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內線弱了好多,但我們的進攻還是在依靠內線,能不輸嗎?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男籃,無論是姚明還是王治郅,都是絕對的進攻強點。哪怕是易建聯在前幾年也絕對是需要包夾的存在。但現在隨著易建聯歲數的增長,無論是周琦還是王哲林,都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可是沒有辦法,內線為主依然是男籃的體系,我們看多了國內聯賽以及亞洲的賽事,讓我們盲目的以為我們的內線是值得球迷驕傲的存在,是我們能夠在國際賽場取得成績的保障。

尤其是在亞運會上取得冠軍之後,媒體的過分熱捧,球員的自我膨脹,都讓球迷陷入欣喜,覺著我們的男籃不敢說能夠在世界盃上有什麼優異的表現,但我們的男籃,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表現讓球迷覺著擁有了未來。

直到來到國際賽場,我們才發現男籃的年輕人們是多麼的脆弱,那些所謂的優勢,都成了賽場上的弱勢。但是沒有辦法,我們的男籃此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拼。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內線弱了好多,但我們的進攻還是在依靠內線,能不輸嗎?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男籃,無論是姚明還是王治郅,都是絕對的進攻強點。哪怕是易建聯在前幾年也絕對是需要包夾的存在。但現在隨著易建聯歲數的增長,無論是周琦還是王哲林,都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可是沒有辦法,內線為主依然是男籃的體系,我們看多了國內聯賽以及亞洲的賽事,讓我們盲目的以為我們的內線是值得球迷驕傲的存在,是我們能夠在國際賽場取得成績的保障。

尤其是在亞運會上取得冠軍之後,媒體的過分熱捧,球員的自我膨脹,都讓球迷陷入欣喜,覺著我們的男籃不敢說能夠在世界盃上有什麼優異的表現,但我們的男籃,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表現讓球迷覺著擁有了未來。

直到來到國際賽場,我們才發現男籃的年輕人們是多麼的脆弱,那些所謂的優勢,都成了賽場上的弱勢。但是沒有辦法,我們的男籃此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拼。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男籃內線的脆弱,直接導致戰術執行混亂,以往都是優勢的位置,在世界盃上都是弱勢

本屆男籃世界盃,最受球迷怨恨的肯定就是主教練李楠。確實無論是臨場指揮還是賽場上的隨機應變,都讓球迷甚至專業人士詬病。不說李楠的球員輪換,只說他的戰術。

現在的男籃戰術確實看不出高明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這麼多年的集訓以及熱身賽,就是這麼一路打過來的。球迷在噴戰術的時候,卻忘了過去就是這支男籃,依靠同樣的戰術在亞洲稱王稱霸。甚至在熱身賽、友誼賽中也打的有聲有色,可為什麼現在就不靈了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線實力的薄弱。現在男籃的戰術,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利用控衛傳導球,或擋拆或突破給內線球員創造機會。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內線弱了好多,但我們的進攻還是在依靠內線,能不輸嗎?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男籃,無論是姚明還是王治郅,都是絕對的進攻強點。哪怕是易建聯在前幾年也絕對是需要包夾的存在。但現在隨著易建聯歲數的增長,無論是周琦還是王哲林,都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可是沒有辦法,內線為主依然是男籃的體系,我們看多了國內聯賽以及亞洲的賽事,讓我們盲目的以為我們的內線是值得球迷驕傲的存在,是我們能夠在國際賽場取得成績的保障。

尤其是在亞運會上取得冠軍之後,媒體的過分熱捧,球員的自我膨脹,都讓球迷陷入欣喜,覺著我們的男籃不敢說能夠在世界盃上有什麼優異的表現,但我們的男籃,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表現讓球迷覺著擁有了未來。

直到來到國際賽場,我們才發現男籃的年輕人們是多麼的脆弱,那些所謂的優勢,都成了賽場上的弱勢。但是沒有辦法,我們的男籃此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拼。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男籃內線的脆弱,直接導致戰術執行混亂,以往都是優勢的位置,在世界盃上都是弱勢

