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淶源 南瓜 葫蘆 奶油 廣播 畜牧業 農民 保定日報 2019-08-08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先前的房屋

一戶一幫扶套餐,產業“牛”起來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富起來。”曹志民深諳: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他帶領隊員們上山、下地、進牛棚……幾個月下來,村裡的農業條件、大牲畜養殖、耕地種植、村民收入等情況全部搞清楚了。鞋子沾滿泥土,腳底磨出繭子,看著鏡子裡晒得黝黑的自己,曹志民一樂:“總算有了幾分農民的樣子。”

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制定詳細的《北牛欄村產業幫扶覆蓋計劃圖》。圖中,一戶一個基本情況,並配有一個幫扶套餐。

在工作隊辦公室窗臺上,擺放著3個黃色的“葫蘆”,記者好奇地拿起來,沉沉的,硬硬的,曹志民樂了:“像葫蘆吧?這是我們引進的奶油南瓜,我想看看到底能放多長時間。”

北牛欄村海拔1300多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時間只有6個月。山樑上的土多為紅沙土,地溫較高,易存水。想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靠像往常一樣種玉米、土豆已不現實,種什麼呢?對接企業,考察市場,曹志民帶著工作隊、村幹部、村民代表充分論證,確定村裡產業結構調整的替代品:板栗南瓜和奶油南瓜。

2018年9月,收穫的季節,走在村北那條主路上,村民姚栓領大著嗓門說:“今年郭志家可是鬧好了,3分地的奶油南瓜,收了1100多斤,掙了1100多塊錢,上哪找這種好事呢。”“你家不是也種了嗎?”一旁的薛風林說。“俺家那時牛正生病,沒時間管南瓜,頭沒掐,光長秧子了,那也賺了1800多呢,比種棒子強多啦,還輕鬆,明年一定要種五幾畝。”姚栓領說道。

3個奶油南瓜是曹志民的試驗品:“若能存放到過年,價格肯定還能翻幾番。”

“現在村裡已形成‘三種一養一光伏’佈局,種植玉米、土豆、南瓜,養大牲畜,光伏發電,多種收入途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北牛欄村黨支部書記姚斌介紹。村旁山坡向陽面裸露處已鋪設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一戶兩口人的貧困戶一年能分紅3500元。7500平方米的大牲畜養殖場建成,養牛、驢200餘頭。

“這個養殖場建得好啊,人不用和牛住一起,跳蚤也沒了。以前村裡跳蚤滿街,現在鮮花遍地。”村民姜福軍開起了玩笑,“夏天再也不用穿秋褲了。”

就像村口的雕塑“拓荒牛”一樣,而今的北牛欄村“牛”了起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先前的房屋

一戶一幫扶套餐,產業“牛”起來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富起來。”曹志民深諳: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他帶領隊員們上山、下地、進牛棚……幾個月下來,村裡的農業條件、大牲畜養殖、耕地種植、村民收入等情況全部搞清楚了。鞋子沾滿泥土,腳底磨出繭子,看著鏡子裡晒得黝黑的自己,曹志民一樂:“總算有了幾分農民的樣子。”

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制定詳細的《北牛欄村產業幫扶覆蓋計劃圖》。圖中,一戶一個基本情況,並配有一個幫扶套餐。

在工作隊辦公室窗臺上,擺放著3個黃色的“葫蘆”,記者好奇地拿起來,沉沉的,硬硬的,曹志民樂了:“像葫蘆吧?這是我們引進的奶油南瓜,我想看看到底能放多長時間。”

北牛欄村海拔1300多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時間只有6個月。山樑上的土多為紅沙土,地溫較高,易存水。想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靠像往常一樣種玉米、土豆已不現實,種什麼呢?對接企業,考察市場,曹志民帶著工作隊、村幹部、村民代表充分論證,確定村裡產業結構調整的替代品:板栗南瓜和奶油南瓜。

2018年9月,收穫的季節,走在村北那條主路上,村民姚栓領大著嗓門說:“今年郭志家可是鬧好了,3分地的奶油南瓜,收了1100多斤,掙了1100多塊錢,上哪找這種好事呢。”“你家不是也種了嗎?”一旁的薛風林說。“俺家那時牛正生病,沒時間管南瓜,頭沒掐,光長秧子了,那也賺了1800多呢,比種棒子強多啦,還輕鬆,明年一定要種五幾畝。”姚栓領說道。

