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更何況,節目組的剪輯讓人一頭霧水,叫人看不明白梁家輝在什麼樣的話語刺激下為一件小事暴走,又再度流淚道歉;事件本身的性質顯得非常輕,梁家輝的態度卻很爆炸,兩者之間嚴重不對等。

通常這樣的“不對等”,會導致粉絲下場撕節目組“惡意剪輯”“孤兒剪輯”,但梁家輝老師的粉絲們顯然只關心他的電影作品、無人在超話等社交媒體上刷話題“喊打喊殺”。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更何況,節目組的剪輯讓人一頭霧水,叫人看不明白梁家輝在什麼樣的話語刺激下為一件小事暴走,又再度流淚道歉;事件本身的性質顯得非常輕,梁家輝的態度卻很爆炸,兩者之間嚴重不對等。

通常這樣的“不對等”,會導致粉絲下場撕節目組“惡意剪輯”“孤兒剪輯”,但梁家輝老師的粉絲們顯然只關心他的電影作品、無人在超話等社交媒體上刷話題“喊打喊殺”。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二點,諸多節目組搞事情“陰謀論”畫風由來已久,觀眾早已見怪不怪。

無論是嘉賓在錄製過程中真發生衝突、還是按照劇本出演假矛盾,種種類似的暴走、翻臉場面,觀眾早已屢見不鮮。網友們的態度也從試圖分辨真假炒作,慢慢變成了見怪不怪頗為無所謂。

此外諸多綜藝節目的預告都是“標題黨”式剪輯,脫離上下文語境、憑空剪出一段大矛盾,吊足觀眾胃口;等正片播出之後,所謂真相不過是“虛驚一場”,類似的種種常規操作,都大幅度降低了吃瓜群眾對所謂“嘉賓暴走”事件的好奇心。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更何況,節目組的剪輯讓人一頭霧水,叫人看不明白梁家輝在什麼樣的話語刺激下為一件小事暴走,又再度流淚道歉;事件本身的性質顯得非常輕,梁家輝的態度卻很爆炸,兩者之間嚴重不對等。

通常這樣的“不對等”,會導致粉絲下場撕節目組“惡意剪輯”“孤兒剪輯”,但梁家輝老師的粉絲們顯然只關心他的電影作品、無人在超話等社交媒體上刷話題“喊打喊殺”。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二點,諸多節目組搞事情“陰謀論”畫風由來已久,觀眾早已見怪不怪。

無論是嘉賓在錄製過程中真發生衝突、還是按照劇本出演假矛盾,種種類似的暴走、翻臉場面,觀眾早已屢見不鮮。網友們的態度也從試圖分辨真假炒作,慢慢變成了見怪不怪頗為無所謂。

此外諸多綜藝節目的預告都是“標題黨”式剪輯,脫離上下文語境、憑空剪出一段大矛盾,吊足觀眾胃口;等正片播出之後,所謂真相不過是“虛驚一場”,類似的種種常規操作,都大幅度降低了吃瓜群眾對所謂“嘉賓暴走”事件的好奇心。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此次節目中梁家輝發飆怒斥節目組、隨後又含淚致歉,以影帝級別的身份而言這似乎應該是一次頗受關注的“大事件”,以情緒激烈程度來說似乎也應該在熱搜上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出莫名其妙的鬧劇、對於見慣了真真假假搞事情操作的觀眾來說,顯然也不夠有吸引力。

(下圖為梁家輝和雙胞胎女兒)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更何況,節目組的剪輯讓人一頭霧水,叫人看不明白梁家輝在什麼樣的話語刺激下為一件小事暴走,又再度流淚道歉;事件本身的性質顯得非常輕,梁家輝的態度卻很爆炸,兩者之間嚴重不對等。

通常這樣的“不對等”,會導致粉絲下場撕節目組“惡意剪輯”“孤兒剪輯”,但梁家輝老師的粉絲們顯然只關心他的電影作品、無人在超話等社交媒體上刷話題“喊打喊殺”。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二點,諸多節目組搞事情“陰謀論”畫風由來已久,觀眾早已見怪不怪。

無論是嘉賓在錄製過程中真發生衝突、還是按照劇本出演假矛盾,種種類似的暴走、翻臉場面,觀眾早已屢見不鮮。網友們的態度也從試圖分辨真假炒作,慢慢變成了見怪不怪頗為無所謂。

此外諸多綜藝節目的預告都是“標題黨”式剪輯,脫離上下文語境、憑空剪出一段大矛盾,吊足觀眾胃口;等正片播出之後,所謂真相不過是“虛驚一場”,類似的種種常規操作,都大幅度降低了吃瓜群眾對所謂“嘉賓暴走”事件的好奇心。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此次節目中梁家輝發飆怒斥節目組、隨後又含淚致歉,以影帝級別的身份而言這似乎應該是一次頗受關注的“大事件”,以情緒激烈程度來說似乎也應該在熱搜上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出莫名其妙的鬧劇、對於見慣了真真假假搞事情操作的觀眾來說,顯然也不夠有吸引力。

