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突出生態補短板,城鄉環境穩步提升。建區以來,城區建成面積從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4平方公里;投資4.3億元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對24條城市主次道路進行改造,鋪設城市地下管網27.41公里,新建綠化廣場3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92個。投資1.73億元完成東起路南延線建設,打通了東川進出城便捷新通道。投資6.2億元實施農村“七改三清”項目21個,投資2340萬元建成美麗鄉村52個。投資1.6億元建成水井山水庫,投資6.5億元建設轎子山水庫;投資1.7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集鎮供水工程。2012年以來,共投資5.68億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完成營造林建設44.62萬畝、荒山造林24.17萬畝、退耕還林20.4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8年的33.7%,是全省同一時期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高的縣區之一。

70年來,東川區多措並舉惠民生,群眾福祉不斷增進。1999年以來,累計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8.45萬餘個,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礦務局破產時期的40.2%下降到2018年的8.87%;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8.65億元、農村低保金4.78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投資1.17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鄉村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批健康促進(縣)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東川區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市級醫養結合試點縣區。投資3106萬元建成區老年活動中心,投資9817萬元建成4個鄉鎮集中供養敬老院;投資1.83億元完成71個村級活動場所及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506個村(居)小組活動室。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效遏制各類違法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至全市第一。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突出生態補短板,城鄉環境穩步提升。建區以來,城區建成面積從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4平方公里;投資4.3億元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對24條城市主次道路進行改造,鋪設城市地下管網27.41公里,新建綠化廣場3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92個。投資1.73億元完成東起路南延線建設,打通了東川進出城便捷新通道。投資6.2億元實施農村“七改三清”項目21個,投資2340萬元建成美麗鄉村52個。投資1.6億元建成水井山水庫,投資6.5億元建設轎子山水庫;投資1.7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集鎮供水工程。2012年以來,共投資5.68億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完成營造林建設44.62萬畝、荒山造林24.17萬畝、退耕還林20.4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8年的33.7%,是全省同一時期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高的縣區之一。

70年來,東川區多措並舉惠民生,群眾福祉不斷增進。1999年以來,累計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8.45萬餘個,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礦務局破產時期的40.2%下降到2018年的8.87%;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8.65億元、農村低保金4.78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投資1.17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鄉村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批健康促進(縣)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東川區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市級醫養結合試點縣區。投資3106萬元建成區老年活動中心,投資9817萬元建成4個鄉鎮集中供養敬老院;投資1.83億元完成71個村級活動場所及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506個村(居)小組活動室。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效遏制各類違法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至全市第一。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縣

祿勸縣是民族地區。24個民族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設共同家園。境內彝文摩崖石刻,是存世最早的彝文碑,國內現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祿勸。祿勸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祿勸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祿勸,中央紅軍從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實現北上抗日重大戰略轉移,當地人民群眾義無反顧迎送紅軍、幫助紅軍、擁護紅軍、參加紅軍,祿勸人民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祿勸是主要水源地。境內雲龍水庫供水量佔昆明主城區飲用水的50%以上,水源保護區群眾“舍小家、顧大家”,25935人進行了移民搬遷。祿勸人民始終“守著青山、護著綠水”,保障了昆明的飲水安全、城市安全。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突出生態補短板,城鄉環境穩步提升。建區以來,城區建成面積從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4平方公里;投資4.3億元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對24條城市主次道路進行改造,鋪設城市地下管網27.41公里,新建綠化廣場3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92個。投資1.73億元完成東起路南延線建設,打通了東川進出城便捷新通道。投資6.2億元實施農村“七改三清”項目21個,投資2340萬元建成美麗鄉村52個。投資1.6億元建成水井山水庫,投資6.5億元建設轎子山水庫;投資1.7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集鎮供水工程。2012年以來,共投資5.68億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完成營造林建設44.62萬畝、荒山造林24.17萬畝、退耕還林20.4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8年的33.7%,是全省同一時期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高的縣區之一。

70年來,東川區多措並舉惠民生,群眾福祉不斷增進。1999年以來,累計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8.45萬餘個,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礦務局破產時期的40.2%下降到2018年的8.87%;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8.65億元、農村低保金4.78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投資1.17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鄉村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批健康促進(縣)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東川區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市級醫養結合試點縣區。投資3106萬元建成區老年活動中心,投資9817萬元建成4個鄉鎮集中供養敬老院;投資1.83億元完成71個村級活動場所及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506個村(居)小組活動室。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效遏制各類違法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至全市第一。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縣

