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戀愛 不完美媽媽 童安格 王菲 我願意 I Do 葉正聆讀書薈 2019-07-08
1、壹 ----

曾經有首歌曲,叫《聚散兩依依》,多麼纏綿,多麼悱惻,照出瓊瑤式愛情的不切實際。那樣的愛情,大雨滂沱情願感冒也要表白,眼裡不可以有沙粒,看誰都有仇似的。追求愛情成了使命,成了泣鬼神的偉大事業,現在看來,愚蠢至極。

聚散兩依依,何必呢?到底是我依依,還是你依依呢?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那麼多道理可以講,唯一可以講的就是時間的來去而已。那麼多依依,何必演來演去呢?還不如,說一聲,可以,聚散都可以,但是,不能什麼都依你。

我們這一代所謂的中年婦女,就是從這些綿綿情意的情歌中浸泡起來的。如今,已三百六十度大反轉。

從更早的《心靈之約》,到王菲的《我願意》:“我願意為你,被放逐天際。“當初,已感到竇唯變心的王菲,唱得淚流滿面,而今,她似乎看破紅塵,反而越來越美麗。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童安格的《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中唱:“所有的故事,只能有一首主題歌,我知道你最後的選擇;所有的愛情只能有一個結果,我深深知道,那絕對不是我。”

這首歌陪伴了一代人,唱盡了愛情的無奈。故事如果只有一首主題歌,主角如果絕對不是我,就找另一個故事唄,沒什麼大不了。

如同關漢卿在《四塊玉》道:“自送別,心難捨,一點相思幾時絕?”

人走了,心還在。愛情,總是很悽美......

是嗎?

前段時間,一些明星夫妻分道揚鑣,或是情變紛爭,讓我想到了《剪愛》中的歌詞:“終於,我掙脫了愛情。”

娛樂圈明星的分分合合,其實暗指著浮華世界。他們的故事曲折離奇的背後,投射的對所有人都公平的宿命。

有些明星索性不演了,單身恢復後依然清純可人、又富有內涵;而有些人繼續飾演“且行且珍惜”中的人,在婚姻中保持獨立性,如奧黛麗赫本所說:人要有能力自我恢復。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他們脫下面具,退下形式,不是犧牲和成全,而是真的要自我修復,重新啟動,不在悲慼中自欺欺人。

不過,舞臺下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活在編織的迷夢裡,直到慘劇發生。兩年前一個丈夫碎屍一個對他言聽計從的不惜辭職的妻子,兩週前,一個丈夫選擇在國外將為他懷胎的妻子推下山崖...... 其他的毆打、辱罵,幾乎天天都在發生。就算不辱罵毆打,冷暴力也無孔不入。他們當初成婚時的月下長老一定也悔不當初。她們犧牲、依賴、可對方卻用虛假包裝企圖,可嘆可悲。

依然有許多主婦痛苦於丈夫的變心,一味尋求解決的良藥。她們不知,當初嫁娶,其實是各種條件的互相交換的結果。男人其實結婚後,開始徹底勢力。

而當初的愛情,轉而成為硝煙的戰場。女人如果依然聚散太“依依”,離不開舍不棄,那就只能是悲哀了。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愛這個東西,很迷幻。

專家說,愛可以治癒人。

其實,愛卻是蠱惑人。治癒人的愛,是愛自己和愛該愛的人,是無私的平靜之愛。一切因愛生恨的“愛”,都是自私和無恥。

有人把愛情比喻成柺杖。

一個人本來行走好好的,何必添一個多餘的柺杖呢。只有殘疾人,才需要這根柺杖。

在這個活生生的現實世界裡,大家都很清楚。愛情到最後,其實都是施捨,用炫耀來遮擋而已。很多事業、功力甚至一些情感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唯有愛情不是。

從愛情“昇華”出來的婚姻,其實,也是通向無聊的牢籠。相看幾十年的兩個人,眼神中毫無亮光,步伐中帶著沉重,越來越明白,不管與誰婚,所有的事情依然是一個人做,一個人走路,一個人站立,一個人成熟。所謂的共同財產,只有離婚或者死亡時才體現出來。

2、貳 ----

西方一些心理學家們很喜歡把人的一生分成若干階段,我最推崇的是赫爾伯格的人格發展理論。

他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

  • 嬰兒期:(0歲~1歲半)是獲得信任感的階段,逐漸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這個時期的孩子慢慢都是希望感。
  • 兒童早期(1歲半~3歲)是獲得自主感的階段,他們克服羞恥和疑慮,體驗意志。
  • 學前期(3歲~6歲)是獲得自主感的階段,驅逐內疚感,做事情都是目的性的。
  • 學齡期(6歲~12歲)是勤奮的階段,體會學習,克服自卑,體會學習和能力的實現。
  • 青年期(12歲~18歲)是建立同一性的階段,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開始有忠誠的體驗。
  • 而我們成年人所關注的是後面三個時期:
  • 成年早期(18歲~30歲):這十幾年,一直尋找親密感,與朋友、戀人親密,所以在避免孤獨感中,回味依依不捨的滋味,體驗愛情的實現;
  • 成年中期(30歲~60歲):這三十年,愛情越來越疏遠,日子交給了養育,也就是獲得繁殖感,為了不停滯不斷奔波,在後面十幾年,越來越希望關懷的實現。
  • 老年期(60歲以後):有了完善感,需要避免失望和厭倦,逐漸體會智慧的實現。

