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表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場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國科幻片能夠達到的視效水平,當然不足也是明顯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揮空間明顯偏小,缺乏氣勢,未來感也不強,戰鬥場面也是缺乏亮色,不過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導演在處理這些畫面時,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導演在鏡頭切換上,還是不懂得遮醜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鏡頭,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這種冗長的不知切換的鏡頭前,手腳無法擺放,顯得很是侷促,這一切都讓電影裡的場景更顯得一覽無餘,這一點,與《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流浪地球》裡切換鏡頭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個缺陷,就是裡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壘》裡的各個人物倒是能夠擁有較為明晰的形象特徵,但也因為人物在鏡頭裡太過沒有意蘊的亮相,也導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表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場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國科幻片能夠達到的視效水平,當然不足也是明顯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揮空間明顯偏小,缺乏氣勢,未來感也不強,戰鬥場面也是缺乏亮色,不過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導演在處理這些畫面時,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導演在鏡頭切換上,還是不懂得遮醜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鏡頭,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這種冗長的不知切換的鏡頭前,手腳無法擺放,顯得很是侷促,這一切都讓電影裡的場景更顯得一覽無餘,這一點,與《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流浪地球》裡切換鏡頭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個缺陷,就是裡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壘》裡的各個人物倒是能夠擁有較為明晰的形象特徵,但也因為人物在鏡頭裡太過沒有意蘊的亮相,也導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它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如它的全球式的宏大背景、對中國力量的直面與正視、對人類未來的悲觀性想象,等等,但它的不足與缺陷,恰恰可能是中國科幻片將來面臨的困厄所在,這就是中國科幻片的動機是什麼?目的是想表現什麼?《上海堡壘》的原著小說想表現的是作者的一種暗戀情結,找到了科幻片的載體,這個載體用到電影中,沒有能夠支撐起電影裡的情節架構,這反映出單薄的愛情構思,不足以轉化成一部電影裡的精神能量,這恰恰折射出中國科幻電影的薄弱環節。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父子情的主題,同樣是比較薄弱的,兒子對父親的使命的認可與接受,電影裡轉折得也相當的突然。這都反映出中國科幻片將來的突破方向,還是要在精神內核上找到真正的堅硬的支撐,而不是信手拈來地用生活中的一點感覺來托起電影的故事內核。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表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場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國科幻片能夠達到的視效水平,當然不足也是明顯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揮空間明顯偏小,缺乏氣勢,未來感也不強,戰鬥場面也是缺乏亮色,不過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導演在處理這些畫面時,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導演在鏡頭切換上,還是不懂得遮醜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鏡頭,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這種冗長的不知切換的鏡頭前,手腳無法擺放,顯得很是侷促,這一切都讓電影裡的場景更顯得一覽無餘,這一點,與《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流浪地球》裡切換鏡頭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個缺陷,就是裡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壘》裡的各個人物倒是能夠擁有較為明晰的形象特徵,但也因為人物在鏡頭裡太過沒有意蘊的亮相,也導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它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如它的全球式的宏大背景、對中國力量的直面與正視、對人類未來的悲觀性想象,等等,但它的不足與缺陷,恰恰可能是中國科幻片將來面臨的困厄所在,這就是中國科幻片的動機是什麼?