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楊貴妃

如此爛俗拍馬之作,獻給楊貴妃,足以看出作者本人卑微的靈魂,而“高傲”不過是李白自我營銷的人設。不可否認,李白是天才詩人,賜金放還之後,詩酒江湖確實也是適合他的人生。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打破了李白不得意,但也算瀟灑的江湖人生。

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聖人宮廷倉皇奔蜀,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在入蜀途中的普安郡,皇帝發佈《幸普安郡制》,安排了一個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平盧諸鎮,其餘諸王分鎮地方,聯合平亂的軍政格局。、

但是,後來太子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之後,這一格局就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計劃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的責任是“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坐鎮荊襄,地位很重要。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楊貴妃

如此爛俗拍馬之作,獻給楊貴妃,足以看出作者本人卑微的靈魂,而“高傲”不過是李白自我營銷的人設。不可否認,李白是天才詩人,賜金放還之後,詩酒江湖確實也是適合他的人生。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打破了李白不得意,但也算瀟灑的江湖人生。

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聖人宮廷倉皇奔蜀,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在入蜀途中的普安郡,皇帝發佈《幸普安郡制》,安排了一個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平盧諸鎮,其餘諸王分鎮地方,聯合平亂的軍政格局。、

但是,後來太子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之後,這一格局就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計劃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的責任是“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坐鎮荊襄,地位很重要。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聖人

但是,玄宗則得知太子即位之後,雖不願意,但也承認既成事實,又重新發佈一個《停潁王等節度誥》,裡面說“今者皇帝即位,親統師旅”,軍政大權應當統一於靈武朝廷,所以諸王節度地方應該叫停,並特地命“永王、豐王赴皇帝行在”。

天寶十五載七月,永王李璘抵襄陽,九月至江陵。但是,在收到玄宗新命令之後,永王並未聽命去靈武皇帝行在聽候任用,反而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甲士五千,率舟師由江陵出發趨廣陵”,而後與忠於肅宗朝廷的唐軍發生了小規模交戰。最終,永王李璘死於亂軍之中。

永王之亂的真相在歷史上未有定瓛,但是昔日自詡“謫仙人”的李白卻捲入其中,險些送掉性命。至德二載(757年 )正月,永王李璘引兵自江陵沿江東下,經過潯陽,得知李白在廬山隱居,遂派謀士請李白入幕,代價不過“五百金”。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楊貴妃

如此爛俗拍馬之作,獻給楊貴妃,足以看出作者本人卑微的靈魂,而“高傲”不過是李白自我營銷的人設。不可否認,李白是天才詩人,賜金放還之後,詩酒江湖確實也是適合他的人生。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打破了李白不得意,但也算瀟灑的江湖人生。

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聖人宮廷倉皇奔蜀,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在入蜀途中的普安郡,皇帝發佈《幸普安郡制》,安排了一個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平盧諸鎮,其餘諸王分鎮地方,聯合平亂的軍政格局。、

但是,後來太子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之後,這一格局就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計劃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的責任是“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坐鎮荊襄,地位很重要。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聖人

但是,玄宗則得知太子即位之後,雖不願意,但也承認既成事實,又重新發佈一個《停潁王等節度誥》,裡面說“今者皇帝即位,親統師旅”,軍政大權應當統一於靈武朝廷,所以諸王節度地方應該叫停,並特地命“永王、豐王赴皇帝行在”。

天寶十五載七月,永王李璘抵襄陽,九月至江陵。但是,在收到玄宗新命令之後,永王並未聽命去靈武皇帝行在聽候任用,反而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甲士五千,率舟師由江陵出發趨廣陵”,而後與忠於肅宗朝廷的唐軍發生了小規模交戰。最終,永王李璘死於亂軍之中。

永王之亂的真相在歷史上未有定瓛,但是昔日自詡“謫仙人”的李白卻捲入其中,險些送掉性命。至德二載(757年 )正月,永王李璘引兵自江陵沿江東下,經過潯陽,得知李白在廬山隱居,遂派謀士請李白入幕,代價不過“五百金”。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永王

李白入永王幕,完全出於自願,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展生平抱負的機會。興奮異常的李白,一口氣寫下了一組十一首的《永王東巡歌》,其中第二首足以暴露其野心與不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在這首詩中,李白將安史之亂比作歷史上的永嘉之亂。言下之意,永王水軍東下,即將成為割據江東的南朝政權,這難道不是期待永王自立嗎?“但用東山謝安石”,這是李白以東晉名臣謝安自居,沉醉於浪漫主義的軍事家幻想之中。

