多實惠的油水。朱元璋要錢給錢,要工程給工程,總之你吃好喝好。而對於劉基,誰讓你那麼聰明?朱元璋給劉基挖了很多坑,比如讓他舉薦宰相人選,結果朱元璋提了幾個,如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被劉基給否了,於是朱元璋說那讓你當?劉基嚇得魂飛魄散,這個坑猝不及防啊!人家正正經經和你討論工作,給你分析優缺點,你竟然挖那麼大個坑讓我跳。我要是真的做了丞相,你還不知道怎麼玩死我呢?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最後朱元璋任用了李善長舉薦的胡惟庸。

為什麼用胡惟庸呢?因為胡惟庸是個小人物,這樣大哥們好藏在後面指手畫腳。但是他沒料到的時候胡惟庸不但是個小人物,還是個小人。這事情慢慢就開始脫離李善長的控制了。這正是朱元璋需要的丞相人選。別人都恨你,我才有理由處理你。

小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實現主子意圖,所以洪武8年(1375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為什麼派自己去?朱元璋不喜歡劉基太聰明,劉基又是李善長的死對頭,所以自己應該怎麼做?朱元璋沒有叫你怎麼做?李善長更沒叫你怎麼做?但是胡惟庸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

李善長和劉伯溫鬥了一輩子,誰也沒能笑到最後

所以等到胡惟庸案發的時候,浙東集團怒火終於爆發了,這筆賬不但要算,還要算在李善長身上的,無數的言官奏摺紛紛向李善長開始發難。

但是朱元璋並沒打算這個時候就解決李善長,因為他還有用處,因為現在丞相包括淮西集團算是徹底解決掉了,但是,還需要李善長來解決下御史臺的事情,徹底而解決言官(浙東集團)問題。所以李善長得以活命至洪武18年(1385年)。

劉基很聰明,李善長也不賴,但是到了最後,誰都逃沒出朱元璋的遊戲人物設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