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進入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時期以後,最早製造脣脂的原料為“丹”,也就是現在俗稱的硃砂。只是硃砂只是一種毫無粘性的礦物質,為了將這一種濃烈鮮明的色彩塗抹在脣上,古人在硃砂中加入了礦物臘,又或者是動物油脂,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脣脂,既有著鮮亮色彩,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可以輕易並且長時間的附著於脣上。此後,這種脣脂一直備受廣大婦女歡迎。

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尤其生在皇家,逃不過以色侍人的命運。所以脣脂得到了大批後宮妃子的擁護,她們在脣脂的使用過程中,早已經想到了給它增添一些香料,來增加脣脂的美觀性。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非常明確的記載了這種帶有香味兒的脣脂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先要在溫熱的酒中加入丁香、藿香,藉助酒力來保存香料的味道,隨後再用棉布過濾掉香料,然後在溫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製,熬製的過程中加入硃砂細粉,最後加以青油提色,將這幾者攪拌均勻,待到冷卻之後,就形成了色澤豔麗的脣脂。

早期的脣脂和現在的管狀口紅形狀有所不同,通過上文口紅的製作方法可知,熬製而成的脣脂是糊狀的,所以脣脂必須裝在特定的容器之中。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批隨葬品,這批隨葬品中有一個類似於盛放脣脂的小圓盒,雖然這個小圓盒因為年代久遠難以辨認,但是考古學家通過隨葬物品的清單,明確了這個小圓盒的身份。這份物品清單中寫道:“小符萎三,盛節、脂、粉”,由此可知隨葬品中必然有脣脂。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進入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時期以後,最早製造脣脂的原料為“丹”,也就是現在俗稱的硃砂。只是硃砂只是一種毫無粘性的礦物質,為了將這一種濃烈鮮明的色彩塗抹在脣上,古人在硃砂中加入了礦物臘,又或者是動物油脂,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脣脂,既有著鮮亮色彩,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可以輕易並且長時間的附著於脣上。此後,這種脣脂一直備受廣大婦女歡迎。

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尤其生在皇家,逃不過以色侍人的命運。所以脣脂得到了大批後宮妃子的擁護,她們在脣脂的使用過程中,早已經想到了給它增添一些香料,來增加脣脂的美觀性。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非常明確的記載了這種帶有香味兒的脣脂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先要在溫熱的酒中加入丁香、藿香,藉助酒力來保存香料的味道,隨後再用棉布過濾掉香料,然後在溫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製,熬製的過程中加入硃砂細粉,最後加以青油提色,將這幾者攪拌均勻,待到冷卻之後,就形成了色澤豔麗的脣脂。

早期的脣脂和現在的管狀口紅形狀有所不同,通過上文口紅的製作方法可知,熬製而成的脣脂是糊狀的,所以脣脂必須裝在特定的容器之中。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批隨葬品,這批隨葬品中有一個類似於盛放脣脂的小圓盒,雖然這個小圓盒因為年代久遠難以辨認,但是考古學家通過隨葬物品的清單,明確了這個小圓盒的身份。這份物品清單中寫道:“小符萎三,盛節、脂、粉”,由此可知隨葬品中必然有脣脂。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脂的形狀,一直在進步

這種糊狀的脣脂,一直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到了隋唐,竟然出現了與現代口紅十分接近的管狀脣脂,它不再是以前的糊狀,而是被加工成為了固體的形狀。雖然沒有出土過這種管狀脣脂的文物。唐代的情場浪子元稹《鶯鶯傳》中提到,書中的男主人公張生在送給崔鶯鶯禮物的時候,就包括一個“口脂五寸”。唐朝的“五寸”相當於現在的15釐米,這就表明隋唐時期已經有管狀脣脂出現。

在文章開頭還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用紅紙來做脣妝的電視鏡頭,這一幕確實有寫實之處,而且這種塗抹脣妝的簡易口紅,也是在唐朝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起來。不過它相較於前文中所裝在容器裡的“脣脂”,製作方法要簡單不少。其實就是用紅藍色的花枝將棉紙浸溼,待其自然風乾以後,只要蘸取唾液就能夠給脣部上色。這種脣妝最大的方法就是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低廉,只是因為上妝的時候並不雅觀,這種美妝用品,註定只會在底層社會的閨閣女兒家出現。如若是出生於豪門望族,自然有著更加高檔的脣脂供她們使用。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進入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時期以後,最早製造脣脂的原料為“丹”,也就是現在俗稱的硃砂。只是硃砂只是一種毫無粘性的礦物質,為了將這一種濃烈鮮明的色彩塗抹在脣上,古人在硃砂中加入了礦物臘,又或者是動物油脂,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脣脂,既有著鮮亮色彩,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可以輕易並且長時間的附著於脣上。此後,這種脣脂一直備受廣大婦女歡迎。

