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考古 戰國時期 文物 建築 姜維 自然和健康 2018-11-28

劍門蜀道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又稱古城劍閣,為戰國時期建築,是四川蜀道的北門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始於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國二十五年(1935年),民間尚使用至今。經過歷代維修,現僅存南門箭樓等。劍門古蜀道以劍閣古城為中心,向北至朝天區朝天鎮朝天峽,南至綿陽市梓潼縣演武鎮,全程二百餘公里。 沿線較為完整的保存了道路、鋪驛、棧閣、關隘、古遺址、古柏、古鎮等古文化遺存。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劍門蜀道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里。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蹟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佈,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雲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樑架絕嶺”。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古代川北三條蜀道:金牛道、陰平道和米倉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劍門蜀道。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樑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牆,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從鳳州到劍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橋閣90000餘間,都是在懸崖絕壁上架成,而今已蕩然無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成為它身後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誌。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景區範圍廣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觀豐富,沿蜀道分佈著眾多的名勝古蹟,主要有古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蹟、武則天廟皇澤寺、唐宋石刻千佛巖、劍門關、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李白故里等。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梓潼以“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顆耀眼明珠。全縣景點眾多,尤以七曲山為勝。七曲山大廟相傳為晉人張亞子的祀廟。歷經一千餘載,今存樓閣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築之精華。景區古柏蒼翠,遮天蔽日,一派蕭然之意。七曲山大廟的“應夢仙台”,相傳是唐明皇得夢之所。此外,臥龍山千佛巖、漢闕上亭驛劍泉、司馬長卿石室等處均為難得一見的古蹟。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劍門關位於景區中段,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裡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里,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素有“劍門天下雄”之說。進入關內長約500米的幽深峽谷中,可見前人留下的“天下雄關”、“第一關”、“劍閣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劍門關樓,雄踞關口,氣勢恢宏。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翠雲廊是古蜀道上從劍門關到劍閣縣城一段的美稱。古稱“皇柏”、“張飛柏”,曾有“三百餘里官道,數千萬株古柏”的壯觀景象。現存古柏8000餘株,主要分佈在劍門關到劍閣縣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陝公路兩側,枝幹參天,濃廕庇日,繁茂蒼翠,遠遠望去,蔚然如雲,故而得名。保留了原來“驛道”的舊貌,古風盎然。歷經千餘年的雨雪風霜,更顯雄渾蒼涼,古道夕陽之中,令人橫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無盡感觸。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三國時期,孔明北伐中原時路經此地,見地形易守難攻,便在此建關,劍門關由此而來。今在劍門關,還可見峽谷關口上有飛樑閣道,這是為送軍需而修;而三國關樓則氣勢雄偉,上有三層箭樓,飛簷翹角上懸有金鐸,鋃鐺聲響,晝夜不息。現在的古關樓是1989年重建的。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劍門關上的七十二峰見證了千百年來的血雨腥風。歷史上沒有任何兵家從正面攻下劍門關,唯有1935年紅軍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迂迴後關門,奇襲營盤嘴,攻克劍門關。在數不清的戰役中,三國姜維鎮守劍門關的故事流傳千古,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僅以三萬人馬拒魏國鄧艾十萬大軍於關外。由於《三國演義》在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深入人心,“劍門關”便成為人們千里迢迢,緬懷歷史的勝地。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劍門古蜀道始於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國二十五年(1935年),民間尚使用至今。蜀道,它是古代陝西長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陸上交通要道。古稱陝西為秦,四川為蜀,歷史文獻將此道稱為“秦蜀古道”,簡稱“蜀道”。劍門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劍門關一帶的古道,因穿越天險劍門,故名“劍門古蜀道”。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戰國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在此道修築了中國古代交通史上最早的棧道,因“金牛屎金”、“五丁開道”的典故,史稱“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蜀道沿途多作棧閣,分南北兩段,以陝西寧強(古寧羌)七盤嶺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稱北棧,又名秦棧;劍門古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內,所以稱南棧、又名蜀棧,三國蜀漢時稱“劍閣道”(劍門,古稱劍閣),是秦漢以來自關中入蜀的官驛大道。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城西嘉陵江畔,氣勢宏大,殿宇軒昂,身價非凡,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隔江與廣元城相望。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皇澤寺不僅是國內唯一的武則天祀廟,寺內還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歷代碑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更被專家們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昭化,古稱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昭化古城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蹟眾多,民風古樸典雅。古城風貌依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裡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里,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進入關內長約500米的幽深峽谷中,可見前人留下的“天下雄關”、“第一關”、“劍閣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劍門關樓,雄踞關口,氣勢恢宏。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古柏驛道樹群又稱“翠雲廊”、“黃柏樹”等,是古人植樹護路的典範,從作用上看:一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二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三是便於修理棧道,就近伐樹取材;四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蔭避暑。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古驛道樹現有規模堪稱世界一絕。據統計,劍門蜀道有驛站古柏12351株,有規律地分佈在344公里的驛道兩旁,其中劍閣縣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閬中17株,南江3808株。劍閣縣政協、縣林業局古柏考察組抽測八段1981株古柏,胸徑1米的有669株,佔33.7%;胸徑1米至1.7米的有1217株,佔61.43%;胸徑1.2米2.78米的有95株,佔4.8%。四川省林科所對生長在梓潼縣演武鄉柏樹灣的一株古柏進行測定,胸徑為1.55米,確認樹齡在1700年以上。由此看來,千年古柏為數不少。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七曲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開始,歷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才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二十三處。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自然,雕樑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廟內還存有罕見的大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認作“家廟”。

