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南北朝·佚名《折楊柳枝歌》

望著門前一茬茬的春去秋來,姑娘心有哀嘆,這時光易老啊,可那株棗樹卻為何一直繁茂依舊。光陰似箭如飛,留不住的歲月裡,阿婆為何要將女兒留在家中,阿婆,若女兒不出嫁,您哪能早日抱上可愛的外孫呢?

窗外年年歲歲樹相似,窗下歲歲年年人亦同。織布聲日夜敕敕有力地來回穿梭著,多麼像姑娘徘徊、失落、鬱結的心。當這種習慣天長日久,那敕敕的織布作響早已充耳不聞,只聽見姑娘幽幽地太息,太息聲久久迴響在窗臺上。

問姑娘可有煩惱事、可有眼前憂?問姑娘是想起了什麼,又或在回憶著哪些往事?其實,問或不問,那敕敕糾結的織布聲,就像姑娘心中的憂愁與哀怨,來來回回穿梭不息。阿婆想,今年是該將女兒送嫁了,可提親的人遲遲卻沒有來到。時光催人老,青春易流逝,姑娘想出嫁了。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南北朝·佚名《折楊柳枝歌》

望著門前一茬茬的春去秋來,姑娘心有哀嘆,這時光易老啊,可那株棗樹卻為何一直繁茂依舊。光陰似箭如飛,留不住的歲月裡,阿婆為何要將女兒留在家中,阿婆,若女兒不出嫁,您哪能早日抱上可愛的外孫呢?

窗外年年歲歲樹相似,窗下歲歲年年人亦同。織布聲日夜敕敕有力地來回穿梭著,多麼像姑娘徘徊、失落、鬱結的心。當這種習慣天長日久,那敕敕的織布作響早已充耳不聞,只聽見姑娘幽幽地太息,太息聲久久迴響在窗臺上。

問姑娘可有煩惱事、可有眼前憂?問姑娘是想起了什麼,又或在回憶著哪些往事?其實,問或不問,那敕敕糾結的織布聲,就像姑娘心中的憂愁與哀怨,來來回回穿梭不息。阿婆想,今年是該將女兒送嫁了,可提親的人遲遲卻沒有來到。時光催人老,青春易流逝,姑娘想出嫁了。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古語道,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古到今,不論男女,人人都將這種美好的祈願作為幸福生活的核心目標。人生在世,為愛而生,為愛而立,為愛而活,有愛的人希冀一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冀美滿的姻緣成為事業的奠基石,心靈的港灣,當這些願景夢想成真,一切盡在掌握中時,光陰早已催人老去,故鄉時常入夢來,若不經意“他鄉遇故知”,便是一場最溫暖最感動的欣喜重逢,常使得人淚流滿面。

如此看來,生命最豐美,生活最絢麗的開始,是從“洞房花燭夜”拉開序幕的。

於是,婚姻理所當然成為人生新航線上的燈塔一座,指引著有愛有夢的人執著前行,再遠再累再苦再迷茫也不會偏離航向。

於是,冠冕了聖潔光環的婚姻,就有了意義和承擔,責任和義務,使人敬畏、珍惜、愛護。

不過,走進婚姻之前得先脫單。當下人脫單途徑多,辦法多,譬如相親脫單、朋友圈脫單、同學圈脫單、工作圈脫單、婚戀網站脫單,只要有心想脫單,現代人平臺多的是,自由認識,自由戀愛,自由結合,不再是單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介模式。這種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的開放姿態,是社會進步,是文明進步,亦是人權進步。

古代有這般的婚戀故事嗎?

