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戀愛 拯救劇荒 地球 倫理 蕭伯納 讀書 音樂 全科與心理 2019-08-03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1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過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他們獨處的時候感覺空虛、無聊,常常用手機來消磨時間,往往在睡前才回想起“又混了一天”。

但其實,他們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和朋友或者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扯閒篇,感覺也挺無聊,而且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都覺得生活沒意義,都是孤獨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的,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喧囂,自己卻形單影隻,感到落寞羨慕時,他是孤獨的,他的獨處是被迫接受的。

我的同學小敏,單身的時候最討厭別人秀恩愛,看到別人成雙入對,她就牙癢癢地說:“秀恩愛,死得快。”

我們說你不要嫉妒別人,自己去找個男朋友好了。

她嘴硬說不,她就喜歡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

其實,她不是不想戀愛,是戀愛總失敗。她相親的對象,基本都沒有下文。感情沒進展,她也漸漸失去了希望,有人給介紹對象她都不願意去見。

她很少參加聚會,說不想聽人吹牛。她越來越偏激,看不慣很多事,經常在網上做鍵盤俠。

她的空閒時間,基本都在刷韓劇中度過。被瑪麗蘇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家裡亂得插不進腳也不收拾,要看的書一頁沒翻,職稱考試連考三年都沒通過。

她獨處的質量越來越低,她的生活越來越宅。

她的獨處,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是一種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壓力,不願意去努力爭取。

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果她能夠利用好獨處的時間,好好看書準備考試,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有進步,即使是花點心思來收拾打扮自己,也勝過蓬頭垢面看韓劇。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1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過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他們獨處的時候感覺空虛、無聊,常常用手機來消磨時間,往往在睡前才回想起“又混了一天”。

但其實,他們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和朋友或者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扯閒篇,感覺也挺無聊,而且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都覺得生活沒意義,都是孤獨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的,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喧囂,自己卻形單影隻,感到落寞羨慕時,他是孤獨的,他的獨處是被迫接受的。

我的同學小敏,單身的時候最討厭別人秀恩愛,看到別人成雙入對,她就牙癢癢地說:“秀恩愛,死得快。”

我們說你不要嫉妒別人,自己去找個男朋友好了。

她嘴硬說不,她就喜歡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

其實,她不是不想戀愛,是戀愛總失敗。她相親的對象,基本都沒有下文。感情沒進展,她也漸漸失去了希望,有人給介紹對象她都不願意去見。

她很少參加聚會,說不想聽人吹牛。她越來越偏激,看不慣很多事,經常在網上做鍵盤俠。

她的空閒時間,基本都在刷韓劇中度過。被瑪麗蘇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家裡亂得插不進腳也不收拾,要看的書一頁沒翻,職稱考試連考三年都沒通過。

她獨處的質量越來越低,她的生活越來越宅。

她的獨處,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是一種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壓力,不願意去努力爭取。

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果她能夠利用好獨處的時間,好好看書準備考試,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有進步,即使是花點心思來收拾打扮自己,也勝過蓬頭垢面看韓劇。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一個靠手機來消磨時間的人,和一個靠社交來對付無聊卻依然空虛的人,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他們缺乏獨處的能力。

是的,獨處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人的內心世界能自足,能關注自身。

有獨處能力的人,可以和自己對話。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獨處的能力》,他說:

獨處的能力,指真實的孤獨,起源於幼兒時期與另一個人的關係的經驗。

這個人不僅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提供對“自我的支持”,使得幼兒可以“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對外部作出反應。

“對自我的支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

意思是說,獨處的能力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做到對自我的瞭解,和對外界環境態度平和,才能達到的一種放鬆狀態。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的熱鬧有熱鬧的好,自己獨處有獨處的妙,他才能享受孤獨,才能真的主動選擇獨處。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1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過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他們獨處的時候感覺空虛、無聊,常常用手機來消磨時間,往往在睡前才回想起“又混了一天”。

但其實,他們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和朋友或者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扯閒篇,感覺也挺無聊,而且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都覺得生活沒意義,都是孤獨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的,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喧囂,自己卻形單影隻,感到落寞羨慕時,他是孤獨的,他的獨處是被迫接受的。