從劍門蜀道沿途地名上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驛道最初叫“官道”、“馬路”,是古時從西安至成都的陸上唯一通道,原為過往官員、使書等送軍政書籍使用,後來也逐漸成為民間商旅活動的交通大道,建立驛道管理服務機構也就成為歷代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成都到西安沿途有不少某某鋪、某某驛命名的地方,如漢陽鋪、抄手鋪、劍門驛、龍泉驛等。經統計,廣元與陝西接界處至綿陽這一段古道上有56鋪、14驛站,形成劍門蜀道一套完整的交通、軍事、治安、郵傳一元化體系。鋪、驛是供官差途中換馬、暫住、休息的地方,是國家設立的管理驛道和保證運輸的專門機構。據《劍閣歷史年表》記載,不同的歷史時期,驛、鋪的設置規模各不相同。以清代為例,一般每10裡設一鋪,40裡設一驛,每鋪、驛設有司兵2—5人、驛馬12—16匹、馬伕2—6人、扛夫10—20名。鋪、驛站還設有驛丞、管理、文書、獸醫、公館、廚師等,既解決護樹、護路問題,又解決往來行人吃、住、行的問題,在當時已經是十分完善先進了。

飲馬槽又叫飲馬池,是在大青石上開鑿的水槽,分為可移動水槽和固定性水槽,專為往來馬匹提供飲用水源。飲馬槽一般設在沒有水源的驛道旁,乾旱時由鋪驛管理人員或當地百姓挑水倒進飲馬槽,下雨時靠積蓄雨水解決蜀道內的青石板路面一般寬2——3米,最寬處達5米。路面平整,溝渠暢通,千百年來路面很少垮踏,主要原因是在容易塌方處和階梯石中間加有10釐米厚、1米多深、長度視路面而定的“門坎石”。“門坎石”一是起穩固路基石板、階梯石作用,二是“木牛”(雞公車)緩速剎車作用。石板路光滑凹凸,印記著歷代車轍馬跡,留下了古今行人的腳印,是當年考古的鑑證。

棧道分為土棧和石棧兩種。土棧石在森林茂盛的山地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又名閣道,石在山崖上鑿孔,支架木樁再鋪上木板而成的路。蜀道土棧基本不存在了,但石棧遺蹟尚存,殘跡在崖間的棧道撐柱石孔仍歷歷在目。

石棧道選址非常講究,如明月峽棧道上倚大樹樑峰,狀若虎口,下臨嘉陵江,水勢洶湧,若在山崖修路,耗費太大,工程艱險;若在山頂修路,左右懸崖絕壁,一遇強敵,前堵後追,腹背受夾,進退兩難;若在山麓修路,急流渾潭,無處駐足,因而在懸崖絕壁上修築棧道。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蜀道遺址 戰國至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