(下圖為梁家輝和雙胞胎女兒)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三點,矛盾不具有“通感”質地,難以讓眾人產生情緒共鳴。

隔壁《中餐廳》依靠黃曉明的“明言明語”成功出圈,憑藉黑紅模式牢牢佔據話題榜。背後的終極原因在於“明學”影射了眾人在職場中很容易遇到的普遍問題:“明式”領導。

雙重標準“寬以待己、嚴以待人”,不懂專業卻瞎指手畫腳,一言不合就亂做紅娘讓年輕人尷尬等等行為,符合了遮擋節目受眾(多為年輕人)在實習或工作中對“明式”上級敢怒不敢言的吐槽之心。

而梁家輝的表現,不在“通病”火力範圍內。


"

綜藝節目靠“爭議點”引發關注,已經成為黑紅出圈模式當中的一條捷徑,然而並非所有的矛盾都能帶來流量收穫、並非所有“黑”都能痛並快樂地“紅”,比如《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因誤用吸管發生誤會、怒斥節目組,此後又流淚致歉、眼含熱淚向主持人李銳鞠躬致歉,明明是很戲劇化的一幕,卻並沒能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

究竟是哪一步的打開方式不正確呢?

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適應內地娛樂的新生態和新玩法?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一點,在“多途徑”傳播和“反轉”式信息源模式中,這次事件顯得過於單一、單調。

眾所周知如今的熱點事件十有八九會反轉,事件不同利益相關方相繼發聲、提供會對結果有不同導向的證據,這樣的“反轉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了事件的“高潮迭起”式的精彩。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就綜藝節目或藝人撕X事件而言,通常的發聲方會有官方途徑節目組,以及所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在場人士”,還有幫愛豆澄清、復原真相的“粉絲”群體,各方給出不同視角的信息,將事件變為“羅生門”,為種種討論提供可能性。

與其說當代娛樂圈吃瓜群眾關注的是真相,不如說他們關注的是“事件可以讓我發表觀點”的可討論性

而梁家輝雖然貴為影帝,卻沒有愛豆們的粉絲群、數據站、打投組等產業鏈和話題製造人員,缺乏天然的傳播鏈條。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更何況,節目組的剪輯讓人一頭霧水,叫人看不明白梁家輝在什麼樣的話語刺激下為一件小事暴走,又再度流淚道歉;事件本身的性質顯得非常輕,梁家輝的態度卻很爆炸,兩者之間嚴重不對等。

通常這樣的“不對等”,會導致粉絲下場撕節目組“惡意剪輯”“孤兒剪輯”,但梁家輝老師的粉絲們顯然只關心他的電影作品、無人在超話等社交媒體上刷話題“喊打喊殺”。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二點,諸多節目組搞事情“陰謀論”畫風由來已久,觀眾早已見怪不怪。

無論是嘉賓在錄製過程中真發生衝突、還是按照劇本出演假矛盾,種種類似的暴走、翻臉場面,觀眾早已屢見不鮮。網友們的態度也從試圖分辨真假炒作,慢慢變成了見怪不怪頗為無所謂。

此外諸多綜藝節目的預告都是“標題黨”式剪輯,脫離上下文語境、憑空剪出一段大矛盾,吊足觀眾胃口;等正片播出之後,所謂真相不過是“虛驚一場”,類似的種種常規操作,都大幅度降低了吃瓜群眾對所謂“嘉賓暴走”事件的好奇心。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此次節目中梁家輝發飆怒斥節目組、隨後又含淚致歉,以影帝級別的身份而言這似乎應該是一次頗受關注的“大事件”,以情緒激烈程度來說似乎也應該在熱搜上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出莫名其妙的鬧劇、對於見慣了真真假假搞事情操作的觀眾來說,顯然也不夠有吸引力。

(下圖為梁家輝和雙胞胎女兒)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第三點,矛盾不具有“通感”質地,難以讓眾人產生情緒共鳴。

隔壁《中餐廳》依靠黃曉明的“明言明語”成功出圈,憑藉黑紅模式牢牢佔據話題榜。背後的終極原因在於“明學”影射了眾人在職場中很容易遇到的普遍問題:“明式”領導。

雙重標準“寬以待己、嚴以待人”,不懂專業卻瞎指手畫腳,一言不合就亂做紅娘讓年輕人尷尬等等行為,符合了遮擋節目受眾(多為年輕人)在實習或工作中對“明式”上級敢怒不敢言的吐槽之心。

而梁家輝的表現,不在“通病”火力範圍內。


梁家輝發飆又流淚,是我們不懂老牌影帝,還是他們不懂內娛生態?


真實生活中越是隱忍不能言,在影視劇綜藝節目中見到類似情況之時,吐槽和指責的願望就會越強烈。

缺少了這樣的“普遍矛盾”式的通感,在節目中隨意點燃一處矛盾、引發一次爭吵,很難吵出熱度。

​梁家輝如此來勢洶湧的情緒,卻被淹沒的無聲無息。歸根結底這是老牌影帝和“內娛新玩法”之間的次元壁,在傳播熱度上的投射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