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古美路街道萬源城小區垃圾廂房處的魚草共生系統 曾美雅/攝

另外,讓人吃驚的是,網絡爆款四色小垃圾桶正出自古美社區“環保牛人”牛廣成之手;熱極一時的“垃圾分類難不難,就看豬吃不吃”說法,也是他的創意;自主研發的“網紅牌”垃圾分類撲克牌,已加印百萬份。這些新發明、新創意讓丟垃圾也變得時尚起來。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古美路街道萬源城小區垃圾廂房處的魚草共生系統 曾美雅/攝

另外,讓人吃驚的是,網絡爆款四色小垃圾桶正出自古美社區“環保牛人”牛廣成之手;熱極一時的“垃圾分類難不難,就看豬吃不吃”說法,也是他的創意;自主研發的“網紅牌”垃圾分類撲克牌,已加印百萬份。這些新發明、新創意讓丟垃圾也變得時尚起來。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環保“牛人”牛廣成參與設計的“刷臉”智能回收垃圾箱 曾美雅/攝

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如何實現資源再生

上海普陀區開開大樓的垃圾廂房,共有13個垃圾桶,其中有3個為可回收垃圾桶,分別放置舊衣物、塑料製品、紙箱等。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古美路街道萬源城小區垃圾廂房處的魚草共生系統 曾美雅/攝

另外,讓人吃驚的是,網絡爆款四色小垃圾桶正出自古美社區“環保牛人”牛廣成之手;熱極一時的“垃圾分類難不難,就看豬吃不吃”說法,也是他的創意;自主研發的“網紅牌”垃圾分類撲克牌,已加印百萬份。這些新發明、新創意讓丟垃圾也變得時尚起來。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環保“牛人”牛廣成參與設計的“刷臉”智能回收垃圾箱 曾美雅/攝

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如何實現資源再生

上海普陀區開開大樓的垃圾廂房,共有13個垃圾桶,其中有3個為可回收垃圾桶,分別放置舊衣物、塑料製品、紙箱等。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開開大樓小志願者參與垃圾分類 曾美雅/攝

高附加值的報紙、紙箱、塑料等,居民可以通過“小黃狗”等智能回收機器自行處理,但是一些非金屬,包括地板、木塊、小紙片、玻璃瓶等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如何實現資源再生和垃圾減量?

“上海大部分家庭目前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垃圾袋,每天使用量比較大,感覺不是很環保。”家住楊浦區三湘世紀花城的王樂(化)說。王樂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

以古美路街道為例,街道每天產生的低附加值垃圾袋約2噸,這些垃圾袋並沒有可回收的出口,這是街道在垃圾分類末端處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難題,也是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的縮影。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古美路街道萬源城小區垃圾廂房處的魚草共生系統 曾美雅/攝

另外,讓人吃驚的是,網絡爆款四色小垃圾桶正出自古美社區“環保牛人”牛廣成之手;熱極一時的“垃圾分類難不難,就看豬吃不吃”說法,也是他的創意;自主研發的“網紅牌”垃圾分類撲克牌,已加印百萬份。這些新發明、新創意讓丟垃圾也變得時尚起來。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環保“牛人”牛廣成參與設計的“刷臉”智能回收垃圾箱 曾美雅/攝

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如何實現資源再生

上海普陀區開開大樓的垃圾廂房,共有13個垃圾桶,其中有3個為可回收垃圾桶,分別放置舊衣物、塑料製品、紙箱等。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開開大樓小志願者參與垃圾分類 曾美雅/攝

高附加值的報紙、紙箱、塑料等,居民可以通過“小黃狗”等智能回收機器自行處理,但是一些非金屬,包括地板、木塊、小紙片、玻璃瓶等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如何實現資源再生和垃圾減量?

“上海大部分家庭目前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垃圾袋,每天使用量比較大,感覺不是很環保。”家住楊浦區三湘世紀花城的王樂(化)說。王樂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

以古美路街道為例,街道每天產生的低附加值垃圾袋約2噸,這些垃圾袋並沒有可回收的出口,這是街道在垃圾分類末端處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難題,也是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的縮影。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工作人員二次精揀出幹垃圾中的低附加值垃圾 曾美雅/攝

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廢玻璃、廢塑料等低附加值回收物的回收率不足5%,低附加值回收物由於回收成本高,利用價值低和加工技術水平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企業的回收意願低。

“我們要杜絕‘利大搶收,利小不收’的局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光富指出,可根據《關於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的實施意見》要求,對生活垃圾中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置給予政策性補貼。

“針對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和廢織物、有毒有害垃圾等,資源化利用企業帶來的環境風險較大,對企業技術要求較高。上海目前尚無較大的資源化利用企業,回收物主要是銷往外地企業。”劉光富建議,上海需要制定產業化政策,培育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龍頭企業,負責打通前端分類回收、後端處置的產業鏈,實現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與資源化利用。