3個奶油南瓜是曹志民的試驗品:“若能存放到過年,價格肯定還能翻幾番。”

“現在村裡已形成‘三種一養一光伏’佈局,種植玉米、土豆、南瓜,養大牲畜,光伏發電,多種收入途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北牛欄村黨支部書記姚斌介紹。村旁山坡向陽面裸露處已鋪設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一戶兩口人的貧困戶一年能分紅3500元。7500平方米的大牲畜養殖場建成,養牛、驢200餘頭。

“這個養殖場建得好啊,人不用和牛住一起,跳蚤也沒了。以前村裡跳蚤滿街,現在鮮花遍地。”村民姜福軍開起了玩笑,“夏天再也不用穿秋褲了。”

就像村口的雕塑“拓荒牛”一樣,而今的北牛欄村“牛”了起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各種村情戶情表格,繡花鞋墊點綴其中。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先前的房屋

一戶一幫扶套餐,產業“牛”起來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富起來。”曹志民深諳: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他帶領隊員們上山、下地、進牛棚……幾個月下來,村裡的農業條件、大牲畜養殖、耕地種植、村民收入等情況全部搞清楚了。鞋子沾滿泥土,腳底磨出繭子,看著鏡子裡晒得黝黑的自己,曹志民一樂:“總算有了幾分農民的樣子。”

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制定詳細的《北牛欄村產業幫扶覆蓋計劃圖》。圖中,一戶一個基本情況,並配有一個幫扶套餐。

在工作隊辦公室窗臺上,擺放著3個黃色的“葫蘆”,記者好奇地拿起來,沉沉的,硬硬的,曹志民樂了:“像葫蘆吧?這是我們引進的奶油南瓜,我想看看到底能放多長時間。”

北牛欄村海拔1300多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時間只有6個月。山樑上的土多為紅沙土,地溫較高,易存水。想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靠像往常一樣種玉米、土豆已不現實,種什麼呢?對接企業,考察市場,曹志民帶著工作隊、村幹部、村民代表充分論證,確定村裡產業結構調整的替代品:板栗南瓜和奶油南瓜。

2018年9月,收穫的季節,走在村北那條主路上,村民姚栓領大著嗓門說:“今年郭志家可是鬧好了,3分地的奶油南瓜,收了1100多斤,掙了1100多塊錢,上哪找這種好事呢。”“你家不是也種了嗎?”一旁的薛風林說。“俺家那時牛正生病,沒時間管南瓜,頭沒掐,光長秧子了,那也賺了1800多呢,比種棒子強多啦,還輕鬆,明年一定要種五幾畝。”姚栓領說道。

3個奶油南瓜是曹志民的試驗品:“若能存放到過年,價格肯定還能翻幾番。”

“現在村裡已形成‘三種一養一光伏’佈局,種植玉米、土豆、南瓜,養大牲畜,光伏發電,多種收入途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北牛欄村黨支部書記姚斌介紹。村旁山坡向陽面裸露處已鋪設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一戶兩口人的貧困戶一年能分紅3500元。7500平方米的大牲畜養殖場建成,養牛、驢200餘頭。

“這個養殖場建得好啊,人不用和牛住一起,跳蚤也沒了。以前村裡跳蚤滿街,現在鮮花遍地。”村民姜福軍開起了玩笑,“夏天再也不用穿秋褲了。”

就像村口的雕塑“拓荒牛”一樣,而今的北牛欄村“牛”了起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各種村情戶情表格,繡花鞋墊點綴其中。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那些花兒,開遍村裡各個角落

姜福軍口中的鮮花遍地,正是現在北牛欄村的真實寫照。

紫色的八月菊,黃色的硫華菊,粉色的格桑花……奼紫嫣紅,開遍村裡各個角落,而這些鮮花的種子,全部來自工作隊駐地所在的小院。

“既然來了,這兒就是我的家。剛來時便在小院兒裡撒下了種子,花開了,我們想讓鮮花扮靚整個村子。”去年,曹志民在村裡種花時,鄉親們都跑來幫忙,張先榮更是和他摽上勁兒:“明年我的小院準比你們的好看!”