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尤其生在皇家,逃不過以色侍人的命運。所以脣脂得到了大批後宮妃子的擁護,她們在脣脂的使用過程中,早已經想到了給它增添一些香料,來增加脣脂的美觀性。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非常明確的記載了這種帶有香味兒的脣脂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先要在溫熱的酒中加入丁香、藿香,藉助酒力來保存香料的味道,隨後再用棉布過濾掉香料,然後在溫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製,熬製的過程中加入硃砂細粉,最後加以青油提色,將這幾者攪拌均勻,待到冷卻之後,就形成了色澤豔麗的脣脂。

早期的脣脂和現在的管狀口紅形狀有所不同,通過上文口紅的製作方法可知,熬製而成的脣脂是糊狀的,所以脣脂必須裝在特定的容器之中。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批隨葬品,這批隨葬品中有一個類似於盛放脣脂的小圓盒,雖然這個小圓盒因為年代久遠難以辨認,但是考古學家通過隨葬物品的清單,明確了這個小圓盒的身份。這份物品清單中寫道:“小符萎三,盛節、脂、粉”,由此可知隨葬品中必然有脣脂。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脂的形狀,一直在進步

這種糊狀的脣脂,一直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到了隋唐,竟然出現了與現代口紅十分接近的管狀脣脂,它不再是以前的糊狀,而是被加工成為了固體的形狀。雖然沒有出土過這種管狀脣脂的文物。唐代的情場浪子元稹《鶯鶯傳》中提到,書中的男主人公張生在送給崔鶯鶯禮物的時候,就包括一個“口脂五寸”。唐朝的“五寸”相當於現在的15釐米,這就表明隋唐時期已經有管狀脣脂出現。

在文章開頭還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用紅紙來做脣妝的電視鏡頭,這一幕確實有寫實之處,而且這種塗抹脣妝的簡易口紅,也是在唐朝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起來。不過它相較於前文中所裝在容器裡的“脣脂”,製作方法要簡單不少。其實就是用紅藍色的花枝將棉紙浸溼,待其自然風乾以後,只要蘸取唾液就能夠給脣部上色。這種脣妝最大的方法就是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低廉,只是因為上妝的時候並不雅觀,這種美妝用品,註定只會在底層社會的閨閣女兒家出現。如若是出生於豪門望族,自然有著更加高檔的脣脂供她們使用。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妝的變化,揭示古人審美潮流

自從脣脂在民間廣泛使用以後,就引起了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漫長的歲月中,為了用脣脂來凸顯女性的美,不同的朝代都流行著不同的脣妝樣式。古代婦女化妝的步驟也不少,一共分為7步: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脣脂。這化妝的最後一步才是整個妝容的點睛之筆,一個好看的脣妝,既能夠提亮氣色,又能夠修飾嘴形。只是在不同的時代,社會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觀念,為了緊跟潮流契合當下的社會審美,脣妝在各個朝代也發生著改變。

史前時期的脣妝式樣無法考究,先秦兩漢時期對於女性們並沒有那麼看重,所以脣妝樣式比較單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女性之美也在這個時間段裡更加突出,並且受到了人們的欣賞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的女性之美或許不一定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因為在這個時期裡玄學盛行,所以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也有幾分玄學化。比如曹植所寫的《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這一時期女性的美是無比張揚的,不過更加趨向於自然健康的脣形。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進入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時期以後,最早製造脣脂的原料為“丹”,也就是現在俗稱的硃砂。只是硃砂只是一種毫無粘性的礦物質,為了將這一種濃烈鮮明的色彩塗抹在脣上,古人在硃砂中加入了礦物臘,又或者是動物油脂,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脣脂,既有著鮮亮色彩,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可以輕易並且長時間的附著於脣上。此後,這種脣脂一直備受廣大婦女歡迎。

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尤其生在皇家,逃不過以色侍人的命運。所以脣脂得到了大批後宮妃子的擁護,她們在脣脂的使用過程中,早已經想到了給它增添一些香料,來增加脣脂的美觀性。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非常明確的記載了這種帶有香味兒的脣脂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先要在溫熱的酒中加入丁香、藿香,藉助酒力來保存香料的味道,隨後再用棉布過濾掉香料,然後在溫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製,熬製的過程中加入硃砂細粉,最後加以青油提色,將這幾者攪拌均勻,待到冷卻之後,就形成了色澤豔麗的脣脂。

