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圓形平面並非水平放置,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在平面之上,深深刻著兩道凹槽,它們垂直相交,一條南北向,一條東西向,非常有特點。

這塊石頭,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關注了,但一直都弄不清楚是做什麼用的。尤其是兩道凹槽,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祕符號一般。直到近代以來,測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反覆測量比照,竟然發現這兩條線與國際通行的經緯線有著高度的重合。東西線和南北線與經緯線偏離的度數,不超過0.1度。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圓形平面並非水平放置,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在平面之上,深深刻著兩道凹槽,它們垂直相交,一條南北向,一條東西向,非常有特點。

這塊石頭,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關注了,但一直都弄不清楚是做什麼用的。尤其是兩道凹槽,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祕符號一般。直到近代以來,測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反覆測量比照,竟然發現這兩條線與國際通行的經緯線有著高度的重合。東西線和南北線與經緯線偏離的度數,不超過0.1度。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在當時人看來絕對不是巧合。雖然不知道2000多年前漢朝人是如何精確測量經緯線的,但結果如此完美,是在讓人贊服。因此,專家從古代定位儀器“羅盤”與“經緯線”兩個概念名詞中各取一字,將這個石頭稱為“羅經石”。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認為這塊羅經石就是“測量陽陵”的“基點”,也認為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測量標石,在中國乃至世界測量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足可引以為傲。陝西省測繪局甚至於1997年在附近樹碑紀念。

然而,從1999年開始,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特別是在羅經石附近的遺址的探尋工作中,人們越來越對這個結論有所質疑。羅經石的附近,出土了四神空心磚、“千秋萬歲”、“與天無極”瓦當,以及玉璧、玉圭等各類祭祀玉器。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圓形平面並非水平放置,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在平面之上,深深刻著兩道凹槽,它們垂直相交,一條南北向,一條東西向,非常有特點。

這塊石頭,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關注了,但一直都弄不清楚是做什麼用的。尤其是兩道凹槽,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祕符號一般。直到近代以來,測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反覆測量比照,竟然發現這兩條線與國際通行的經緯線有著高度的重合。東西線和南北線與經緯線偏離的度數,不超過0.1度。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在當時人看來絕對不是巧合。雖然不知道2000多年前漢朝人是如何精確測量經緯線的,但結果如此完美,是在讓人贊服。因此,專家從古代定位儀器“羅盤”與“經緯線”兩個概念名詞中各取一字,將這個石頭稱為“羅經石”。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認為這塊羅經石就是“測量陽陵”的“基點”,也認為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測量標石,在中國乃至世界測量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足可引以為傲。陝西省測繪局甚至於1997年在附近樹碑紀念。

然而,從1999年開始,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特別是在羅經石附近的遺址的探尋工作中,人們越來越對這個結論有所質疑。羅經石的附近,出土了四神空心磚、“千秋萬歲”、“與天無極”瓦當,以及玉璧、玉圭等各類祭祀玉器。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意味著什麼?這說明它不可能是用來測量定位的場所,而是當時的祭祀之處。專家們又發現,在羅經石的周圍,內外兩處正方形的建築遺蹟。內層建築四角都有柱石痕跡,它們之間的邊長均為53.7米,其中每邊還有三扇門。外層建築四邊邊長都是260米,每邊各有一扇90米寬的巨門。同時,這些建築之間還有鋪地磚、柱礎石、散水石等等,還具備迴廊。甚至在整個建築的外面,又發現了環繞整個建築的大壕溝痕跡。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圓形平面並非水平放置,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在平面之上,深深刻著兩道凹槽,它們垂直相交,一條南北向,一條東西向,非常有特點。

這塊石頭,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關注了,但一直都弄不清楚是做什麼用的。尤其是兩道凹槽,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祕符號一般。直到近代以來,測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反覆測量比照,竟然發現這兩條線與國際通行的經緯線有著高度的重合。東西線和南北線與經緯線偏離的度數,不超過0.1度。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在當時人看來絕對不是巧合。雖然不知道2000多年前漢朝人是如何精確測量經緯線的,但結果如此完美,是在讓人贊服。因此,專家從古代定位儀器“羅盤”與“經緯線”兩個概念名詞中各取一字,將這個石頭稱為“羅經石”。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認為這塊羅經石就是“測量陽陵”的“基點”,也認為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測量標石,在中國乃至世界測量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足可引以為傲。陝西省測繪局甚至於1997年在附近樹碑紀念。