如果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宋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清晨的露濃霧薄中,嬌小的人兒剛下鞦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見、溜、羞、倚、嗅,一連串持續動作,恰好描摹出了一位清純、可愛、嬌羞、情思盪漾的女孩的跳脫形象,這瞬間青澀美好的憨態,皆因“見客入來”,這客是誰,女孩為何見他欲逃卻留?這首《點絳脣·蹴罷鞦韆》的作者李清照告訴後來人,朦朧的初戀就像青蘋果,有多酸就有多甜。她與心上的“客”趙明誠,成就了一段婚姻的千古佳話,成就了文壇伉儷的美談世代傳揚。

李清照與趙明誠,門當戶對,嫁娶順利,得力於他們的心靈相通,更得力於他們雙方父母的助推助力。因此,李清照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代,但她在家人的促進下,嫁給了“倚門回首”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南北朝·佚名《折楊柳枝歌》

望著門前一茬茬的春去秋來,姑娘心有哀嘆,這時光易老啊,可那株棗樹卻為何一直繁茂依舊。光陰似箭如飛,留不住的歲月裡,阿婆為何要將女兒留在家中,阿婆,若女兒不出嫁,您哪能早日抱上可愛的外孫呢?

窗外年年歲歲樹相似,窗下歲歲年年人亦同。織布聲日夜敕敕有力地來回穿梭著,多麼像姑娘徘徊、失落、鬱結的心。當這種習慣天長日久,那敕敕的織布作響早已充耳不聞,只聽見姑娘幽幽地太息,太息聲久久迴響在窗臺上。

問姑娘可有煩惱事、可有眼前憂?問姑娘是想起了什麼,又或在回憶著哪些往事?其實,問或不問,那敕敕糾結的織布聲,就像姑娘心中的憂愁與哀怨,來來回回穿梭不息。阿婆想,今年是該將女兒送嫁了,可提親的人遲遲卻沒有來到。時光催人老,青春易流逝,姑娘想出嫁了。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古語道,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古到今,不論男女,人人都將這種美好的祈願作為幸福生活的核心目標。人生在世,為愛而生,為愛而立,為愛而活,有愛的人希冀一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冀美滿的姻緣成為事業的奠基石,心靈的港灣,當這些願景夢想成真,一切盡在掌握中時,光陰早已催人老去,故鄉時常入夢來,若不經意“他鄉遇故知”,便是一場最溫暖最感動的欣喜重逢,常使得人淚流滿面。

如此看來,生命最豐美,生活最絢麗的開始,是從“洞房花燭夜”拉開序幕的。

於是,婚姻理所當然成為人生新航線上的燈塔一座,指引著有愛有夢的人執著前行,再遠再累再苦再迷茫也不會偏離航向。

於是,冠冕了聖潔光環的婚姻,就有了意義和承擔,責任和義務,使人敬畏、珍惜、愛護。

不過,走進婚姻之前得先脫單。當下人脫單途徑多,辦法多,譬如相親脫單、朋友圈脫單、同學圈脫單、工作圈脫單、婚戀網站脫單,只要有心想脫單,現代人平臺多的是,自由認識,自由戀愛,自由結合,不再是單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介模式。這種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的開放姿態,是社會進步,是文明進步,亦是人權進步。

古代有這般的婚戀故事嗎?

如果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宋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清晨的露濃霧薄中,嬌小的人兒剛下鞦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見、溜、羞、倚、嗅,一連串持續動作,恰好描摹出了一位清純、可愛、嬌羞、情思盪漾的女孩的跳脫形象,這瞬間青澀美好的憨態,皆因“見客入來”,這客是誰,女孩為何見他欲逃卻留?這首《點絳脣·蹴罷鞦韆》的作者李清照告訴後來人,朦朧的初戀就像青蘋果,有多酸就有多甜。她與心上的“客”趙明誠,成就了一段婚姻的千古佳話,成就了文壇伉儷的美談世代傳揚。

李清照與趙明誠,門當戶對,嫁娶順利,得力於他們的心靈相通,更得力於他們雙方父母的助推助力。因此,李清照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代,但她在家人的促進下,嫁給了“倚門回首”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普通人家的姑娘,許是就不那麼幸運呢?