目的是想表現什麼?《上海堡壘》的原著小說想表現的是作者的一種暗戀情結,找到了科幻片的載體,這個載體用到電影中,沒有能夠支撐起電影裡的情節架構,這反映出單薄的愛情構思,不足以轉化成一部電影裡的精神能量,這恰恰折射出中國科幻電影的薄弱環節。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父子情的主題,同樣是比較薄弱的,兒子對父親的使命的認可與接受,電影裡轉折得也相當的突然。這都反映出中國科幻片將來的突破方向,還是要在精神內核上找到真正的堅硬的支撐,而不是信手拈來地用生活中的一點感覺來托起電影的故事內核。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無非會在兩個維度上開拓自己的可能空間:一個是科幻元素,這將面對著如何避免與好萊塢科幻片構思碰頭相撞的尷尬。如果中國科幻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國城市的毀滅上製造科幻背景創意的話,那麼,看多了這樣的模式,最後會導致科幻片見怪不怪,見慣不驚,了無新意。《流浪地球》《上海堡壘》已經在這一點上讓中國城市的毀滅面臨著審“醜”疲勞的窘境了。二是情感元素。這是科幻片的情節鏈條,是科幻大幕之下必須擁有的故事脈絡,如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科幻元素來展現通常情況下無法透視的人性與情感的祕境,是將是中國科幻片真正求得突破的一個難點所在。像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這類貼著科幻片的電影,其揭示出的情感的主題超越了科幻元素的震撼,將來中國科幻片向這個方向努力,才是中國科幻片真正能夠揚名立萬的時刻。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表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場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國科幻片能夠達到的視效水平,當然不足也是明顯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揮空間明顯偏小,缺乏氣勢,未來感也不強,戰鬥場面也是缺乏亮色,不過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導演在處理這些畫面時,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導演在鏡頭切換上,還是不懂得遮醜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鏡頭,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這種冗長的不知切換的鏡頭前,手腳無法擺放,顯得很是侷促,這一切都讓電影裡的場景更顯得一覽無餘,這一點,與《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流浪地球》裡切換鏡頭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個缺陷,就是裡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壘》裡的各個人物倒是能夠擁有較為明晰的形象特徵,但也因為人物在鏡頭裡太過沒有意蘊的亮相,也導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它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如它的全球式的宏大背景、對中國力量的直面與正視、對人類未來的悲觀性想象,等等,但它的不足與缺陷,恰恰可能是中國科幻片將來面臨的困厄所在,這就是中國科幻片的動機是什麼?目的是想表現什麼?《上海堡壘》的原著小說想表現的是作者的一種暗戀情結,找到了科幻片的載體,這個載體用到電影中,沒有能夠支撐起電影裡的情節架構,這反映出單薄的愛情構思,不足以轉化成一部電影裡的精神能量,這恰恰折射出中國科幻電影的薄弱環節。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父子情的主題,同樣是比較薄弱的,兒子對父親的使命的認可與接受,電影裡轉折得也相當的突然。這都反映出中國科幻片將來的突破方向,還是要在精神內核上找到真正的堅硬的支撐,而不是信手拈來地用生活中的一點感覺來托起電影的故事內核。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無非會在兩個維度上開拓自己的可能空間:一個是科幻元素,這將面對著如何避免與好萊塢科幻片構思碰頭相撞的尷尬。如果中國科幻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國城市的毀滅上製造科幻背景創意的話,那麼,看多了這樣的模式,最後會導致科幻片見怪不怪,見慣不驚,了無新意。《流浪地球》《上海堡壘》已經在這一點上讓中國城市的毀滅面臨著審“醜”疲勞的窘境了。二是情感元素。這是科幻片的情節鏈條,是科幻大幕之下必須擁有的故事脈絡,如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科幻元素來展現通常情況下無法透視的人性與情感的祕境,是將是中國科幻片真正求得突破的一個難點所在。像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這類貼著科幻片的電影,其揭示出的情感的主題超越了科幻元素的震撼,將來中國科幻片向這個方向努力,才是中國科幻片真正能夠揚名立萬的時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而在這樣的時刻來到之前,未來的中國科幻片很可能將在《上海堡壘》這樣的模式裡重複與克隆著如出一轍的敗績:就是從好萊塢電影裡克隆一點科幻元素,摻入一點情感故事,然後再點綴一點特效。用這份標配式配伍,炮製出這樣的遠離中國現實與心態的科幻電影,很可能成為中國科幻片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是一次警醒,所以我覺得它並不是一部爛片,可能是中國類型電影的一種標配式存在。