永王兵敗身死之後,李白被朝廷追究“從璘之罪”。年近六旬的李白,只能百般推脫,並依仗在文學界的名聲和流量,爭取脫罪。在日後一首詩中,他竟然說是“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楊貴妃

如此爛俗拍馬之作,獻給楊貴妃,足以看出作者本人卑微的靈魂,而“高傲”不過是李白自我營銷的人設。不可否認,李白是天才詩人,賜金放還之後,詩酒江湖確實也是適合他的人生。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打破了李白不得意,但也算瀟灑的江湖人生。

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聖人宮廷倉皇奔蜀,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在入蜀途中的普安郡,皇帝發佈《幸普安郡制》,安排了一個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平盧諸鎮,其餘諸王分鎮地方,聯合平亂的軍政格局。、

但是,後來太子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之後,這一格局就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計劃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的責任是“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坐鎮荊襄,地位很重要。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聖人

但是,玄宗則得知太子即位之後,雖不願意,但也承認既成事實,又重新發佈一個《停潁王等節度誥》,裡面說“今者皇帝即位,親統師旅”,軍政大權應當統一於靈武朝廷,所以諸王節度地方應該叫停,並特地命“永王、豐王赴皇帝行在”。

天寶十五載七月,永王李璘抵襄陽,九月至江陵。但是,在收到玄宗新命令之後,永王並未聽命去靈武皇帝行在聽候任用,反而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甲士五千,率舟師由江陵出發趨廣陵”,而後與忠於肅宗朝廷的唐軍發生了小規模交戰。最終,永王李璘死於亂軍之中。

永王之亂的真相在歷史上未有定瓛,但是昔日自詡“謫仙人”的李白卻捲入其中,險些送掉性命。至德二載(757年 )正月,永王李璘引兵自江陵沿江東下,經過潯陽,得知李白在廬山隱居,遂派謀士請李白入幕,代價不過“五百金”。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永王

李白入永王幕,完全出於自願,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展生平抱負的機會。興奮異常的李白,一口氣寫下了一組十一首的《永王東巡歌》,其中第二首足以暴露其野心與不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在這首詩中,李白將安史之亂比作歷史上的永嘉之亂。言下之意,永王水軍東下,即將成為割據江東的南朝政權,這難道不是期待永王自立嗎?“但用東山謝安石”,這是李白以東晉名臣謝安自居,沉醉於浪漫主義的軍事家幻想之中。

永王兵敗身死之後,李白被朝廷追究“從璘之罪”。年近六旬的李白,只能百般推脫,並依仗在文學界的名聲和流量,爭取脫罪。在日後一首詩中,他竟然說是“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安史之亂

最終,李白逃得一死,被判長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前往夜郎的途中,幸逢朝廷大赦。重獲自由的李白,欣喜若狂,那首《朝發白帝城》正是那種狂喜之情的體現。

雖然重獲自由,但是仕途對於李白而言,卻也是關死了大門,從此再無機會。從早年的詩酒縱情,到晚境的落魄流離,李白的人生跌入了谷底。李白人生最後的一年多時間,是寄居於當塗縣令李陽冰家裡的。

在很多書中,李陽冰有一個李白族叔的身份,其實這是無比扯淡的,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所謂的隴西李氏關係很遠,而且李陽冰當時四十多歲,李白已經六十多了。為何要認這個叔叔呢?很簡單,要吃飯。李白為了能有個棲身之所,寫了一首極為肉麻的長詩《獻從叔當塗宰陽冰》,對其才學、篆刻、政績吹到了天上。

"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這也是李白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很多李白的詩,而且李白其人也屢屢出現在劇中人的臺詞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李白就是唐詩的符號,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象徵,令後世景仰的詩仙。

或許是浪漫主義的文學敘事佔據了主流,所以實體歷史中的李白究竟又是如何,其實並不為人熟知。李白“詩仙”之名,其實就是劇中何執正(歷史上的賀知章)所發明。據《新唐書·李白傳》記載:“李白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詩》兩首,其一即是: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老文青何執正

然而賀氏其人是以文學入仕,是個“言論倜儻”,“性曠夷,善談說”的風流之士,實際政務能力乏善可陳。正因崇尚清談,故而推崇李白也不足為奇。既然被人推許為“謫仙”,那麼李白自應生的一身傲骨,睥睨王侯公卿才對。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遊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曾有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自詡“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李白以上古賢人巢父、許由自況,口氣確實嚇人。

