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可口可樂 體育 Facebook 黎萬強 插畫 職男小凡 2019-05-26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就在“520”那一天,當絕大多數單身狗都沉浸在沒有另一半的憂桑中時,字節跳動突然送來了一個小驚喜——飛聊。

我在得知消息後,立馬就去官網下載,體驗了一番。

從官方的簡介來看,這是一款基於興趣愛好所建立的社交類App,與之前主打“分享”這一概念的多閃不同,多聊把目光投向了“興趣小組”。

也就是說,粉絲、社群、參與感這三個元素,必定會成為飛聊App的核心。

正如我所說的一樣,僅僅是進入飛聊的當天,我就已經加入了30多個小組,有搞笑的、有運動健身的、還有奇聞異事的......總之就是,我的興趣愛好基本被各種小組填滿了。

其實在這些之外,小凡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更深層的東西,那就是社群生態的建設。

乍一聽這個話題可能有點大,但是如果我們拆解開來看,實際上核心無外乎三點:

圈層、情感和參與感。

這三點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一個遞進的關係,圈層是基礎,情感是紐帶,參與感是關鍵環節,接下來,我們不妨來逐個解析一下,這三個核心是怎樣搭建起社群生態的。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圈層:找出核心目標用戶群體非常關鍵

社會化媒體在今天,儼然是一副大行其道的姿態了,粉絲和社群之間,也是透明的不能再透明。

過去我們常說,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信息不對等的局面,然而你仔細想一想,事情果真如此嗎?

好像並沒有吧,真正打破信息不對等的,往往是圈層內的信息,而在圈層外的人,對此可能仍舊是全然不知。

就好比是,一個愛打籃球的人,他認識很多球星,有好多簽名球鞋,這是無比驕傲的一件事,但是對於一位愛打遊戲的宅男來說,他更清楚steam上有多少款打折遊戲。

這就是圈層的邏輯,而且這個邏輯已經滲透到了各類社群生態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市場上的各大App,比如豆瓣的用戶多是文藝青年、頭條的用戶想要第一時間接收資訊等等。

而且伴隨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如今各種小眾需求、亞文化也可以非常清晰、自信的表達出來。從小眾到大眾,已經開始變成一種流行方式,在這種潮流之下,圈層所帶有的人格化、興趣化標籤,是非常明顯,並且很容易識別的。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鎖定了圈層,就等於鎖定了社群成員,實際上,在一個成熟的社群生態當中,社群成員也是要有“層級”劃分的。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這個層級的劃分,主要有三個層面,分別是:

核心層:核心層一定是這個社群的鐵桿粉絲,是整個社群的基石,雖然這一層的人數不算多,但是他們的忠誠度卻是最高的,鹿晗的微博粉絲有好幾千萬,但你敢想象嗎?其核心層的人員只有兩三百人。

影響層:影響層是在核心層之外的第二層級,這個層級的人物主要是KOL,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關鍵意見領袖。他們是集專業度、影響力、愛嘗試、愛分享於一身的中堅力量,正是有了這些人的存在,社群的影響力才能進一步提升。

外圍層:外圍層就很好解釋了,通常都是有著從眾心理的人群,當然了,能做到這一層,就已經證明社群已經足夠有影響力了。

當一個社群或者是話題,能從核心層發展到影響層,再觸及到外圍層時,這才是算是在圈層這一層面,完成了一次整體的圈層流動。


情感:社群運營的超級抓手

情感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因為情感就是情緒,情緒就是最本能、最直接的反應。

作為一名社群運營者,當你發現所有的運營技巧都失效的時候,那麼最需要反思的一點就是:

你有沒有和社群成員建立認同和情感共鳴呢?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做“同理心”,通俗點說,就是能夠將心比心,能夠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另一個人,或是另一個群體的情緒變化。

一個好的社群,一定是社群成員的另外一張嘴,它能說出人們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而這種“替人表達”的溝通方式,就是讓用戶產生情感認同的最高效方式。

然而除了同理心之外,還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對於情感的調動,沒有情感的調動,人們很難投入自己的熱情,久而久之,社群就變成一潭死水了。

而情感在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形成爆發,進而演變為一種符號化和抽象畫的東西——價值觀,相比於情緒共鳴,建立價值觀層面的認同,才是更加穩定和更加持久的社群生態環境。

所以,情感的這把抓手,短期目標是調動人們的情緒,產生情感共鳴,長期目標則是在長期的、持續的情感互動中,形成一種彼此都認同的價值觀,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繼續的探討第三個核心要素——參與感。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參與感:社群生命力的來源

我曾經在學習可口可樂的案例時,看到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你無法控制消費者,但你完全可以讓他們參與進來。”

如果打開過一些國外的視頻網站,你會看到很多可口可樂的粉絲,自發的創作品牌視頻、插畫等內容,甚至可口可樂在Facebook上的主頁,都是由兩名可口可樂粉絲自己創作的。

參與感這個名詞最初來源於品牌戰略,至少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黎萬強老師的著作中,但是歸根結底,塑造參與感,是一種放低身段,拉近自己和用戶距離的表現。

之所以把參與感視為社群生命力的源泉,是因為“參與”這個動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是能夠讓社群成員產生極大忠誠度的。

參與感意味著成就感,成就感則意味著存在感,每個人都需要存在感,因為這是人這種社會動物的基本心理需求。

關於參與感的塑造,我覺得同樣可以把品牌戰略做一個衍生,應用到搭建社群生態上來,比如:

我們知道,一個好的社群會經常組織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都是由運營者來出謀劃策,其實我們不妨把這個參與節點打開,讓成員們也參與到活動設計當中來,並且遵循社群價值觀的引導,做出一些更有趣的活動。

同時,開放了參與節點,也開放了一扇更多成員加入的大門,試想,當你設計了某個環節後,會不會像邀請其他成員好友參與進來呢?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方法,激活參與感的方式有很多,在此沒辦法一一列舉,但是大家務必要清楚參與感的重要性。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其實在開篇的時候我就有說到,圈層、情感、參與感這三點並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相互遞進而且緊密融合的,比如情感就需要參與感來激活,參與感也要針對熱愛活動的圈層,在實際的運用當中,不必非要界定的非常清楚。

帶著剛學會的這三點內容,我們再回看飛聊App,你有沒有發現,什麼樣的社群會在飛聊上玩的好呢?

答案就是頭條號的創作者,特別是粉絲基數很大的創作者,受益會是非常明顯的。

從圈層的角度來看,飛聊是頭條引流的產品,用戶的基調已經找準了,而且一個作者的文章想給什麼人看,自己的內心是最清楚的,而且核心粉絲層也已經建立好了,更何況,作者本身就是一位KOL。

從情感和參與感的層面來說,哪一位粉絲不想近距離接觸一下自己喜歡的作者呢,要是現在有一個能接近奧美廣告人的機會,我肯定第一個衝上去。

而且,創作者在和粉絲有了一定時間的接觸之後,對於粉絲們有了逐步的瞭解,在今後,同樣可以解鎖更多有意思的活動和玩法,所以說,飛聊的出現,無論是對於粉絲還是創作者,都是一個雙贏的社交產品。

打開飛聊的正確方式:不瞭解這三點社群運營法則,還是別瞎折騰了

內容參考:《深度粉銷》——丁丁、《高手》——萬維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