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上)

空降兵 蔬菜 跳傘 海軍 烹飪技巧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2018-12-03

俗話說,“好伙食能頂半個指導員”,飲食是保障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基礎之一。

我軍的飲食保障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不斷髮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軍營伙食質量也實現跨越式發展,軍營飲食保障越來越科學化、精細化。

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走進空降兵和海軍驅逐艦部隊,看看他們的飲食保障發生了哪些變化。—編 者

空降兵部隊

雲海踏浪,飲食精細科學

■方 超

“水果罐頭、巧克力”替代“紅糖水、雞蛋糕”

“傘跳好,吃雞蛋糕。”聽到這句話,1980年入伍的老偵察兵張克永會心地笑了。“這是那時傘兵之間的一句流行語。”他說,“一人一塊,跳得好、落地穩才有雞蛋糕吃,對於我們這些大多數從農村出來的兵,能吃上雞蛋糕就覺得很幸福。”

跳傘前喝紅糖水、落地後吃雞蛋糕,這是當年空降兵跳傘時的能量補充“標配”。作為快速反應、遠程機動的拳頭部隊,空降兵在執行跳傘任務時需要經過疊傘、整傘、機動轉場、過檢查線、登機等一系列繁瑣複雜的準備工作後,才能雲海踏浪、縱身突擊。每個傘兵身背數十斤的傘具,這兩種食品顯然不足以補充劇烈消耗的體能。

上世紀80年代,我軍研製的偵察兵專用野戰食品問世,種類包括米飯、水果罐頭、壓縮乾糧、巧克力和提神飲料等,空降兵下屬各單位偵察連捷足先登。某次執行跳傘任務,其他連隊官兵看到張克永他們手中的水果罐頭、巧克力時,都投來羨慕的目光,因為這種野戰食品成本較高,普通空降兵連隊未能配發。

上世紀80年代初,為適應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軍隊建設需要,我軍實行“標準加補助型”飲食保障,提出“斤半加四兩”的伙食標準(即保證部隊每人每天達到一斤半蔬菜、一兩肉、一兩禽魚蛋、一兩豆製品、一兩植物油的食物定量),但由於當時還未實行分餐制,也沒有軍隊服務保障中心統一訂購配送,飲食的數量、質量和科學合理性還是存在許多不足。

據張克永回憶,他入伍時每天的伙食費是7角5分,相對於一個月7元的津貼已經不算低。“只有兩三個菜,都是由班裡的值日員提前打好擺在桌子上,班長、老兵不動筷子我們不敢吃,因為分量少。”

1991年,原總後勤部出臺《軍隊食堂衛生管理規範》,空降兵部隊依據規定實行分餐制。實行之初,由於對菜量把握不準、搭配不合理等原因,在許多基層連隊,排在後面的幾個班或是沒有打到菜,或是打到的菜品種少。

面對這種情況,空降兵部隊在各單位原有菜地基礎上建成冬暖式大棚、簡易式春棚和各類果園,以及牛、羊、豬等養殖場。同時外請飲食專家授課,選派官兵參加營養配餐員和等級廚師培訓,並結合日常保障和野外駐訓,讓更多炊事人員熟練掌握多種烹飪方法,不斷提升科學烹飪技能和保障能力。

之後,基層官兵的餐桌上多了黃瓜、辣椒、西葫蘆、茄子等反季節蔬菜和新鮮的牛羊肉。

傘兵有了專屬野戰食品

1998年抗洪搶險,空降兵部隊出動萬餘名官兵奔赴長江大堤最險段。二級軍士長秦陽當時入伍僅一年,讓他至今記憶猶新的,除了在大堤上堅守的79個日日夜夜,還有冰硬的壓縮餅乾。

“災情緊急的時候,炊事班都在大堤上扛沙包,沒空做熱食。”秦陽回憶,最多的時候兩個星期沒有吃過熱食。

2005年,某型水陸兩棲步戰車裝備空降兵部隊,並於當年成功實施空投,中國空降兵從此邁入機械化時代。這一年,03式傘兵單兵食品全面配備空降兵部隊,中國傘兵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野戰食品。當年8月,秦陽隨部隊參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演,他清楚地記得,讓俄羅斯空降兵讚不絕口的,除了首次亮相併精準實施空投的空降兵戰車,還有什錦炒飯和具有自熱功能的傘兵食品(有魚香肉絲、五香牛肉等口味)。03式傘兵單兵食品最大的突破是加入了自熱功能。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空降兵是最先整建制到達災區的部隊之一。“空降十五勇士”在四川茂縣5000米高空冒死一跳,打開了生命之門,而伴隨他們一起傘降的,還有03式傘兵食品。

