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李白一生從未參加科舉,不是有性格,而是壓根就沒資格!

眾所周知,李白是個天才詩人,他也很想做官,做謝安、諸葛亮那樣宰相級別的大官。“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是李白不變的政治理想。

終其一生,李白都在為這個理想奔波,隨時隨地寫詩,或是求別人推薦,或是給自己“打氣”,偶爾也發發牢騷。

難道,李白就不能靠他無與倫比的詩才,為自己謀得一官半職嗎?畢竟,唐朝是有科舉考試的。著名詩人如王維、王昌齡、崔顥、儲光羲、常建等等,都以詩文為敲門磚,中了進士,當了官。

李白的小兄弟杜甫也是個科舉狂人,曾兩次參加進士考試,可惜,都沒考上。

唯有李白,一生沒參加任何科舉考試,後人都說李白恃才傲物,不屑於走科舉這條道。然而,這不是事實。

事實上,不是李白拒絕了科舉,而是科舉拒絕了李白,拒絕得還相當徹底。

可以這麼說,李白是大唐最不可能參加科舉的人了。那些報考的條件,他幾乎一個也不滿足,此話怎講?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唐朝科舉最重要的是兩科:明經和進士。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的“四書五經”,進士科起初考的是治國策略,玄宗時又增加了詩詞歌賦,含金量很高,受到士子們瘋狂追捧,競爭異常激烈,以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看上去很美,但是在唐代,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參加科舉,也不是什麼人都需要參加的。

如果你是王公貴族的子弟,成年後可以直接當官。科舉上榜,對你來說頂多算是錦上添花。

如果你是普通的士族子弟,只要上過朝廷開辦的國學,也可以參加科舉,謀求一條進身之道。

但如果你是庶族子弟,那可就麻煩了。考試之前,對你會有非常嚴格的審查。《通典》卷十五記載,唐朝科舉選士,要“考核資敘、郡縣鄉里名籍,父祖官名,內外族婚……”。考生什麼身份,什麼背景,都要查個明明白白。審查過不了,一樣被擋在科舉考場的大門之外。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按唐律的規定,有三類人是嚴禁參加科舉的:

第一類是“刑家之子”,即觸犯過大唐律令的人家子弟。本人或父輩、族人犯過法、有前科的,統統排除在外。

第二類是“工賈殊類”,即工商從業者的子弟。這是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老傳統了。農民家的孩子倒可以參加科舉,可是真正從農村走出來的少之又少。說白了,科舉還是為“士族”開闢的進身之途,只不過相比於以往的察舉制,寒門士子有了更多的機會罷了。

第三類是“州縣胥吏”,也就是州縣衙門僱傭的各類職員——比較典型的如師爺——也不讓參加科舉。不過,胥吏當官也不是全無可能,有個制度叫“雜色入流”,即胥吏升到一定級別,可到吏部參加銓選,合格了就可以當官。

唐律有這樣的規定,並不奇怪。科舉是讓普通人躋身上流社會的一個跳板,而上流社會的圈子,哪能那麼好進呢?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好了,唐朝科舉的官方政策,我們已大體瞭解,現在看看李白同學能不能拿到一張“准考證”?

首先,李白要面對的是嚴格的資質審查,鬧不好祖宗八代的身份都要交代清楚。可是,李白能交待清楚嗎?不能!

李白的身世,實在一言難盡!