沒落外省青年杜甫於天寶五載(746年)來到長安,以一種崇拜筆調寫下了一首《飲中八仙》詩,對李白的描述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迷弟杜甫筆下的李白,滿身仙風道骨,傲視世俗皇權。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裡面有“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這樣跪舔的詩句。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

若要論李白其人,還是需要從其家世生平這些基本信息入手。我們80後這一代人,在少年時代大約都看到過李白原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城,而後在五歲之時,隨父入蜀的這種說法。這個說法的來源是那位一生立場多變的浪漫主義溼人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的觀點,源於郭氏特殊地位,這一觀點一度成為各種官方教科書和工具書的定論。

但是,郭老說法是否即是確論呢?李白那個所謂的族叔李陽冰曾為其撰寫過《草堂集序》,裡面說: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按照上面的說法,李白祖籍是所謂的隴西成紀,而且是李唐遠祖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麼一算還是李唐的本家。但是,唐廷宗正寺曾奉旨將西涼王室後裔編入宗籍,李白之名似未進入其列。故而,李白的“隴西”祖籍極有可能是他在李唐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一種偽造。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作品

李白為自己虛構了一個西涼王室後裔的身份,而且提及祖上曾經“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即犯罪被放逐至條支,即當時的條支都督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而且改名換姓。唐中宗神龍年間,這支家族逃回到蜀中,才恢復李姓。

事實上,李陽冰與李白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自稱的隴西李氏,只能追溯到戰國時代,才能算一支了。另外,李陽冰比李白小20來歲,這個族叔的身份不知怎麼算出來的,詩仙也要吃飯的,咱們後面再說李白怎麼跪舔的李陽冰。

李白這個身世極大可能是日後行走江湖的時候編出來的,抬高身份,好往仕途上擠!陳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曾說李白“則其人之本為西域胡人,絕無疑義矣”。如果李白家族真的從條支而至蜀地,則其胡人身份也難以排除。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郭沫若

郭沫若說李白生於中亞碎葉,其實頗多疑問。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說“ 君名白,廣漢人。”唐德宗時期的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除卻“宗室子”這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外,關鍵的信息還是李白生於蜀地的彰明。

如果把上面兩個信息綜合考慮,結合歷史地理行政區劃,可以得知李白應該生於蜀中綿州(漢稱廣漢)之彰明縣。李白家族如果是漢人,極有可能是在西域胡化的漢人,唐中宗時期返回內地。如果不是漢人,那就是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胡人,譬如突騎施人。

不管如何,長於蜀地的李白確實是個天分極高的少年。在《上安州裴長史書 》中,李白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既然飽讀詩書,李白是否如同同時代的其他士人一樣,以科舉躋身官場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大唐西域

歷史上的李白並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有人或謂正因為他是罪宗之後,所以未有資格,這反證了他宗室的身份。其實,這完全是沒有史料依據的臆測。李白的志向不是科舉仕途那種常規的人身進階模式,他嚮往的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為了實現這樣的宏圖大志,李白走的是“干謁”之路,也就是奔走權貴之門,期待一飛沖天。說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既然想“干謁”,那又怎麼做到“不屈已,不幹人”呢?

開元三年(715年),十五歲的李白就已經拿著詩文,奔走各級衙門,跪舔各級官吏了。在家鄉,他就干謁過廣漢太守;到了成都,他又幹謁過益州長史蘇頲;在襄陽,他干謁過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的“干謁”,從蜀地到全國,從基層到中央,可以說是“遍幹諸候”、“歷抵卿相”了,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在長安,李白走了玉真公主和祕書監賀知章的路子,算是在長安社交界打開了局面。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妖貓傳》的李白

天寶元載(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薦下,李白被聖人李隆基徵召入京,授以供奉翰林的閒職,實現了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李白所謂的“王霸大略”,在皇帝看來都是一些大而不當的空談,故不委為卿相,只以文學侍從弄臣待之。

聖人認定李白不是“廊廟之器”,乃將其疏遠,最後賜金放還。其實,這樣的結局對於李白而言,已經不算太壞。但是,他卻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牢騷話。那麼,李白真的不願屈尊侍權貴嗎?他在唐宮中留下的那首《清平調》,恐怕就是其跪舔宮廷貴族的鐵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楊貴妃

如此爛俗拍馬之作,獻給楊貴妃,足以看出作者本人卑微的靈魂,而“高傲”不過是李白自我營銷的人設。不可否認,李白是天才詩人,賜金放還之後,詩酒江湖確實也是適合他的人生。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打破了李白不得意,但也算瀟灑的江湖人生。