祿勸縣是民族地區。24個民族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設共同家園。境內彝文摩崖石刻,是存世最早的彝文碑,國內現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祿勸。祿勸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祿勸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祿勸,中央紅軍從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實現北上抗日重大戰略轉移,當地人民群眾義無反顧迎送紅軍、幫助紅軍、擁護紅軍、參加紅軍,祿勸人民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祿勸是主要水源地。境內雲龍水庫供水量佔昆明主城區飲用水的50%以上,水源保護區群眾“舍小家、顧大家”,25935人進行了移民搬遷。祿勸人民始終“守著青山、護著綠水”,保障了昆明的飲水安全、城市安全。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是扶貧開發主戰場。30多年來,祿勸人民堅持向貧困宣戰;2016年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來,扶貧開發方式根本變革,祿勸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突破。

70年來,祿勸和新中國共同成長,凱歌行進,抒寫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各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壯麗篇章。

一、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長足發展,1985年自治縣成立以來,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6%、13.6%,是1985年的91倍、67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1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043萬元。產業支撐顯著增強,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建成全國牛羊商品基地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十大中藥材資源縣、雲南省首批“雲藥之鄉”。特色產品形成優勢,發展百萬畝經濟林果、十萬畝中藥材、萬畝特色水果。英茂大花惠蘭年產花惠突破35萬盆,是全國最大的大花惠蘭生產基地。以滇中第一山——轎子雪山為代表的祿勸旅遊獨具魅力。全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2021年將投產發電,年發電量將達389.1億千瓦時;建成28個小水電站,祿勸是名副其實的“水電大縣”。三次產業結構由1985年的 71.1:5.9:23,調整為2018年的29.7:22.7:47.6,一產增長了39.8倍,二產增長了368.4倍,三產增長了 197.4倍。縣城開發建設日新月異,投資4.66億元,建成10公里掌鳩河綠色長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44平方米,縣城建成區達7平方公里,是1985年的15.3倍。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突出生態補短板,城鄉環境穩步提升。建區以來,城區建成面積從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4平方公里;投資4.3億元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對24條城市主次道路進行改造,鋪設城市地下管網27.41公里,新建綠化廣場3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92個。投資1.73億元完成東起路南延線建設,打通了東川進出城便捷新通道。投資6.2億元實施農村“七改三清”項目21個,投資2340萬元建成美麗鄉村52個。投資1.6億元建成水井山水庫,投資6.5億元建設轎子山水庫;投資1.7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集鎮供水工程。2012年以來,共投資5.68億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完成營造林建設44.62萬畝、荒山造林24.17萬畝、退耕還林20.4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8年的33.7%,是全省同一時期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高的縣區之一。

70年來,東川區多措並舉惠民生,群眾福祉不斷增進。1999年以來,累計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8.45萬餘個,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礦務局破產時期的40.2%下降到2018年的8.87%;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8.65億元、農村低保金4.78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投資1.17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鄉村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批健康促進(縣)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東川區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市級醫養結合試點縣區。投資3106萬元建成區老年活動中心,投資9817萬元建成4個鄉鎮集中供養敬老院;投資1.83億元完成71個村級活動場所及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506個村(居)小組活動室。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效遏制各類違法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至全市第一。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縣

祿勸縣是民族地區。24個民族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設共同家園。境內彝文摩崖石刻,是存世最早的彝文碑,國內現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祿勸。祿勸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祿勸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祿勸,中央紅軍從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實現北上抗日重大戰略轉移,當地人民群眾義無反顧迎送紅軍、幫助紅軍、擁護紅軍、參加紅軍,祿勸人民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祿勸是主要水源地。境內雲龍水庫供水量佔昆明主城區飲用水的50%以上,水源保護區群眾“舍小家、顧大家”,25935人進行了移民搬遷。祿勸人民始終“守著青山、護著綠水”,保障了昆明的飲水安全、城市安全。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是扶貧開發主戰場。30多年來,祿勸人民堅持向貧困宣戰;2016年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來,扶貧開發方式根本變革,祿勸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突破。

70年來,祿勸和新中國共同成長,凱歌行進,抒寫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各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壯麗篇章。

