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作者 | 駱北

編輯 | 石燦


《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宋捷悠揚舒緩的吉他前奏響起,伴著高虎清脆的口哨聲,一首讓樂迷既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之歌》呈現出來。


這是痛仰樂隊在各大音樂節上的保留曲目,依例也是此次樂夏決賽上痛仰“不唱不行的一首歌”,但與以往的躁動不同,這次的編曲多了些別樣的味道,高虎在舞臺邊緣坐下,聲音輕柔,目光深邃,像個憂傷的詩人。



"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作者 | 駱北

編輯 | 石燦


《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宋捷悠揚舒緩的吉他前奏響起,伴著高虎清脆的口哨聲,一首讓樂迷既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之歌》呈現出來。


這是痛仰樂隊在各大音樂節上的保留曲目,依例也是此次樂夏決賽上痛仰“不唱不行的一首歌”,但與以往的躁動不同,這次的編曲多了些別樣的味道,高虎在舞臺邊緣坐下,聲音輕柔,目光深邃,像個憂傷的詩人。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高虎 《公路之歌》圖片來源:愛奇藝截圖



躁動也還有,但是在後面,很快,全場的氣氛熱烈起來,高虎在臺上蹦,觀眾在臺下蹦,還時不時來幾句全場大合唱,“大家全瘋了,這個就是痛仰,是最純粹的一個痛仰”,樂評人丁太升十分感慨。

在人們熟悉的這一面之外,痛仰好像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從《公路之歌》的編曲,還是從前兩個賽段中改編的《我願意》和原創的《奇妙夏日》,都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輕鬆的感覺,另外一個感覺是,高虎沒那麼愛懟人了,變得有點平易近人。

在許多人眼中,這很不“痛仰”。


不管音樂表達還是處事風格,都能看出痛仰在努力適應這種面向大眾的形式,畢竟他們是帶著傳播搖滾樂的“使命”來的。


但也有樂隊一直堅持自己本來的樣子,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還是很拽很酷很rocker,在遭受了很多的非議後,他也不太在乎外界的聲音,把“我就是這樣”掛在嘴邊。


小樂堅持的是自我,面孔樂隊堅持的則是音樂風格,即使這樣的傳統搖滾有點老套,很難跟得上時代,面孔也依然想在樂夏這個舞臺上證明一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搖滾樂,還有人在堅持,同時也想證明,搖滾樂是不會受年齡影響的。



"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作者 | 駱北

編輯 | 石燦


《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宋捷悠揚舒緩的吉他前奏響起,伴著高虎清脆的口哨聲,一首讓樂迷既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之歌》呈現出來。


這是痛仰樂隊在各大音樂節上的保留曲目,依例也是此次樂夏決賽上痛仰“不唱不行的一首歌”,但與以往的躁動不同,這次的編曲多了些別樣的味道,高虎在舞臺邊緣坐下,聲音輕柔,目光深邃,像個憂傷的詩人。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高虎 《公路之歌》圖片來源:愛奇藝截圖



躁動也還有,但是在後面,很快,全場的氣氛熱烈起來,高虎在臺上蹦,觀眾在臺下蹦,還時不時來幾句全場大合唱,“大家全瘋了,這個就是痛仰,是最純粹的一個痛仰”,樂評人丁太升十分感慨。

在人們熟悉的這一面之外,痛仰好像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從《公路之歌》的編曲,還是從前兩個賽段中改編的《我願意》和原創的《奇妙夏日》,都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輕鬆的感覺,另外一個感覺是,高虎沒那麼愛懟人了,變得有點平易近人。

在許多人眼中,這很不“痛仰”。


不管音樂表達還是處事風格,都能看出痛仰在努力適應這種面向大眾的形式,畢竟他們是帶著傳播搖滾樂的“使命”來的。


但也有樂隊一直堅持自己本來的樣子,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還是很拽很酷很rocker,在遭受了很多的非議後,他也不太在乎外界的聲音,把“我就是這樣”掛在嘴邊。