我的同學小敏,單身的時候最討厭別人秀恩愛,看到別人成雙入對,她就牙癢癢地說:“秀恩愛,死得快。”

我們說你不要嫉妒別人,自己去找個男朋友好了。

她嘴硬說不,她就喜歡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

其實,她不是不想戀愛,是戀愛總失敗。她相親的對象,基本都沒有下文。感情沒進展,她也漸漸失去了希望,有人給介紹對象她都不願意去見。

她很少參加聚會,說不想聽人吹牛。她越來越偏激,看不慣很多事,經常在網上做鍵盤俠。

她的空閒時間,基本都在刷韓劇中度過。被瑪麗蘇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家裡亂得插不進腳也不收拾,要看的書一頁沒翻,職稱考試連考三年都沒通過。

她獨處的質量越來越低,她的生活越來越宅。

她的獨處,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是一種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壓力,不願意去努力爭取。

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果她能夠利用好獨處的時間,好好看書準備考試,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有進步,即使是花點心思來收拾打扮自己,也勝過蓬頭垢面看韓劇。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一個靠手機來消磨時間的人,和一個靠社交來對付無聊卻依然空虛的人,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他們缺乏獨處的能力。

是的,獨處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人的內心世界能自足,能關注自身。

有獨處能力的人,可以和自己對話。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獨處的能力》,他說:

獨處的能力,指真實的孤獨,起源於幼兒時期與另一個人的關係的經驗。

這個人不僅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提供對“自我的支持”,使得幼兒可以“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對外部作出反應。

“對自我的支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

意思是說,獨處的能力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做到對自我的瞭解,和對外界環境態度平和,才能達到的一種放鬆狀態。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的熱鬧有熱鬧的好,自己獨處有獨處的妙,他才能享受孤獨,才能真的主動選擇獨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2

獨處並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獨處,並不會讓人變得孤僻,也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相反,如果一個人出現了社交障礙,是因為TA還沒有真正學會獨處,沒有真正瞭解自己和世界。

君子慎獨。

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自己的言行,因為他們內心有遵從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因此回到社交場合,他們為人處世一樣得體。

《安靜的力量》是皮克•耶爾的暢銷書,他分享了許多與我們常識相悖的觀點。

他認為:

每個人在骨子裡,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就像一段音樂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讓人產生共鳴。

這本書倡導了一種生活方式: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長時間靜坐,專心思考、沉澱自己,進入內心世界。

他提出“放空”是解決麻煩必要的方式,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才能將生活過得更明白。

而這種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在獨處的過程中反思自我,不依賴他人而獲得快樂,擺脫別人的評價而獲得自我認可,成為一個更真實、自由的自己。

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內心更豐盈的自己,走出了與人相處的膚淺層面後,更注重實質性的互動,與人的溝通更注重質量。

這對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是有好處的。

獨處並不阻礙我們發展人際關係,反而更好地幫助我們獲得愛他人的能力。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1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過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他們獨處的時候感覺空虛、無聊,常常用手機來消磨時間,往往在睡前才回想起“又混了一天”。

但其實,他們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和朋友或者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扯閒篇,感覺也挺無聊,而且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都覺得生活沒意義,都是孤獨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的,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喧囂,自己卻形單影隻,感到落寞羨慕時,他是孤獨的,他的獨處是被迫接受的。

我的同學小敏,單身的時候最討厭別人秀恩愛,看到別人成雙入對,她就牙癢癢地說:“秀恩愛,死得快。”

我們說你不要嫉妒別人,自己去找個男朋友好了。

她嘴硬說不,她就喜歡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

其實,她不是不想戀愛,是戀愛總失敗。她相親的對象,基本都沒有下文。感情沒進展,她也漸漸失去了希望,有人給介紹對象她都不願意去見。

她很少參加聚會,說不想聽人吹牛。她越來越偏激,看不慣很多事,經常在網上做鍵盤俠。

她的空閒時間,基本都在刷韓劇中度過。被瑪麗蘇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家裡亂得插不進腳也不收拾,要看的書一頁沒翻,職稱考試連考三年都沒通過。