工作隊的小院確實好看,但最醒目的還是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湛藍的天空下,鮮紅的國旗把白牆灰瓦的新民居映襯得格外漂亮,整個小山村充滿精氣神。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先前的房屋

一戶一幫扶套餐,產業“牛”起來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富起來。”曹志民深諳: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他帶領隊員們上山、下地、進牛棚……幾個月下來,村裡的農業條件、大牲畜養殖、耕地種植、村民收入等情況全部搞清楚了。鞋子沾滿泥土,腳底磨出繭子,看著鏡子裡晒得黝黑的自己,曹志民一樂:“總算有了幾分農民的樣子。”

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制定詳細的《北牛欄村產業幫扶覆蓋計劃圖》。圖中,一戶一個基本情況,並配有一個幫扶套餐。

在工作隊辦公室窗臺上,擺放著3個黃色的“葫蘆”,記者好奇地拿起來,沉沉的,硬硬的,曹志民樂了:“像葫蘆吧?這是我們引進的奶油南瓜,我想看看到底能放多長時間。”

北牛欄村海拔1300多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時間只有6個月。山樑上的土多為紅沙土,地溫較高,易存水。想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靠像往常一樣種玉米、土豆已不現實,種什麼呢?對接企業,考察市場,曹志民帶著工作隊、村幹部、村民代表充分論證,確定村裡產業結構調整的替代品:板栗南瓜和奶油南瓜。

2018年9月,收穫的季節,走在村北那條主路上,村民姚栓領大著嗓門說:“今年郭志家可是鬧好了,3分地的奶油南瓜,收了1100多斤,掙了1100多塊錢,上哪找這種好事呢。”“你家不是也種了嗎?”一旁的薛風林說。“俺家那時牛正生病,沒時間管南瓜,頭沒掐,光長秧子了,那也賺了1800多呢,比種棒子強多啦,還輕鬆,明年一定要種五幾畝。”姚栓領說道。

3個奶油南瓜是曹志民的試驗品:“若能存放到過年,價格肯定還能翻幾番。”

“現在村裡已形成‘三種一養一光伏’佈局,種植玉米、土豆、南瓜,養大牲畜,光伏發電,多種收入途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北牛欄村黨支部書記姚斌介紹。村旁山坡向陽面裸露處已鋪設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一戶兩口人的貧困戶一年能分紅3500元。7500平方米的大牲畜養殖場建成,養牛、驢200餘頭。

“這個養殖場建得好啊,人不用和牛住一起,跳蚤也沒了。以前村裡跳蚤滿街,現在鮮花遍地。”村民姜福軍開起了玩笑,“夏天再也不用穿秋褲了。”

就像村口的雕塑“拓荒牛”一樣,而今的北牛欄村“牛”了起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各種村情戶情表格,繡花鞋墊點綴其中。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那些花兒,開遍村裡各個角落

姜福軍口中的鮮花遍地,正是現在北牛欄村的真實寫照。

紫色的八月菊,黃色的硫華菊,粉色的格桑花……奼紫嫣紅,開遍村裡各個角落,而這些鮮花的種子,全部來自工作隊駐地所在的小院。

“既然來了,這兒就是我的家。剛來時便在小院兒裡撒下了種子,花開了,我們想讓鮮花扮靚整個村子。”去年,曹志民在村裡種花時,鄉親們都跑來幫忙,張先榮更是和他摽上勁兒:“明年我的小院準比你們的好看!”

工作隊的小院確實好看,但最醒目的還是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湛藍的天空下,鮮紅的國旗把白牆灰瓦的新民居映襯得格外漂亮,整個小山村充滿精氣神。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在工作隊的帶動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國旗。“我們花了一點小心思。一掛國旗,村裡的老百姓都動起來了,比掛燈籠便宜,還能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一塊兒,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曹志民話語中透著喜悅。

這樣的小心思,不止一點。

村委會前的小廣場花壇,設計成“生”字形狀,這“牛”字下面加一橫,寓意多生牛;壇裡不僅種花,還栽上蘋果樹、核桃樹,成了小小試種田;

設立愛心超市,採用積分制,主動打掃衛生、種花美化環境……只要做好人好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會獲得物質獎勵;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

