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又止?柯文哲進階版的兩岸新論述發展與侷限

日前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港媒訪問,首次有系統及全方位闡述兩岸關係及美中臺互動;同時表明其政策觀點強調應“遵守體制,改善現狀”。宣稱既然在現行體制處理兩岸事務,目前的有臺外事部門,也有陸委會,這已清楚地說明“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是一個有專屬定位的兩岸關係”。結合既往“兩岸一家親”及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表述,套上柯文哲市長所說大陸給他分數評價應是“55分”,雖不及格但還能補考。

首先,柯文哲表述遵循“現行體制”發展兩岸關係,很清楚地依據“憲法”兩岸同屬一國、憲政體制立基“憲法一中”基礎。柯文哲另提“改善現狀”,顯然是針對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改善現狀”是“維持現狀”的進階版概念。儘管現狀的組成與內涵不斷改變,但基本上“維持現狀”屬於較為保守的靜態性概念。“改善現狀”則屬較為開放動態性概念,這意謂著兩岸可以在立基於“五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藉釋放善意展開良性互動。而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卻是兩岸陷入僵持、對立、敵對及衝突狀態,欠缺良性善意互動。

其次,兩岸關係性質方面,柯文哲強調“兩岸事務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有其“專屬定位”,儘管沒有直接表述“兩岸一中”、“兩岸一國”,但這已超越既往提出“一箇中國”原本不是問題、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理解與尊重”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柯文哲表述

“兩岸還是要遵守過去已簽訂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既有政治基礎”指向“九二共識”也是“欲言又止”;但柯文哲表述兩岸關係並非外交關係、國際關係,這是一種超越進階版政策論述。從負面表列方式論述兩岸關係性質是“非國與國關係”,因此兩岸關係不會被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國與國的特殊關係”、“一邊一國論”,而是擺盪在具有“非國與國關係”與“一國內部關係”之間。

對比於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論述,也曾分由前陸委會主委、現任海基會董事長張小月表述 “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及前外事部門負責人、現任“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表述“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柯文哲與蔡英文當局兩者的表述幾乎沒有差異性,但最大區別為柯文哲是親自直接表述,而蔡英文則是透過代理人間接表述,透過兩位具國民黨籍的部會首長表述之。

再者,柯文哲提出北臺灣與長三角合作,有別於高雄市長韓國瑜所提出“南南合作”與粵港澳深珠三角跨域聯盟,爭奪兩岸城市交流的主導權。柯提出目前雙城論壇是兩岸唯一的官方聯絡管道,建議擴大合作範圍,超越臺北與上海,建立北臺灣跟長三角的跨域治理與合作聯盟。這有其現實基礎,北北基桃佔臺灣生產總額的45%,長三角也是大陸第一大經濟圈,生產總額佔全大陸約20%以上。兩岸應放棄對立、仇恨,和平相處著眼於未來合作。

最後, 表述“兩岸一家親”旨在降低兩岸緊張的氣氛及衝突,藉由善意表達營造友善交流環境、積累互信。儘管,柯文哲並無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強調兩岸民眾系屬同文同種具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臺灣傳統宗教包括媽祖、關公、保生大帝、王母娘娘、開漳聖王等,皆是中華文化圈的彰顯。因此,強調“兩岸一家親”實已超越“中華民族”、“中國人認同”,既是“一家親”其民族情感認同、命運共同意識、國家建構想像超出“中華民族主義”範疇。

尤其柯文哲引用習近平主席講話“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完全理解臺灣民眾的特殊心態,兩岸民眾也要將心比心。”這是兩岸民族尋求互相諒解的態度,儘管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但離真正的“心靈契合”尚有一段努力距離。換言之,柯文哲呼應“兩岸一家親”、同文同種的說法,具有建構中華國族主義“想象共同體”的取向。

柯文哲從現行體制、兩岸關係性質及兩岸民族主義,架構其兩岸政策論述基底,這超越既往 “兩岸一家親”的論述,儘管仍有模糊的“欲言又止”表述,但在解讀其政策意涵時仍是與大陸對臺政策相向而行。依據現行具有“一中意涵”的憲政體制運作,表明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國際關係,擴大化雙城論壇城市交流效應、爭奪兩岸路線主導權及建構“兩岸一家親”的國族認同,這顯示其兩岸論述逐漸系統化,且朝向具現實可操作性方向發展。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