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唐朝大詩人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一生把酒吟詩,暢遊大江南北壯麗河山,據史籍記載,公元736年,李白攜妻女移家山東任城(今濟寧市),寓居達23年之久,幾乎走遍了齊魯大地上的名山大川,期間至少遊歷了兩次濟南,留下的千古絕唱中就有一首《古風》和《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中明確描述了濟南的景色。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其中,李白的《古風》之二十這樣寫道:“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這首詩中提到的“華不注峰”就是今濟南華山,華山古稱華不注山,此詩不僅描寫了濟南華山的峻秀景色,還用“仙人”、“赤松”、“白鹿”、“青龍”等為濟南華山增添了一些神祕色彩。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濟南華山是著名的“齊煙九點”之一,在今濟南華山腳下的華陽宮內建有這樣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名為“赤松亭”,“赤松”​指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上古仙人赤松子,相傳李白賞遊華山時,陶醉於山水美景,行至此亭處,駐足休憩,半夢半醒之間遇一仙人,寒暄問候,知是赤松子。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李白跨騎白鹿,赤松子自馭青龍,騰雲駕霧,同遊於日月之上,倒影在華山湖中時隱時現。一覺醒來,夢境依稀,李白遂詩興大發,一揮而就,寫下《古風》詩一首。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不過,大家都知道李白通常是即興賦詩,但這首描寫濟南華山的卻是例外,是李白在離開濟南後,念念不忘濟南的美景才寫的,“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便說明了這一點,即是如此,也就不存在李白在這座“赤松亭”中一覺醒來“詩興大發,一揮而就”了不是?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據說,李白在濟南除了遊歷過華山外,還曾登臨過鵲山,所留《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就寫道:“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湖闊數千裡,湖光搖碧山。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其實,李白這三首詩只體現了遊鵲山湖,而且是“遙看鵲山轉”,並不能證實他登過鵲山。

據記載,當時的鵲山湖水域遼闊,從華山腳下一直延伸至鵲山腳下,不過後來鵲山湖已淤沒,今重新開挖恢復的華山湖景觀也只是圍繞華山一圈,遠達不到李白詩中所寫的“湖闊數千裡”。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華山、鵲山之外,濟南“齊煙九點”中還有一座匡山,相傳也與李白有關。濟南匡山,原名筐山,據說是因山形如筐而得。話說當年杜甫與李白久別後,想念心切曾贈詩《不見》一首,詩中有一句“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杜甫詩中所提及的這個匡山難道也是濟南的匡山?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在今濟南匡山半山腰處,就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名曰“太白讀書處”,五個大字就刻在這塊高約3米的大石頭上,據瞭解題寫此字的是清末的一名秀才,因敬仰李白,所以於1924年在此設石題字一處。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據記載,自金元始,就有關於李白曾於濟南匡山築堂讀書的說法,比如元初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寫道:“匡山,齊河路出其下,世傳李白讀書於此。”元人於欽在《齊乘》一書中寫道:“歷城北有匡山,世傳太白讀書於此。”不過,古人所記中也都把濟南匡山的“太白讀書處”當作傳說來看的。

李白寓居山東23年,至少兩次遊濟南,這兩處景點果真與他有關?

其實,現今濟南匡山周邊的老濟南人大多都知道,匡山的“李白讀書處”是基於人們對李白的敬仰才有的,並非相信這裡是真正的李白讀書處,專家也指出了,李白在濟南匡山築室讀書之說只是一種附會之言,李白當年發憤苦讀的匡山位於現今的四川江油,因為濟南的匡山在明代及明代之前一直是叫做“筐山”而不是現在的“匡山”的。

雖然如此,濟南匡山的“太白讀書處”還是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即便是附會之言,人們也樂於傳誦,並能為後世人們留下源源不斷的精神財富。有一種見解說“不妨附會以流傳”,有時候誤解反而促進了人們對於古代文化的接受,可以不必太較真,你覺得呢?(圖文/尚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