垃圾分類重災區 :商場與商務樓宇

7月底,上海城管公佈了生活垃圾條例施行“滿月考”成績單。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查處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872起,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8655起,其中,未分類投放問題最為嚴重,而分行業看,大型商場和商務樓宇依然是問題的“重災區”。

“部分大型商場和商務樓宇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丟棄垃圾方式層面,沒有很好參與到上海全員垃圾分類的隊伍中。”劉光富教授指出,應加強思想教育、過程監督和違法處罰,督促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配置,避免隨意傾倒堆放垃圾的現象。褚祝傑教授則建議,通過劃分責任區域方式,將商場中的管理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納入到垃圾分類體系中,明確各方垃圾分類的責任,確定各方垃圾分類的義務,形成管理者監督、經營者和消費者執行的商場垃圾分類模式。

沿街垃圾桶一直是“髒亂差”的代名詞,在垃圾強制實施的7月份,仍然是未投放的主要場景之一。楊浦區五角場環衛工人沈美蘭有苦難言,她告訴記者:“沿街垃圾桶處於無監管狀態,混扔現象最為嚴重,以前一車垃圾送過去就完了,現在不能分裝分運,必須當場分類,工作量加大好幾倍。”

垃圾分類是一個漫長的公眾生活習慣養成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現在垃圾分類實施時間較短,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需要進行調整與之匹配,在這個特殊階段,可能保潔人員的工作壓力會比較大,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多。褚祝傑教授相信,隨著公眾意識的提高及各方面工作的完善,該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

撤掉志願者?可持續是否難以為繼

在目前垃圾分類工作中,監督的主力軍仍是志願者。寶山世華佳苑目前垃圾分類純淨度達95%以上,寶山梅林居委書記嚴秀琴卻表達自己的擔憂:“目前我們志願者都在,我擔心的是等志願者撤離以後,居民在沒有監督的前提下還能做的那麼好嗎?”

"

8月,上海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在上海市公佈的首張垃圾實效“成績單”中,崇明、長寧、徐匯排名前三;220個街道中,13.2%的街道評級為優。

“從外賣平臺‘無需一次性餐具’訂單量環比六月大幅增長,可以看出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較高。”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褚祝傑認為,相對於直白的網絡而言,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經過一個月的積澱,目前市民的積極性已經融入生活理念,普遍呈隱性狀態。

從“恐慌不安要我分”到“淡定自若我要分”,整整一個月,上海市民分類意識大轉彎,由不解、牴觸到詢問、配合,越分越順,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城。

這一個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分類重災區是否改善,如何實現可持續?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分頭走訪了上海市部分街道,在社區內及沿街小壓站穿梭,找尋可能的答案。

“古美模式”不過時 垃圾分類新時尚

早在6年前,垃圾分類的“江湖”中就流傳著“閔行古美模式”傳說,也是上海市垃圾分類學習的樣本之一。

古美路街道共有71個小區,約59000戶居民,常駐人口十六萬餘人。目前,古美路街道幹垃圾日均量為71.47噸;餐廚垃圾為16.03噸;廚餘垃圾為36.03噸,可回收物為79.65噸,資源利用率為64.83%。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工作井然有序 曾美雅/攝

記者從位於龍茗路的小壓站看到,乾溼垃圾分類有序,整個小壓站全程機械化。兩名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了二次精揀,如從幹垃圾中分離出居民誤投的低附加值物如垃圾袋、小紙片等,垃圾分類純淨度較高。

古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少波表示,從7月各類垃圾處置量來看,幹垃圾控制量較上月下降趨勢較為明顯,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指標逐步提升,可回收物指標及資源化利用率穩中有升。

據瞭解,古美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參與設計了垃圾房頂溼垃圾生態循環項目,上面搭設了魚草共生系統。該水培系統將溼垃圾製成營養液,供給花卉、綠植等營養,魚吃綠植根系,排洩物供給綠植營養,形成自然良性生態環境循環鏈。目前在全市單位、社區、家庭推廣。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古美路街道萬源城小區垃圾廂房處的魚草共生系統 曾美雅/攝

另外,讓人吃驚的是,網絡爆款四色小垃圾桶正出自古美社區“環保牛人”牛廣成之手;熱極一時的“垃圾分類難不難,就看豬吃不吃”說法,也是他的創意;自主研發的“網紅牌”垃圾分類撲克牌,已加印百萬份。這些新發明、新創意讓丟垃圾也變得時尚起來。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環保“牛人”牛廣成參與設計的“刷臉”智能回收垃圾箱 曾美雅/攝

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如何實現資源再生

上海普陀區開開大樓的垃圾廂房,共有13個垃圾桶,其中有3個為可回收垃圾桶,分別放置舊衣物、塑料製品、紙箱等。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開開大樓小志願者參與垃圾分類 曾美雅/攝

高附加值的報紙、紙箱、塑料等,居民可以通過“小黃狗”等智能回收機器自行處理,但是一些非金屬,包括地板、木塊、小紙片、玻璃瓶等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如何實現資源再生和垃圾減量?

