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攜手,俄羅斯導演的崑曲世家往事時隔14年再現舞臺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大幕開啟。舞臺上空懸著三面銅鑼,鑼下是六面高高的鏡子。左面,象徵舊時記憶的無數串黃色宣紙,從天花板垂至地面。6月8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開幕之作、中俄合作話劇《良辰美景》時隔十四年重新回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舞臺。該劇由編劇趙耀民創作於1997年,劇本原先為電影而寫,最終卻被搬上話劇舞臺,還是由一位俄羅斯導演來詮釋。

中俄攜手,俄羅斯導演的崑曲世家往事時隔14年再現舞臺

畢業於俄羅斯戲劇學院的尼克拉·德魯切克,執導《良辰美景》前,曾以話劇《白夜》奪得“莫斯科開啟”藝術節最佳導演獎。《良辰美景》,這個被尼克拉形容為“很溫情”的故事,圍繞著名演員關棟天飾演的崑曲大師吳一蕉一家展開,以吳家幼子回憶入手,敘說他如何重返家庭,如何目睹父親吳一蕉的得意弟子錦繡與二哥相戀,最終卻是吳一蕉與錦繡無奈成婚。《良辰美景》讓尼克拉感受到的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種寧靜與深刻,“這正是古老藝術的特點,而現代藝術則是匆匆忙忙的。”

《良辰美景》分別於1997年和2001年被中國導演排演過。2004年,中俄雙方確定合作一部話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向俄方推薦了兩部題材新穎的原創劇本,但俄羅斯創作人員卻選中《良辰美景》。2005年,當尼克拉拿著翻譯為俄文的劇本第三次抵達上海時,不但劇本有了俄文名字《俄羅斯的中國夢》,其厚度也減去了一半。在劇本悲涼底色上,尼克拉將劇情發展集中在錦繡身上,並一再精簡人物對話。

中俄攜手,俄羅斯導演的崑曲世家往事時隔14年再現舞臺

比起原劇本,修改後的臺詞量不到原作的十分之一。尼克拉認為,簡化了的對白,將讓觀眾不看字幕就能感受到情節的急轉。臺詞雖少,與崑曲相關聯的肢體動作、唱段卻很多。通過戲曲指導石宗豪的訓練,演員不光要學習崑曲的唱、念、做、打,還要學會在劇中吹笛子、吹簫。尼克拉針對每個演員的出場位置都畫了數張示意圖。大段的肢體表演代替臺詞,藉助現場演奏的音樂,將崑曲與現代形體動作融合在一起,用以展示人物內心衝突。

“能用動作和舞臺語言表達的,我們就不會用嘴。”《良辰美景》是尼克拉第一次接觸中國劇本,他說那是一次冒險:“我對‘傳承’主題很熟悉,所有民族都可能發生這樣的故事。不熟悉的是這個戲是在中國古典的文化背景上發展的,但我對此很感興趣。”《良辰美景》舞臺最大限度捨棄各種景物道具,以演員的形體作為創作核心手段。全劇沒有強烈、整一的人物行動,以吳家幼子口述的形式將記憶與現實穿插交錯,拷問傳統藝術與現代人生命追求之間的離合關係。

中俄攜手,俄羅斯導演的崑曲世家往事時隔14年再現舞臺

借殼於崑曲的俏麗,或在柔回曼轉中慼慼切切,編劇趙耀民“想說的都不僅是崑曲”。“良辰美景”固然是美好之境,“奈何天”卻是各安天命和無能助力的無奈。這一聲嘆惋擊中了尼克拉善感的心靈。趙耀民認為,“導演很有想法,完全理解我的創作意圖,樣式感很突出……”《良辰美景》中,崑曲的優美與精緻,糾結著生活的痛楚和無奈,舞臺上所演繹的正是一出中國式人生的傳統蘊味。趙耀民用崑曲來承載自己的人文憂思,尼克拉則將那份來自異域的理解轉化為藝術的共通。“異曲同工”成為中俄雙方主創通力合作的一個寫照。對《良辰美景》新的理解在慢慢生髮,而尼克拉這位俄羅斯導演也完成了屬於自己的舞臺“詩意”。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曹立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