"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網絡上有一個笑談,說看《上海堡壘》的都是自媒體人。因為自媒體人需要看電影尋找話題。

星期二,我約同事去看了《上海堡壘》。因為家裡人,沒有人願意去看這個電影,同事喜歡看電影,他原來想看《紅星照耀中國》。但經不住我的勸說,他同意與我一起去看《上海堡壘》。在這之前,我先提前向他打了預防針,說這個電影評價不好,被認為是一部爛片,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至少可以見識一下“爛片”是什麼樣的吧。

看《上海堡壘》,的確令人昏昏欲睡,沒有什麼興奮點,整個電影寡淡無味。

但說它是爛片,個人覺得也於心不忍,因為電影裡的戰鬥場面,也不至於太差,還能看看吧。

要說電影如此平淡無奇,是誰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編劇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關鍵是《上海堡壘》的故事太簡單,而這種簡單的原因,恰恰是科幻片的通病,即使是美國的科幻片也難脫此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一個電影關鍵要有一個情節推動源。科幻片與鬼片一樣,裡面的科幻元素與“鬼”這些元素本身,就構成了電影裡的情節動力,所以,相對而言,科幻電影在構思上只要設立了一個科幻構思,那麼電影裡其它的構思難點,基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比如《流浪地球》裡最核心的科幻構思,就是地球被推搡著去流浪。有了這個核心構思,其它的東西,基本就不需要了,所以,電影版裡,硬性地加進了一個“父子故事”,而這個故事在小說原著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科幻電影,就是以科幻想象作為一個筐,然後在裡邊裝一個故事就行了。這個故事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有什麼出人意料的結尾,也不需要在人性的探討上有什麼深入發現,好萊塢電影裡,一般搞出一段大路化的親情、愛情、友情故事加盟其中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像好萊塢電影《龍捲風》裡,前臺是科幻構思中的“龍捲風”,核心故事則是一對離異的夫妻在自然的危險面前複合了情感,這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如果沒有科幻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情感故事幾乎是俗不可耐,但有著科幻故事在前臺挑大樑,簡單的情感故事,就足以滿足電影裡的情節需要了。

《後天》也是如此。電影里科幻元素確定以後,故事情節就讓位於父親尋找兒子這一簡單的故事情節了,我們同樣可以設想的是,如果沒有科幻片的元素支撐著電影,那麼這個故事情節即使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演繹一番。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的核心故事意象,源自於作者江南的一種少年時期暗戀情結的抒寫與表達。

作為一個男性來說,在他的少年時代,往往對更具有成熟氣質的女性暗生情愫,但因為女性一般來講,很少會把目光關注於低她一級的男性,所以男性的那種向上仰望的暗戀,註定只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戀情的漩渦,而難以收到實質性的回報。當這種暗戀的旋風塵埃落定之後,只能在心裡留下人生情感初萌的疤痕,落腳於文藝作品中,便形成了男性愛情想象裡的一個非常帶有集體意識的共同模板。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在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中,年輕的大學生愛上了相鄰的鄰居小姐姐,沉浸在這種愛的想象中嚐盡了“少年愁滋味”,但是小姐姐不愛他,卻愛上了這個大學生的父親。實際上這個小說揭示出了男女愛情中的那些難以理解的深層祕密,而這部小說裡描摹出的人性祕境,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上種種不可解的情感現象的文學母本,比如為什麼女孩喜歡找那些幾乎可以成為她父親的男人結婚?而男孩為什麼總有一種戀母情結?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在莫言的小說如《透明的紅蘿蔔》《白棉花》等現實題材作品中,莫言都寫到了青春期覺醒的少年迷醉在對長他幾歲的小姐姐的痛苦的愛情的想象中,但最終那個小姐姐都無視少年的這種單相思,導致了少年寧願以玉石俱焚的心態,毀滅小姐姐的愛情。

《上海堡壘》裡的愛情故事,可以說非常相似於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在《上海堡壘》裡,年輕的江洋愛上了教官林瀾,但一直不敢表達出來,直到林瀾犧牲,他的這份愛,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整個電影裡,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少男的最初的愛的夢境,《上海堡壘》的作者把他自己少年時代的一種愛的幻想,移植進了科幻故事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背後,只是一種情感的意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朦朧的想法與念頭,這種意境與想法,如果沒有一個前臺的科幻元素撐起門面的話,根本不可能獨立地具有展演出來的價值。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也是描寫了一個少年對一個大姐姐的非份之想,但大姐姐更喜歡她的同齡人,所以少年非常失望,小說裡有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支撐起了小說能夠成立的框架,那就是少年最後對這個關心他的大姐姐報以瘋狂的報復,因為即使這個大姐姐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但是不可能在情感上滿足於他,所以這個大姐姐越是關愛他,越會引起他的強烈的怒意與仇視。莫言的這個小說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的起伏,而相對而言,《上海堡壘》裡有一個科幻前臺情節,所以,裡面的愛情線索,就不需要有什麼大起大伏的情節波動了,只要表現出一個少年對一個年長他的女性的那種痴痴迷迷的神往就可以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只是少年的這種對小姐姐的嚮往、意境與臆想,摻入到《上海堡壘》裡之後,就顯得動力不足了,故事情節發育也嚴重不完善,所以,《上海堡壘》包容了一個少年的青春時代的愛情幻想,但是卻沒有把它編織進故事,只是一個想象與臆想,但在可視的電影裡,卻沒有化成人物之間的形象動力,所以,導致《上海堡壘》裡,根本沒有刻畫出應有的人物,沒有在伴隨著電影科幻情節展開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物的情感鏈條遞進式向前發展。