隨後空降兵組織的空投組,在震後初期共向災區空投了近2000餘件救災物資,其中,也有部分03式傘兵食品。完成空投任務後,後續大部隊進入重災區救助災民時,隨身攜帶最多的也是03式傘兵食品,大多數都分發給了受災群眾。

如今,03式傘兵食品已經被13式解放軍通用型自熱食品代替,但是在很多老兵心中留下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新型保障對接未來戰場

到了午餐時間,筆者走進空降兵某部教導隊飯堂。只見玉米燉排骨、小炒黃牛肉、雙鮮扒芥藍、白灼生菜等一個個香氣四溢的菜品被端出來,放到一排鋥亮的保溫餐爐裡,國家高級廚師、四級軍士長楊彥波正在仔細地給每張餐桌擺放醃製的蒜瓣、薑片、油潑辣子。

新兵下連後,楊彥波就在教導隊炊事班,一干16年,從切菜切到手的毛頭小子變成了精通粵、魯、川、湘等各大菜系的大廚。如今在空降兵部隊,像他這樣擁有等級廚師證的炊事員不下百人。

“我剛到炊事班的時候,爐灶還是燒煤燒炭,經常弄得滿臉花、渾身油,效率還不高。”進入新世紀後,空降兵部隊從加工製作精細化、設施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科學化、服務保障人性化、保障隊伍專業化等5個方面入手,著力改善炊事保障條件和官兵日常就餐環境。筆者瞭解到,如今在空降兵部隊,每個炊事區都配備肉、魚、菜類加工間,烹飪操作間和食品安全檢測間等數個加工間。

“我們炊事班現在還能製作肉夾饃、手抓餅、雞蛋灌餅等特色主食。”同樣是國家高級廚師的上士張鑫說。現在炊事人員做麵點也不用一手白、一身汗了,只要按比例把水和麵粉、餡料往新式饅頭機、花捲機、包子機裡一倒,幾分鐘就做好了,再往蒸箱一放,10多分鐘後就能吃,真正實現了炊事保障機械化、自動化。

而在野戰飲食保障方面,空降兵部隊現已擁有高原型、平原型炊事掛車、野戰主食加工車、麵包加工方艙、食品冷藏車等能在複雜戰場環境下加工烹製膳食、實行多樣化保障的專用裝備,在各類演習演練及日常野營駐訓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就拿高原型炊事掛車來說,該裝備配發我部後,我們4個炊事員使用它能在1小時內加工完成150人份的飯菜,有效解決了部隊在高海拔野戰條件下執行任務的飲食保障需要。”空降兵某部保障部副部長石永強對筆者說。2016年,該部成建制赴青藏高原進行基地化訓練時,面對惡劣的氣候條件,具有蒸、煮、炒、煎、炸等炊事功能的高原型炊事掛車就發揮了大作用。

在野戰攜行食品方面,空降兵部隊也走在前列。2016年4月,由軍委後勤保障部研製的餐份化淺盤食品,在空降兵某部組織的空降作戰飲食保障實兵演練中首次亮相。淺盤食品相對於03式傘兵單兵食品是一大升級,這種採用高阻隔材料進行真空包裝、外形呈淺盤狀的罐頭加熱更加迅速,菜品更加豐富。演習中,數名炊事人員攜帶野戰給養器材單元和淺盤食品從天而降,僅用十幾分鍾便完成了百餘名官兵的飲食保障。

2017年8月,“空降排”國際軍事比賽中,中國參賽隊拿到了綜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績,這背後也凝聚著飲食保障人員的心血。

在制定菜譜時,時任集訓隊保障組營養師、上尉黎東平根據每名隊員身體狀況的觀察和體檢表的數據,合理規劃食譜,提高水果、蔬菜、豆製品等食物攝入量,同時在食譜中加入富含鉀元素和維生素B、C等能夠消除疲勞的菜品,並且利用智能營養配餐系統,為參賽隊員合理精確地進行營養搭配,確保他們以最佳身體狀態參賽。

