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痴”何夕瑞:一代大師的熱愛與敬畏!

樂器 提琴 小提琴 音樂 了不起的重慶人 了不起的重慶人 2017-09-26

有人說,當代中國只有兩個木匠被聘為大學教授,一個是齊白石,一個是何夕瑞。此話雖略顯誇張,但也佐證了何夕瑞如今的“江湖”地位。

他年少成名,20歲時就無師自通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把大胡琴,從此和琴結下了不解之緣。2003年,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現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並將它命名為“何氏三圓琴”。

憑藉這個突破,他被四川音樂學院破格聘請為教授。2007年,全球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師吉頓·克萊默也給予了“何氏三圓琴”非常高的評價,贊其為“東方維納斯”。

“琴痴”何夕瑞:一代大師的熱愛與敬畏!

值得一提的是,到現在,何夕瑞仍然拒絕“何氏三圓琴”的流水化生產。每把琴所需的178道工序,他都要精雕細琢,親自完成。

去年,“工匠精神”成為了全民流行的高頻詞。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何夕瑞的“琴”節正是這一精神的生動詮釋。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業,任何一個成功的匠人對自己的行當都絕對是熱愛和敬畏的。”今年已經72歲的何夕瑞說。

無師自通

何夕瑞發誓要做一把專業的小提琴是在1979年。

時年34歲的他帶著一把自制小提琴跑到四川音樂學院求教。“還不錯。”一位教授試拉了幾首曲子之後說。

隨機,該教授又拿出一把製作精良的歐洲小提琴拉了同樣的幾首曲子。“相比之下,我自制的小提琴差遠了。”何夕瑞很受打擊。

但他同時也暗自發誓,一定要造出一把優秀的中國小提琴。

讓人好奇的是,當時還是木匠的何夕瑞為何如此痴迷於制琴?

據何夕瑞回憶,“1957年,我的家中變故,我只有輟學隨全家下鄉,跟著一個鄉下木匠學手藝,出師後在一個廠裡製作模具。”

有一次,工廠舉辦文藝演出,缺少一把低音大胡,到處都買不到。“我就找來了木材、鼓皮等材料,照著圖紙,在車間裡搗鼓了幾天,仿製出了一把大胡,這把大胡。”這把大胡在文藝演出中表現很好,獲得大家的讚揚。從這把大胡,何夕瑞開始了他的制琴生涯。

“你連大胡都可以做,小提琴你可以做嗎?”同事跟何夕瑞開著玩笑。“當然沒問題!”何夕瑞很不服氣。

但此時的何夕瑞連小提琴都沒見過。他根據書上的圖片用二胡弦做琴絃,用普通木板做琴身,耗時幾個月,做成了一把自制小提琴。在自我感覺不錯的情況下,他來到四川音樂學院請專家點評。

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和教授的暢談讓何夕瑞明白,制琴不同於普通的木工活,它工序複雜,還涉及多種學科。

從此,他開始自學木材學、地質地貌學、氣象學、人文學等學科,從基礎學科入手,開始研究小提琴製作。同時,他還自學樂理、樂器知識。

“何氏三圓琴”

眾所周知,制琴的關鍵在於木材。

事實上,數百年來,國外製作提琴的材料都是阿爾卑斯山的雲杉或者冷杉。但云杉一棵樹成材需要大約70年,“能不能用其他木材代替?”何夕瑞琢磨。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何夕瑞投入了所有收入,跑遍了緬甸、印度等國家的原始森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驚喜地發現,中國的泡桐樹完全可以打破歐洲木材的“百年壟斷”。

泡桐樹是中國原產的一種植物,它以其獨特的聲學品質早在民族樂器製作中被廣泛使用,板胡、揚琴、古箏的共鳴板都是用泡桐木製成。更重要的是,重慶就有很多泡桐樹。

只是,如何將其運用到西洋樂器中卻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何夕瑞試驗了很多次,都難以達到理想的音色效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首次拓寬了提琴研究的領域,首次跨學科地把提琴研製拓展到生物領域,他的《利用微生物部分降解木材在生長過程中的內應力》這一全新的理論引起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關注。

這一理論的實踐方式就是酒窖發酵。“我滴酒不沾,但是我這些年跑遍了劍南春、茅臺等知名的酒廠,就為了尋找合適的菌種!”

“琴痴”何夕瑞:一代大師的熱愛與敬畏!

何夕瑞在找到合適的菌種後,把木板和酒同時放在地下酒窖裡,因為地下酒窖的空間相對封閉,常年恆溫,瀰漫著水分子、酒精分子,木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改變了內應力和品質,從而達到使音色極具韻味的目的。

2003年,歷時24年後,何夕瑞正式推出了能完美展現高中低音的自制小提琴,他將它命名為“何氏三圓琴”。

業界公認

如果把傳統小提琴比喻為妙齡少女的話,“何氏三圓琴”則像是一位風韻少婦。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琴身由上大下小三個圓弧構成,故名“三圓琴”。

“而且它以中國傳統的如意為琴頭,是充滿中國元素的小提琴。”何夕瑞說。

“琴痴”何夕瑞:一代大師的熱愛與敬畏!

除了造型、用材獨特,何夕瑞的三圓琴與傳統小提琴的不同還在於,其側板一邊厚一邊薄。這是將高音做薄、低音做厚,讓高音更集中,同時增大了低音共鳴,讓高音清澈透明、低音渾厚有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設計也填補了中國民族樂器無低音的空白。

“何氏三圓琴”的高品質得到了絃樂器製作領域專業人士的公認。2003年9月,四川音樂學院管絃系將一紙聘書送到何夕瑞手中,聘請已躋身中國著名制琴師之列的他為提琴製作專業教授。

2007年,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師克萊默來華,在試用了何夕瑞的三圓琴之後說:“沒想到中國還有這麼好的提琴,我很喜歡這種有東方色彩線條的造型。”他還把“何氏三圓琴”稱作“東方維納斯”。

到現在,何夕瑞仍拒絕“何氏三圓琴”流水化生產,每把琴都要在他手上完成178道工序,精雕細琢。

事實上,像何夕瑞這樣的手工制琴人目前並不多。數據顯示,雖然中國目前的提琴產量佔世界總量的80%,但和歐美等地區相比,中國提琴的質量仍需提升。

而何夕瑞的華麗轉身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個絕佳案例——它不僅在於對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傳承,更在於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只有踏踏實實在你的能力上歇盡全力、一絲不苟,對你自己的作品盡善盡美,最終得到大家認可,你自才配稱工匠,才能養家餬口,才能使你的行當延續下去。”何夕瑞說。

(文/張婷婷 謝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