這是《上海堡壘》的大忌。如果說《上海堡壘》是愛情片,那麼,放在愛情片的範疇裡考量也是不合格的。影片在江洋、林瀾與楊建南之間朦朧地架起了一個愛情三角關係,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架構,那麼,人物的關係,就必然要在這種關係中得到充分展演,但電影對此卻毫無建樹,而且把江洋對林瀾的情感還用了顛三倒四的敘事方式,進行了交待,更使得電影裡本來就很單薄的情感線更是支離破碎。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比如,直到影片的結尾,電影才交待了幾年前的一個往事,當時在教室裡的江洋問林瀾在哪一個戰區?林瀾告訴他在“上海堡壘”,算是點了題,但是,這個情節,恰恰是開始時江洋為什麼要對林瀾緊追不捨的動因,但把這個愛情前因移到電影的末尾,那麼,前面的江洋的愛情動力,便顯得突兀而莫名其妙。畢竟愛情的過程是一部電影故事讓人信服的原因,早就有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描寫愛情的進程中無能為力,一開頭就直接表現愛情已經成功定型。而西方的文學作品恰恰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愛情的進展過程中。

現在《上海堡壘》在表現江洋的愛情生成與生髮過程中,僅僅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輕描淡寫地交待了一下,然後整個電影裡,基本就沒有這樣的愛情進展,更沒有表現在戰爭中如何體味到這種情感的昇華與升級,至少電影裡並沒有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可視的情感衝突,所以,整個電影裡的情感線淡得已經不能再淡了。愛情三角關係中的三個“點”,都各自在自己的“點”上,完成著各自為政的為電影主題服務的任務,但卻沒有在他們之間產生互動關係,影片裡,有江洋對林瀾的含情脈脈,有林瀾對江洋的目挑神與,最後電影裡還在林瀾的遺物裡,珍藏著江洋送給她的信物,但他們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集與更多的互動,另一個支撐點楊建南在電影裡的情感線上,幾乎是一種空氣般的存在,這樣,電影裡的主線就沒有立起來。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至於江洋所在的青年人的團隊裡,重點描寫了路依依與潘隊之間的感情關係,但也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與江洋的情感線相比,一部電影並置著兩個浮皮潦草的情感線,是一個大忌,每一個情感線都沒有進入深入刻畫。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泰坦尼克號》裡在主線的傑克與露絲之外,再加進一個情感線索,有沒有必要?顯然,其結果必然會分散了主線情感刻畫的絲絲入扣。

《上海堡壘》裡的兩組愛情故事,在電影裡處於毫無作為的狀態,自然無法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

