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修經基礎篇》(九)——本立道生

《老子修經基礎篇》(九)——本立道生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作“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作“大”。它廣大無垠而又運行不止,運行不止而又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迴歸本源。

老子早在第一章便向大家說明了,道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另外在第十四章也再一次提到“道是繩繩不可名”的,那麼此章老子為何又來給“道”強為之名呢?這不是在打自己臉麼?老子在此之所以要給“道”強為之名,注意這裡的“強為之名”,我們可以用老子的“反向”思維和“有無”思維去解讀:“一、道既然不可名狀,那怎麼又被稱為'道’呢?(反向思維),二、“道”若只是個代名詞,詞本身無實質意義,那它就可以被任何詞來形容,那用其它詞來形容有沒有必要呢?(有無思維)。因此可以不難理解老子在此“強為之名”的用意:既然勉強要去描述這個“不可名狀”之物,那麼“我”姑且稱它為“大”吧,字就叫“道”吧。

道的運行無邊無際,讓人捉摸不定,馮達甫先生就在其著作《老子譯註》中談到“老子用‘大、逝、遠、反’這四個字,是在描述道的全部運行過程,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周行’”,所以說老子強制給道命名,也只不過是方便論述“道”是如何運行的罷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天效法地,地效法“道”,而“道”效法的是自己。此句乃《道德經》五千言中的經典名句,被後世廣泛傳頌,並且各有註解,對於此句爭論最多的地方便是“道法自然”,有些人認為“道”存在於“冥冥之中”,這裡的“冥冥”就是“自然”,所以類比於前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此處應該解讀為“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說“道運行的規律應該效法自然界運行的規律”。

但是另有一派的觀點認為,“道”已經是宇宙萬物間最根本的規律,它也包含“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因此它沒有必要去效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應該解讀為“道效法自己”,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老子他說》中便提到老子在著寫這本《道德經》時,並沒有添加任何標點符號,“道法自然”也只是後世的排版而已,正確排版應該是“道法自,然”,這個“然”字,有“確實這樣”的意思,在此也可表示語氣助詞“然也”。

《老子修經基礎篇》(九)——本立道生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厚重是輕浮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所以聖人每天都在行走,不離開裝載行李的車輛。此章老子詮釋了“輕重”、“靜躁”的矛盾思辨哲學觀,用以批判統治者“輕浮躁動”的治國理念,以及倡導‘無為而治’的“清靜厚重”的統治策略。

老子置身於春秋戰國時期,他作為周朝的史官,親眼目睹了列國征伐給百姓帶來的慘痛的生活,因此他竭力批判統治者“輕浮而又躁動”的“侵略”思想,希望能夠通過“無為之治”來使得人民能夠過上安穩而又寧靜的生活,但是面對當時群雄並舉,爾虞我詐的現狀,老子無能為力推行自己的思想,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道德經》之中,供後世以史為鑑。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輕浮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失去主宰。老子此處所說的“本”是指“人民”,他認為帝王若為政不德,那麼就會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會使得國家動盪不安,那麼江山必定會土崩瓦解,最終也就失去了自己。

老子在此章闡述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以“重與輕”和“靜與躁”的關係,告誡統治者喪失民心必定喪失國家統治的根本,因此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處處為人民著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老子修經基礎篇》(九)——本立道生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真心行善之人,是不會留下痕跡的,同樣也不會留下非議的。做事要善於找方法,所以善於計數的,都用不著籌碼,善於關閉的,也不必用栓銷,人們都無法打開,善於捆綁的,不必用繩子,人們都無法解開。

對於此句中的“善”,前面兩個“善”,是“行善”之意。因此所謂“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可解讀為,老子認為真正為善之人,不必講究什麼外在形式,而是不留痕跡、不惹爭議地去行善,俗話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在社會上,我們常看到一些人打著行善救助的旗號,來實現自己的小私小利,這樣的善,就像吸了水的海綿一樣,擠一擠都是“水分”。

而後面四個“善”是“善於做事”之意,所謂“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意指“學會尋找方法做事就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如莊子“庖丁解牛”那樣,若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那處理的過程便會非常簡單而又順暢。很多人之所以執著於事物的表象,是因為沒有找到事物的本質所在,以至於做事無章可循,辦事拖拖拉拉,到處“留下痕跡”、說話說不到關鍵點,到處留下“瑕疵”。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愚蠢,這就是精深而又微妙的哲理。此處的“”是指上句提到的“善人者”,“”是上句提到的“不善人者”。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人,都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已經很聰明瞭,這些人反倒是最愚蠢的人,以為自己得到了好處就一定是“賺”到了,失去了東西就是吃了“虧”,這種唯利是圖的思想最終必會是自己迷亂心智

縱觀此三章,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論述了“天道運行的法則”,第二十六章從“修身之道”談論到“治國之道”,向統治者倡導“民貴君輕”的思想,第二十七章以“真善無痕”以及“做事講究方法”來鼓勵人們積極行善、虛心學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