一、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長足發展,1985年自治縣成立以來,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6%、13.6%,是1985年的91倍、67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1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043萬元。產業支撐顯著增強,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建成全國牛羊商品基地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十大中藥材資源縣、雲南省首批“雲藥之鄉”。特色產品形成優勢,發展百萬畝經濟林果、十萬畝中藥材、萬畝特色水果。英茂大花惠蘭年產花惠突破35萬盆,是全國最大的大花惠蘭生產基地。以滇中第一山——轎子雪山為代表的祿勸旅遊獨具魅力。全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2021年將投產發電,年發電量將達389.1億千瓦時;建成28個小水電站,祿勸是名副其實的“水電大縣”。三次產業結構由1985年的 71.1:5.9:23,調整為2018年的29.7:22.7:47.6,一產增長了39.8倍,二產增長了368.4倍,三產增長了 197.4倍。縣城開發建設日新月異,投資4.66億元,建成10公里掌鳩河綠色長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44平方米,縣城建成區達7平方公里,是1985年的15.3倍。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1985年,祿勸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142元),“財困民窮”是祿勸當時的真實寫照,擺脫貧困是祿勸幾代人的夢想。2016年以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的歷史使命,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的總體思路,先行先試,創造了“七個攻堅體系”“三個百日會戰”“五個到戶到人” “六個百家”的脫貧攻堅“祿勸模式”、“祿勸經驗”。全面消除64515戶農村危房,推行“543”工作法,農村危房改造經驗在全省推廣,2018年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試評價工作會議、全省農村危房改造現場推進會在祿勸召開。西部省份2019年脫貧攻堅幹部教育培訓,到祿勸調研考察高寒冷涼山區特色產業扶貧實訓基地。到2018年底,共有25236戶8935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16.35%降為0.54%,紮實過硬地實現脫貧摘帽;省對市年度成效考核,祿勸為“綜合評價好的縣(市、區)”,戴了30多年的貧困縣帽子終於摘掉,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整體貧困,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破解瓶頸,基礎設施實現重大突破。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全面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制約瓶頸。道路交通突破發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已達5885公里,是1985年的6倍;建成124公里南北貫通的祿大二級公路,全縣行政村100%道路硬化,自然村100%通公路,自然村71.9%道路硬化。隨著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翻壩碼頭、祿勸縣城至四川會東高速公路啟動建設,將形成“聯通川渝、通江達海”的大交通格局。水利設施突破發展,建成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12座,小二型水庫50座,五小水利82054件,有效灌溉面積達45.42 萬畝,全面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電力保障突破發展,以電網建設和升級改造為重點,不斷完善祿勸網架結構,“十二五”以來祿勸電網共投入建設和改造資金5.71億元,10千伏動力電覆蓋到村到戶。信息通信突破發展,移動通信、寬帶網絡實現農村全覆蓋,數字通訊信息進入千家萬戶。

四、以民為本,民生福祉顯著改善。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窮縣辦富教育”。近年來,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21%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教育支出分別達7.1億元、7.18億元、8.01億元。新建民族實驗中學、思源學校、民族小學、職業高中等一批學校,引入雲南新興職業技術學院。財政每年安排3400萬元,實行農村家庭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和兜底式職業教育,教育扶貧成效顯著。教師住房優先解決,教師待遇全面落實,教師隊伍不斷夯實。實施“三名”工程,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督導評估。去年、今年,共有4名考生進入清華、北大,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榮獲昆明市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醫療衛生全面發展,所有鄉鎮建成標準化衛生院、所有行政村建成標準化衛生室;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6.38%。實行四重醫療保障。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實行農村大病、慢性病救助,有效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序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定向、訂單、訂崗”培訓,實施“百人出村、千人出鄉、萬人出縣”等行動,全縣常年穩定外出務工15萬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的58.12%。社會保障精準兜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鎮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各項社會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6%以上;精準實施城鄉低保,落實殘疾人基本保障制度,切實保障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建成7個醫養結合鄉鎮敬老院,農村養老事業健康發展。