小樂堅持的是自我,面孔樂隊堅持的則是音樂風格,即使這樣的傳統搖滾有點老套,很難跟得上時代,面孔也依然想在樂夏這個舞臺上證明一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搖滾樂,還有人在堅持,同時也想證明,搖滾樂是不會受年齡影響的。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面孔樂隊 金屬搖滾圖片來源:中華網



變與不變,都容易引起爭論,在《樂隊的夏天》之前,搖滾圈長期處於封閉的地下狀態,屬於小眾文化,圈內圈外存在巨大的認知偏差,樂夏播出之初,搖滾原教旨主義者嗤之以鼻,參賽樂隊的粉絲化身自來水四處安利,不瞭解搖滾的則非常反感那些自恃搖滾高人一等的樂迷,堅稱這是《樂隊的夏天》而非《搖滾的夏天》。

這檔綜藝節目承載了太多東西,有理想主義者對黃金時代的追憶,搖滾樂手想改變生存困境的期許,搖滾樂自我表達與商業市場的矛盾,樂隊成員音樂選擇和人生選擇的脫節,小眾審美和大眾審美的對立,到處都是故事,讓人寫不盡,說不完。


就在昨天,這場夏日幻夢以一場音樂派對的形式完結了,Hot 5 的名次也正式公佈,不出所料,新褲子和痛仰位列前兩位,刺蝟和Click#15也眾望所歸,唯有盤尼西林稍有爭議,不少人都為九連真人感到可惜。

新褲子和痛仰的江湖地位擺在那裡,這地位更多時候不是以藝術水平來判定,而是靠資歷和圈內的聲量,換一種說法,新褲子和痛仰是當下搖滾商業模式中最成熟的兩支樂隊,有簽約的廠牌,是音樂節的壓軸常客,圈內公認的Rock stars 。


相比起來,刺蝟、Click#15和盤尼西林的成功有更多的意味和價值,刺蝟讓處於困境中的老樂隊看到了希望,Click#15和盤尼西林則代表了多樣的音樂風格和搖滾新生力量,連著急趕回家睡覺的朴樹,都不忘在走前表達他對兩支樂隊的喜歡和鼓勵。


“我覺得他們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他們讓我看到和我不一樣的音樂,我看起來太嚴肅了,音樂應該是有本能的那一面,原始的那一面,我為大家高興,等來了這個夏天。”一向少言寡語的朴樹意外地多說了幾句。

這個夏天,究竟是不是真的夏天,是誰的夏天,自從樂夏播出以來,這樣的問題就一直被討論不斷,作為一檔爆款綜藝節目,燥完之後,能留下什麼?

朴樹的話能見到一些端倪。

提起搖滾,第一個想到的詞是憤怒,第二個是反叛,屬於中國搖滾的,是金色的八九十年代,那個黃金時代,則屬於張楚、何勇、竇唯、鄭鈞、許巍、崔健,也屬於朴樹。


"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作者 | 駱北

編輯 | 石燦


《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宋捷悠揚舒緩的吉他前奏響起,伴著高虎清脆的口哨聲,一首讓樂迷既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之歌》呈現出來。


這是痛仰樂隊在各大音樂節上的保留曲目,依例也是此次樂夏決賽上痛仰“不唱不行的一首歌”,但與以往的躁動不同,這次的編曲多了些別樣的味道,高虎在舞臺邊緣坐下,聲音輕柔,目光深邃,像個憂傷的詩人。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高虎 《公路之歌》圖片來源:愛奇藝截圖



躁動也還有,但是在後面,很快,全場的氣氛熱烈起來,高虎在臺上蹦,觀眾在臺下蹦,還時不時來幾句全場大合唱,“大家全瘋了,這個就是痛仰,是最純粹的一個痛仰”,樂評人丁太升十分感慨。

