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此橋是古時湖北到四川的人行要道,從此經過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最初,這裡架的是簡易木橋,後來又改為了風雨橋河石橋,到清同治年間,石橋又成了危橋。於是,回鄉辦學的貢生劉玉成決定出錢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行人。

清同治癸酉(1873年)年9月19日,劉玉成請來民工開始修橋。劉玉成的壯舉感動了各地善士,大家紛紛捐款。步青橋的碑文載:“癸酉年十月十五日起設局募化,至甲戌年九月十五日止,共募化來往力夫共一百七十千貳百七十五文,各省客商共募化功果三百三十九千八百文,本邑共化三百五十六千四百文。”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此橋是古時湖北到四川的人行要道,從此經過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最初,這裡架的是簡易木橋,後來又改為了風雨橋河石橋,到清同治年間,石橋又成了危橋。於是,回鄉辦學的貢生劉玉成決定出錢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行人。

清同治癸酉(1873年)年9月19日,劉玉成請來民工開始修橋。劉玉成的壯舉感動了各地善士,大家紛紛捐款。步青橋的碑文載:“癸酉年十月十五日起設局募化,至甲戌年九月十五日止,共募化來往力夫共一百七十千貳百七十五文,各省客商共募化功果三百三十九千八百文,本邑共化三百五十六千四百文。”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記載,捐款的善士來自四川、重慶、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

次年,即清同治甲戌(1874年)年9月19日石橋建成後,劉玉成邀請重慶巴縣舉人熊澤薌、王永廉來到青巖,為其撰寫《復修青巖橋記》。兩舉人被劉玉成的善舉所動,欣然應允,《記》曰:“顏起額曰步青,因青巖而名也。從茲洪濤不驚,彼岸直達……劉君志之卓也,夫愚公移山,存心匪懈,精衛填海,立志不衰,以橋費之不易。劉君又不豐於財,卒能有成者,謂非立志之堅鳥若是其速成也。”

後來,劉玉成把《復修青巖橋記》作為步青橋碑文與捐款善士的名單刻在字庫上。清光緒乙亥(1875)年8月28日,字庫塔在橋北落成,與步青橋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的一道人文景觀。

光緒皇帝所賜的節孝碑

在橋的對岸有一座清朝皇帝賜建的節孝碑。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此橋是古時湖北到四川的人行要道,從此經過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最初,這裡架的是簡易木橋,後來又改為了風雨橋河石橋,到清同治年間,石橋又成了危橋。於是,回鄉辦學的貢生劉玉成決定出錢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行人。

清同治癸酉(1873年)年9月19日,劉玉成請來民工開始修橋。劉玉成的壯舉感動了各地善士,大家紛紛捐款。步青橋的碑文載:“癸酉年十月十五日起設局募化,至甲戌年九月十五日止,共募化來往力夫共一百七十千貳百七十五文,各省客商共募化功果三百三十九千八百文,本邑共化三百五十六千四百文。”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記載,捐款的善士來自四川、重慶、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

次年,即清同治甲戌(1874年)年9月19日石橋建成後,劉玉成邀請重慶巴縣舉人熊澤薌、王永廉來到青巖,為其撰寫《復修青巖橋記》。兩舉人被劉玉成的善舉所動,欣然應允,《記》曰:“顏起額曰步青,因青巖而名也。從茲洪濤不驚,彼岸直達……劉君志之卓也,夫愚公移山,存心匪懈,精衛填海,立志不衰,以橋費之不易。劉君又不豐於財,卒能有成者,謂非立志之堅鳥若是其速成也。”

後來,劉玉成把《復修青巖橋記》作為步青橋碑文與捐款善士的名單刻在字庫上。清光緒乙亥(1875)年8月28日,字庫塔在橋北落成,與步青橋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的一道人文景觀。

光緒皇帝所賜的節孝碑

在橋的對岸有一座清朝皇帝賜建的節孝碑。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這座節孝碑是為劉玉成母親楊氏所裡,立於清光緒甲申(1885)年。碑離步青橋只有20多米遠,掩映在一片水杉林中。碑高約6米,寬0.5米,頂端四角高翹,看上去像一把寶劍立在山中,守候著步青橋。碑正面的皇頂下陰刻著“聖旨”二字,還陰刻著“奉旨旌表劉肇珍之妻楊秀萬之女玉成之母節孝碑”字樣;碑的右側陰刻著“湖北武昌全省撫院彭公大人潘憲王公大人題曾志節可風”字樣;碑的左側陰刻著“欽加三品御即補道湖北施南府利川縣正堂王陳題贈敬姜遺範”字樣;碑後上節陰刻著“特授湖北施南利川縣貳府張公無府大人題贈”字樣,下節陰刻著碑序。字的四周均鑲嵌著飛龍的圖案。

