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全傳》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從一個跑堂少年開始奮發的?

《李嘉誠全傳》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從一個跑堂少年開始奮發的?

1

說到李嘉誠啊,這位華人首富白手起家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連續15年榮登華人富豪榜的寶座,他的故事也被各大工商管理學院當做教學典範,成為一代青年爭相學習的榜樣。

曾經一窮二白的李嘉誠只能去茶館當跑堂,而現在他已經擁有業務遍佈全球的長和系跨國集團。目前,他經營的業務遍及50個國家以上,員工超過29萬人,主要經營地產、酒店、零售、能源等行業,一手締造了讓人難以企及的商業帝國。

那麼,李嘉誠是如何建立起他的商業帝國呢?

《李嘉誠傳》先從李嘉誠少年時期遷港、喪父的苦難經歷說起,讓我們知道苦難是李嘉誠日後飛黃騰達的人生財富。年僅14歲的李嘉誠就要承擔起家庭重任,先後到茶樓當跑堂,五金廠當推銷員,塑膠廠當總經理,打工讓他積累了創業基金。李嘉誠在22歲的時候創立長江塑膠廠,經過技術更新改造,填補市場空白,成為塑膠花大王。然後投資房地產,與匯豐銀行重建華人行,入主和黃,收購港燈,一步一步拓展業務,走上人生的巔峰,創造商業奇蹟。

作者陳美華、辛磊結合了李嘉誠的個人成長經歷和創業經商的歷程,為我們全面講述了超人的奮鬥史;從李嘉誠的奮鬥精神、經營理念、團隊建設、自我管理、接班人培養等方面,揭祕了富豪的成功祕訣。

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而成功也並沒有坦途。要想擺脫困境,從苦難的熔爐中鍛造成功的鑰匙,那就要勤於努力、善於思考、還要對現狀永不滿足。

《李嘉誠全傳》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從一個跑堂少年開始奮發的?

2

那少年的李嘉誠都經歷了哪些磨難呢?

1928年李嘉誠出生在潮州的書香世家,父親李雲經是一名小學校長,不僅教李嘉誠讀書,還教他做人的道理。原本一家人可以靠著父親的收入過著美好的生活。然而,生不逢時,日本侵佔潮州,父親工作沒了,生活越來越艱辛。為了躲避戰亂,一家人冒著生命危險逃到香港。

到香港僅僅一年的時間,日軍就佔領了香港,時局動盪,市場不景氣,李嘉誠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艱難了。禍不單行,父親因為積勞成疾,染上肺病,沒錢可醫,無藥可治,不幸去世了。

父親去世以後,照顧母親和弟妹的重擔就落在了長子李嘉誠的肩膀上。年僅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終止學業,放棄教師的夢想,外出打工賺錢養家餬口。

日軍當道,生意難做,找工作簡直難於登天。這時候做鐘錶生意的舅舅莊靜庵讓李嘉誠到他的店裡工作,他一口謝絕了。李嘉誠一直謹記父親的教誨“求人不如求己”。別人能幫你一時,也不可能幫你一世啊。從今往後,他必須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了。

幾經周折以後,李嘉誠找到了一份在茶樓當跑堂的工作,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倒茶的服務員。他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每天天還沒亮就去上班了,天黑了都還沒回家。這對一個14歲的少年來說工作實在太累了。可少年李嘉誠很感激老闆給他這份工作,讓他能夠養活母親和弟妹。為了生活,哪怕再苦再累都不怕。

茶樓就是個小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李嘉誠學會了揣摩客人的心思,知道客人喜歡吃什麼,也懂得客人什麼時候需要倒茶、什麼時候上點心,甚至能夠從客人的言行舉止中猜測出職業、性格、財富等。

正是這份工作,讓李嘉誠養成了察言觀色的好習慣,習得了見機行事的好本領,這為他日後創業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年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到舅舅的中南鐘錶公司上班。舅舅並沒有公佈兩人的關係,只讓他從學徒做起。剛開始,李嘉誠只能做一些端茶倒水掃地等跑腿的雜活。他利用打雜的時間跟師傅學習鐘錶技術,半年的時間就學會了各種型號的鐘表裝配和修理。很快他就被調到高升店做鐘錶銷售,成為店裡年紀最小,銷售最好的銷售員。

《李嘉誠全傳》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從一個跑堂少年開始奮發的?

3

17歲的李嘉誠已經具備了一個成熟商人的眼光,他覺得香港經濟鉅變,有很多發展的機會。於是,他離開舅舅的鐘錶店,先後到五金廠和塑膠褲帶廠當推銷員。他曾說:“我一生最好的經商鍛鍊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這是我今天用10億也買不來的”。

在五金廠推銷鐵桶的時候,他善於思考,繞過推銷員喜歡去的雜貨店,直接向酒樓旅店推銷。酒樓旅店的需求量比較大,而且直接從廠家拿貨肯定比從雜貨店拿貨便宜不少,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直銷,減少中間商賺差價,酒樓旅店老闆用更少的錢買到鐵桶,紛紛向李嘉誠訂購。有一次,李嘉誠在一家旅店銷出了一百多個鐵桶,這對他來說可是個大數目呢。

李嘉誠對需求量不大的散戶也不放過。一般來說,散戶用的量少,銷售員都不怎麼喜歡向散戶推銷,而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他專門向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閒居在家,喜歡串門嘮嗑,不用花錢還給李嘉誠義務推銷。就這樣,經過口耳相傳,很多散戶向李嘉誠買鐵桶,讓他成為五金廠的銷售能手。

有一次他到酒店推銷鐵桶的時候遇到一個賣塑膠桶的老闆,兩人同時推銷,李嘉誠的推銷失敗了,酒店老闆買了塑膠桶。塑膠桶與鐵桶相比,具有質量輕,美觀大方,價格便宜等優點,而且大多數人認為用塑膠桶是趕時髦的事兒。

李嘉誠敏感地察覺到塑膠行業將會得到全面的發展,於是辭去五金廠的工作,接受塑膠桶老闆的邀請,加入他的塑膠褲帶製造公司。李嘉誠一進塑膠公司上班,業績就驚人,基本都是他登上公司銷售冠軍的寶座。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李嘉誠從推銷員升為部門經理,又從部門經理升到總經理的位置。

在塑膠褲帶廠工作,讓李嘉誠瞭解到塑膠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他辭去總經理的職位自己創立塑膠廠。

也許有人會說,李嘉誠每做一份行業都做得比其他人優秀,為什麼老是換工作,是不是他心浮氣躁,沒有定性呢?

其實他之所以頻繁更換工作是因為他不滿足現狀。每一份工作,都會遇到新的挑戰和困難,但是李嘉誠不怕困難,他只想不斷地突破自己,從困難中找到經商的智慧,鍛鍊自己對行業的洞察能力,為實現創業的夢想鋪平道路。


明天將講解本書的第二部分:李嘉誠白手起家到華人首富的創業歷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