學習這個理論後,我恍然大悟。

原來,愛情在人生長河中,其實只有短短10來年的時間。而有的人,在這段時間中,也不一定尋覓到真正的愛情。有的人,可能40歲會侵入愛情,那隻能說明前期的一切是假象。

曾經覺得除卻巫山不是雲,可是到最後,還是會有更美好的雲。

總之,愛情不是聚沙成塔,到一定時候,取而代之的是尋找關懷,避免停滯、獲得智慧,這才是最好的永恆。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女人。

嫁入皇室的梅根的光彩奪目,離不開她的媽媽。她的媽媽Doria很個值得崇敬的獨立女性。梅根媽媽是個黑人,年輕時和一個燈光師結婚,這個白人帶著兩個孩子,比她大12歲,他們都喜歡古董,所以走在了一起。可是那兩個孩子看不起黑人繼母,常常當著他們父親的面嘲諷她,而他也裝聾作啞。

梅根6歲時,母親為了找回自尊,主動選擇離婚。

後面的故事就一路勵志,沒有單親媽媽的痛苦,因為她跨越了痛苦。就算住在加州貧民區,她也一下班就親自帶女兒,從不因為黑人和貧民窟而自卑,而是告訴女兒,你如果有什麼想要的,就要自己為之努力。同時,她自己也在奮鬥,四十多歲考瑜伽、考精神療養顧問執照等。女兒也在媽媽的鼓勵和影響下,一路努力,考上名校,闖蕩好萊塢,掙錢後,回報母親,並且自己用工作所得自籌學費,最終在2015年獲得了南加州大學社工碩士學位。

可以這麼說,如果梅根母親沒有離開那個心底看不起她的父親,今天的梅根就沒有那麼優秀。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人生分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特點和該做的事情,婚姻愛情只是人生長河中僅僅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個階段都有歸屬,歸屬絕不是婚姻,而是自己的人格、心性。想到這些,你的煩惱痛苦就會減去一大半,然後騰出空間去愛這個日月同在的世界。

這樣的愛,才是治癒的一切!

3、叄 ----

對生活日積月累,對人生深思熟慮,越來越明白,對你,對他,對任何人,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不想耗費太多心力,在和某個人的關係維護上,如果他不是客戶的話。不想耗費太多時間,用在等某個人的回心轉意上。因為他只是個平常人,境界不到,不值得記掛。

不必把你的聰明才智用在如何識破男人是否變心上,不必用你的才華去對一個水平並不在線的男人的身上,並把毅力用在捆綁一個男人身上。

多年前的老歌《問》中唱到:“只是女人,總是一往情深,總是為情所困,總是越陷越深。”

這樣的女人,怕是沒幾個人願意做了吧。《問》中的女人,受著苦,走不出,就沒有權利訴苦,否則就是廉價的憐憫。

一些衛視播放的婚姻愛情調節節目中,看著那些在痛苦婚姻中受著痛苦的女人們,聚散都不由己。她們的維持或許是為了法律規定的共同財富,這時,還要往人家身上去投靠,也只能投射出日積月累的屈辱。

所以,就算兩情相悅,如果過於依依不捨,回頭來看,也是浪費時間。

我要的聚散,絕對不是黏在一起,散是為了把酒言歡的聚,聚是為了自在自如地散。絕不是,讓別人成為另一個人的盔甲,另一個人在盔甲裡安枕無憂,最終退縮成蟲。

自己的時間越來越珍貴,暫時抓住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我們要抓住的是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的腳步,抓住的是自己年輕向好的步伐,而並非某個人回眸或是不知名的微笑。

別忘了,戰勝痛苦後才有資格訴苦和回憶,那才叫財富。否則,就是屈辱,就是越陷越深的精神麻醉。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

智慧的人,最終,都是做自己時間的主人,不做被別人施捨的奴隸。他們眼中不了了,心中不匆匆。

他們安然在那裡,哪有什麼屈辱。

他們相聚時也情深,分離時也意長。但是,並不會留戀誰,也不需要留戀誰。他們只心戀自己,心戀這個博大的世界和美好的自我身心。

人到中年,聚也可以,散也可以。只要聽自己的聲音。

—————文/葉正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