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聖人宮廷倉皇奔蜀,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在入蜀途中的普安郡,皇帝發佈《幸普安郡制》,安排了一個太子李亨出任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平盧諸鎮,其餘諸王分鎮地方,聯合平亂的軍政格局。、

但是,後來太子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之後,這一格局就發生了變化。在原先的計劃中,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的責任是“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坐鎮荊襄,地位很重要。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聖人

但是,玄宗則得知太子即位之後,雖不願意,但也承認既成事實,又重新發佈一個《停潁王等節度誥》,裡面說“今者皇帝即位,親統師旅”,軍政大權應當統一於靈武朝廷,所以諸王節度地方應該叫停,並特地命“永王、豐王赴皇帝行在”。

天寶十五載七月,永王李璘抵襄陽,九月至江陵。但是,在收到玄宗新命令之後,永王並未聽命去靈武皇帝行在聽候任用,反而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甲士五千,率舟師由江陵出發趨廣陵”,而後與忠於肅宗朝廷的唐軍發生了小規模交戰。最終,永王李璘死於亂軍之中。

永王之亂的真相在歷史上未有定瓛,但是昔日自詡“謫仙人”的李白卻捲入其中,險些送掉性命。至德二載(757年 )正月,永王李璘引兵自江陵沿江東下,經過潯陽,得知李白在廬山隱居,遂派謀士請李白入幕,代價不過“五百金”。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永王

李白入永王幕,完全出於自願,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展生平抱負的機會。興奮異常的李白,一口氣寫下了一組十一首的《永王東巡歌》,其中第二首足以暴露其野心與不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在這首詩中,李白將安史之亂比作歷史上的永嘉之亂。言下之意,永王水軍東下,即將成為割據江東的南朝政權,這難道不是期待永王自立嗎?“但用東山謝安石”,這是李白以東晉名臣謝安自居,沉醉於浪漫主義的軍事家幻想之中。

永王兵敗身死之後,李白被朝廷追究“從璘之罪”。年近六旬的李白,只能百般推脫,並依仗在文學界的名聲和流量,爭取脫罪。在日後一首詩中,他竟然說是“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安史之亂

最終,李白逃得一死,被判長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前往夜郎的途中,幸逢朝廷大赦。重獲自由的李白,欣喜若狂,那首《朝發白帝城》正是那種狂喜之情的體現。

雖然重獲自由,但是仕途對於李白而言,卻也是關死了大門,從此再無機會。從早年的詩酒縱情,到晚境的落魄流離,李白的人生跌入了谷底。李白人生最後的一年多時間,是寄居於當塗縣令李陽冰家裡的。

在很多書中,李陽冰有一個李白族叔的身份,其實這是無比扯淡的,李陽冰出於趙郡李氏,與李白所謂的隴西李氏關係很遠,而且李陽冰當時四十多歲,李白已經六十多了。為何要認這個叔叔呢?很簡單,要吃飯。李白為了能有個棲身之所,寫了一首極為肉麻的長詩《獻從叔當塗宰陽冰》,對其才學、篆刻、政績吹到了天上。

李白只能活在唐詩裡,如果真的讀歷史,所有的美好都會崩塌

李白墓

李白這一生,以隴西李氏、西涼武王后裔自居,自然算得上是李唐宗室。所以,在李陽冰之前,他早已認了一堆宗室李氏為叔叔了,也不管對方多大,也不管按照他自己吹的“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輩分算,應該叫什麼,幾乎一律都叫叔!

再說,李陽冰的仕途其實走的也不順,四十多歲才是個縣令,對於李白這樣的吹捧很是受用。另外,畢竟李白是名滿天下的詩人,收留他,又可為自己揚名,何樂而不為呢?收留了李白,最終獲得了詩仙作品最後出版人的身份,自己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跡。

詩仙李白,其實就是一個出身普通的小鎮文藝青年,其才華恰逢文藝強調盛行的盛唐時代,所以成就千載盛名。但是,從小鎮青年的進身之路而言,李白又是一個既汲汲於功名富貴,又要拼命做“清高”人設營銷的矛盾體。本身並無實際政治見識,更無政治能力的李白,卻沉醉於對政治的文藝幻想之中,故而其所謂的政治悲劇實屬必然。

越讀唐詩,越喜歡李白;越讀唐史,則只會越厭惡李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