在人們熟悉的這一面之外,痛仰好像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從《公路之歌》的編曲,還是從前兩個賽段中改編的《我願意》和原創的《奇妙夏日》,都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輕鬆的感覺,另外一個感覺是,高虎沒那麼愛懟人了,變得有點平易近人。

在許多人眼中,這很不“痛仰”。


不管音樂表達還是處事風格,都能看出痛仰在努力適應這種面向大眾的形式,畢竟他們是帶著傳播搖滾樂的“使命”來的。


但也有樂隊一直堅持自己本來的樣子,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還是很拽很酷很rocker,在遭受了很多的非議後,他也不太在乎外界的聲音,把“我就是這樣”掛在嘴邊。


小樂堅持的是自我,面孔樂隊堅持的則是音樂風格,即使這樣的傳統搖滾有點老套,很難跟得上時代,面孔也依然想在樂夏這個舞臺上證明一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搖滾樂,還有人在堅持,同時也想證明,搖滾樂是不會受年齡影響的。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面孔樂隊 金屬搖滾圖片來源:中華網



變與不變,都容易引起爭論,在《樂隊的夏天》之前,搖滾圈長期處於封閉的地下狀態,屬於小眾文化,圈內圈外存在巨大的認知偏差,樂夏播出之初,搖滾原教旨主義者嗤之以鼻,參賽樂隊的粉絲化身自來水四處安利,不瞭解搖滾的則非常反感那些自恃搖滾高人一等的樂迷,堅稱這是《樂隊的夏天》而非《搖滾的夏天》。

這檔綜藝節目承載了太多東西,有理想主義者對黃金時代的追憶,搖滾樂手想改變生存困境的期許,搖滾樂自我表達與商業市場的矛盾,樂隊成員音樂選擇和人生選擇的脫節,小眾審美和大眾審美的對立,到處都是故事,讓人寫不盡,說不完。


就在昨天,這場夏日幻夢以一場音樂派對的形式完結了,Hot 5 的名次也正式公佈,不出所料,新褲子和痛仰位列前兩位,刺蝟和Click#15也眾望所歸,唯有盤尼西林稍有爭議,不少人都為九連真人感到可惜。

新褲子和痛仰的江湖地位擺在那裡,這地位更多時候不是以藝術水平來判定,而是靠資歷和圈內的聲量,換一種說法,新褲子和痛仰是當下搖滾商業模式中最成熟的兩支樂隊,有簽約的廠牌,是音樂節的壓軸常客,圈內公認的Rock stars 。


相比起來,刺蝟、Click#15和盤尼西林的成功有更多的意味和價值,刺蝟讓處於困境中的老樂隊看到了希望,Click#15和盤尼西林則代表了多樣的音樂風格和搖滾新生力量,連著急趕回家睡覺的朴樹,都不忘在走前表達他對兩支樂隊的喜歡和鼓勵。


“我覺得他們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他們讓我看到和我不一樣的音樂,我看起來太嚴肅了,音樂應該是有本能的那一面,原始的那一面,我為大家高興,等來了這個夏天。”一向少言寡語的朴樹意外地多說了幾句。

這個夏天,究竟是不是真的夏天,是誰的夏天,自從樂夏播出以來,這樣的問題就一直被討論不斷,作為一檔爆款綜藝節目,燥完之後,能留下什麼?

朴樹的話能見到一些端倪。

提起搖滾,第一個想到的詞是憤怒,第二個是反叛,屬於中國搖滾的,是金色的八九十年代,那個黃金時代,則屬於張楚、何勇、竇唯、鄭鈞、許巍、崔健,也屬於朴樹。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魔巖三傑:張楚、何勇、竇唯圖片來源:高原 攝



1985年,英國威猛樂隊在北京辦了場演唱會,坐在臺下的竇唯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坐在另一邊的白巖鬆也深受震撼,一年後,崔健在工體開唱,《一無所有》,開啟了中國搖滾樂的時代。