如今在空降兵部隊,每個連隊的司務長都能根據營養學來設置菜譜,同時根據自身連隊訓練計劃、官兵身體條件來合理搭配膳食,服務戰鬥力。立足新時代新使命,擔當強軍重任的空降兵部隊必將不斷探索,築牢保證戰鬥力生成的堅實後盾。

海軍艦艇部隊

大海航行,風味多樣可口

■方思航 江 敏 本報記者 劉亞迅

艦艇長時間在海上戰風斗浪,官兵還要擔負繁重而又緊張的戰備執勤和訓練任務,加上海上補給難度大,對於艦艇飲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開放40年來,從伙食標準到就餐環境,從海上補給到保障體系,海軍艦艇飲食供給在品種、口感和貯存能力上,都得到了極大豐富和發展,哪怕是執行長達數月的遠航任務,水兵也能每天吃到新鮮菜品。優質飲食已將艦艇戰鬥力保障“到胃”。

從“蹲著吃”到“坐下來慢慢吃”

翻開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舊相冊,一張獨特的照片生動記錄了我國老式051型驅逐艦開飯的場景:露天甲板上,數人圍著兩三個菜蹲成一圈,一個浪頭打來,鹹鹹的海水直接給飯菜加了個料。

那一幕,一直留存在南京艦導彈技師李步剛的記憶中:“嚴冬,集合剛唱完歌,一盤盤分好的菜早已凝結起白白的油花,紅燒魚成了魚凍;盛夏,在碼頭吃飯就像打一場惡仗,大汗淋漓。那時候吃飯最大特點就是快,囫圇吞棗吃飽就好。”

後來,為改善官兵就餐環境,支隊特地修建水兵餐廳,讓051型驅逐艦官兵靠碼頭時都能“坐下來慢慢吃”,但海上就餐場所依舊是個難題。

2012年後,海軍迎來轉型發展大潮,一批新型戰艦下餃子般入列,海上吃飯場所問題也隨之解決。在濟南艦上,記者看到在艦艇中部位置專門開設了水兵餐廳和軍官餐廳。寬敞明亮的餐廳裡,一張張不鏽鋼餐桌被擦得鋥亮,一排排旋轉座椅排列整齊,牆上安裝了電視機,官兵可在就餐時觀看新聞,還設置了報刊夾,方便官兵休閒時閱讀。

除了就餐環境,炊事班的烹飪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走進濟南艦廚房,不鏽鋼灶臺、抽油煙機、不鏽鋼餐具等排列整齊。灶臺上,炊事班長朱衛錦正在直徑約1米的立式圓筒大鍋前揮舞著大勺,當天的主菜“朱氏紅燒肉”已香飄四溢。據瞭解,艦艇上依託這種慢熱式蒸鍋可以製作100多種中西菜餚和麵點,足以做到“一週之內不重樣”。

朱衛錦還向記者介紹,現在艦艇上的抽油煙機更加先進、吸力更大,無論煎炸烹炒,還是蒸煮拌烤,幾乎聞不到油煙味。放眼望去,廚房裡自動打蛋機、自動和麵機、西點烘焙設備等一應俱全,記者不禁感慨:實現了廚具制式化、配餐營養化、加工機械化,炊事設備也邁入了新時代!

從“眾口難調”到“眾口皆調”

近日,記者隨長春艦出海,餐廳提供的早餐不僅有雞蛋、牛奶、饅頭,還配備了花生、醬瓜等小菜。

炊事班長張夢飛告訴記者,當前,我軍按照工作地域、性質和崗位劃分了4類伙食標準,水面艦艇部隊享受三類灶,伙食標準相對較高。同桌就餐的軍需薛明笑稱長春艦的伙食有“三高”:高標準、高質量、高營養。

然而,炊事兵都會遇到“眾口難調”的問題,艦艇炊事兵更是如此。一艘軍艦載著大江南北的戰士,每人口味不一樣,炊事兵不僅要調和口味,還要針對航渡期間海域的氣候和官兵遠航途中的體力消耗等情況,合理安排飲食,補充航行中缺失的營養。

