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臨朐縣丁家焦竇村

丁 家 焦 竇 村

「鄉村記憶」臨朐縣丁家焦竇村

丁家焦竇村位於臨朐縣城南12.5公里、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南13公里處。北界吳家焦竇村,西與劉家焦竇村接壤,東與陳家焦竇村毗鄰,南與辛寨鎮瞿家圈村相望。聚落北高南低,東西長436米,南北寬373米,村莊佔地244畝,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

明洪武二年(1369),丁姓自昌樂縣丁家山徙此立村,取名焦竇。相傳今冶源水庫主壩兩端的小山原為一座青山,其山臨淵,淵內有蛟,山有竇(洞),人稱此洞為蛟竇,訛為焦竇。後以姓氏稱丁家焦竇。全村近300戶,千餘口人,均為漢族。有5戶信奉基督教。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孝慈鄉中莊社;1930年屬第二區忠莊鄉;1952年實行區、鄉(鎮)制,屬第四區(南流)焦竇鄉;1956年區劃調整,屬南流區焦竇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組建七賢人民公社,屬之;1984年4月社改鄉(鎮),屬七賢鄉;1993年6月撤鄉設鎮,屬七賢鎮;2007年8月鄉鎮合併,屬東城街道。

1961年至1978年,丁家焦竇、陳家焦竇、劉家焦竇、吳家焦竇、張家焦竇、徐家官莊、曹官莊7個自然村組成焦竇大隊;1979年吳家焦竇、丁家焦竇組成丁家焦竇大隊;1991年7月與吳家焦竇分村,為獨立行政村。

1982年村設集市,稱焦竇集,農曆二、七逢集。

村耕地813畝,境內多淋溶褐土,地勢平坦。作物種植以雜糧為主,主種穀子、玉米、小麥、高粱、地瓜,經濟作物為菸草。20世紀70年代,在北嶺建電灌站1座,揚程40米,修引水乾渠1000米。在村西修建揚水站1座,灌溉面積達400畝。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整地改土300畝。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多數地塊種植小麥和玉米。遇豐年,小麥、玉米單產各為400公斤、500公斤。

1980年以來,工業、交通運輸、商貿服務業迅速發展。有百貨商店15家、理髮店2家、維修店2家、建築隊1個、交通運輸業戶3家,從業人員300餘人。臨朐耐力特汽車配件廠,年產值380萬元。全村拖拉機、大型播種機、聯合收割機12臺,轎車6輛,三輪車、麵包車、中型以上運輸車35輛。

立村後,村打18米深水井1眼。20世紀70年代初,在村內打井4眼,用草繩拔水,肩挑人抬,用於人畜吃水。部分戶在家院內自打壓井。1996年,村民人均捐款25元,共投資27萬元,鋪設管道2500米,家家用上自來水,水源為冶源海浮山供水廠。

1972年,全村通電,戶戶用上電燈。全村第一個購買電視機的是丁法孟。現家家有電視機、電風扇,70%之戶有電冰箱、洗衣機,電腦66臺。村第一個安裝固定電話的為丁法俊,第一個購買手機的是丁法願。

過去村民居住多為土坯草房,標準不一。1991年,始行新村規劃,每戶規劃面積232平方米,16戶為一居住片。修建寬18米東西主街1條,寬10米東西次街3條,南北街6條,小巷17條。2008年,村民全部入住磚瓦新房,近200戶進行房舍裝修,設施齊全,美觀時尚。同時,投資2萬元在村大街安裝路燈22盞;建沼氣池68座,用於做飯和照明。

20世紀50年代始,村文藝活動活躍,跑旱船、踩高蹺、玩麒麟、演唱呂劇選段,聞名鄉里。2005年以來,村有文藝宣傳隊,排演呂劇、秧歌等,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清末,村設私塾,趙萬祥任教書先生,學生24人。1950年後,建小學1處,設一年級至四年級,4個班級,校長王春雨,教師4名,學生45人;1955年,學校設一年級至五年級;1967年,初中學生到陳家焦竇聯中就讀。

1977年恢復高考後,村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46人。丁順生,1964年生,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生畢業,曾任中紀委中國監察協會副會長、廉政理論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當選河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20世紀40年代,村大夫1人。20世紀50年代,焦竇鄉聯合診所設在丁家焦竇村,醫生4人;1968年,實行村辦合作醫療,村“赤腳醫生”3名;1972年設衛生室1處,衛生員4人;現有衛生室1處,醫生2名。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100﹪。

村先後有72人蔘軍加八路軍、解放軍,且多有建樹。丁法起,1928年生,1946年參軍,空軍某部營職,1963年轉業於武漢市漢口蛋廠任黨委書記。丁法亭,1937年生,1956年入伍,曾在廣西省任某部副團長。丁法庭,1937年生,1956年入伍,曾任海軍航空兵九師副政委,1986年轉業,任濰坊市鹽業公司黨委副書記。丁延信,1939年生,1958年入伍,某部團長,1981年轉業,任福建漳州市保險公司經理、書記。丁守起,1949年生,1969年入伍,曾任師政治部政治科科長,1986年轉業,濰坊昌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級政工師。

《臨朐縣誌》(1988~2000)載,丁瑞芝(1916~1998),原名丁延祥,曾用名丁建忠,丁家焦竇村人。因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七七事變”後,受表兄弟高啟雲、高奮等影響,於193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改名丁瑞芝,以農民身份四處活動,祕密瞭解當時盤踞在縣境內的日軍、漢奸、國民黨頑固派的動向,及時向中共黨組織彙報,曾數次遭遇敵人的盤查、 拷打。1944年2月,丁瑞芝藉以討飯至九山解放區,被安排在縣直機關工作。1944年2月至1955年6月,先後任財糧科員,財政科副科長、科長,財委主任;1955年6月至1958年4月,任縣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兼縣人委機關黨支部副書記;後任縣計劃統計局局長、縣財貿部副部長、縣糧食局局長兼黨支部書記。1960年5月當選中共臨朐縣委候補委員。1975年12月退休,1980年10月轉為離休,享受處級待遇。1998年6月病逝。

烈士丁祥田,1926年生,1946年參加工作,1949年南下任區財政助理員,1949年6月23日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犧牲。

古井。老村西頭原有古井1眼,井口直徑1.5米,井口四面有四塊大青石鑲砌,在大井口的中間,南北方向橫擔一塊大青石,將大井分為兩個小井口。井深18米,村人用草繩拔水,天長日久,草繩摩擦青石,出現5條深溝,均有0.03米。1991年新村規劃時井被填。

古石臼。其插臼高92釐米,橢圓形,上下口直徑分別為0.6米至0.7米,下底面的中央有一小圓孔。圓孔呈柱形,孔面直徑0.07米,深11釐米。石臼的上頂有一大石窩,是臼米容槽。窩深47釐米,石窩部分石壁厚0.13米。整個石窩近似圓錐體。

古城牆。古時村周圍有三合土構成的城牆。城牆用土、沙、石灰摻合築成。為保衛村人安全而建。圍牆南、北、東各有大門,大門之上建一層土樓,能容納八、九個人;城牆的東南方、西北方、東北方、西南方各設一槍炮臺(即鳥槍加土炮),在4個門樓和4個槍炮臺上都安排人把守。門樓和槍炮臺上各掛1個響鈴,用繩子將8個響鈴連起來,一旦發現村外有異常,便拉響鈴,發送信號。

「鄉村記憶」臨朐縣丁家焦竇村

供稿 丁士元 丁芳元 丁法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