二十多年後,當白巖鬆坐在樂夏總決賽的嘉賓席上時,稱自己是“兼職評論,終身歌迷”,對自己和崔健、唐朝、黑豹的過往如數家珍,放到更大的視角來看,白巖鬆只是當年熱愛搖滾的那一代人的一個縮影。

他們生於六十年代,受教育於八十年代,經歷過荒誕,也最先感受到啟蒙,受到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見識過紛繁的西方文化,也反思過自身。在90年代商業化大潮來臨之前,先鋒文學、朦朧詩、搖滾樂,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食糧,是他們作為新生力量對舊世界發起挑戰的武器。

搖滾樂在當下是嚴肅的,但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對傳統的消解,以娛樂的姿態來對抗世俗的約束力,是對自由的吶喊,對個性的追求,對主流的疏離,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三十年前是搖滾樂和先鋒文學,今天是小眾亞文化,只是時代不一樣了,方式和手段也變了。

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剛剛開放的文化環境、相對閉塞的信息渠道、急劇的社會轉型,使他們只能掌握有限的精神武器,那時的詩人、樂手都是頂級的流量明星,他們引領啟蒙,被奉為偶像,他們的作品是解決時代困惑的靈丹妙藥。

1994年12月,《樂隊的夏天》中被無數次提到的那一場紅磡歌會,竇唯、何勇和唐朝登臺,來自內地的搖滾力量震撼了香港,這場對主流文化的挑戰大獲全勝,搖滾樂證明了自己。

但隨後,張炬出事,魔巖三傑各自因故離開,商業大潮洶湧而來,人們開始關心怎麼賺錢,主流文化也不待見,搖滾就此隱入地下。

搖滾樂從傳入中國起,就自帶了很多的標籤,有些是從源頭而來,有些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下被貼上的,反商業、反工業、反權威、反主流,憤怒、嘶吼,搖滾被當做一種手段和訴求,甚至成了一種“信仰”,成了一面旗幟。


時至今日,搖滾在某些情況下更像是一種形式主義,為憤怒而憤怒,為反抗而反抗,為搖滾而搖滾,為懟而懟,有些年輕人通過追逐搖滾潮流來標榜自我,或者將搖滾精神當做逃避生活的藉口。

這無非又是另一個勇士鬥惡龍,最後自己變成惡龍的故事。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所以《樂隊的夏天》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音樂的可能,讓熱愛音樂的人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音樂,為未來更加豐富多元的音樂市場種下一顆種子,培育一個苗頭,只有到種子成長為大樹的那一天,樂隊們才能獲得能支撐其創作的生活保障。



"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作者 | 駱北

編輯 | 石燦


《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上,宋捷悠揚舒緩的吉他前奏響起,伴著高虎清脆的口哨聲,一首讓樂迷既熟悉又陌生的《公路之歌》呈現出來。


這是痛仰樂隊在各大音樂節上的保留曲目,依例也是此次樂夏決賽上痛仰“不唱不行的一首歌”,但與以往的躁動不同,這次的編曲多了些別樣的味道,高虎在舞臺邊緣坐下,聲音輕柔,目光深邃,像個憂傷的詩人。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高虎 《公路之歌》圖片來源:愛奇藝截圖



躁動也還有,但是在後面,很快,全場的氣氛熱烈起來,高虎在臺上蹦,觀眾在臺下蹦,還時不時來幾句全場大合唱,“大家全瘋了,這個就是痛仰,是最純粹的一個痛仰”,樂評人丁太升十分感慨。

在人們熟悉的這一面之外,痛仰好像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從《公路之歌》的編曲,還是從前兩個賽段中改編的《我願意》和原創的《奇妙夏日》,都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輕鬆的感覺,另外一個感覺是,高虎沒那麼愛懟人了,變得有點平易近人。

在許多人眼中,這很不“痛仰”。


不管音樂表達還是處事風格,都能看出痛仰在努力適應這種面向大眾的形式,畢竟他們是帶著傳播搖滾樂的“使命”來的。


但也有樂隊一直堅持自己本來的樣子,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還是很拽很酷很rocker,在遭受了很多的非議後,他也不太在乎外界的聲音,把“我就是這樣”掛在嘴邊。