早期的脣脂和現在的管狀口紅形狀有所不同,通過上文口紅的製作方法可知,熬製而成的脣脂是糊狀的,所以脣脂必須裝在特定的容器之中。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批隨葬品,這批隨葬品中有一個類似於盛放脣脂的小圓盒,雖然這個小圓盒因為年代久遠難以辨認,但是考古學家通過隨葬物品的清單,明確了這個小圓盒的身份。這份物品清單中寫道:“小符萎三,盛節、脂、粉”,由此可知隨葬品中必然有脣脂。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脂的形狀,一直在進步

這種糊狀的脣脂,一直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到了隋唐,竟然出現了與現代口紅十分接近的管狀脣脂,它不再是以前的糊狀,而是被加工成為了固體的形狀。雖然沒有出土過這種管狀脣脂的文物。唐代的情場浪子元稹《鶯鶯傳》中提到,書中的男主人公張生在送給崔鶯鶯禮物的時候,就包括一個“口脂五寸”。唐朝的“五寸”相當於現在的15釐米,這就表明隋唐時期已經有管狀脣脂出現。

在文章開頭還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用紅紙來做脣妝的電視鏡頭,這一幕確實有寫實之處,而且這種塗抹脣妝的簡易口紅,也是在唐朝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起來。不過它相較於前文中所裝在容器裡的“脣脂”,製作方法要簡單不少。其實就是用紅藍色的花枝將棉紙浸溼,待其自然風乾以後,只要蘸取唾液就能夠給脣部上色。這種脣妝最大的方法就是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低廉,只是因為上妝的時候並不雅觀,這種美妝用品,註定只會在底層社會的閨閣女兒家出現。如若是出生於豪門望族,自然有著更加高檔的脣脂供她們使用。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妝的變化,揭示古人審美潮流

自從脣脂在民間廣泛使用以後,就引起了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漫長的歲月中,為了用脣脂來凸顯女性的美,不同的朝代都流行著不同的脣妝樣式。古代婦女化妝的步驟也不少,一共分為7步: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脣脂。這化妝的最後一步才是整個妝容的點睛之筆,一個好看的脣妝,既能夠提亮氣色,又能夠修飾嘴形。只是在不同的時代,社會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觀念,為了緊跟潮流契合當下的社會審美,脣妝在各個朝代也發生著改變。

史前時期的脣妝式樣無法考究,先秦兩漢時期對於女性們並沒有那麼看重,所以脣妝樣式比較單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女性之美也在這個時間段裡更加突出,並且受到了人們的欣賞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的女性之美或許不一定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因為在這個時期裡玄學盛行,所以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也有幾分玄學化。比如曹植所寫的《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這一時期女性的美是無比張揚的,不過更加趨向於自然健康的脣形。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南北朝時期的脣妝,就有一些匪夷所思了,甚至有幾分追求病態雕飾。因為這個時期的婦女脣妝,竟然喜好畫扇形脣,整個脣形輪廓清晰可見,而且上脣中央的凹陷畫得非常明顯。這種脣部形狀,在南北時期的佛教雕塑,還有一些女性雕塑作品中,都有所體現。發展到隋唐時期,終於退去了病態美,女性開始追求健康自然,雍容華貴的美。翻越唐朝仕女圖,最能夠感受到“盛唐氣象”之美,近日裡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完美的還原了唐朝女性的面容裝扮。

唐代婦女為了打造各種各樣的脣形,她們在化妝時,會將自己的整個嘴巴用脂粉塗成白色,這樣一來,她們就可以隨意的畫出各種各樣的脣形樣式。這一時期最受歡迎的就是模樣嬌小,顏色濃豔的櫻桃小嘴,這一特點在唐朝詩人的古詩中多有體現,比如白居易在形容自家家伎嘴型時,就曾寫道“櫻桃樊素口”。唐朝美人的成型可不止這一種,當時社會還流行一種誇張的花朵形脣狀,上脣兩瓣花,下脣一瓣花,嘴巴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看到整朵花的形狀。

"