本屆男籃世界盃,最受球迷怨恨的肯定就是主教練李楠。確實無論是臨場指揮還是賽場上的隨機應變,都讓球迷甚至專業人士詬病。不說李楠的球員輪換,只說他的戰術。

現在的男籃戰術確實看不出高明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這麼多年的集訓以及熱身賽,就是這麼一路打過來的。球迷在噴戰術的時候,卻忘了過去就是這支男籃,依靠同樣的戰術在亞洲稱王稱霸。甚至在熱身賽、友誼賽中也打的有聲有色,可為什麼現在就不靈了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線實力的薄弱。現在男籃的戰術,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利用控衛傳導球,或擋拆或突破給內線球員創造機會。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過去我們面對亞洲球隊,無論是控衛的靈活、速度,還是內線的身高及靈活性,都是處於絕對的優勢。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內線球員的各種賞心悅目的暴扣,所以我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而在熱身賽中,面對巴西男籃,即使輸了,我們也打得不錯。依然是一樣的戰術,依然打的有聲有色。為什麼面對巴西我們的戰術就可以?

答案在巴西男籃打完世界盃小組賽之後,在跟中國男籃打熱身賽時候,無論是解說員還是球迷都覺得瓦萊喬也好,巴博薩也罷,他們都老了,腳步都慢了。可是在巴西男籃打完小組賽之後呢?看過他們比賽的人都會驚呼這幫老頭原來可以跑得這麼快!

這就是原因所在,人家巴西面對中國男籃的三控兩內陣型的時候,沒有去全力防守。這也為李楠固執使用三小兩大的陣容做好了伏筆,提升了男籃自身的自信。

來到世界盃賽場之後,由於內線不具備單打的優勢,就不需要包夾。當面對男籃擋拆的時候,人家一個延誤,就可以讓男籃的戰術陷入停滯。而對手無論是鋒線防守的靈活性,還是內線的身體硬度,都是絕對的優勢存在。再加上人家必勝的信念,男籃不輸才怪。

總結起來就是:內線沒有絕對的統治力,男籃的戰術就是徒勞的。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內線弱了好多,但我們的進攻還是在依靠內線,能不輸嗎?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男籃,無論是姚明還是王治郅,都是絕對的進攻強點。哪怕是易建聯在前幾年也絕對是需要包夾的存在。但現在隨著易建聯歲數的增長,無論是周琦還是王哲林,都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可是沒有辦法,內線為主依然是男籃的體系,我們看多了國內聯賽以及亞洲的賽事,讓我們盲目的以為我們的內線是值得球迷驕傲的存在,是我們能夠在國際賽場取得成績的保障。

尤其是在亞運會上取得冠軍之後,媒體的過分熱捧,球員的自我膨脹,都讓球迷陷入欣喜,覺著我們的男籃不敢說能夠在世界盃上有什麼優異的表現,但我們的男籃,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表現讓球迷覺著擁有了未來。

直到來到國際賽場,我們才發現男籃的年輕人們是多麼的脆弱,那些所謂的優勢,都成了賽場上的弱勢。但是沒有辦法,我們的男籃此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拼。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男籃內線的脆弱,直接導致戰術執行混亂,以往都是優勢的位置,在世界盃上都是弱勢

本屆男籃世界盃,最受球迷怨恨的肯定就是主教練李楠。確實無論是臨場指揮還是賽場上的隨機應變,都讓球迷甚至專業人士詬病。不說李楠的球員輪換,只說他的戰術。

現在的男籃戰術確實看不出高明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這麼多年的集訓以及熱身賽,就是這麼一路打過來的。球迷在噴戰術的時候,卻忘了過去就是這支男籃,依靠同樣的戰術在亞洲稱王稱霸。甚至在熱身賽、友誼賽中也打的有聲有色,可為什麼現在就不靈了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線實力的薄弱。現在男籃的戰術,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利用控衛傳導球,或擋拆或突破給內線球員創造機會。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過去我們面對亞洲球隊,無論是控衛的靈活、速度,還是內線的身高及靈活性,都是處於絕對的優勢。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內線球員的各種賞心悅目的暴扣,所以我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而在熱身賽中,面對巴西男籃,即使輸了,我們也打得不錯。依然是一樣的戰術,依然打的有聲有色。為什麼面對巴西我們的戰術就可以?

答案在巴西男籃打完世界盃小組賽之後,在跟中國男籃打熱身賽時候,無論是解說員還是球迷都覺得瓦萊喬也好,巴博薩也罷,他們都老了,腳步都慢了。可是在巴西男籃打完小組賽之後呢?看過他們比賽的人都會驚呼這幫老頭原來可以跑得這麼快!

