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1956年4月,在濟寧市梁山縣賈莊村西的宋金河支流內發現了一艘古代木船,隨船出土文物174件。該船的底板、舷板、艙壁板、甲板等構件基本完整,是我國出土古船中較為完整的一例,非常珍貴。該船現藏於山東博物館,全長21.8米,質地為南松木。船身俯視呈柳葉形。面寬頭部為1.90米,中部3.44米,尾部1.56米。全船共13個艙,最深1.40米,最淺0.85米,其中第10艙、第11艙為居住艙,上部有一個艙棚,高出甲板約1米,其他艙為貨艙。每個艙內都放有鐵刀及其他兵器、日用品等,第一艙內放置一鐵錨。錨高160.36釐米,上刻有“洪武五年造,□字一千三十九號”銘文,由此可知這艘船是在明代洪武初年製造的。船的出土地宋金河支流位於京杭大運河的周邊,它緣何沉沒於此?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中國明代內河航運非常繁榮,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交通,在河道上航行著各種官船、商船等用於通達和運輸。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這艘船有兵器、馬具、生活用具等。而數量最多的是軍用物品,如刀40件、頭盔22件、甲片多片、馬鐙5件等。其中較為特別是一件銅質手銃,長44釐米,口徑2.15釐米,上刻有銘文“杭州護衛……保銃筒”銘文,左側還刻有“洪武十年月日造”。銘文中的“杭州護衛”是明代軍制衛所的一種稱謂,但這並不能證明此船是軍用戰船。因為這種手銃威力很小,只相當於一個單兵火槍,而且整船上只發現一個,不具備一艘兵船所應有的火器規模。從船的結構上來看, 13個艙中只有兩個艙是居住艙,其他艙全是貨艙,也沒有兵船應有的樓子,而寬大的艙口及較低矮的艙內高度的設計更便於裝卸貨物。據《漕船志》載:“國初用……浙江、福建等處各衛所官軍海運,後改漕運,所謂河船,即今之淺船”,“按淺船以海船得名,闊欲承載之多,淺欲盤剝之易”。木船與《漕船志》中所描述的淺船在船體設計上較為相似,應當屬同一船型。此外,木船上還發現了“浙”字背文的銅錢。這些都表明,木船應是政府派遣軍隊護送的,用於從杭州到北京航運的漕船。那麼,木船應航行於大運河之上,為何會沉沒於宋金河的支流之中?據《菏澤地區志》載:“宋金河起源於鄆城縣南臨集附近,自南向北經鄆城縣城東,梁山縣境西部,至徐橋向東北到戴廟,匯入老運河後,排入東平湖。”《菏澤地區志》中記載的宋金河匯入的老運河是指古代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即會通河。宋金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支流。由此可知,木船確有可能是出於某種原因從大運河行至於宋金河。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鐵錨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出土的軍刀

據《明史》載:“會通河者……元末已廢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從梁山木船能行至會通河支流的事實可以看出,木船沉沒時應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前,當時會通河段尚可以通航,只不過河流水位較淺。從船體各部的外觀來看,除了兩處殘桅及居住艙殘缺外,均沒有出現當時毀壞、灼燒的痕跡。並且船艙內集中安放了大量的鐵刀、頭盔等軍用裝備,包括一支較為重要的手銃。可以推斷出,船員離開木船時應當是在情急之下,將所需之物棄於船上。所以,木船應因走錯了航路,行至宋金河時,由於河水較淺,才使其擱淺沉沒的。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濟寧市梁山縣出土明代沉船實拍

明初,京杭大運河是政府徵運糧食的重要水路。由史料可知,明初蒙元政治勢力殘餘尚存,南方諸省向北方軍隊武裝押運軍糧以備戰爭實屬必要。據《明史》載:“明初,京衛有軍儲倉。洪武三年增置至二十所,且建臨濠、臨清二倉以供轉運……二十四年儲糧十六萬石於臨清,以給訓練騎兵。”又據《大明會典》載:“會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今即濟寧)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安民山毗鄰安山湖(今東平湖)。木船的出土地點,可通至安山湖,在臨清以南,且距臨清的水路較近。因此,木船作為向臨清倉或騎兵訓練基地提供糧秣與軍事裝備的快速運輸船,實屬可能。從木船鐵錨上的“一千三十九號”編號可看出,這類漕船的數量在當時是相當大的,這也說明在明初,政府依靠其在南方的穩固統治,將浙杭地區作為重要的軍事補給地,向北方大量輸送軍糧或裝備,以應對北伐的需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