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很小的時候,就隨父親李客遷入西蜀,在綿州昌明縣一個叫漫坡渡的地方定居下來。這個漫坡渡,據一些學者考證原名叫“蠻婆渡”,有人據此推測李白的母親可能是位胡人女子。

這還不算什麼,最關鍵的是李白祖上的身份。

從李白詩文中看,他常自稱“隴西布衣”。隴西是李白的“郡望”,即祖籍所在地。自秦漢以來,隴西李氏一直是著名的武將世家。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李白族叔李陽冰,是李白最後日子裡朝夕相伴的人,他還為李白編了詩集——《草堂集》(已失傳),集前的《草堂集序》留傳下來,被視為李白身世最可靠的一份史料,上面明確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涼武昭王暠,即東晉十六國之一的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

據史料,李暠的十六世祖是西漢飛將軍李廣,而李白曾有幾句詩這樣寫道:“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贈張相鎬二首》)

李白明確表示自己是李廣的後代,這也沒什麼,可問題在於,李廣的後代中還出了個比李暠牛得多的人物,他不是別人,正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這樣算起來,李白就是李淵的孫子輩了,跟唐高宗李治平輩,而在李治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面前,他可就成了“老皇叔”,比當年的劉皇叔還要拉風!

可人家劉備是在劉氏族譜上的,漢獻帝一查:哦,還真是皇叔!可是李白的身份證明呢?什麼都沒有!這又是怎麼回事?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李白去世後,他的一個超級粉絲範傳正為他立碑,並寫了篇序,再次肯定了李白是“涼武昭王九代孫”,接著有一段話寫到了李白祖上的境遇:

“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按範傳正的說法,隋朝末年,李白祖上這一支被流放到了西域碎葉。注意“漏於屬籍”四字,關於李白這一支的身份證明,已經是找不到了。

你說你是皇帝的爺爺輩,是皇親國戚,要有證據也還罷了,要是沒有,這可是殺頭的大罪。

這種情況下,你讓李白怎麼接受資格審查?

沒有身份證明,你是不是“刑家之子”、“工賈殊類”,誰又知道呢?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而且,李白很有可能就是商人子弟。

李白父親李客生平不詳,但絕對是個有錢人。李白二十四歲那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揚州結交了一幫狗肉朋友,短短几月散金“三十餘萬”,這些錢哪裡來的?李白自己不掙錢,自然是李客掏的腰包,而李客又是個“不求祿仕”的隱士,在古代你不當官,還那麼有錢,家裡很可能就是做買賣的。“工賈殊類”這一條,李白八成也佔了。

還有最後一條:州縣胥吏,這應該跟李白扯不上關係吧?

可是還真別說,有資料表明,李白很可能當過縣小吏。時間是他十五歲之前,地點就是漫坡渡所屬的昌明縣。到了宋朝,昌明縣改稱彰明縣,縣內有個大匡山,山中大明寺的碑文上記載:“翰林學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縣小吏,後止於此山,讀書於喬松滴翠之坪有十載。”

在彰明縣令楊天惠編寫的《彰明逸事》裡,也記載了不少李白“微時募縣小吏”的傳說,尤其是李白寫詩跟縣太爺抬槓的事,寫得活靈活現,不像是虛構的。

當然,以上都是野史筆記的記載,正史沒提,李白本人更不會提了。

總之,說到這裡,基本可以肯定:李白參加科舉這件事是徹底沒戲了!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科舉這條道李白走不通,以他的性格,當然不會甘心。李白早年求官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但都離不開他的生花妙筆。早在蜀中讀書的時候,他就帶著詩文去拜訪時任渝州太守的大文豪李邕,結果李邕避而不見,李白還憤然寫了首詩,這就是著名的《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狂生本色,一覽無餘!

李白存世的詩文,多數都可以當自薦信來看,如那篇著名的《與韓荊州書》: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除了李白,世間很少有人能把自薦信寫得如此氣勢如虹、不可一世!

李白為何一生無緣科舉?跟他離奇的身世有關

後來,李白因詩名太大,被唐玄宗召入京城,但他這個翰林乾的只是“潤飾鴻業”的閒差,這不是李白想要的,於是他“五噫出西京”,以布衣終老於江湖。

正因為無緣科舉,所以李白讀書從來不為應試,他“十歲觀百家”,後又“三擬《文選》”,最終把自己修煉成了一代詩仙。對中國文化史而言,這難道不是一件幸事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