“放在十幾年前,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夢飛表示,隨著我軍後勤保障能力提升、艦艇伙食標準不斷提高,官兵伙食由溫飽型向營養型轉變,不僅能吃飽,更能吃好。

薛明告訴記者,隨著部隊建設的不斷推進,海軍專門下發《給養供給標準和制度》,定量規定官兵伙食標準,如:水面艦艇人員屬於三類灶,每天膳食能量供應控制在3300~3600卡路里,每天需保證蛋白質110克、鈣800毫克……對菜品的質量也做了明確的要求,如:魚蝦供應中,海鮮應不少於10%;蔬菜供應中,深色蔬菜應占60%以上……長春艦從組建開始就實行分餐制,目前已形成自助餐模式,標準是6菜1湯,其中既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又有提供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素菜類,還有針對少數民族士兵風俗制定的特色菜品。

記者在廚房看到,炊事兵張小兵正在醃製幾道“重口味”小菜,邊上還擺著好幾份“祕製調料”。“在海上,戰友常常因暈船、氣候不適等食慾下降。只有及時調劑伙食,變換食材做法,才能在補足營養的同時讓人胃口大開!”沒等張小兵說完,記者就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嗯,味道真不錯!

從“土豆蘿蔔”到“日日有鮮蔬”

10月上旬,在該驅逐艦支隊碼頭,常州艦起航在即。“大家加加油!這次要連續航行20天呢!”常州艦炊事班長丁建輝話音剛落,炊事班戰士紛紛跳上卡車,麻利地把一袋袋食材卸下,前前後後忙活了幾個鐘頭。

“這麼多食材怎麼儲存?難道要準備一個特大號的冰箱?”帶著疑問,記者登上戰艦,跟隨炊事班戰士循著廚房所在的01甲板又往下走了好幾層,終於見到了專門儲存遠航主副食品的“大冰箱”。

所謂的“大冰箱”,其實就是艦艇的食材冷藏庫。冷藏庫不僅容量大,而且保鮮效果好,溫度長年維持在0~5℃左右。丁建輝換上防寒服,走進冷藏庫仔細巡查。只見他細緻地剝去蔬菜表面腐爛的枝葉,又耐心將冷藏庫地板上的積水擦拭乾淨。“這麼做是為了保持空氣通暢,防止蔬菜等不易保存的食品腐敗變質。”丁建輝說。

整理冷藏庫的同時,丁建輝還不停地在密密麻麻的表格上填寫,準確估算著主副食的剩餘量。“這可是艦艇能否執行後續任務的重要依據。”丁建輝介紹,熟練掌握隨艦的數十種主副食特點,並進行科學保存,是專業合格的一門“必修課”。

常州艦軍需羅明尚告訴記者,近年來,艦艇部隊執行遠海訓練、亞丁灣護航等任務日漸常態化,針對蔬菜保鮮要求高的難題,他們採用了果蔬類食品低溫下加工、冷藏、運輸和供應新方法,並制訂出分類儲藏、分倉保鮮、定期移庫的方法,有效解決了遠航途中蔬菜易腐爛、營養流失大的難題。

談及艦艇部隊的飲食保障,常州艦艙段區隊長、一級軍士長卜凡虎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在出現這些新方法之前,艦艇如果不進行靠岸補給,蔬菜最長保鮮半個月,半個月後綠葉菜就不能再吃了,於是只能吃土豆、蘿蔔等比較容易存放的食品。但一個月後,土豆蘿蔔也沒有了,就只能吃壓縮的桶裝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口感不好,而且營養不足,時間一長官兵的嘴上就會因維生素缺乏而起泡。

“現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卜凡虎話鋒一轉,“有食品保鮮技術、定期靠港補給和大型綜合補給艦作支撐,遠航編隊‘天天定菜譜、日日有變化’早已變成了現實,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的發展!”

從左至右圖一:官兵在艦上的冷庫裝菜。江 敏攝

圖二:空降兵戰士展示傘兵單兵食品。方 超攝

圖三:炊事員正在用自動饅頭機生產饅頭。方 超攝

圖四:年夜飯之前,濱州艦餐廳喜氣洋洋。江 敏攝

舌尖上的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