如果再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南北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窗臺前的敕敕聲中,那影單身薄的人兒,正輕嚀地吟唱,“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每當看見門前的棗樹又長了一年,它卻蓊蓊鬱鬱的不知時光的老去,真是羨慕啊。眼看自己又老了一歲,母親卻仍然不肯送我出嫁,看棗樹再看自己,真是越看越煩惱,越急越不知所措。“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不將女兒嫁出去,阿婆,你怎麼抱大胖外孫啊。

長綠的棗樹,易逝的光陰,這首《折楊柳枝歌》第一句輕嘆單身現狀的無奈,再單刀直入犀利質問阿婆不嫁女的緣由,簡潔、幹練,沒有半分拖泥帶水或者難以啟齒的柔弱。即便如此,阿婆會趕緊嫁女嗎?

“敕敕和力力”,這是什麼聲音,如此著力、凝重,像是有千鈞的壓力般。歌者再道“女子臨窗織”,原來,是一位女子在窗前織布發出的穿梭聲響。“敕敕和力力”,顯得特別有氣力,特別有情緒。即便如此吵鬧躁動的聲音,卻沒能遮掩住女子長吁短嘆的哀聲怨氣,特別煩心,特別無奈。

年年歲歲都見姑娘在煩惱,“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敢問姑娘你在苦惱什麼,嘆息什麼?

此時此刻此女,無言。

像是畫外音,有人解釋道,“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原來,阿婆很想嫁女了,卻不見提親的人上門。阿婆急啊,“今年無消息”,潛臺詞裡,去年,前年,往年不是提親的人踏破門檻了嗎?

誰能回答此問題,是不老的棗樹,是哀嘆的女子,是幽怨織布聲,還是阿婆自己的心?往年的往年,閨女還青春年少,年輕姑娘不愁嫁啊,現如今已成大齡青年,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剩女”。而在當下,“剩女”都是老大難問題,何況是古代社會中呢。

孔子曰:“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在古代,女子15歲出嫁,那是正當好的年紀。即便是各朝代或時期有所不同,也是變化不大。

越王勾踐有令道:“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

晉武帝也曾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南北朝·佚名《折楊柳枝歌》

望著門前一茬茬的春去秋來,姑娘心有哀嘆,這時光易老啊,可那株棗樹卻為何一直繁茂依舊。光陰似箭如飛,留不住的歲月裡,阿婆為何要將女兒留在家中,阿婆,若女兒不出嫁,您哪能早日抱上可愛的外孫呢?

窗外年年歲歲樹相似,窗下歲歲年年人亦同。織布聲日夜敕敕有力地來回穿梭著,多麼像姑娘徘徊、失落、鬱結的心。當這種習慣天長日久,那敕敕的織布作響早已充耳不聞,只聽見姑娘幽幽地太息,太息聲久久迴響在窗臺上。

問姑娘可有煩惱事、可有眼前憂?問姑娘是想起了什麼,又或在回憶著哪些往事?其實,問或不問,那敕敕糾結的織布聲,就像姑娘心中的憂愁與哀怨,來來回回穿梭不息。阿婆想,今年是該將女兒送嫁了,可提親的人遲遲卻沒有來到。時光催人老,青春易流逝,姑娘想出嫁了。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古語道,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古到今,不論男女,人人都將這種美好的祈願作為幸福生活的核心目標。人生在世,為愛而生,為愛而立,為愛而活,有愛的人希冀一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冀美滿的姻緣成為事業的奠基石,心靈的港灣,當這些願景夢想成真,一切盡在掌握中時,光陰早已催人老去,故鄉時常入夢來,若不經意“他鄉遇故知”,便是一場最溫暖最感動的欣喜重逢,常使得人淚流滿面。

