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怎麼走?聽聽《流浪地球》的導演怎麼說

一方面,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當下圍繞科幻電影的消費,無論是從數量和票房,都出現了逐步增長的趨勢。2018年,科幻電影的票房整體佔比已超過20%,數量已增至年均30部左右。2019年,由於《流浪地球》的帶動,中國含“科幻”標籤電影的票房,將會首次超過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

另一方面,擁有作品《流浪地球》的導演、編劇、監製郭帆多次表示,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他以自己票房超過46億元的作品為例,“因為我們幹過《流浪地球》才知道這條路有多難,有多大差距”。

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怎麼走?聽聽《流浪地球》的導演怎麼說

圖說:《流浪地球》海報 官方圖

昨天,“電影行業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電影·科技·未來——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兩場金爵論壇接連舉行,充分聚焦中國電影工業化這一最火熱滾燙的命題,就中國科幻電影當下的發展狀況,探尋廣袤的想象空間。

市場有需求,剛剛才起步

“《流浪地球》製作和情感表達上的成功,不僅意味著國產科幻電影本身的突破,同時也在推動中國電影本身帶入到了高質量、高水準的製作階段。” 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這樣說。《上海堡壘》導演、編劇兼製片人滕華濤在提及參與科幻電影創作的動機時也認為:“不管是科幻還是這種大型的工業化電影作品,觀眾都期待更高製作水平、高質量的電影。”

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怎麼走?聽聽《流浪地球》的導演怎麼說

圖說:《上海堡壘》導演、編劇兼製片人滕華濤 官方圖

雖然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包括《上海堡壘》《末日拯救》《被光抓走的人》等軟、硬科幻已先後亮相,但目前中國科幻電影還處於起步的早期階段,存在題材過於單一、製作水平不一、圈層受眾群有待進一步開發等問題。滕華濤說:“科幻電影的技術實踐,尤其是特效層面,中國本土整體的實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最關鍵的並不是技術本身,還是一套工業化體系的建立,如何推動體系不斷成熟,是本土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工業化路徑,先得有標準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研究員劉正山則指出,工業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標準,“標準化對我們這個行業發展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第一個是建立廣泛的認同;第二就是經驗和技術的留存,第三就是減少不確定性;第四是提高行業效率。”普華永道合夥人馬驍俊則認為,中國電影行業已經脫離野蠻的爆發式增長階段,走入充分競爭時代,“工業化第一要務就是要脫離我們原來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應該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經營。”

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怎麼走?聽聽《流浪地球》的導演怎麼說

圖說:《上海堡壘》海報 官方圖

視覺全球化,敘事本土化

郭帆在發言中多次提到,留給中國科幻電影的窗口期並不長,“可能只有15年,甚至只需要更短的時間。”滕華濤也說,在《上海堡壘》製作過程中,雖然也有和海外的合作,但更多地還是傾向於培養本土的團隊,建立本土的體系,“希望藉此,可以孵化和帶動一批中國本土的技術公司。”中國電影人向全球化視覺靠攏、看齊的迫切和努力可見一斑。

導演兼編劇張小北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視覺上的確要追求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具體制作環節只是專業配合度的問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而言,真正面臨挑戰還是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原形故事,找到適合中國科幻電影的敘事結構,尋回和樹立屬於中國的文化自信。“只要到了那一階段,科幻類型才能夠真正在中國本土化。”(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