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緣地帶到“蘭州中心”——來自七里河區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蘭州 百合 蘭州大學 經濟 交通 農民 黃河 農業 甘肅經濟網 2019-07-20
"
七里河區因距離蘭州城區7裡之外的七里河而得名,曾經成為祖國建設西部的製造業重地。走過70年的崢嶸歲月,面對時代的潮湧,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生生不息,從未放棄奮鬥,如今七里河區已經成為百姓宜居、宜業的蘭州中心地帶之一。

全力進入發展快車道

“我5歲時跟隨父母從北京過來支援大西北,被分配到蘭州軸承廠,就在七里河安家落戶了。”在今年63歲的劉秀英老人的印象中,過去的七里河根本和“城市”兩字相去甚遠,頂多就只能算個鄉村加廠區。

劉秀英老人告訴記者,當時城關區與七里河區以如今的磨溝沿洪道為界,文化宮以西的地方非常荒涼,更像是一個鄉村。當年的七里河區,相對繁華的地段、相對傳統的城區只有靠近城關區的文化宮和承擔交通樞紐的西站。

“我們當時去一趟城關區辦事、購物都會說是‘進一趟城’。”在劉秀英眼裡,七里河區城市建設長期以來相對滯後,成為遊離在城市邊緣的地帶。

記者從七里河區住建局瞭解到,過去七里河區並沒有幾條像樣的道路,南濱河路西延段也僅建設到如今的七里河黃河大橋,唯一隻有一條西津路,承載著連接東西的作用,城市基礎設施也較為薄弱。馬灘、大灘、崔家崖一帶都是大片的菜地與農田,城鄉二元結構特別突出,鄉村的感覺非常厚重。

2000年以來,七里河區突然發力,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七里河區住建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部分工業企業開始提升改造首先帶動了蘭新鐵路以北區域的發展,一些較大的工業企業在改造中被時代發展所淘汰。而蘭石廠則通過資產重組改造重新煥發活力,機車廠也隨著加入北車集團、併入中車集團,在國家鐵路整合中重獲發展機遇。

2005年以後,隨著蘭州市開始編制《第三版城市總體規劃》,將原有七里河區老建成區25平方公里擴容到馬灘、迎門灘、崔家大灘以及彭家坪的部分區域,蘭州市正式提出“一河兩岸,三心七組團”的七里河區總體城市架構。為此,在很多外部條件的刺激下,七里河區西站以西的區域正式開始了高速發展。

“特別是2012年以後,伴隨著蘭州新區的建立,七里河區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正式有了確定的去向,隨之而來的便是10.2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作為城市擴容建設、發展用地,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如今乘坐剛剛開通的蘭州地鐵一號線從西站十字出站後,屹立著名為“蘭州中心”的商業綜合體,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曾經偏居一隅的七里河正逐漸站在蘭州舞臺的中央。

“小百合”創造大產業

蘭州百合因其味道甘甜鮮美,是全國唯一食藥兩用的甜百合,有蘭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譽,在全國各地都擁有響亮的名號。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蘭州最優質百合的產地之一正是位於七里河區的西果園鎮。

袁家灣村本是七里河區西果園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誰能想到,這個小村莊是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

“從我的爺爺那一輩開始,全家就一直在種百合,那時候不曾想過這個‘白疙瘩’能成為改變生活的‘金疙瘩’。”袁家灣村村民都知道,發展百合種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十年前的“百合村”村民與周邊村民一樣,曾一度想放棄種植百合。當時百合價格冷落了農民的心,一斤上等的百合一元錢,有的五角也出售,百合賣成了土豆價。村民面對滯銷的一筐筐新鮮碩大的百合,只能忍痛割愛,餵豬餵雞。

面對這種情況,西果園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高作旺主動尋求改變的法子。2004年,一方面,他積極與蘭州大學聯繫,建立合作開發百合保鮮設備,給村裡引進了第一批百合加工設備;另一方面,建立冷凍庫,把村民的百合暫時入庫貯藏,緩解村民壓力。在高作旺的帶領下,當年,袁家灣村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百合加工廠十幾家。

在百合產業的推動下,短短几年時間袁家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上每戶年收入達到了8萬元左右,人均年收入達到1.7萬至1.8萬元,許多老百姓都在城裡買了房子,家家都有小汽車,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高作旺對自己村上百合產業取得的成績十分自豪。

不僅是在袁家灣村,擁有400多年百合種植歷史的七里河區正在讓這一“白疙瘩”發光發亮。

蘭州百合生產週期長,從種球繁育到成品百合的採收需9年時間,各生長季節的科學管理是成功栽培並獲得高產優質百合的關鍵。近年來,七里河區農業技術部門和農業產業化管理部門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向廣大種植戶和百合貯藏、加工企業宣傳普及實用、配套、規範的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培訓了一大批百合技術骨幹,使百合種植戶和加工企業全面、熟練地掌握了百合栽培、管理、採挖及加工、儲藏、保鮮等技術。

去年,全區百合種植面積達到5.56萬畝,產量2.9萬噸,種植戶1.1萬戶5.9萬人,實現產值8.6億元,人均百合收益達8068元,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

始於百合但遠不止於百合。去年,七里河區以袁家灣村為試點引領,採取“百合+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擴大百合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百合種植輻射帶動百合文化旅遊經濟大發展,以百合觀賞、採挖、文化鑑賞和特色果園精細化管理為支撐,大力發展特色田園綜合體,加快打造一批鄉村休閒旅遊、觀光農業示範點。

惠民生髮展不止步

建國70年來,七里河區在涉及民生髮展的事業上一步步經歷著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變遷,正在用一份份好成績的“答卷”,回饋著轄區民眾的期許。

目前,七里河區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9.49萬人,佔到全區人口總數的16.6%,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程度比較高,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七里河區虛擬養老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在2000年前後,七里河區的養老服務仍基本處於“空白”期,只有零星幾個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養老院。

“如今,七里河區已經建立起虛擬養老院網絡,整合涉及送配餐、家政便民、健康保健服務資源30家,同時建有公辦農村中心敬老院2家、民辦老年公寓2家,建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5家、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8家,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發展格局初步建成。”該名負責人說。

隨著國家醫保政策、分級診療政策與新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出臺,有效緩解了轄區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5年以來,七里河區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目前共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32個。

記者從七里河區衛計局瞭解到,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25家,基本形成了以區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區、鄉、村三級網絡齊全,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今年,七里河區提出要加快區醫院搬遷改造、紅楓嶺國際健康城、博躍養頤園項目建設,有效開展分級診療,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去年8月,七里河區“智慧城市管理平臺”建成並投入運行,這個平臺實現了對轄區內市容市貌、違法建設、施工工地全天候進行全方位管控,讓各部門能夠對各類事件作出快速響應,尤其提高了問題的發現率和處置率,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構建起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基層參與、市民互動的“大城管”格局,更好地為轄區市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環境。(甘肅經濟網記者 薛巍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