如此看來,生命最豐美,生活最絢麗的開始,是從“洞房花燭夜”拉開序幕的。

於是,婚姻理所當然成為人生新航線上的燈塔一座,指引著有愛有夢的人執著前行,再遠再累再苦再迷茫也不會偏離航向。

於是,冠冕了聖潔光環的婚姻,就有了意義和承擔,責任和義務,使人敬畏、珍惜、愛護。

不過,走進婚姻之前得先脫單。當下人脫單途徑多,辦法多,譬如相親脫單、朋友圈脫單、同學圈脫單、工作圈脫單、婚戀網站脫單,只要有心想脫單,現代人平臺多的是,自由認識,自由戀愛,自由結合,不再是單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介模式。這種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的開放姿態,是社會進步,是文明進步,亦是人權進步。

古代有這般的婚戀故事嗎?

如果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宋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清晨的露濃霧薄中,嬌小的人兒剛下鞦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見、溜、羞、倚、嗅,一連串持續動作,恰好描摹出了一位清純、可愛、嬌羞、情思盪漾的女孩的跳脫形象,這瞬間青澀美好的憨態,皆因“見客入來”,這客是誰,女孩為何見他欲逃卻留?這首《點絳脣·蹴罷鞦韆》的作者李清照告訴後來人,朦朧的初戀就像青蘋果,有多酸就有多甜。她與心上的“客”趙明誠,成就了一段婚姻的千古佳話,成就了文壇伉儷的美談世代傳揚。

李清照與趙明誠,門當戶對,嫁娶順利,得力於他們的心靈相通,更得力於他們雙方父母的助推助力。因此,李清照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代,但她在家人的促進下,嫁給了“倚門回首”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普通人家的姑娘,許是就不那麼幸運呢?

如果再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南北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窗臺前的敕敕聲中,那影單身薄的人兒,正輕嚀地吟唱,“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每當看見門前的棗樹又長了一年,它卻蓊蓊鬱鬱的不知時光的老去,真是羨慕啊。眼看自己又老了一歲,母親卻仍然不肯送我出嫁,看棗樹再看自己,真是越看越煩惱,越急越不知所措。“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不將女兒嫁出去,阿婆,你怎麼抱大胖外孫啊。

長綠的棗樹,易逝的光陰,這首《折楊柳枝歌》第一句輕嘆單身現狀的無奈,再單刀直入犀利質問阿婆不嫁女的緣由,簡潔、幹練,沒有半分拖泥帶水或者難以啟齒的柔弱。即便如此,阿婆會趕緊嫁女嗎?

“敕敕和力力”,這是什麼聲音,如此著力、凝重,像是有千鈞的壓力般。歌者再道“女子臨窗織”,原來,是一位女子在窗前織布發出的穿梭聲響。“敕敕和力力”,顯得特別有氣力,特別有情緒。即便如此吵鬧躁動的聲音,卻沒能遮掩住女子長吁短嘆的哀聲怨氣,特別煩心,特別無奈。

年年歲歲都見姑娘在煩惱,“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敢問姑娘你在苦惱什麼,嘆息什麼?

此時此刻此女,無言。

像是畫外音,有人解釋道,“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原來,阿婆很想嫁女了,卻不見提親的人上門。阿婆急啊,“今年無消息”,潛臺詞裡,去年,前年,往年不是提親的人踏破門檻了嗎?

誰能回答此問題,是不老的棗樹,是哀嘆的女子,是幽怨織布聲,還是阿婆自己的心?往年的往年,閨女還青春年少,年輕姑娘不愁嫁啊,現如今已成大齡青年,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剩女”。而在當下,“剩女”都是老大難問題,何況是古代社會中呢。

孔子曰:“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在古代,女子15歲出嫁,那是正當好的年紀。即便是各朝代或時期有所不同,也是變化不大。

越王勾踐有令道:“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

晉武帝也曾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從這些記載看來,古代女子的婚配年紀約摸都在十五六歲左右,超過這年齡階段,當屬大齡青年了。而阿婆家的閨女,不是自願被“大齡”的,而是阿婆主動“剩女”的。所以,閨女是生氣了,生母親不嫁之舉。