這就是原因所在,人家巴西面對中國男籃的三控兩內陣型的時候,沒有去全力防守。這也為李楠固執使用三小兩大的陣容做好了伏筆,提升了男籃自身的自信。

來到世界盃賽場之後,由於內線不具備單打的優勢,就不需要包夾。當面對男籃擋拆的時候,人家一個延誤,就可以讓男籃的戰術陷入停滯。而對手無論是鋒線防守的靈活性,還是內線的身體硬度,都是絕對的優勢存在。再加上人家必勝的信念,男籃不輸才怪。

總結起來就是:內線沒有絕對的統治力,男籃的戰術就是徒勞的。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球員雖然就這麼點人,為什麼不試著轉變思路、戰術?

確實中國男籃的人才儲備就這麼點人才,而得內線者得天下的思路久久不能轉變。一個籃球隊確實需要優秀的內線球員,可是為何明知道內線球員不再具備統治力的時候,還要堅持內線為主的打法呢?

男籃主教練李楠用的三控衛,看著是控衛優先,但本質就是為內線球員服務的。控衛身材矮小的劣勢不用多說,可對於內線球員都提供不到幫助的時候,我們是時候該想想戰術轉變了。

這屆世界盃中國男籃所暴露出的問題,足夠男籃用太久的時間去反省自身球隊建設思路是否正確。

我們國內的聯賽對於國家隊球員的培養,真的作用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CBA聯賽確實是年輕球員成長的良好環境,但這隻限於角色球員的培養。

CBA聯盟說到底也是一個商業聯盟,為了成績也好,為了影響力也罷。很多CBA球隊都是依靠外援來主導球隊的進攻,尤其是關鍵時刻,外援更是主宰著球隊的勝利與否,著與其說培養年輕球員,不如說是幫助外援保持良好的狀態。

而當這些年輕球員來到世界大賽上的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嚴格執行戰術,就像在CBA賽場時的角色球員一樣,只想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執行戰術沒毛病,可太多的倉促出手,其實也正是男籃球員應變能力不足的體現。所以年輕球員的培養真的不該是這樣。

"

現在的中國男籃可謂是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男籃世界盃小組賽的失利,以及排位賽面臨的艱難考驗,都將這支男籃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再次失利,可能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不能參加奧運會,這是男籃的遺憾,更是球迷的遺憾。

而仔細想想,不能進入奧運會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更大的問題在於男籃的整個培養體系都在崩塌。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通過這屆家門口的男籃世界盃,基於中國男籃的表現,足以證明男籃的培養體系出了問題。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自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始,“移動長城”成為男籃的名片,自此內線就成為男籃的標誌

對於中國男籃來說,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有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領銜的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第二名。而倒在這支男籃腳下的球隊,就有美國大學生隊。這也是國字號男籃第一次贏下美國隊。

通過這次比賽,中國男籃被更多人所關注,尤其是三大內線的表現也是招來NBA聯盟的重點關注。更重要的自此男籃就有了引以為傲的內線核心。

時過境遷,近二十年快過去了,從姚明到易建聯再到王哲林、周琦,中國男籃基本上都是靠內線優勢在亞洲稱霸,但現在看著男籃的比賽,發現男籃已經不再具備亞洲霸主的實力。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內線弱了好多,但我們的進攻還是在依靠內線,能不輸嗎?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男籃,無論是姚明還是王治郅,都是絕對的進攻強點。哪怕是易建聯在前幾年也絕對是需要包夾的存在。但現在隨著易建聯歲數的增長,無論是周琦還是王哲林,都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可是沒有辦法,內線為主依然是男籃的體系,我們看多了國內聯賽以及亞洲的賽事,讓我們盲目的以為我們的內線是值得球迷驕傲的存在,是我們能夠在國際賽場取得成績的保障。

尤其是在亞運會上取得冠軍之後,媒體的過分熱捧,球員的自我膨脹,都讓球迷陷入欣喜,覺著我們的男籃不敢說能夠在世界盃上有什麼優異的表現,但我們的男籃,尤其是年輕球員的表現讓球迷覺著擁有了未來。

直到來到國際賽場,我們才發現男籃的年輕人們是多麼的脆弱,那些所謂的優勢,都成了賽場上的弱勢。但是沒有辦法,我們的男籃此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拼。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男籃內線的脆弱,直接導致戰術執行混亂,以往都是優勢的位置,在世界盃上都是弱勢