她獨處的質量越來越低,她的生活越來越宅。

她的獨處,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是一種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壓力,不願意去努力爭取。

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果她能夠利用好獨處的時間,好好看書準備考試,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有進步,即使是花點心思來收拾打扮自己,也勝過蓬頭垢面看韓劇。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一個靠手機來消磨時間的人,和一個靠社交來對付無聊卻依然空虛的人,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他們缺乏獨處的能力。

是的,獨處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人的內心世界能自足,能關注自身。

有獨處能力的人,可以和自己對話。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獨處的能力》,他說:

獨處的能力,指真實的孤獨,起源於幼兒時期與另一個人的關係的經驗。

這個人不僅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提供對“自我的支持”,使得幼兒可以“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對外部作出反應。

“對自我的支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

意思是說,獨處的能力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做到對自我的瞭解,和對外界環境態度平和,才能達到的一種放鬆狀態。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的熱鬧有熱鬧的好,自己獨處有獨處的妙,他才能享受孤獨,才能真的主動選擇獨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2

獨處並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獨處,並不會讓人變得孤僻,也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相反,如果一個人出現了社交障礙,是因為TA還沒有真正學會獨處,沒有真正瞭解自己和世界。

君子慎獨。

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自己的言行,因為他們內心有遵從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因此回到社交場合,他們為人處世一樣得體。

《安靜的力量》是皮克•耶爾的暢銷書,他分享了許多與我們常識相悖的觀點。

他認為:

每個人在骨子裡,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就像一段音樂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讓人產生共鳴。

這本書倡導了一種生活方式: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長時間靜坐,專心思考、沉澱自己,進入內心世界。

他提出“放空”是解決麻煩必要的方式,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才能將生活過得更明白。

而這種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在獨處的過程中反思自我,不依賴他人而獲得快樂,擺脫別人的評價而獲得自我認可,成為一個更真實、自由的自己。

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內心更豐盈的自己,走出了與人相處的膚淺層面後,更注重實質性的互動,與人的溝通更注重質量。

這對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是有好處的。

獨處並不阻礙我們發展人際關係,反而更好地幫助我們獲得愛他人的能力。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3

滾滾人群中也能獨處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他自耕自食,不和外人接觸。

後來有人問他一個人住會不會很孤獨。

梭羅說: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

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是啊,身處人群,歌舞昇平,內心卻淒涼寂寞的人還少嗎?

而能獨處的人,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心態,在喧囂中也能體會無人懂的心境。

畢竟和人閒聊,說出來的只是自己的心境;和朋友一起遊山玩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闊的,也只有自己的眼睛和心靈。

在人群中,我們只要保有內在的沉靜,一樣是可以獨處的。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這豐富的安靜,可能是在獨處的房間裡,可能在忙亂的辦公室裡,也可能在聚會的KTV裡。

那些在人群中獨處的時光,從凡俗中脫身的片刻,是隻有自己知道的歡愉,是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對自己的犒賞。


"

很多人愛把蕭伯納的一句話掛在嘴邊:

我見過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

就是說,寧願一個人獨處,也勝過和一群人勾心鬥角,勝過和三觀不合的人尬聊,勝過累人的社交。

因此網絡上,也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但是,你們真的會獨處嗎?你們獨處都幹什麼?

----刷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追劇……

----覺得好玩嗎?