五、守土盡責,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始終把保護好雲龍水庫水源、讓春城人民喝上潔淨安全的飲用水,作為第一責任,強化依法治水,雲龍水庫保護條例上升為省級條例;強化規劃引領,系統編制實施雲龍水庫水源保護總體規劃、“五年”規劃和專項規劃;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大規模移民搬遷、全覆蓋村莊環境治理、大面積生態建設。實施水源保護區農改林1.5萬畝、水源涵養林1.65萬畝,757.14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76%。圍繞“昆明市城市生態涵養區”定位,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營造林工程,退耕還林42.38萬畝。全面推進轄區金沙江、普渡河流域生態治理,關停沿江沿河礦山,治理水土流失596.5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8.23%,成功創建為雲南省生態文明縣。

"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中國建設報雲南記者站)8月8日,“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昆明會堂召開,會上,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三地相關負責領導介紹了70來各地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東川區

東川區地處川、滇兩省四地交匯的中心腹地,金沙江下游經濟圈核心地帶,昆明市最北端,是昆明連接川渝經濟圈、聯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出滇入川的重要門戶。東川銅冶文明厚重,是全省少數幾個擁有古代、近代和現代產業文明的地區之一。東漢以後即為歷代王朝提供鑄幣原料,“康乾盛世”時的銅幣有百分之七十為東川銅所鑄造,素有“天南銅都”之美譽,是依託銅礦等資源開發而形成的典型資源型城市。1999年2月,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一個礦產資源枯竭城市。

建國70年來,東川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全力以赴促脫貧,小康基礎更加堅實。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53億元,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8143戶10250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建檔時的52.88%下降到1.09%。完成31136 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農村安全住房保障全面到位。一次性決策實施8754戶32227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率達95.67%,是全省建設速度最快、城鎮化安置率最高、後續保障最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5+3”產業到戶扶貧增收計劃,實現零產業村組“清零”目標,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項目2項以上。實施就業扶貧“六大行動”,三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95人次,開發安置鄉村公共服務崗位5000個,實現戶均1名技術明白人和戶均1人就業目標。抓好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工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督導驗收。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先進縣區。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准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16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第三方團隊對東川貧困縣退出進行抽查,對東川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肯定。

70年來,東川區千方百計興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1999年建區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3億元,年均增長14.04%,翻了1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3億元增加到7.29億元,年均增長17.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900元、5161元增加到43975元、19398元,年均增長10.05%和10.61%。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被評為2017年度全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在全省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先進縣評比中名列第一。牢牢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引進並推進實施了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產業鏈、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等產業項目。強力推進礦山轉型升級“四個一批”措施,礦山總數由67座減少到39座,礦業逐步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磷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川金諾公司成功上市。砂產業整合發展實現突破,海綿城市綠色環保建材廠建成投產。紅土地、牯牛山等景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項目建成運營。三次產業結構比從“十二五”期間的7:66.2:26.8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8.3:47.3:44.4。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堅定不移強基礎,交通建設實現突破。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機遇,全區公路總里程達2624.29公里;投資164億元完成功東、東格高速公路建設,交通末梢轉變為發展前沿;加快川滇渝快速新通道建設,格巧高速(東川段)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投資4.1億元完成金東大橋建設,投資7.59億元完成東倘公路(東川至烏龍段)建設,投資9.66億元完成龍東格二級公路建設。投資1.09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投資2.22億元實施通鄉油路工程建設,投資7.47億元實施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及改造工程,投資6.02億元實施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6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實現了“三個百分百”目標(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50戶以上村百分之百通硬化路、保留自然村百分之百通達)。投資3823.4萬元實施東川鐵路支線運能提升項目,東川通用機場、東川港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70年來,東川區突出生態補短板,城鄉環境穩步提升。建區以來,城區建成面積從4.2平方公里擴大到12.4平方公里;投資4.3億元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對24條城市主次道路進行改造,鋪設城市地下管網27.41公里,新建綠化廣場3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92個。投資1.73億元完成東起路南延線建設,打通了東川進出城便捷新通道。投資6.2億元實施農村“七改三清”項目21個,投資2340萬元建成美麗鄉村52個。投資1.6億元建成水井山水庫,投資6.5億元建設轎子山水庫;投資1.76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集鎮供水工程。2012年以來,共投資5.68億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完成營造林建設44.62萬畝、荒山造林24.17萬畝、退耕還林20.4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8年的33.7%,是全省同一時期內森林覆蓋率增長最高的縣區之一。

