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被贊“燃爆了”

——大銀幕展示如何“贏美國”

作者:倪自放

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冠軍《絕殺慕尼黑》,將於6月13日在中國上映。這部好看到連俄羅斯總統普京都點讚的電影,在國內開啟超前點映活動後也獲得觀眾零差評的好成績。相比之前廣受好評的《摔跤吧!爸爸》,《絕殺慕尼黑》不僅有更為真實廣闊的原型事件,最後三秒的“絕殺”,足足展示了二十分鐘,這部以“贏美國”為主題的影片絕對看得人熱血沸騰。

《絕殺慕尼黑》被贊“燃爆了”

《絕殺慕尼黑》海報

真實事件改編影片“夠剛”

被定位為一部體育電影的《絕殺慕尼黑》,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其真實背景更遠遠超出了一場體育比賽的範疇。影片改編自世界體育史上極具爭議的一場籃球比賽。美蘇兩國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賽場上相遇,蘇聯籃球隊在教練加蘭任的帶領下,團結一致打破了美國隊36年的不敗神話,創造了歷史奇蹟。當時正處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各領域明爭暗鬥,此次比賽的失利對美國打擊巨大,以至於到現在美國人仍然不肯承認這場比賽的結果。時隔47年,本片首次將這場極具爭議的比賽搬上大銀幕,重現一段燃情熱血、關乎個人信仰與國家榮耀的歷史性時刻。

真實的背景有多個層面。首先是體育層面,1972年的蘇聯,來自立陶宛、白俄羅斯、格魯吉亞等各個地區的運動員組成了蘇聯的籃球國家隊。他們的主教練上任伊始,提出的目標是“贏美國”,而當時的美國籃球隊,已經幾十年沒有輸過。

《絕殺慕尼黑》被贊“燃爆了”

《絕殺慕尼黑》劇照

另一個真實的背景來自社會層面。美蘇爭霸的時代,即使在奧運賽場上,也穿插著類似於恐怖襲擊、政治鬥爭的事件。在蘇聯籃球隊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著傷病要用美國特效藥、要戴更先進的隱形眼鏡等現實問題,得了絕症的蘇聯隊員拒絕結婚,教練的兒子得病需要國外治療,這些有關政治和個人的社會背景,讓《絕殺慕尼黑》相比單純的體育電影在情感上更為多維,更為飽滿。

真實的不僅是時代背景,當然也有場上的比賽,為了真實還原美蘇對決這場激動人心的比賽,整個劇組在電影技術、鏡頭語言等方面不斷嘗試,最終導演決定採用“實拍+特效”形式拍攝:現場有六臺攝影機捕捉賽場所有人的動作與表情,至於實拍難以實現的長鏡頭及遠景的背景人物問題,則交給特效團隊研發的人群克隆系統完成,兩者結合才呈現出震撼的比賽對決效果。此外,電影中多數角色都由籃球運動員扮演,幾位主演更在拍攝前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籃球訓練。這些真實的再現,保證了影片在場面上的好看。

“三秒絕殺”讓人熱血沸騰

作為今年夏季勢頭猛烈的口碑黑馬,電影《絕殺慕尼黑》此前在俄羅斯上映時就展現了極強的話題度和票房號召力,以30億盧布奪得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冠軍,亮眼的成績超越了同期好萊塢大片在俄羅斯市場的表現,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政府會議上表示自己很喜歡《絕殺慕尼黑》。今年正值中俄建交70週年,該片還受邀參加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並受到推薦。

《絕殺慕尼黑》被贊“燃爆了”

《絕殺慕尼黑》劇照

雖然《絕殺慕尼黑》被贊為“俄羅斯版《摔跤吧!爸爸》”,但相對於《摔跤吧!爸爸》的主題“贏得比賽”,《絕殺慕尼黑》提出了一個鮮明的主題“贏美國”,在主教練上任的會議上、在平時的訓練中、在熱身賽中、在最終的比賽現場,“贏美國”都被當作最為重要的臺詞說出來,這句臺詞也是愛國主義和民族情緒、體育比賽的完美結合點。

這種最完美的結合,當然是最後的比賽絕殺,而這“最後三秒”打得一波三折,在電影中呈現為近20分鐘的高潮段落。為了這段高潮戲份,《絕殺慕尼黑》進行了大量鋪墊,包括主教練進場、遭遇阻力、團結協作、發生矛盾、高潮、圓滿,起承轉合,故事的結構比較工整,也比較完整。在職業籃球比賽中,我們經常看到最後數秒被拆分為數個段落,數秒的比賽最後呈現為十幾分鍾二十分鐘,而絕殺慕尼黑的“三秒絕殺”,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戲劇結構:先是美國隊絕殺了蘇聯隊,在此之前,蘇聯隊教練按了暫停被系統漏掉,然後是發現計時系統錯誤,重開比賽,結果又因為系統故障3秒變成1秒,最後又重新計時,然後絕殺。

一波三折的劇情,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這是戲劇的經典表達,即使是不懂籃球的人,也會被一波三折劇情中的情緒所感染,感到熱血沸騰。表面上看,《絕殺慕尼黑》是一場籃球賽的重新演繹,實際上,《絕殺慕尼黑》通過一場直觀的比賽,表達了戰鬥到底的意願,觀眾所感動的不僅是曲折的劇情,也感嘆生活中的奇蹟。從這個意義說,《絕殺慕尼黑》讓人重新認識了俄羅斯電影。(倪自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