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藍田縣白鹿原也許還有大來頭

鯨魚溝是藍田縣有名的旅遊點,最近更因白鹿原而出名,不過鯨魚溝說是因鯨魚而名只能是傳說,至少明時稱荊峪,這在《西安府志》中有明確記載,但關於荊峪的由來卻鮮為人知,我經常沒事到秦嶺旅遊,看著每年太平峪紫丁香盛開,就想當然的覺得荊峪溝應該是那溝里布滿荊樹,是以植物命名,不過前幾年在鯨魚溝轉就沒找到一顆荊樹,這還成了個小惦記;前不久去轉了一圈,豁然開朗:當以荊山之峪命名,回想藍田湯峪出土漢代鼎胡瓦當和《史記》關於黃帝鑄鼎及古代荊山在武當山以西的歷史記載,看來藍田王順山一代為古荊山靠譜,那卞和獻玉八成是當時最為珍貴的藍田玉。昨天偶然看了唐代白居易遊記《遊悟真寺》長詩,更加堅信了這種感覺,白居易在唐元和九年遊覽悟真寺,其中述說悟真寺地點的有兩句“我遊悟真寺,寺在王順山”,在描寫王順山悟真寺山水時有“卞和死已久,良玉多棄捐”,這便將王順山與卞和採玉連了起來,既然卞和在荊山下采玉,這王順山屬於古荊山當不言而喻。如今的悟真寺分上下,上悟真寺在山上,下悟真寺在山下水陸庵旁,白居易遊覽描寫應該在山上。如今王順山一帶的藍田玉今天雖不值錢,過去卻以“藍田日暖玉生煙”而大有名氣。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藍田縣白鹿原也許還有大來頭

《史記》記載黃帝死亡的地方在荊山下的鼎湖:史馬遷在《封禪書》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皇帝上騎,群臣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墜……故後世名其地曰鼎湖’。《史記》是我們承認的歷史記載書,對黃帝鑄鼎也只是故事記載,但能看待的記載僅此而已,說明黃帝在荊山下鑄鼎,鼎成而亡。

《史記》記載和後代的考古證明藍田焦岱至少在漢代被認為是黃帝昇天的鼎胡:史馬遷在《孝武本紀》和《郊祀志》均有‘天子病鼎湖’的記載。 ‘有龍垂胡於鼎,黃帝登龍,故其地為鼎胡’說明‘鼎胡’實則因龍垂胡於鼎而名,而在現代考古中在藍田焦岱鎮出土了漢代鼎胡延壽宮瓦當(藏於小雁塔博物館),說明藍田焦岱為漢代鼎胡延壽宮,有瓦當為物證佐。《三輔黃圖》上說“上林苑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即指此處。

如此看來,陝西藍田大有來頭,人類的遠祖藍田猿人、半坡人也是一步步從此走入渭河、黃河流域,在這一漫漫長途中,皇帝也許就是其中的一員吧。

《史記》記載黃帝死亡的地方在荊山下的鼎湖:史馬遷在《封禪書》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皇帝上騎,群臣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墜……故後世名其地曰鼎湖’。《史記》是我們承認的歷史記載書,對黃帝鑄鼎也只是故事記載,但能看待的記載僅此而已,說明黃帝在荊山下鑄鼎,鼎成而亡。

《史記》記載和後代的考古證明藍田焦岱至少在漢代被認為是黃帝昇天的鼎胡:史馬遷在《孝武本紀》和《郊祀志》均有‘天子病鼎湖’的記載。 ‘有龍垂胡於鼎,黃帝登龍,故其地為鼎胡’說明‘鼎胡’實則因龍垂胡於鼎而名,而在現代考古中在藍田焦岱鎮出土了漢代鼎胡延壽宮瓦當(藏於小雁塔博物館),說明藍田焦岱為漢代鼎胡延壽宮,有瓦當為物證佐。《三輔黃圖》上說“上林苑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即指此處。

如此看來,陝西藍田大有來頭,人類的遠祖藍田猿人、半坡人也是一步步從此走入渭河、黃河流域,在這一漫漫長途中,皇帝也許就是其中的一員吧。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藍田縣白鹿原也許還有大來頭

(白鹿原上的鯨魚溝水庫)

小記:漢代的“鼎胡延壽宮”在藍田焦岱鎮,是漢代上林苑的著名宮殿之一,也是漢代上林苑的東南角。西安博物館藏的“鼎胡延壽宮瓦當”即出於此。這帶有“鼎胡”字樣的出土文物,卻與《漢書》《史記》的記載矛盾了。經瞭解這些瓦當全部採集於鼎胡延壽宮遺址,為漢瓦當無疑。但關於‘鼎胡’的說法。《漢書》《史記》均作‘湖’。至此卻出現一個矛盾:為啥《漢書》和《史記》都做“鼎湖”?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藍田縣白鹿原也許還有大來頭

【陝博藏焦岱出土的漢代“鼎胡延壽宮”瓦當】

按說《漢書》作者相對於漢武帝時隔較遠,鬧錯了情有可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又治學嚴謹,咋會犯此低級錯誤?後來細讀《史記》這個問題我自己就這樣想通了:根據一些學者研究,《史記》中唯獨《孝武本紀》非司馬遷所作,“武”也是死後的稱呼,據說《史記》本篇原做“今上本紀”,現在的《史記》中有關漢武帝的內容都不是司馬遷原創,《封禪書》等內容也不例外,特別是那段“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乃悉持龍鬚……故後世名其地曰鼎湖’,讀這段話咋讀咋彆扭,誰認為是司馬遷的巨臂之作肯定蹩腳了,前後矛盾,胡湖不分,其實這都出自後人,司馬遷斷不會寫出這種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