這首《折楊柳枝歌》,無法考證作者何人,也就無法確認歌者何人。從傳承久遠的歷史角度看,流行的便是大眾的,傳唱的就是經典的,說明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當一個女子被認定為“大齡青年”時,現代劇《錢多多嫁人記》劇情告訴觀眾,大齡不可怕,追愛不可怕,矛盾不可怕,須得認定一個事實,凡事不經風雨怎能見到彩虹呢。在當下,剩女不是新鮮事,大齡不是老問題,與古代十五六歲就談婚論嫁兩廂比較,現代人擁有

更多追求愛、選擇愛、擁有愛的機會、平臺和時間,二十五六談戀愛,三十出頭才結婚,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在南北朝時期,卻是不可能的,姑娘想等,阿婆也等不起啊,因為她想抱外孫。

但終究是阿婆耽誤了閨女的出嫁,已然既成事實,難道此舉是阿婆故意的,想留閨女在家多幹幾年活,或不捨將閨女早早地嫁出去,又或沒有更合適的人家嫁閨女,所有的揣度都是毫無意義的。

天下母親,誰不想自己的閨女幸福,誰不想自己的閨女圓滿,誰不想自己的閨女有好歸宿,既然如此,將閨女嫁出去才是硬道理,阿婆心聲的急迫表達了她的潛臺詞。

其實,阿婆家的閨女是不是大齡青年,還真不見得是。也許是閨女情思盪漾的愛恨不得,也許是閨女想嫁人的青春衝動,女大不中留,總之是閨女想盡快地步入結婚殿堂中。

"

江曉英/文

引言:

大齡青年的婚姻,無論古今,都是家庭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婚姻的幸福,不在於成婚的早晚,婚後的美滿,亦不在於結婚的早遲,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註定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偕老。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和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南北朝·佚名《折楊柳枝歌》

望著門前一茬茬的春去秋來,姑娘心有哀嘆,這時光易老啊,可那株棗樹卻為何一直繁茂依舊。光陰似箭如飛,留不住的歲月裡,阿婆為何要將女兒留在家中,阿婆,若女兒不出嫁,您哪能早日抱上可愛的外孫呢?

窗外年年歲歲樹相似,窗下歲歲年年人亦同。織布聲日夜敕敕有力地來回穿梭著,多麼像姑娘徘徊、失落、鬱結的心。當這種習慣天長日久,那敕敕的織布作響早已充耳不聞,只聽見姑娘幽幽地太息,太息聲久久迴響在窗臺上。

問姑娘可有煩惱事、可有眼前憂?問姑娘是想起了什麼,又或在回憶著哪些往事?其實,問或不問,那敕敕糾結的織布聲,就像姑娘心中的憂愁與哀怨,來來回回穿梭不息。阿婆想,今年是該將女兒送嫁了,可提親的人遲遲卻沒有來到。時光催人老,青春易流逝,姑娘想出嫁了。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古語道,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古到今,不論男女,人人都將這種美好的祈願作為幸福生活的核心目標。人生在世,為愛而生,為愛而立,為愛而活,有愛的人希冀一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冀美滿的姻緣成為事業的奠基石,心靈的港灣,當這些願景夢想成真,一切盡在掌握中時,光陰早已催人老去,故鄉時常入夢來,若不經意“他鄉遇故知”,便是一場最溫暖最感動的欣喜重逢,常使得人淚流滿面。

如此看來,生命最豐美,生活最絢麗的開始,是從“洞房花燭夜”拉開序幕的。

於是,婚姻理所當然成為人生新航線上的燈塔一座,指引著有愛有夢的人執著前行,再遠再累再苦再迷茫也不會偏離航向。

於是,冠冕了聖潔光環的婚姻,就有了意義和承擔,責任和義務,使人敬畏、珍惜、愛護。

不過,走進婚姻之前得先脫單。當下人脫單途徑多,辦法多,譬如相親脫單、朋友圈脫單、同學圈脫單、工作圈脫單、婚戀網站脫單,只要有心想脫單,現代人平臺多的是,自由認識,自由戀愛,自由結合,不再是單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介模式。這種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的開放姿態,是社會進步,是文明進步,亦是人權進步。

古代有這般的婚戀故事嗎?