幾千年以來,歷史雖然一直在改寫,但是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也不分地域、年齡,更不分種族、時空。只是在當下,實在是有的太多在臉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工具,那麼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幾千年歲月裡,中國古人又是如何化妝的呢?經常看一些古裝影視劇,其中對於女子妝容並沒有過詳細介紹,只有在女子大婚之日,會偶然閃過拿著紅紙塗抿嘴巴的口紅,這一動作相信很多姑娘在幼年時期都模仿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拋開古裝電視劇固有思維,追溯脣妝起源

正是因為這一幕,將人們對於古代姑娘的化妝打扮,定格在了一個極小的認知裡。殊不知這種塗抹口紅的方式,是古代窮人才會用到的脣妝,早在先秦時期了,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口紅,並且在社會當中普及,戰國時期宋玉寫過一篇《神女賦》,其中有這樣一句“眉聯捐以娥揚兮,朱脣的其若丹”來讚揚當時婦女的嘴脣之美。今天拋開對古代人化妝的偏見,真正的去了解中國古代婦女是如何化脣妝的?

古代脣妝藝術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5500年到5000年以前,1983年紅山文化遺址曾出土過一尊女性真人大小差不多大的女神頭像,這尊頭像最為亮眼之處,就在於她的脣部塗抹了硃砂,這就說明在這一個時期,古人已經學會了脣部塗朱。不過早期的這種美容活動,歷史學家推測,這與當時的宗教活動有關,她們之所以將自己的容顏塗抹的鮮豔亮麗,其實就是為了本能,通過美化自己的方式取悅神明。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行為,人們開始注意到,在裝扮自己以後,會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原始人也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去美化自己,比如用紅色的花汁來塗抹雙脣。而且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生頭像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在祭祀坑中出土的44件人頭像,它們的口縫中皆留有硃砂痕跡,甚至在其他的人形面具中,全部都明顯塗著鮮豔硃砂。原來早在幾千年以前,脣部的化妝藝術就已經產生並且存在了。

古代的“口紅”,名為脣脂

在當今社會,大家最熟悉的口紅,其實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脣脂”或者“口脂”,這一稱呼在東漢《釋名·釋首飾》中就已經有記載。雖然通過一些彩陶、頭像能夠獲知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有著製造成裝的專用材料,但是因為傳世文獻記載缺乏,所以考古學家猜測,這一時期,脣妝所使用的染料,大多都來自於植物染料或者是動物染料,比如用植物的花瓣擠出枝葉來塗抹,又或者是用動物血液來塗抹。動物血液對於遠古時期的人來說具有宗教意味,被納入使用範圍確實不奇怪。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進入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時期以後,最早製造脣脂的原料為“丹”,也就是現在俗稱的硃砂。只是硃砂只是一種毫無粘性的礦物質,為了將這一種濃烈鮮明的色彩塗抹在脣上,古人在硃砂中加入了礦物臘,又或者是動物油脂,這樣一來所產生的脣脂,既有著鮮亮色彩,又增加了防水功能和粘密功能,可以輕易並且長時間的附著於脣上。此後,這種脣脂一直備受廣大婦女歡迎。

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身份地位低下,尤其生在皇家,逃不過以色侍人的命運。所以脣脂得到了大批後宮妃子的擁護,她們在脣脂的使用過程中,早已經想到了給它增添一些香料,來增加脣脂的美觀性。北魏《齊民要術》一書中,非常明確的記載了這種帶有香味兒的脣脂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先要在溫熱的酒中加入丁香、藿香,藉助酒力來保存香料的味道,隨後再用棉布過濾掉香料,然後在溫酒中加入牛油慢慢熬製,熬製的過程中加入硃砂細粉,最後加以青油提色,將這幾者攪拌均勻,待到冷卻之後,就形成了色澤豔麗的脣脂。

早期的脣脂和現在的管狀口紅形狀有所不同,通過上文口紅的製作方法可知,熬製而成的脣脂是糊狀的,所以脣脂必須裝在特定的容器之中。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過一批隨葬品,這批隨葬品中有一個類似於盛放脣脂的小圓盒,雖然這個小圓盒因為年代久遠難以辨認,但是考古學家通過隨葬物品的清單,明確了這個小圓盒的身份。這份物品清單中寫道:“小符萎三,盛節、脂、粉”,由此可知隨葬品中必然有脣脂。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脂的形狀,一直在進步

