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為何提及這幅價值近三億的名畫?《萬山紅遍》背後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是明德立志

政協委員為何提及這幅價值近三億的名畫?《萬山紅遍》背後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是明德立志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關於推動優秀美術作品進教材的提案中提出,教材必須體現國家意志,系統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術作品經過藝術家主觀選擇和藝術強化,可以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家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有利於學生從小建立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昇華為愛國主義的情操。像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傅抱石的《待細把江山圖畫》、關山月的《綠色長城》等,應廣泛地收入中小學的語文、地理、歷史和美術教材。

為什麼吳為山特別提到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因為有一幅《萬山紅遍》收藏在中國美術館,是畫家親自捐贈給該館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從1962年開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後共創作了7幅《萬山紅遍》,其中4幅現存於國家美術機構,其餘3幅均曾有過上拍經歷。北京保利2012春拍期間,其中一幅被拍出2.9325億元的天價。

為什麼說《萬山紅遍》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這就要從李可染其人和他的家國情懷說起。

(中國美術館館藏 感謝吳為山館長提供)

政協委員為何提及這幅價值近三億的名畫?《萬山紅遍》背後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是明德立志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股潮流認為國畫是封建文人畫,只求格調,不接地氣。據李可染之妻鄒佩珠回憶,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們都不屑上國畫課,李可染本來是教國畫的,也只能去教水彩。但是他的心裡始終不以為然。他學過西畫,也畫過抗戰宣傳畫,他認為國畫可以展現當代的現實,就決心探索國畫的新風格。

1954年,李可染、張仃和羅銘赴江南寫生,由此拉開了中國新山水畫變革的序幕。他用國畫的筆墨描繪新中國的景象,甚至連上海的汽車、洋房都收入畫中,卻又表現得非常協調。當有人說,中國的傳統國畫走到窮途末路了,李可染只回了四個字:東方既白。

鄒佩珠說,寫生時常需跋山涉水。李可染的腳和常人不同,有畸形,腳底下有塊突出來的地方,走路會痛。鄒就在他鞋底挖一個洞,剛好合他的腳形,然後再加一層鞋底。她說,這輩子做了多少雙這樣的鞋,真記不清了。寫生路上,李可染的衣服破了,鞋也漏了,鞋底墊著一層紙片,直到抵達南京鄒氏大姐家中落腳,才得以縫補鞋襪。

寫生歸來,李可染已經胸有丘壑。傳統山水畫在紅色的使用上是非常謹慎的,如何表現”萬山紅遍“被畫壇視為一大難題。為此,李可染探索了具體技法上的革新。流傳更廣的是另一段軼事:1962年前後,李可染偶然得到了半斤內庫硃砂。所謂內庫硃砂,原是乾隆專為其用印配備的,極為珍稀。這些硃砂後來就被用進了作畫的染料。

作者:沈竹士 周淵

編輯:沈竹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