如果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宋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清晨的露濃霧薄中,嬌小的人兒剛下鞦韆,“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見、溜、羞、倚、嗅,一連串持續動作,恰好描摹出了一位清純、可愛、嬌羞、情思盪漾的女孩的跳脫形象,這瞬間青澀美好的憨態,皆因“見客入來”,這客是誰,女孩為何見他欲逃卻留?這首《點絳脣·蹴罷鞦韆》的作者李清照告訴後來人,朦朧的初戀就像青蘋果,有多酸就有多甜。她與心上的“客”趙明誠,成就了一段婚姻的千古佳話,成就了文壇伉儷的美談世代傳揚。

李清照與趙明誠,門當戶對,嫁娶順利,得力於他們的心靈相通,更得力於他們雙方父母的助推助力。因此,李清照是幸運的,雖然生在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代,但她在家人的促進下,嫁給了“倚門回首”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普通人家的姑娘,許是就不那麼幸運呢?

如果再回到古代去,假裝生活在南北朝,某一天某一個院落某一個窗臺前的敕敕聲中,那影單身薄的人兒,正輕嚀地吟唱,“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每當看見門前的棗樹又長了一年,它卻蓊蓊鬱鬱的不知時光的老去,真是羨慕啊。眼看自己又老了一歲,母親卻仍然不肯送我出嫁,看棗樹再看自己,真是越看越煩惱,越急越不知所措。“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不將女兒嫁出去,阿婆,你怎麼抱大胖外孫啊。

長綠的棗樹,易逝的光陰,這首《折楊柳枝歌》第一句輕嘆單身現狀的無奈,再單刀直入犀利質問阿婆不嫁女的緣由,簡潔、幹練,沒有半分拖泥帶水或者難以啟齒的柔弱。即便如此,阿婆會趕緊嫁女嗎?

“敕敕和力力”,這是什麼聲音,如此著力、凝重,像是有千鈞的壓力般。歌者再道“女子臨窗織”,原來,是一位女子在窗前織布發出的穿梭聲響。“敕敕和力力”,顯得特別有氣力,特別有情緒。即便如此吵鬧躁動的聲音,卻沒能遮掩住女子長吁短嘆的哀聲怨氣,特別煩心,特別無奈。

年年歲歲都見姑娘在煩惱,“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敢問姑娘你在苦惱什麼,嘆息什麼?

此時此刻此女,無言。

像是畫外音,有人解釋道,“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原來,阿婆很想嫁女了,卻不見提親的人上門。阿婆急啊,“今年無消息”,潛臺詞裡,去年,前年,往年不是提親的人踏破門檻了嗎?

誰能回答此問題,是不老的棗樹,是哀嘆的女子,是幽怨織布聲,還是阿婆自己的心?往年的往年,閨女還青春年少,年輕姑娘不愁嫁啊,現如今已成大齡青年,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剩女”。而在當下,“剩女”都是老大難問題,何況是古代社會中呢。

孔子曰:“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

在古代,女子15歲出嫁,那是正當好的年紀。即便是各朝代或時期有所不同,也是變化不大。

越王勾踐有令道:“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

晉武帝也曾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後,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從這些記載看來,古代女子的婚配年紀約摸都在十五六歲左右,超過這年齡階段,當屬大齡青年了。而阿婆家的閨女,不是自願被“大齡”的,而是阿婆主動“剩女”的。所以,閨女是生氣了,生母親不嫁之舉。