小樂堅持的是自我,面孔樂隊堅持的則是音樂風格,即使這樣的傳統搖滾有點老套,很難跟得上時代,面孔也依然想在樂夏這個舞臺上證明一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搖滾樂,還有人在堅持,同時也想證明,搖滾樂是不會受年齡影響的。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面孔樂隊 金屬搖滾圖片來源:中華網



變與不變,都容易引起爭論,在《樂隊的夏天》之前,搖滾圈長期處於封閉的地下狀態,屬於小眾文化,圈內圈外存在巨大的認知偏差,樂夏播出之初,搖滾原教旨主義者嗤之以鼻,參賽樂隊的粉絲化身自來水四處安利,不瞭解搖滾的則非常反感那些自恃搖滾高人一等的樂迷,堅稱這是《樂隊的夏天》而非《搖滾的夏天》。

這檔綜藝節目承載了太多東西,有理想主義者對黃金時代的追憶,搖滾樂手想改變生存困境的期許,搖滾樂自我表達與商業市場的矛盾,樂隊成員音樂選擇和人生選擇的脫節,小眾審美和大眾審美的對立,到處都是故事,讓人寫不盡,說不完。


就在昨天,這場夏日幻夢以一場音樂派對的形式完結了,Hot 5 的名次也正式公佈,不出所料,新褲子和痛仰位列前兩位,刺蝟和Click#15也眾望所歸,唯有盤尼西林稍有爭議,不少人都為九連真人感到可惜。

新褲子和痛仰的江湖地位擺在那裡,這地位更多時候不是以藝術水平來判定,而是靠資歷和圈內的聲量,換一種說法,新褲子和痛仰是當下搖滾商業模式中最成熟的兩支樂隊,有簽約的廠牌,是音樂節的壓軸常客,圈內公認的Rock stars 。


相比起來,刺蝟、Click#15和盤尼西林的成功有更多的意味和價值,刺蝟讓處於困境中的老樂隊看到了希望,Click#15和盤尼西林則代表了多樣的音樂風格和搖滾新生力量,連著急趕回家睡覺的朴樹,都不忘在走前表達他對兩支樂隊的喜歡和鼓勵。


“我覺得他們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他們讓我看到和我不一樣的音樂,我看起來太嚴肅了,音樂應該是有本能的那一面,原始的那一面,我為大家高興,等來了這個夏天。”一向少言寡語的朴樹意外地多說了幾句。

這個夏天,究竟是不是真的夏天,是誰的夏天,自從樂夏播出以來,這樣的問題就一直被討論不斷,作為一檔爆款綜藝節目,燥完之後,能留下什麼?

朴樹的話能見到一些端倪。

提起搖滾,第一個想到的詞是憤怒,第二個是反叛,屬於中國搖滾的,是金色的八九十年代,那個黃金時代,則屬於張楚、何勇、竇唯、鄭鈞、許巍、崔健,也屬於朴樹。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魔巖三傑:張楚、何勇、竇唯圖片來源:高原 攝



1985年,英國威猛樂隊在北京辦了場演唱會,坐在臺下的竇唯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坐在另一邊的白巖鬆也深受震撼,一年後,崔健在工體開唱,《一無所有》,開啟了中國搖滾樂的時代。

二十多年後,當白巖鬆坐在樂夏總決賽的嘉賓席上時,稱自己是“兼職評論,終身歌迷”,對自己和崔健、唐朝、黑豹的過往如數家珍,放到更大的視角來看,白巖鬆只是當年熱愛搖滾的那一代人的一個縮影。

他們生於六十年代,受教育於八十年代,經歷過荒誕,也最先感受到啟蒙,受到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見識過紛繁的西方文化,也反思過自身。在90年代商業化大潮來臨之前,先鋒文學、朦朧詩、搖滾樂,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食糧,是他們作為新生力量對舊世界發起挑戰的武器。

