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蠻:讓琵琶走向世界

樂器 琵琶 民族樂器 音樂 中青在線 2017-05-10

跟清華大學師生交流互動的時候,剛從美國到北京的吳蠻早忘了旅途的疲憊和還沒倒過來的時差。4月19日晚上,為了預熱5月的“邊疆——吳蠻和絲路音樂大師”國內巡演,旅美琵琶演奏家吳蠻專程趕到清華大學,近兩個小時的音樂分享會上,時而即興演奏經典曲目,時而分享她的音樂故事。在她手上,琵琶這種古老的中國樂器被彈出了不同民族的節奏和旋律,彈出了一種跨越東西文化的音樂想象。

12城開啟“邊疆”巡演

作為吳蠻在國內的第一次巡演,“邊疆——吳蠻和絲路音樂大師”今年5月從西安出發,在全國12個城市進行巡迴演出,5月14日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和首都觀眾見面。

此次音樂會上,和吳蠻同臺演出的,有來自我國新疆的維吾爾族音樂人,還有來自塔吉克斯坦、意大利等地的音樂人,樂器除了典雅風範的琵琶,氣韻煥然的都塔爾,活潑俏皮的庫姆孜琴,還有意大利打擊樂大師傾情演繹的手鼓。

而去年9月在新加坡舉辦的同樣主題為“邊疆”的音樂會上,吳蠻邀請合作的是5位新疆音樂家,他們把維吾爾族音樂帶到當地,呈獻出原汁原味的維吾爾族史詩選段與民謠。

“邊疆”是吳蠻一個龐大的音樂計劃,通過這個計劃的一系列演出,她將與多位音樂家帶領觀眾探索中國及中亞豐富的音樂傳統,促進多元音樂文化的融合,而這正是她多年來的音樂夢想。

出生於杭州的吳蠻,是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位琵琶演奏碩士。1977年,她以全國琵琶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大學畢業後,她以全優的成績被保送研究生,先後師從林石城、劉德海、鄺宇忠和陳澤民等名師。1989年,她獲得中國民樂器演奏比賽琵琶冠軍。儘管前途一片大好,但吳蠻不甘心一眼就看到自己的未來,她想走出去“看看世界”。

1990年隻身到美國發展,吳蠻發現那時候西方對中國音樂的認知幾乎是零,在彙集了爵士、電子、搖滾、實驗音樂、學院派音樂等的陌生世界裡,吳蠻抱著琵琶走上洛杉磯的舞臺,西方媒體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描述她的音樂,紛紛把新聞焦點對準她的旗袍。後來的演出,儘管很多人評論吳蠻“穿著不是演出服的演出服在臺上”,但她堅持自己的風格,不穿旗袍,也不穿洋裝,摘掉標籤,她更希望大家聽自己的音樂。

靠幾百場音樂會慢慢打開市場之後,不僅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知道了這件寄託著中國文人性格的傳統樂器,許多外國作曲家甚至開始為她譜寫琵琶作品,有獨奏曲,也有和交響樂隊同臺的協奏曲。

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吳蠻,在研究琵琶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琵琶早期從中亞傳入我國的音樂風格特徵。為了探索琵琶的前生今世,她前往新疆及中亞地區,與當地音樂家合作,在回望傳統的同時,為中國古典和民間音樂注入現代元素。

“邊疆”音樂會是吳蠻十幾年前開始做的一個項目,目的就是給琵琶尋根,“去見一見琵琶在中亞國家的‘兄弟姐妹們’,和絲路沿途的一些彈撥樂器碰撞一下,看看能碰出怎樣的火花,從文化上、傳統上做不同層次的交流”。

“我為這個音樂會取名叫‘邊疆’,是因為很多交叉文化在邊疆是最豐富的,這就是寓意。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特別想了解琵琶背後的文化和傳統、脈絡、流變,學習一下琵琶不同的語言,沒想到越做越熱鬧,越做越深。”這次國內巡演,吳蠻認為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琵琶,是一種文化上的展示,“我想通過這樣的跨界合作,讓觀眾走出音樂廳後有一種文化上的思考,這遠比欣賞琵琶更有意義”。

在吳蠻看來,音樂不是單一的,文化也不是單一的,正是因為文化多元,才有多元的音樂。作為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計劃”中重要的創始團員,吳蠻和這個團隊多年來努力以新形式引介東方音樂,在東西方音樂合作中“尋找音樂的共同根源,開創新的音樂語言”。吳蠻精緻而精彩的跨界演出被國際音樂界視為“絲路計劃”中寶貴的資產,有西方媒體盛讚吳蠻:“沒有她,‘絲路計劃’會是一條褪了色的絲帶。”