這首《折楊柳枝歌》,無法考證作者何人,也就無法確認歌者何人。從傳承久遠的歷史角度看,流行的便是大眾的,傳唱的就是經典的,說明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當一個女子被認定為“大齡青年”時,現代劇《錢多多嫁人記》劇情告訴觀眾,大齡不可怕,追愛不可怕,矛盾不可怕,須得認定一個事實,凡事不經風雨怎能見到彩虹呢。在當下,剩女不是新鮮事,大齡不是老問題,與古代十五六歲就談婚論嫁兩廂比較,現代人擁有

更多追求愛、選擇愛、擁有愛的機會、平臺和時間,二十五六談戀愛,三十出頭才結婚,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在南北朝時期,卻是不可能的,姑娘想等,阿婆也等不起啊,因為她想抱外孫。

但終究是阿婆耽誤了閨女的出嫁,已然既成事實,難道此舉是阿婆故意的,想留閨女在家多幹幾年活,或不捨將閨女早早地嫁出去,又或沒有更合適的人家嫁閨女,所有的揣度都是毫無意義的。

天下母親,誰不想自己的閨女幸福,誰不想自己的閨女圓滿,誰不想自己的閨女有好歸宿,既然如此,將閨女嫁出去才是硬道理,阿婆心聲的急迫表達了她的潛臺詞。

其實,阿婆家的閨女是不是大齡青年,還真不見得是。也許是閨女情思盪漾的愛恨不得,也許是閨女想嫁人的青春衝動,女大不中留,總之是閨女想盡快地步入結婚殿堂中。

當愛情遇見古詩詞——姑娘,大齡不是問題,幸福才是關鍵

這首《折楊柳枝歌》是北朝民歌60多首中較為經典的作品。和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都源自於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北朝民歌多有描寫北地風光、遊牧生活、尚武精神以及情感婚姻的現實題材,多來自於現實生活、勞作、情感的真實體悟和感觸,亦如北方人的性格般,豪爽大氣,利落激昂,坦白真誠,言談舉止,吟詩作賦,皆是豪情壯闊,爽利大方。

譬如北朝民歌中的《捉搦歌》,就是這種風格體現。詩道:“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後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詩歌赤裸裸地談及兩性關係,且沒有半分羞澀和遮掩,有種渾然天成的天真或自然大方的野趣,男女之道,自然之道,亦是天地萬物發展規律,天道也。

在北方民歌中,北方人裝得下“一馬平川”,裝得下“風吹草低見牛羊”,裝得下大自然賜予的整個世界,胸懷廣博,情懷漫天。

北方人骨血中永葆一種精神,不怨不尤,不靠不等,明理、懂得、放下。就像《地驅樂歌》中唱的:“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情人爽約了,沒有提前告知,TA不責怪,不傷懷,只是嬌嗔“怨懟”兩句,便轉身回家去。

換做南方男女約會時有人失約,會不會亦如北方人那般乾脆利落處理。還真不好說,地域、性情、境況的不盡相同,結果自然不同了。

南方人性情溫潤如水,浪漫天真,細膩溫柔,這許是南方的山水,南方的氣候,南方的人文所浸淫的南方人氣息,自然清婉,別具韻味。

譬如南朝民歌《子夜歌》中唱:“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又《子夜歌》纏綿道:“郎為旁人取,負攸非一事。縭門不安橫,無複相關意。”

另《子夜秋歌》再道:“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願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

這三首民歌都極具南方特色,皆是對愛情的吟唱,清麗纏綿,情懷繾綣,愛得雅緻,愛得清新,婉轉延綿。

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政治動盪,時局不穩,南方與北方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又因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同,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因而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在情調和風格各具一格,從意象、韻律、語調、情緒上就能很好甄別出出處了。

不管是早戀,還是晚婚,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下,在愛情面前,要敢於表達,敢於追求,敢於邁出,敢於做主,才能很好地抓住幸福,別讓花兒等得都謝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