碑文載:“太孺人劉母楊老孺人秉性溫惠,持身淑慎,出自弘農。其口對不辭子嗣,為念者遐哉。”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此橋是古時湖北到四川的人行要道,從此經過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最初,這裡架的是簡易木橋,後來又改為了風雨橋河石橋,到清同治年間,石橋又成了危橋。於是,回鄉辦學的貢生劉玉成決定出錢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行人。

清同治癸酉(1873年)年9月19日,劉玉成請來民工開始修橋。劉玉成的壯舉感動了各地善士,大家紛紛捐款。步青橋的碑文載:“癸酉年十月十五日起設局募化,至甲戌年九月十五日止,共募化來往力夫共一百七十千貳百七十五文,各省客商共募化功果三百三十九千八百文,本邑共化三百五十六千四百文。”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記載,捐款的善士來自四川、重慶、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

次年,即清同治甲戌(1874年)年9月19日石橋建成後,劉玉成邀請重慶巴縣舉人熊澤薌、王永廉來到青巖,為其撰寫《復修青巖橋記》。兩舉人被劉玉成的善舉所動,欣然應允,《記》曰:“顏起額曰步青,因青巖而名也。從茲洪濤不驚,彼岸直達……劉君志之卓也,夫愚公移山,存心匪懈,精衛填海,立志不衰,以橋費之不易。劉君又不豐於財,卒能有成者,謂非立志之堅鳥若是其速成也。”

後來,劉玉成把《復修青巖橋記》作為步青橋碑文與捐款善士的名單刻在字庫上。清光緒乙亥(1875)年8月28日,字庫塔在橋北落成,與步青橋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的一道人文景觀。

光緒皇帝所賜的節孝碑

在橋的對岸有一座清朝皇帝賜建的節孝碑。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這座節孝碑是為劉玉成母親楊氏所裡,立於清光緒甲申(1885)年。碑離步青橋只有20多米遠,掩映在一片水杉林中。碑高約6米,寬0.5米,頂端四角高翹,看上去像一把寶劍立在山中,守候著步青橋。碑正面的皇頂下陰刻著“聖旨”二字,還陰刻著“奉旨旌表劉肇珍之妻楊秀萬之女玉成之母節孝碑”字樣;碑的右側陰刻著“湖北武昌全省撫院彭公大人潘憲王公大人題曾志節可風”字樣;碑的左側陰刻著“欽加三品御即補道湖北施南府利川縣正堂王陳題贈敬姜遺範”字樣;碑後上節陰刻著“特授湖北施南利川縣貳府張公無府大人題贈”字樣,下節陰刻著碑序。字的四周均鑲嵌著飛龍的圖案。

碑文載:“太孺人劉母楊老孺人秉性溫惠,持身淑慎,出自弘農。其口對不辭子嗣,為念者遐哉。”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中說,楊老孺人在丈夫去世後不但守節,而且孝敬公婆,將兒子劉玉成撫養成人,成為貢生,還在當地做辦學、修橋的善事,其節孝之德“萬古長青”。

節孝碑經過了100多年的風吹日晒,卻沒有一點風化的痕跡,而且字跡清晰。劉玉成的後人至今還保存著劉玉成的貢生官帽,當年我國著名的建築專家張良皋在考察步青橋和青巖的吊腳樓時拍下了官帽,並載入了他撰寫的《武陵人家》一書中。

離開青巖時,回頭望去,只見步青橋與字庫塔、節孝碑相映成景,伴隨著靜靜流淌的青巖河,默默講述著那段古老的歷史。


"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在利川市毛壩鄉雙泉村一組,有一座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的單孔石拱橋,古為咸豐經沙溪至川東的人行要道。橋頭有一座字庫石塔,六角三層樓閣式,長篇銘文,記述建橋始末。橋南劉楊氏節孝碑與字庫塔隔河相望,碑、橋、塔相映成趣。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塔邊的步青橋為當年四川、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善士捐款修建,橋南節孝碑為清朝光緒皇帝所賜修。

罕見敬字塔毛壩現身

從毛壩鄉沿利鹹公路向利川方向前行約5公里,便到了青巖河,沿路邊的村級公路向著深山裡進入,懸崖高聳,流水潺潺,峰迴路轉中,眼前豁然開朗,一小片石林在原野中兀自屹立,步青橋到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玲瓏寶塔。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此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建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的背面有一個圓孔。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著“字庫塔”三字,下方四周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塔第二層正面陰刻著“步青橋”字樣和“結善士緣須列善士,銘文字可培文風”的楹聯。塔的第一層的6面和第二層的5面均陰刻著修建步青橋的序文、善士名和捐款數目,這些文字使寶塔成了一座字塔。難道就是因為塔身寫滿了文字而將塔稱為字庫塔嗎?利川的史志上找不到這座字庫塔的任何記載。