“上海大部分家庭目前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垃圾袋,每天使用量比較大,感覺不是很環保。”家住楊浦區三湘世紀花城的王樂(化)說。王樂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

以古美路街道為例,街道每天產生的低附加值垃圾袋約2噸,這些垃圾袋並沒有可回收的出口,這是街道在垃圾分類末端處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大難題,也是低附加值垃圾無處安放的縮影。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工作人員二次精揀出幹垃圾中的低附加值垃圾 曾美雅/攝

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廢玻璃、廢塑料等低附加值回收物的回收率不足5%,低附加值回收物由於回收成本高,利用價值低和加工技術水平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企業的回收意願低。

“我們要杜絕‘利大搶收,利小不收’的局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光富指出,可根據《關於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的實施意見》要求,對生活垃圾中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置給予政策性補貼。

“針對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和廢織物、有毒有害垃圾等,資源化利用企業帶來的環境風險較大,對企業技術要求較高。上海目前尚無較大的資源化利用企業,回收物主要是銷往外地企業。”劉光富建議,上海需要制定產業化政策,培育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龍頭企業,負責打通前端分類回收、後端處置的產業鏈,實現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與資源化利用。

垃圾分類重災區 :商場與商務樓宇

7月底,上海城管公佈了生活垃圾條例施行“滿月考”成績單。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查處各類生活垃圾分類案件872起,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8655起,其中,未分類投放問題最為嚴重,而分行業看,大型商場和商務樓宇依然是問題的“重災區”。

“部分大型商場和商務樓宇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丟棄垃圾方式層面,沒有很好參與到上海全員垃圾分類的隊伍中。”劉光富教授指出,應加強思想教育、過程監督和違法處罰,督促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配置,避免隨意傾倒堆放垃圾的現象。褚祝傑教授則建議,通過劃分責任區域方式,將商場中的管理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納入到垃圾分類體系中,明確各方垃圾分類的責任,確定各方垃圾分類的義務,形成管理者監督、經營者和消費者執行的商場垃圾分類模式。

沿街垃圾桶一直是“髒亂差”的代名詞,在垃圾強制實施的7月份,仍然是未投放的主要場景之一。楊浦區五角場環衛工人沈美蘭有苦難言,她告訴記者:“沿街垃圾桶處於無監管狀態,混扔現象最為嚴重,以前一車垃圾送過去就完了,現在不能分裝分運,必須當場分類,工作量加大好幾倍。”

垃圾分類是一個漫長的公眾生活習慣養成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現在垃圾分類實施時間較短,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需要進行調整與之匹配,在這個特殊階段,可能保潔人員的工作壓力會比較大,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多。褚祝傑教授相信,隨著公眾意識的提高及各方面工作的完善,該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

撤掉志願者?可持續是否難以為繼

在目前垃圾分類工作中,監督的主力軍仍是志願者。寶山世華佳苑目前垃圾分類純淨度達95%以上,寶山梅林居委書記嚴秀琴卻表達自己的擔憂:“目前我們志願者都在,我擔心的是等志願者撤離以後,居民在沒有監督的前提下還能做的那麼好嗎?”

上海垃圾分類習慣“初養成”滿月後潛力如何激發?


世華佳苑的垃圾分類志願者 曾美雅/攝

在這一點上,古美路街道的金匯豪庭小區已經做過實驗,結果並不樂觀。小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吳國斕說,他們曾嘗試過在小區的三個垃圾分類點位中,撤掉一個點的志願者,後來發現有所反覆。

“垃圾分類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有志願者和沒志願者的效果還是有一些差別,”吳國斕說,“長效來講,當志願者完全退場之後,要靠居民自願的時候,可能還是會要更多的一部分宣傳與鞏固的過渡時期。”

如何推進垃圾分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分類的過程中不再如菟絲花般離不開志願者?

“在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置各環節,涉及的不只是生產廠商、消費者、環衛部門,還需要包括物流等多個市場主體的參與,共同將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打造成統一的產業鏈,朝著源頭分類的精細化、運輸的合理化及處理的科技化方向,不斷推進市場化和產業化突圍,沒有一個繁榮發達的垃圾分類處理產業生態,垃圾分類處理將很難從設想、規定和要求變成現實。”

劉光富教授表示,從世界範圍來看,成功的垃圾分類處理一靠政府推動公共政策,二靠發達的垃圾分類處置產業,商業化運營往往更能讓一個行業煥發出活力和潛力,急需打造有利可圖的垃圾分類與處置“產業鏈”。

(作者:葛俊俊 實習生 曾美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