然而,從1999年開始,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特別是在羅經石附近的遺址的探尋工作中,人們越來越對這個結論有所質疑。羅經石的附近,出土了四神空心磚、“千秋萬歲”、“與天無極”瓦當,以及玉璧、玉圭等各類祭祀玉器。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意味著什麼?這說明它不可能是用來測量定位的場所,而是當時的祭祀之處。專家們又發現,在羅經石的周圍,內外兩處正方形的建築遺蹟。內層建築四角都有柱石痕跡,它們之間的邊長均為53.7米,其中每邊還有三扇門。外層建築四邊邊長都是260米,每邊各有一扇90米寬的巨門。同時,這些建築之間還有鋪地磚、柱礎石、散水石等等,還具備迴廊。甚至在整個建築的外面,又發現了環繞整個建築的大壕溝痕跡。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更證實了,羅經石的周圍,當時是一座雄偉巍峨的建築物。那羅經石原來作為測量的用途,將會徹底被推翻。羅經石的用途確定,首先還是要通過這座建築物來完成。人們翻閱《漢書•景帝紀》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

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陽宮。帝自作之,(帝未薨故)諱不言廟,言宮。元帝永光五年十二月毀。竟寧元年三月復。

"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漢景帝是西漢第六任皇帝,他和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併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景帝駕崩之後,就葬在陽陵。這座陵墓的規模相當巨大,而其中有一塊巨石,相當吸引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經石。

這塊石頭,相距帝、後陵各約400米的地方,大致呈現圓盤狀。它顯然是由人力加工過的一塊青色規整巨石,基本上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我們可以看作基座,近似於正方體,邊長約為1.8米。上部分是一個圓形平面,直徑約為1.4米。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圓形平面並非水平放置,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在平面之上,深深刻著兩道凹槽,它們垂直相交,一條南北向,一條東西向,非常有特點。

這塊石頭,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關注了,但一直都弄不清楚是做什麼用的。尤其是兩道凹槽,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祕符號一般。直到近代以來,測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反覆測量比照,竟然發現這兩條線與國際通行的經緯線有著高度的重合。東西線和南北線與經緯線偏離的度數,不超過0.1度。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個匪夷所思的數據,在當時人看來絕對不是巧合。雖然不知道2000多年前漢朝人是如何精確測量經緯線的,但結果如此完美,是在讓人贊服。因此,專家從古代定位儀器“羅盤”與“經緯線”兩個概念名詞中各取一字,將這個石頭稱為“羅經石”。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認為這塊羅經石就是“測量陽陵”的“基點”,也認為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測量標石,在中國乃至世界測量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足可引以為傲。陝西省測繪局甚至於1997年在附近樹碑紀念。

然而,從1999年開始,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特別是在羅經石附近的遺址的探尋工作中,人們越來越對這個結論有所質疑。羅經石的附近,出土了四神空心磚、“千秋萬歲”、“與天無極”瓦當,以及玉璧、玉圭等各類祭祀玉器。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意味著什麼?這說明它不可能是用來測量定位的場所,而是當時的祭祀之處。專家們又發現,在羅經石的周圍,內外兩處正方形的建築遺蹟。內層建築四角都有柱石痕跡,它們之間的邊長均為53.7米,其中每邊還有三扇門。外層建築四邊邊長都是260米,每邊各有一扇90米寬的巨門。同時,這些建築之間還有鋪地磚、柱礎石、散水石等等,還具備迴廊。甚至在整個建築的外面,又發現了環繞整個建築的大壕溝痕跡。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這更證實了,羅經石的周圍,當時是一座雄偉巍峨的建築物。那羅經石原來作為測量的用途,將會徹底被推翻。羅經石的用途確定,首先還是要通過這座建築物來完成。人們翻閱《漢書•景帝紀》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

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陽宮。帝自作之,(帝未薨故)諱不言廟,言宮。元帝永光五年十二月毀。竟寧元年三月復。

帝陵中一塊巨石,長期被人引以為豪,20年前才破解它的用途

也就是說大名鼎鼎的德陽宮,有可能就是這座建築。它是由漢景帝親自督造的,漢元帝時期被毀,興建之後再次損毀,所以我們就找不到它的位置了。這塊羅經石,實際上是德陽宮正中央的巨型柱石,它與周圍每邊的14根柱子一起,共同支撐了德陽宮的上層建築。古人這才能夠登臺遠眺長安,將整個京城盡收眼底。

也許這個說法,將會降低羅經石的價值定位。但考古發現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事情,以事實為依據,將歷史還原出來,才是考古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