本屆男籃世界盃,最受球迷怨恨的肯定就是主教練李楠。確實無論是臨場指揮還是賽場上的隨機應變,都讓球迷甚至專業人士詬病。不說李楠的球員輪換,只說他的戰術。

現在的男籃戰術確實看不出高明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這麼多年的集訓以及熱身賽,就是這麼一路打過來的。球迷在噴戰術的時候,卻忘了過去就是這支男籃,依靠同樣的戰術在亞洲稱王稱霸。甚至在熱身賽、友誼賽中也打的有聲有色,可為什麼現在就不靈了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線實力的薄弱。現在男籃的戰術,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利用控衛傳導球,或擋拆或突破給內線球員創造機會。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過去我們面對亞洲球隊,無論是控衛的靈活、速度,還是內線的身高及靈活性,都是處於絕對的優勢。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內線球員的各種賞心悅目的暴扣,所以我們能夠無往而不利。

而在熱身賽中,面對巴西男籃,即使輸了,我們也打得不錯。依然是一樣的戰術,依然打的有聲有色。為什麼面對巴西我們的戰術就可以?

答案在巴西男籃打完世界盃小組賽之後,在跟中國男籃打熱身賽時候,無論是解說員還是球迷都覺得瓦萊喬也好,巴博薩也罷,他們都老了,腳步都慢了。可是在巴西男籃打完小組賽之後呢?看過他們比賽的人都會驚呼這幫老頭原來可以跑得這麼快!

這就是原因所在,人家巴西面對中國男籃的三控兩內陣型的時候,沒有去全力防守。這也為李楠固執使用三小兩大的陣容做好了伏筆,提升了男籃自身的自信。

來到世界盃賽場之後,由於內線不具備單打的優勢,就不需要包夾。當面對男籃擋拆的時候,人家一個延誤,就可以讓男籃的戰術陷入停滯。而對手無論是鋒線防守的靈活性,還是內線的身體硬度,都是絕對的優勢存在。再加上人家必勝的信念,男籃不輸才怪。

總結起來就是:內線沒有絕對的統治力,男籃的戰術就是徒勞的。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球員雖然就這麼點人,為什麼不試著轉變思路、戰術?

確實中國男籃的人才儲備就這麼點人才,而得內線者得天下的思路久久不能轉變。一個籃球隊確實需要優秀的內線球員,可是為何明知道內線球員不再具備統治力的時候,還要堅持內線為主的打法呢?

男籃主教練李楠用的三控衛,看著是控衛優先,但本質就是為內線球員服務的。控衛身材矮小的劣勢不用多說,可對於內線球員都提供不到幫助的時候,我們是時候該想想戰術轉變了。

這屆世界盃中國男籃所暴露出的問題,足夠男籃用太久的時間去反省自身球隊建設思路是否正確。

我們國內的聯賽對於國家隊球員的培養,真的作用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CBA聯賽確實是年輕球員成長的良好環境,但這隻限於角色球員的培養。

CBA聯盟說到底也是一個商業聯盟,為了成績也好,為了影響力也罷。很多CBA球隊都是依靠外援來主導球隊的進攻,尤其是關鍵時刻,外援更是主宰著球隊的勝利與否,著與其說培養年輕球員,不如說是幫助外援保持良好的狀態。

而當這些年輕球員來到世界大賽上的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嚴格執行戰術,就像在CBA賽場時的角色球員一樣,只想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執行戰術沒毛病,可太多的倉促出手,其實也正是男籃球員應變能力不足的體現。所以年輕球員的培養真的不該是這樣。

男籃培養建設需改變思路,我們學習的方向不在NBA,而是在歐洲

男籃學習的方向不在NBA、不在美國,而是在歐洲

退一步講,我們的男籃內線即使是優勢,但他們真的還不夠優秀。很多球員嚮往NBA,畢竟那裡是籃球的殿堂。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就是:身體天賦差太多。

姚明在NBA的成功很難再次被複制,而現在男籃的年輕人,在天賦上跟NBA那些天賦滿滿的球員相比,沒有任何優勢。所以我們的年輕人只能選擇留在國內的聯賽中安逸的生活。

實際上歐洲的籃球比賽可能更適合我們男籃球員的培養,歐洲籃球國內球迷看的少,但他們的比賽強度一點不比NBA 差,甚至激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NBA現在講究的是華麗,而歐洲更多的是團隊配合。

歐洲籃壇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內線,能夠在NBA立足的球員也有很多,要說中國男籃內線球員跟歐洲內線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就是策應能力。我們的球員在天賦上很難跟NBA那些內線抗衡,但學習歐洲內線的策應能力還是可以一試的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