----說不上好不好玩,只是不做這些,也沒其他可乾的事。

----你那不叫獨處,叫放棄跟任何人相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1

獨處是一種能力


獨處,並不是一個人過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他們獨處的時候感覺空虛、無聊,常常用手機來消磨時間,往往在睡前才回想起“又混了一天”。

但其實,他們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和朋友或者客戶一起吃飯、喝酒、扯閒篇,感覺也挺無聊,而且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都覺得生活沒意義,都是孤獨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是的,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喧囂,自己卻形單影隻,感到落寞羨慕時,他是孤獨的,他的獨處是被迫接受的。

我的同學小敏,單身的時候最討厭別人秀恩愛,看到別人成雙入對,她就牙癢癢地說:“秀恩愛,死得快。”

我們說你不要嫉妒別人,自己去找個男朋友好了。

她嘴硬說不,她就喜歡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

其實,她不是不想戀愛,是戀愛總失敗。她相親的對象,基本都沒有下文。感情沒進展,她也漸漸失去了希望,有人給介紹對象她都不願意去見。

她很少參加聚會,說不想聽人吹牛。她越來越偏激,看不慣很多事,經常在網上做鍵盤俠。

她的空閒時間,基本都在刷韓劇中度過。被瑪麗蘇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家裡亂得插不進腳也不收拾,要看的書一頁沒翻,職稱考試連考三年都沒通過。

她獨處的質量越來越低,她的生活越來越宅。

她的獨處,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是一種逃避: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壓力,不願意去努力爭取。

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

如果她能夠利用好獨處的時間,好好看書準備考試,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有進步,即使是花點心思來收拾打扮自己,也勝過蓬頭垢面看韓劇。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一個靠手機來消磨時間的人,和一個靠社交來對付無聊卻依然空虛的人,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他們缺乏獨處的能力。

是的,獨處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人的內心世界能自足,能關注自身。

有獨處能力的人,可以和自己對話。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獨處的能力》,他說:

獨處的能力,指真實的孤獨,起源於幼兒時期與另一個人的關係的經驗。

這個人不僅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提供對“自我的支持”,使得幼兒可以“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對外部作出反應。

“對自我的支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

意思是說,獨處的能力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做到對自我的瞭解,和對外界環境態度平和,才能達到的一種放鬆狀態。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的熱鬧有熱鬧的好,自己獨處有獨處的妙,他才能享受孤獨,才能真的主動選擇獨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2

獨處並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獨處,並不會讓人變得孤僻,也不會阻礙人的社交。

相反,如果一個人出現了社交障礙,是因為TA還沒有真正學會獨處,沒有真正瞭解自己和世界。

君子慎獨。

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自己的言行,因為他們內心有遵從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因此回到社交場合,他們為人處世一樣得體。

《安靜的力量》是皮克•耶爾的暢銷書,他分享了許多與我們常識相悖的觀點。

他認為:

每個人在骨子裡,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就像一段音樂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讓人產生共鳴。

這本書倡導了一種生活方式: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長時間靜坐,專心思考、沉澱自己,進入內心世界。

他提出“放空”是解決麻煩必要的方式,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才能將生活過得更明白。

而這種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在獨處的過程中反思自我,不依賴他人而獲得快樂,擺脫別人的評價而獲得自我認可,成為一個更真實、自由的自己。

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內心更豐盈的自己,走出了與人相處的膚淺層面後,更注重實質性的互動,與人的溝通更注重質量。

這對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是有好處的。

獨處並不阻礙我們發展人際關係,反而更好地幫助我們獲得愛他人的能力。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3

滾滾人群中也能獨處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他自耕自食,不和外人接觸。

後來有人問他一個人住會不會很孤獨。

梭羅說: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

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是啊,身處人群,歌舞昇平,內心卻淒涼寂寞的人還少嗎?

而能獨處的人,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心態,在喧囂中也能體會無人懂的心境。

畢竟和人閒聊,說出來的只是自己的心境;和朋友一起遊山玩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闊的,也只有自己的眼睛和心靈。

在人群中,我們只要保有內在的沉靜,一樣是可以獨處的。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這豐富的安靜,可能是在獨處的房間裡,可能在忙亂的辦公室裡,也可能在聚會的KTV裡。

那些在人群中獨處的時光,從凡俗中脫身的片刻,是隻有自己知道的歡愉,是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對自己的犒賞。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豐富的安靜


《百年孤獨》裡寫道: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的確,每個人的一生,都無法避開孤獨。

但被孤獨困擾的人,若是能和孤獨和平相處,探尋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需求,感受到孤獨帶來的寧靜,必是自得其樂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