70年來,東川區多措並舉惠民生,群眾福祉不斷增進。1999年以來,累計提供有效就業崗位18.45萬餘個,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礦務局破產時期的40.2%下降到2018年的8.87%;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8.65億元、農村低保金4.78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投資1.17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縣鄉村醫療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批健康促進(縣)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東川區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市級醫養結合試點縣區。投資3106萬元建成區老年活動中心,投資9817萬元建成4個鄉鎮集中供養敬老院;投資1.83億元完成71個村級活動場所及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506個村(居)小組活動室。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覆蓋率和服務效能。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有效遏制各類違法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至全市第一。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縣

祿勸縣是民族地區。24個民族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設共同家園。境內彝文摩崖石刻,是存世最早的彝文碑,國內現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祿勸。祿勸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祿勸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兩次經過祿勸,中央紅軍從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實現北上抗日重大戰略轉移,當地人民群眾義無反顧迎送紅軍、幫助紅軍、擁護紅軍、參加紅軍,祿勸人民曾經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祿勸是主要水源地。境內雲龍水庫供水量佔昆明主城區飲用水的50%以上,水源保護區群眾“舍小家、顧大家”,25935人進行了移民搬遷。祿勸人民始終“守著青山、護著綠水”,保障了昆明的飲水安全、城市安全。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祿勸是扶貧開發主戰場。30多年來,祿勸人民堅持向貧困宣戰;2016年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來,扶貧開發方式根本變革,祿勸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突破。

70年來,祿勸和新中國共同成長,凱歌行進,抒寫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各民族團結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壯麗篇章。

一、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長足發展,1985年自治縣成立以來,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6%、13.6%,是1985年的91倍、67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1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043萬元。產業支撐顯著增強,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建成全國牛羊商品基地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十大中藥材資源縣、雲南省首批“雲藥之鄉”。特色產品形成優勢,發展百萬畝經濟林果、十萬畝中藥材、萬畝特色水果。英茂大花惠蘭年產花惠突破35萬盆,是全國最大的大花惠蘭生產基地。以滇中第一山——轎子雪山為代表的祿勸旅遊獨具魅力。全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2021年將投產發電,年發電量將達389.1億千瓦時;建成28個小水電站,祿勸是名副其實的“水電大縣”。三次產業結構由1985年的 71.1:5.9:23,調整為2018年的29.7:22.7:47.6,一產增長了39.8倍,二產增長了368.4倍,三產增長了 197.4倍。縣城開發建設日新月異,投資4.66億元,建成10公里掌鳩河綠色長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44平方米,縣城建成區達7平方公里,是1985年的15.3倍。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1985年,祿勸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142元),“財困民窮”是祿勸當時的真實寫照,擺脫貧困是祿勸幾代人的夢想。2016年以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的歷史使命,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的總體思路,先行先試,創造了“七個攻堅體系”“三個百日會戰”“五個到戶到人” “六個百家”的脫貧攻堅“祿勸模式”、“祿勸經驗”。全面消除64515戶農村危房,推行“543”工作法,農村危房改造經驗在全省推廣,2018年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試評價工作會議、全省農村危房改造現場推進會在祿勸召開。西部省份2019年脫貧攻堅幹部教育培訓,到祿勸調研考察高寒冷涼山區特色產業扶貧實訓基地。到2018年底,共有25236戶8935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16.35%降為0.54%,紮實過硬地實現脫貧摘帽;省對市年度成效考核,祿勸為“綜合評價好的縣(市、區)”,戴了30多年的貧困縣帽子終於摘掉,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整體貧困,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破解瓶頸,基礎設施實現重大突破。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全面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制約瓶頸。道路交通突破發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已達5885公里,是1985年的6倍;建成124公里南北貫通的祿大二級公路,全縣行政村100%道路硬化,自然村100%通公路,自然村71.9%道路硬化。隨著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翻壩碼頭、祿勸縣城至四川會東高速公路啟動建設,將形成“聯通川渝、通江達海”的大交通格局。水利設施突破發展,建成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12座,小二型水庫50座,五小水利82054件,有效灌溉面積達45.42 萬畝,全面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電力保障突破發展,以電網建設和升級改造為重點,不斷完善祿勸網架結構,“十二五”以來祿勸電網共投入建設和改造資金5.71億元,10千伏動力電覆蓋到村到戶。信息通信突破發展,移動通信、寬帶網絡實現農村全覆蓋,數字通訊信息進入千家萬戶。

