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第一次淞滬會戰詭異幕後

鮮為人知的第一次淞滬會戰詭異幕後

翻開抗戰史,第一次淞滬戰爭中給歷史留下的懸疑最多,局勢最為微妙複雜,眾多史家諱莫如深莫衷一是,這場戰爭究竟因何而起,如何結束的?為什麼說這場戰爭是日軍為配合其對中國東北侵略而自導自演的大戲?在戰爭中,國民政府為何突然宣言遷都洛陽?蔣介石這位強勢人物究竟為何事,竟然低下身段到處求人化緣?更多第一次淞滬會戰中鮮為人知的事件揭祕,需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一則消息說起。

1932年1月9日刊登了一則小消息:“日皇閱兵畢返京突遭狙擊,不幸僅炸副車凶手即被捕”。日本立即提出強烈抗議說,公開報道“天皇遇刺”是對天皇“大不敬”。16天后,中方妥協,《民國日報》停刊。原本普通的一則報刊消息,為什麼居然引起日本官方如此強烈的反應?這種反應過度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玄機?

不久,中日事端再起,“日僧事件”爆發,日方這次更加蠻橫地要求上海市長公開道歉,解散反日團體,否則,將興師問罪。日本人屢次挑起事端的目地是什麼?日本人到底要將事態引向何方呢?

川島芳子,受命於關東軍參謀部的間諜,這次日僧事件正是她一手策劃挑起的,聲稱一名日本僧人死於中國人之手,挑起了中日民眾混戰,她的目的就是在上海製造中日事端,以轉移國際關注視線,便於她和關東軍實施滿洲“復國”計劃。

這次,日軍甚至沒有給中國政府考慮的時間,就直接派出航空母艦"能登呂"號開赴上海示威;22日,日本第一外遣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聲明,宣稱中國如不作出"滿意答覆",日本海軍將採取"適當手段"。這是日本海軍最後通牒,表明事態將上升至軍事衝突的層面。

一場大戰已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日本內閣同時召開會議,制定上海作戰方案。

而此時國民政府方面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事件發生第三天,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高層就召開會議,一致認為"先行安內,方可攘外",會議決定避免與日本產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28日下午2時,上海市政府向日本駐滬總領事表示接受日方所有要求。

儘管國民政府一再對日妥協,然而,上海這一仗,日本軍方一定要打的,最後通牒只是形式。果然,當日夜裡,迫不及待的日軍在上海閘北率先開槍,戰爭如期而至。

只不過,這一次,日軍撞上的,不是東北軟柿子。

迎頭痛擊日軍的是第19路軍第78師,第一次淞滬大戰就此打響。

19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發出抗戰通電:“洞胸斷手, 萬眾一心,犧牲至最後一彈一卒。”

1月30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電》,號召全國將士“……枕戈待命,以救危亡”。

令人奇怪的是,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為何遲於19路軍向全國發出通電呢?

日僧事件後,直至戰爭爆發,蔣介石一直寄望外交斡旋解決中日爭端。2月1日,當日艦炮擊南京後,國民政府宣佈遷都洛陽,以圖長期抗戰。此時,蔣介石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緊急商討整合全國軍事力量對日作戰。

日本內閣經過緊急商議後,決定增派陸軍,上萬兵力的混成旅團及第9師團開往上海。

中日兩軍在閘北遭遇首戰,面對日軍從空中到地上的三輪進攻,19路軍浴血奮戰死守陣地。隨著戰爭向上海城外延伸,張治中率領第5軍部增援上海前線,中國軍隊愈戰愈勇。在廟行、吳淞,不可一世的日軍曾要求談判,提出要國軍撤退二十公里,蔣光鼐堅決地指示部下:“用大炮回答它!”正是這一場惡戰,被日軍稱為“最激烈的一戰”。

由於遭受連年戰亂,國民政府已入不敷出,淞滬前線的部隊連吃飯都成問題。

蔣介石心急如焚,他再三親自發電報給宋子文求助:“請兄能在南昌運存一千萬元,鄭州運存二千萬元之中央鈔票,則政府尚可活動,軍隊亦可維持,或能渡此難關……”

而財政部長宋子文早就捉襟見肘。

他找到政府債券的債權人商議,是否可以延期償還債券本金,調減其利息。債權人協會立即表態:“……持票人為國難而甘受犧牲。”宋子文聽後流下了淚水……他隨後把自己的稅警團也拉上前線,參加戰鬥。

中國守軍堅持抗戰近百天,殺敵數千,逼迫日軍三次易帥。正當群情激昂、勇猛抗戰之時,國民政府卻突然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停戰和開戰一樣都那樣突然,那麼,淞滬停戰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上海戰鬥中,國軍漸漸不支,陷入無兵可援、補給匱乏困境。

而蔣介石深感現有國力實難與日本抗衡,此時,英、美等國基於自身利益出面調停,這正合蔣介石之意,以爭取時間做長期抗戰之準備。他準備用十年時間臥薪嚐膽,最終收復東三省和臺灣。

日本在發起上海戰役後,實現了兩個目的,一個是停戰協議裡明確了日軍有權留駐上海,第二,通過在上海製造事端,將西方列強的視線成功轉移到了上海,自己卻同時在東北悄悄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淞滬之戰援軍較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堅持“攘外須先安內”的蔣介石,在上海苦戰日軍同時,居然騰出不少兵力,與蘇區紅軍也進行著戰鬥。

第一次淞滬會戰期間,儘管局勢非常複雜微妙,蔣介石謹小慎微成功地度過危機,但是第二次,在相對簡單的局勢下,蔣介石自信地放手一搏,反而輸得慘不忍睹。

資料附錄:

日僧事件:

1背景

1931年9月,滿洲事變爆發,關東軍扶持成立了滿洲國。中國人的對日反感情緒上升,上海的反日運動尤為高漲。生產毛巾的工廠三友實業社位於華界馬玉山路(今雙陽路),毗鄰上海公共租界東區(楊樹浦),被認為是反日運動的基地之一。

2經過

1932年1月18日午後4時,日本日蓮宗僧侶2名和信徒3人(天崎啟升、水上秀雄、後藤芳平、黑巖淺次郎、藤村國吉),在馬玉山路三友實業社毛巾廠門前化緣,敲鼓唸經,廠內義勇軍數十人上前攔截盤查。結果,僧侶水上秀雄被人打死,天崎等2人重傷。日本總領事提出抗議,要求解散反日組織,上海工部局作出了迴應。

3後果

事件發生後,上海日僑舉行抗議活動,數千日僑聚集在在文監師路(今塘沽路)上海日本居留民團門前,要求中國政府道歉並懲辦凶手,賠償損失。1月20日凌晨2時,青年同志會成員前往三友實業社放火,引發混戰,上海工部局發佈戒嚴令。1月28日,中日兩國軍隊交戰,一二八事變爆發。

4真相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田中隆吉少將對於日僧事件作出證言:所謂的“慘案”是由板垣徵四郎委託其關東軍參謀花谷正少佐製造事端,實際執行則委託憲兵上校重藤憲史與田中之情婦、滿清皇族川島芳子,僱用殺手攻擊在上海的日蓮宗僧侶,煽動日本僑民情緒製造混亂。1948年,川島芳子以漢奸罪名被處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