“字庫塔也叫‘惜字宮’、‘敬字亭’、‘焚字爐’,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始建於宋代。青巖字庫塔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極為罕見的土家字庫塔。”土家族民俗專家、譚宗派介紹說,“舊時,讀書人認為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字紙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譚宗派說,字庫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古人愛惜字紙,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書籍在古文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這種對文字的尊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譚宗派介紹,青巖字庫塔由清時的青巖貢生劉玉成所修。據載: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青巖後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字庫塔,人稱劉老爺,在當時的利川縣很有名望。

村民說,字庫塔本有4層,上面雕刻精美,可惜在文革中最上面的一層被敲毀。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望著神祕的古塔,把手從焚化孔伸進去,儘管沒有觸摸到已經化為泥土的紙灰,但卻感受到了土家先人“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民族文風。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各地善士捐修的步青橋

《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有橋,曰步青,邑人劉玉成修,同治十三年,巴縣舉人熊澤薌有記。”《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其地高山聳峙,施南水(青巖河)河水湍急,巨石崢嶸,步青橋因勢利導,建於巨石上。橋為拱圈石縱聯砌置法單孔石橋,長6米,寬3米。”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步青橋緊靠字庫塔,字庫塔立在步青橋頭。整個橋為青石建造,橋面鋪的青石板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橋兩頭的綠樹掩映著古橋,似乎在訴說遠古的故事。儘管經過了13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橋仍很堅固,沒有一點傾斜的痕跡。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據瞭解,此橋是古時湖北到四川的人行要道,從此經過的客商來自全國各地。最初,這裡架的是簡易木橋,後來又改為了風雨橋河石橋,到清同治年間,石橋又成了危橋。於是,回鄉辦學的貢生劉玉成決定出錢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行人。

清同治癸酉(1873年)年9月19日,劉玉成請來民工開始修橋。劉玉成的壯舉感動了各地善士,大家紛紛捐款。步青橋的碑文載:“癸酉年十月十五日起設局募化,至甲戌年九月十五日止,共募化來往力夫共一百七十千貳百七十五文,各省客商共募化功果三百三十九千八百文,本邑共化三百五十六千四百文。”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記載,捐款的善士來自四川、重慶、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

次年,即清同治甲戌(1874年)年9月19日石橋建成後,劉玉成邀請重慶巴縣舉人熊澤薌、王永廉來到青巖,為其撰寫《復修青巖橋記》。兩舉人被劉玉成的善舉所動,欣然應允,《記》曰:“顏起額曰步青,因青巖而名也。從茲洪濤不驚,彼岸直達……劉君志之卓也,夫愚公移山,存心匪懈,精衛填海,立志不衰,以橋費之不易。劉君又不豐於財,卒能有成者,謂非立志之堅鳥若是其速成也。”

後來,劉玉成把《復修青巖橋記》作為步青橋碑文與捐款善士的名單刻在字庫上。清光緒乙亥(1875)年8月28日,字庫塔在橋北落成,與步青橋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的一道人文景觀。

光緒皇帝所賜的節孝碑

在橋的對岸有一座清朝皇帝賜建的節孝碑。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這座節孝碑是為劉玉成母親楊氏所裡,立於清光緒甲申(1885)年。碑離步青橋只有20多米遠,掩映在一片水杉林中。碑高約6米,寬0.5米,頂端四角高翹,看上去像一把寶劍立在山中,守候著步青橋。碑正面的皇頂下陰刻著“聖旨”二字,還陰刻著“奉旨旌表劉肇珍之妻楊秀萬之女玉成之母節孝碑”字樣;碑的右側陰刻著“湖北武昌全省撫院彭公大人潘憲王公大人題曾志節可風”字樣;碑的左側陰刻著“欽加三品御即補道湖北施南府利川縣正堂王陳題贈敬姜遺範”字樣;碑後上節陰刻著“特授湖北施南利川縣貳府張公無府大人題贈”字樣,下節陰刻著碑序。字的四周均鑲嵌著飛龍的圖案。

碑文載:“太孺人劉母楊老孺人秉性溫惠,持身淑慎,出自弘農。其口對不辭子嗣,為念者遐哉。”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碑文中說,楊老孺人在丈夫去世後不但守節,而且孝敬公婆,將兒子劉玉成撫養成人,成為貢生,還在當地做辦學、修橋的善事,其節孝之德“萬古長青”。

節孝碑經過了100多年的風吹日晒,卻沒有一點風化的痕跡,而且字跡清晰。劉玉成的後人至今還保存著劉玉成的貢生官帽,當年我國著名的建築專家張良皋在考察步青橋和青巖的吊腳樓時拍下了官帽,並載入了他撰寫的《武陵人家》一書中。

離開青巖時,回頭望去,只見步青橋與字庫塔、節孝碑相映成景,伴隨著靜靜流淌的青巖河,默默講述著那段古老的歷史。


利川發現國內罕見土家敬字塔


青巖村

來源:綜合恩施晚報、青巖村居委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