四、以民為本,民生福祉顯著改善。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窮縣辦富教育”。近年來,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21%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教育支出分別達7.1億元、7.18億元、8.01億元。新建民族實驗中學、思源學校、民族小學、職業高中等一批學校,引入雲南新興職業技術學院。財政每年安排3400萬元,實行農村家庭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和兜底式職業教育,教育扶貧成效顯著。教師住房優先解決,教師待遇全面落實,教師隊伍不斷夯實。實施“三名”工程,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督導評估。去年、今年,共有4名考生進入清華、北大,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榮獲昆明市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醫療衛生全面發展,所有鄉鎮建成標準化衛生院、所有行政村建成標準化衛生室;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6.38%。實行四重醫療保障。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實行農村大病、慢性病救助,有效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序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定向、訂單、訂崗”培訓,實施“百人出村、千人出鄉、萬人出縣”等行動,全縣常年穩定外出務工15萬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的58.12%。社會保障精準兜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鎮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各項社會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6%以上;精準實施城鄉低保,落實殘疾人基本保障制度,切實保障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建成7個醫養結合鄉鎮敬老院,農村養老事業健康發展。

五、守土盡責,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始終把保護好雲龍水庫水源、讓春城人民喝上潔淨安全的飲用水,作為第一責任,強化依法治水,雲龍水庫保護條例上升為省級條例;強化規劃引領,系統編制實施雲龍水庫水源保護總體規劃、“五年”規劃和專項規劃;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大規模移民搬遷、全覆蓋村莊環境治理、大面積生態建設。實施水源保護區農改林1.5萬畝、水源涵養林1.65萬畝,757.14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76%。圍繞“昆明市城市生態涵養區”定位,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營造林工程,退耕還林42.38萬畝。全面推進轄區金沙江、普渡河流域生態治理,關停沿江沿河礦山,治理水土流失596.5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8.23%,成功創建為雲南省生態文明縣。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共同獻禮祖國70華誕

尋甸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位於昆明市北部,全縣國土面積3588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街道)、175個村(社區),總人口56.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3.3萬人,佔總人口的23.6%。尋甸“古”。西漢置郡,元明設府,清朝為州,民國稱縣,1979年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尋甸至今仍保持著“古風”“古韻”。尋甸“樸”。漢、回、彝、苗等25個民族和睦共處、相互交融,他們淳樸善良、誠懇待人、熱情好客,“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就是對尋甸各族群眾的真實寫照。尋甸“綠”。 “高原明珠”清水海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雲嶺大地,287.8萬畝草山和覆蓋率達48.47%的森林資源,使尋甸享有“紅土高原的塞外”和“天然森林氧吧”的美譽。尋甸“博”。國土面積全市第二、耕地總面積全市第一,有萬畝以上壩子10個,同時有優質褐煤儲量3.6億噸、磷礦4億噸、硅藻土1.27億噸。尋甸“達”。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是雲南省及昆明市通往川、黔、渝及中原內陸的交通要塞,是雲南省南北大通道上的必經節點。尋甸“紅”。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先後兩次路經尋甸,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和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播下了“長征精神”的種子,並在這裡深深紮根,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以來,尋甸縣始終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的戰績,結出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累累碩果。

70年來,尋甸各族人民團結奮進。1935年4月30日,朱德總司令命令紅軍宣傳隊在尋甸柯渡鎮寫下“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群眾利益”的標語後,民族團結平等的思想就深深紮根在尋甸各族群眾心中。新中國成立後,全縣各族人民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堅持以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進步”的新型民族關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結出了民族團結碩果,先後於1994年、1999年、2009年三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17年被國務院防範辦授予“無邪教示範縣”榮譽稱號,2018年成功創建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70年來,尋甸經濟發展日新月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尋甸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運動,全縣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一中心,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紮實苦幹,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億元,是1979年自治縣成立之初4000萬元的225倍,是1998年由曲靖市劃歸昆明市管轄之初8.8億元的10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19億元,是1979年356萬元的174倍。三次產業結構比從1979年的72.3:6.3:21.4,調整為2018年的28.4:25.8:45.8,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可以說尋甸縣域經濟發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實現了由“一窮二白”到跨越發展的“華麗轉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