搖滾樂在當下是嚴肅的,但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對傳統的消解,以娛樂的姿態來對抗世俗的約束力,是對自由的吶喊,對個性的追求,對主流的疏離,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三十年前是搖滾樂和先鋒文學,今天是小眾亞文化,只是時代不一樣了,方式和手段也變了。

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剛剛開放的文化環境、相對閉塞的信息渠道、急劇的社會轉型,使他們只能掌握有限的精神武器,那時的詩人、樂手都是頂級的流量明星,他們引領啟蒙,被奉為偶像,他們的作品是解決時代困惑的靈丹妙藥。

1994年12月,《樂隊的夏天》中被無數次提到的那一場紅磡歌會,竇唯、何勇和唐朝登臺,來自內地的搖滾力量震撼了香港,這場對主流文化的挑戰大獲全勝,搖滾樂證明了自己。

但隨後,張炬出事,魔巖三傑各自因故離開,商業大潮洶湧而來,人們開始關心怎麼賺錢,主流文化也不待見,搖滾就此隱入地下。

搖滾樂從傳入中國起,就自帶了很多的標籤,有些是從源頭而來,有些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下被貼上的,反商業、反工業、反權威、反主流,憤怒、嘶吼,搖滾被當做一種手段和訴求,甚至成了一種“信仰”,成了一面旗幟。


時至今日,搖滾在某些情況下更像是一種形式主義,為憤怒而憤怒,為反抗而反抗,為搖滾而搖滾,為懟而懟,有些年輕人通過追逐搖滾潮流來標榜自我,或者將搖滾精神當做逃避生活的藉口。

這無非又是另一個勇士鬥惡龍,最後自己變成惡龍的故事。


朴樹對盤尼西林和Click#15的欣賞在於三個字,“不一樣”,他是能看明白的人,他知道三十年前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而今天的年輕人又需要哪種音樂,只有今天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搖滾樂,樂隊才能真正迎來夏天。

所以《樂隊的夏天》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音樂的可能,讓熱愛音樂的人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音樂,為未來更加豐富多元的音樂市場種下一顆種子,培育一個苗頭,只有到種子成長為大樹的那一天,樂隊們才能獲得能支撐其創作的生活保障。



“樂隊的夏天”結束了,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明天”的節目

九連真人 客家樂隊,擅長方言創作圖片來源:百度



對於樂隊來說,不同的音樂選擇是他們和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對話的一種方式,海龜先生用輕鬆歡快來調解,刺蝟在絕望中尋找希望,Click#15把音樂本身作為一種享受,痛仰則是溫柔與堅韌。

多樣性,這是接近搖滾樂本質的一個問題,它建立在每個樂手真實的自我之上,是一種“任性”表達,在這種表達中,樂隊的創作才能被最大激發出來,不拘於套路,不拘於風格,做出好的音樂。


但永遠把自己包裹在“自我”的圍牆裡,很容易停滯不前,《樂隊的夏天》把這些樂隊帶到了一個公共場域裡,如果能在自我表達和大眾接受度上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讓樂隊和普通觀眾嘗試去相互理解,對雙方都有好處。


彭磊在總決賽《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前有一段獨白。


我們曾經非常堅持反叛,就是要與眾不同;我們曾經寫歌都是給自己聽的,一直到了最近幾年,為了繼續向前走,才開始注意到音樂是需要被更多人理解的,只有先被更多人聽到,大家才會有機會知道,這個樂隊的音樂到底好不好。


對於這31支樂隊來說,《樂隊的夏天》只是一個走向公眾的起點,就像白巖鬆說的,節目一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懷舊的節目,到結束時才開始感覺到,它可能更是一個與明天有關的節目。

這個明天,沒辦法讓搖滾復興,回不去黃金時代,但可能會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樂隊和音樂不斷湧現出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