既然《上海堡壘》裡的情感線沒有什麼作為,在科幻元素上,也缺乏新鮮感。我們可以說,《上海堡壘》是好萊塢科幻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混合體。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是好萊塢科幻片屢試不爽的主題,中國電影拿過來,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而且,《上海堡壘》的值得肯定之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影觀念的一種進步。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如果說《流浪地球》裡大膽地表現了中國城市的毀滅與災難,那麼,《上海堡壘》在表現中國城市毀滅的災難性呈現上更為細膩與詳盡,但所有對這部電影的指責,都沒有瞄準電影裡的這種對中國現實的摧枯拉朽的毀滅想象,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承受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能夠直視科幻電影的這種對未來的恐怖想象,默認了這種想象僅僅是電影營造的一種虛擬存在,並且對這種虛擬沒有把恐怖性的災難表現得更具衝擊力反而產生一種失望感,這都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在觀影理念上的一種進步,也能夠看到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達到了足夠的寬容度。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堡壘》還是具備了中國科幻電影篳路藍縷的開路先鋒的積極意義,它已經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為中國科幻片開啟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日後能夠趟水涉足的空間,因為《流浪地球》畢竟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在內,反正地球都沒了,城市的生死存亡隨它去折騰吧,《上海堡壘》畢竟地球還沒有毀滅,完整的地球空間還沒有破壞,所以,影片裡的城市毀滅相對而言能夠在中國電影裡予以展現,還是有著更重要的意義,與現實的連綴性與貫通感,都要比《流浪地球》強一點,說《上海堡壘》一點沒有進步,我覺得也是不妥的。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移用了好萊塢科幻片裡的司空見慣的外星人入侵的創意,而身為中國人的編導,則為這個創意加進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經典情節,這就是在應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以孤注一擲的方式,打開“泡防禦”體系,讓地球暫時處於不設防的狀態,然後趁機發射“上海大炮”的超強火力,至此完成了電影的了無新意的科幻架構。而在最後的反擊中,江洋為了能夠讓上海大炮瞄準到外星人的母艦,不惜犧牲生命,讓大炮鎖定自我,然後駕機衝向敵艦,高呼“向我開炮”,成功地引導大炮的火力射向自己,也射向敵艦,用這種犧牲精神來完成中國式的英雄主義的複述與重演,我們都知道這一情節來自於《英雄兒女》,而這種情節的出現,體現出的是一種處於弱勢對壘過程中的被動選擇,如果在《英雄兒女》表現的時代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先進,就不會出現這種用肉體引導進攻的感人一幕。《上海堡壘》裡雖然在科幻元素的創意上沿用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多如牛毛的類似設定,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傳統英雄精神的內在動機,這與《三體》中烙印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的命脈有著一樣的相似肌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幻作品雖然是一種虛構的創意體裁,但是正因為它是虛構的,反而更容易地烙印上作者群體所在的文化體系的歷史淵源與歷史積澱。正是緣於此故,我們可以說《三體》幾乎是一部抗日戰爭史的科幻演繹,從中折射出的是抗戰歷史中的迎戰強勢敵人的各種思想與思潮在宇宙空間裡的放大與復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表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大戰的場景中,基本代表了中國科幻片能夠達到的視效水平,當然不足也是明顯的,就是地球人的指揮空間明顯偏小,缺乏氣勢,未來感也不強,戰鬥場面也是缺乏亮色,不過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導演在處理這些畫面時,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導演在鏡頭切換上,還是不懂得遮醜的技法,人物有很多走路的鏡頭,包括舒淇扮演的角色,也在這種冗長的不知切換的鏡頭前,手腳無法擺放,顯得很是侷促,這一切都讓電影裡的場景更顯得一覽無餘,這一點,與《流浪地球》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流浪地球》裡切換鏡頭非常之快,形成了另一個缺陷,就是裡面的人物分不清,相比之下,《上海堡壘》裡的各個人物倒是能夠擁有較為明晰的形象特徵,但也因為人物在鏡頭裡太過沒有意蘊的亮相,也導致了人物形象的寡淡。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在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它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如它的全球式的宏大背景、對中國力量的直面與正視、對人類未來的悲觀性想象,等等,但它的不足與缺陷,恰恰可能是中國科幻片將來面臨的困厄所在,這就是中國科幻片的動機是什麼?目的是想表現什麼?《上海堡壘》的原著小說想表現的是作者的一種暗戀情結,找到了科幻片的載體,這個載體用到電影中,沒有能夠支撐起電影裡的情節架構,這反映出單薄的愛情構思,不足以轉化成一部電影裡的精神能量,這恰恰折射出中國科幻電影的薄弱環節。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父子情的主題,同樣是比較薄弱的,兒子對父親的使命的認可與接受,電影裡轉折得也相當的突然。這都反映出中國科幻片將來的突破方向,還是要在精神內核上找到真正的堅硬的支撐,而不是信手拈來地用生活中的一點感覺來托起電影的故事內核。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無非會在兩個維度上開拓自己的可能空間:一個是科幻元素,這將面對著如何避免與好萊塢科幻片構思碰頭相撞的尷尬。如果中國科幻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國城市的毀滅上製造科幻背景創意的話,那麼,看多了這樣的模式,最後會導致科幻片見怪不怪,見慣不驚,了無新意。《流浪地球》《上海堡壘》已經在這一點上讓中國城市的毀滅面臨著審“醜”疲勞的窘境了。二是情感元素。這是科幻片的情節鏈條,是科幻大幕之下必須擁有的故事脈絡,如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科幻元素來展現通常情況下無法透視的人性與情感的祕境,是將是中國科幻片真正求得突破的一個難點所在。像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這類貼著科幻片的電影,其揭示出的情感的主題超越了科幻元素的震撼,將來中國科幻片向這個方向努力,才是中國科幻片真正能夠揚名立萬的時刻。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而在這樣的時刻來到之前,未來的中國科幻片很可能將在《上海堡壘》這樣的模式裡重複與克隆著如出一轍的敗績:就是從好萊塢電影裡克隆一點科幻元素,摻入一點情感故事,然後再點綴一點特效。用這份標配式配伍,炮製出這樣的遠離中國現實與心態的科幻電影,很可能成為中國科幻片的常態化水準。

《上海堡壘》是一次警醒,所以我覺得它並不是一部爛片,可能是中國類型電影的一種標配式存在。

《上海堡壘》真的是爛片嗎?或許是中國科幻片今後的常態化水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