“給琵琶一個新的定義”

吳蠻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國音樂推廣人多重身份於一身。她曾榮獲7次格萊美提名1次獲獎,併入圍臺灣金曲“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以及美國獨立唱片獎。作為國際樂壇上中國音樂的使者與琵琶音樂的代言人,2013年,吳蠻被《美國音樂》評為“全美年度演奏家”,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世界傳統器樂演奏家。《美國音樂》在給她的頒獎詞中稱:“吳蠻是當代演奏家的典範。更重要的是,她的工作使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邁進了一大步。”

過去這些年裡,吳蠻曾到中國西北地區和臺灣少數民族地區,發掘目前仍存於農村的道教儀式、皮影老腔、地方戲曲和民歌中最原始的音樂。她將這些傳統的祭典和喜慶音樂帶進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讓中國民間音樂家成為主角。

像有媒體評論的那樣,吳蠻一直在用“智慧的方法”擴大琵琶的觀眾範圍。電子樂、爵士樂、現代音樂、先鋒音樂,她幾乎嘗試了所有可能的音樂形式。這些年,吳蠻通過策劃新穎的合作項目和創作近百首新曲目,不光是跟世界一流樂團、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更融合舞蹈、戲劇、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讓中國傳統樂器琵琶成功走向世界。

當下的這種創作,對演奏家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吳蠻卻很享受很過癮,已經過了炫技的年齡段,她追求的是有意義、有文化、有內涵的東西。

“跨界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你去了解別人,也更瞭解自己。”吳蠻表示,各種音樂形式她都想去嘗試,想去合作,不想自己只是一個“彈琵琶的”。

成名至今,吳蠻已獲得諸多榮譽和數個“第一”,但她最看重的,還是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女子學院頒發的研究學者獎,在這一年的研究期間,吳蠻的視野不侷限於音樂本身,她更多地接觸了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領域。“我現在所做的,便是致力於給琵琶一個新的定義。我不想自己僅僅是一名音樂家,那就是為什麼我在許多領域擔任角色的原因。我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我非常享受。”吳蠻說。

尋回琵琶從前的語言

吳蠻感嘆自己學習琵琶是個非常幸運的選擇。“用琵琶來說話交流,有中國人的特色,有亞洲人的特色。我至今還在不斷地學習摸索,琵琶背後的東西太多,演奏上的,技術上的,還有歷史上和文化上的。”吳蠻說。

吳蠻發現,現在國內一些年輕的琵琶演奏家追求快、響、脆,“把琵琶變成了吉他,本身的語言韻味就沒了。琵琶是一種很深刻的樂器,我希望我的音樂會能夠讓年輕人看到琵琶文化的那一面”。

清華音樂分享會上,懷抱琵琶的吳蠻走到聚光燈下,彈奏起代表作之一——《靜夜思》。現場近200名觀眾被她演繹出的韻味所感染。被問及觀感時,有觀眾說“感覺像一股西域吹來的風,柔美,有力度”。

“我希望我的邊疆音樂會能夠告訴觀眾,還有這樣的音樂,還有這樣的聲音,還有這樣的文化底蘊在這裡。給他們更多的音樂,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因此,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舉辦琵琶獨奏會我都要講解,講解之後你才知道在聽什麼,才能聽得有味道。”吳蠻為琵琶溯源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尋回琵琶從前的語言。

近年來,梳理琵琶歷史讓吳蠻對絲路上新疆地區的音樂有了新的發現。“多次奔赴新疆採風後,感受到維吾爾族音樂的內斂,情感的細膩,那種大漠中的孤寂直透人心。”吳蠻說,新疆地區的音樂文化豐富多元,與漢族音樂風格不同,她希望能借“邊疆”音樂會拉近彼此。

“現在,我們的一些少數民族音樂,比如來自新疆、內蒙古、雲南的音樂,在國際上被人重視和尊重,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特殊的文化。”在和西方樂團、西方樂器合作時,吳蠻一直堅持琵琶本身的特色。在她看來,琵琶有很多文人的東西,而“韻味”這個詞是西方古典音樂裡沒有的。

“中亞、印度、非洲的音樂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比如木卡姆,聲音一出來你就被震住了,太不一樣了。這就是那個地方的文化,這樣的東西才能在世界上站住。”吳蠻說,“一定要了解身邊其他的文化,不要侷限於自我,這樣你會看到自己的位置在哪裡,知道你的文化特點是什麼,你和別人融合的時候才會非常自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