“‘古洞朝陽’,是淶源十二美景之一,你看,就在咱村青龍山上,旭日總是先照射到那裡,落日也是最後在那裡消失。”順著曹志民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青山如黛,峰巒疊嶂,景色壯美。

7月31日清晨,淶源縣第一縷陽光灑向金家井鄉北牛欄村青龍山。山下,一戶戶白牆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與青山相映成趣。村口的雕塑“拓荒牛”牛角沖天、牛勁十足,鮮豔的格桑花吐露著醉人的芬芳……淶源這個最西邊的小山村在朝陽中甦醒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北牛欄村整村改建後的新民居。

“各位聽眾早上好,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6時30分,村裡大喇叭準時播放新聞,寧靜的村莊熱鬧起來,喂牛歸來、準備下地的村民,邊聽廣播邊忙著手裡的活。

廣播聲中,早已起床的曹志民也在盤算著一天的工作。作為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長,一個“牛”字,早已刻在他的心裡,帶大夥建“牛”村,過“牛”日子。

北牛欄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全村125戶人家,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有戶無人、有人無力、有地無水、有山無礦”,這寥寥幾句,便是村情村貌的生動概括,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2300元。

說起剛來時的情景,曹志民記憶猶新:村裡幾乎全是石頭房、土坯房,純磚房僅有10間。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紮緊防跳蚤。用當地村幹部的話說,如果不是北京和省裡幫扶,這裡的人“靠牆根”晒老爺兒,一晒就是一輩子。

轉折,出現於2017年。

用“繡花”功夫,精準勾畫藍圖

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住戶分佈圖》《貧困戶詳表》等村情戶情表格,兩雙繡花鞋墊點綴其間,格外豔麗醒目。這繡花鞋墊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曹志民以此來激勵自己和隊員:學習群眾的“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初,踏著積雪,省委組織部駐北牛欄村工作隊來到村裡,幫扶工作就從一張“作戰圖”開始了。

所謂“作戰圖”,其實是村民關係圖:紅色方塊代表“五保戶”、綠色方塊代表“低保戶”、黃色方塊代表“一般貧困戶”……上山、爬坡、下溝,曹志民帶頭用腳步丈量繪製了這張圖,將一系列村情、戶情標註在圖上,依此建立村民數據庫。

“有了精準分類才能實施精準幫扶。”隊員趙俊說,工作隊還收集各類信息,用鮮活語言給貧困戶“畫像”,形成《貧困戶基本情況手冊》,讓幫扶責任人一目瞭然。

2017年4月,由北京市豐臺區援助,北牛欄村整村改建項目準備啟動。而這時卻遇到個難題:部分村民堅持不拆。“住了幾十年,不願拆。而且不知道拆了能蓋成啥樣,心裡沒底。”村民張先榮說出大夥兒的心聲。得知這一情況,曹志民帶隊一一到戶走訪,解疑釋惑,並設置宣傳欄,張貼村莊改建效果圖。

工作隊員們的苦口婆心終於燃起村民對新生活的嚮往,2017年5月25日,改建項目如期動工。半年後,63套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

2018年春節前,張先榮一家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房。3間臥室,其中一間床頭掛著閨女女婿的結婚照,客廳寬敞明亮、衛生間乾淨整潔……“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上抽水馬桶!以前住石頭房,不通自來水。”張先榮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這幅巨畫,需要我們精準勾畫,每一勾都要精心琢磨,每一畫都要恰到好處,只有下了真功夫,才能繪出美好藍圖。”曹志民感慨頗深。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先前的房屋

一戶一幫扶套餐,產業“牛”起來

“住上新房只是第一步,得想辦法讓鄉親們富起來。”曹志民深諳: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他帶領隊員們上山、下地、進牛棚……幾個月下來,村裡的農業條件、大牲畜養殖、耕地種植、村民收入等情況全部搞清楚了。鞋子沾滿泥土,腳底磨出繭子,看著鏡子裡晒得黝黑的自己,曹志民一樂:“總算有了幾分農民的樣子。”

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制定詳細的《北牛欄村產業幫扶覆蓋計劃圖》。圖中,一戶一個基本情況,並配有一個幫扶套餐。