這種糊狀的脣脂,一直流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到了隋唐,竟然出現了與現代口紅十分接近的管狀脣脂,它不再是以前的糊狀,而是被加工成為了固體的形狀。雖然沒有出土過這種管狀脣脂的文物。唐代的情場浪子元稹《鶯鶯傳》中提到,書中的男主人公張生在送給崔鶯鶯禮物的時候,就包括一個“口脂五寸”。唐朝的“五寸”相當於現在的15釐米,這就表明隋唐時期已經有管狀脣脂出現。

在文章開頭還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用紅紙來做脣妝的電視鏡頭,這一幕確實有寫實之處,而且這種塗抹脣妝的簡易口紅,也是在唐朝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起來。不過它相較於前文中所裝在容器裡的“脣脂”,製作方法要簡單不少。其實就是用紅藍色的花枝將棉紙浸溼,待其自然風乾以後,只要蘸取唾液就能夠給脣部上色。這種脣妝最大的方法就是方便攜帶,而且價格低廉,只是因為上妝的時候並不雅觀,這種美妝用品,註定只會在底層社會的閨閣女兒家出現。如若是出生於豪門望族,自然有著更加高檔的脣脂供她們使用。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脣妝的變化,揭示古人審美潮流

自從脣脂在民間廣泛使用以後,就引起了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漫長的歲月中,為了用脣脂來凸顯女性的美,不同的朝代都流行著不同的脣妝樣式。古代婦女化妝的步驟也不少,一共分為7步: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脣脂。這化妝的最後一步才是整個妝容的點睛之筆,一個好看的脣妝,既能夠提亮氣色,又能夠修飾嘴形。只是在不同的時代,社會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觀念,為了緊跟潮流契合當下的社會審美,脣妝在各個朝代也發生著改變。

史前時期的脣妝式樣無法考究,先秦兩漢時期對於女性們並沒有那麼看重,所以脣妝樣式比較單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女性之美也在這個時間段裡更加突出,並且受到了人們的欣賞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的女性之美或許不一定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因為在這個時期裡玄學盛行,所以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也有幾分玄學化。比如曹植所寫的《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這一時期女性的美是無比張揚的,不過更加趨向於自然健康的脣形。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南北朝時期的脣妝,就有一些匪夷所思了,甚至有幾分追求病態雕飾。因為這個時期的婦女脣妝,竟然喜好畫扇形脣,整個脣形輪廓清晰可見,而且上脣中央的凹陷畫得非常明顯。這種脣部形狀,在南北時期的佛教雕塑,還有一些女性雕塑作品中,都有所體現。發展到隋唐時期,終於退去了病態美,女性開始追求健康自然,雍容華貴的美。翻越唐朝仕女圖,最能夠感受到“盛唐氣象”之美,近日裡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完美的還原了唐朝女性的面容裝扮。

唐代婦女為了打造各種各樣的脣形,她們在化妝時,會將自己的整個嘴巴用脂粉塗成白色,這樣一來,她們就可以隨意的畫出各種各樣的脣形樣式。這一時期最受歡迎的就是模樣嬌小,顏色濃豔的櫻桃小嘴,這一特點在唐朝詩人的古詩中多有體現,比如白居易在形容自家家伎嘴型時,就曾寫道“櫻桃樊素口”。唐朝美人的成型可不止這一種,當時社會還流行一種誇張的花朵形脣狀,上脣兩瓣花,下脣一瓣花,嘴巴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看到整朵花的形狀。

多變的古代女子脣妝,原來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唐朝的脣狀可謂是豐富多彩,在宋代《清異錄》中有記載,晚唐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女子上裝的脣形多達17種,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美妝妝容的頂峰時期。只可惜進入宋代,大唐遺留下來的奢靡之美髮生了轉變,女性不再追求這種過於張揚的美,從宋朝到明朝,婦女的脣妝變化較少,主要以櫻桃小口為主。無論是保留下來的宋代彩塑、壁畫,亦或者是宋元明的帝后畫像,都能看到“小櫻脣”這一特點。

清朝到民國時期,脣妝審美開始偏向病態化,她們喜愛將上脣塗的飽滿,然而下脣僅在脣部中央點宛如櫻桃大小的一點,這種審美更加偏向林黛玉似的病美人風格。尤其是清朝末期保留下來的一些公平后妃的這相片,能夠明顯的看到這樣的脣部裝扮,甚至都延續到了民國初年。不過中國古代婦女的脣狀一直是變幻多端的,如果僅憑影片中的一個鏡頭,就去給古人的審美下定義,其實就會完全忽略了歷史背後的審美變遷,這一點是不可取的。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婦女的脣妝》

《聊聊古代的口紅和脣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