在工作隊辦公室窗臺上,擺放著3個黃色的“葫蘆”,記者好奇地拿起來,沉沉的,硬硬的,曹志民樂了:“像葫蘆吧?這是我們引進的奶油南瓜,我想看看到底能放多長時間。”

北牛欄村海拔1300多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適合種植的時間只有6個月。山樑上的土多為紅沙土,地溫較高,易存水。想要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率,靠像往常一樣種玉米、土豆已不現實,種什麼呢?對接企業,考察市場,曹志民帶著工作隊、村幹部、村民代表充分論證,確定村裡產業結構調整的替代品:板栗南瓜和奶油南瓜。

2018年9月,收穫的季節,走在村北那條主路上,村民姚栓領大著嗓門說:“今年郭志家可是鬧好了,3分地的奶油南瓜,收了1100多斤,掙了1100多塊錢,上哪找這種好事呢。”“你家不是也種了嗎?”一旁的薛風林說。“俺家那時牛正生病,沒時間管南瓜,頭沒掐,光長秧子了,那也賺了1800多呢,比種棒子強多啦,還輕鬆,明年一定要種五幾畝。”姚栓領說道。

3個奶油南瓜是曹志民的試驗品:“若能存放到過年,價格肯定還能翻幾番。”

“現在村裡已形成‘三種一養一光伏’佈局,種植玉米、土豆、南瓜,養大牲畜,光伏發電,多種收入途徑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北牛欄村黨支部書記姚斌介紹。村旁山坡向陽面裸露處已鋪設光伏發電板,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一戶兩口人的貧困戶一年能分紅3500元。7500平方米的大牲畜養殖場建成,養牛、驢200餘頭。

“這個養殖場建得好啊,人不用和牛住一起,跳蚤也沒了。以前村裡跳蚤滿街,現在鮮花遍地。”村民姜福軍開起了玩笑,“夏天再也不用穿秋褲了。”

就像村口的雕塑“拓荒牛”一樣,而今的北牛欄村“牛”了起來。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工作隊辦公室牆上貼著各種村情戶情表格,繡花鞋墊點綴其中。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那些花兒,開遍村裡各個角落

姜福軍口中的鮮花遍地,正是現在北牛欄村的真實寫照。

紫色的八月菊,黃色的硫華菊,粉色的格桑花……奼紫嫣紅,開遍村裡各個角落,而這些鮮花的種子,全部來自工作隊駐地所在的小院。

“既然來了,這兒就是我的家。剛來時便在小院兒裡撒下了種子,花開了,我們想讓鮮花扮靚整個村子。”去年,曹志民在村裡種花時,鄉親們都跑來幫忙,張先榮更是和他摽上勁兒:“明年我的小院準比你們的好看!”

工作隊的小院確實好看,但最醒目的還是那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湛藍的天空下,鮮紅的國旗把白牆灰瓦的新民居映襯得格外漂亮,整個小山村充滿精氣神。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在工作隊的帶動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國旗。“我們花了一點小心思。一掛國旗,村裡的老百姓都動起來了,比掛燈籠便宜,還能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一塊兒,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曹志民話語中透著喜悅。

這樣的小心思,不止一點。

村委會前的小廣場花壇,設計成“生”字形狀,這“牛”字下面加一橫,寓意多生牛;壇裡不僅種花,還栽上蘋果樹、核桃樹,成了小小試種田;

設立愛心超市,採用積分制,主動打掃衛生、種花美化環境……只要做好人好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會獲得物質獎勵;

淶源北牛欄村: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

開辦“牛欄夜校”、農家書屋,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如今,北牛欄村的村民不再“靠牆根”晒老爺兒了,他們白天忙著種地、養牛、維護村容村貌,晚上便相約一起到“牛欄夜校”,觀看科教片,學習種植、養殖知識。

“一個你來了不會後悔的地方。”眯著眼睛,遠眺驕陽下的青龍山,曹志民從最初來到北牛欄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朝陽古洞更好地進行保護性開發,讓其旅遊價值最大化,成為百姓過上殷實生活的‘錢袋子’,應是脫貧攻堅長遠來看著重考慮的發展方向。”

□本報記者 李會斌 席曉靖 李慧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