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高速擴張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邏輯?

咖啡 星巴克咖啡 創業 市場營銷 美團網 經濟 雷軍 互聯網智慧驛站 2019-05-04
瑞幸高速擴張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邏輯?

4月22日,瑞幸咖啡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尋求在納斯達克股市上市。

有人曾統計,從成立到申請上市,瑞幸這家公司總共用時18個月,打破了此前趣頭條和拼多多等公司保持的最快記錄。

從瑞幸咖啡的招股書數據來看,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瑞幸在全國開店總數為2370家,該公司計劃2019年底在線下門店的總數量超過4500家。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累積成交用戶超過1680萬,不過2018年瑞幸也虧損了16.2億元人民幣,這是在線下擴張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隨著瑞幸咖啡經營數據的進一步披露,目前網上也有人對瑞幸的快速擴張頗有微詞:其一、在當前市場上,瑞幸咖啡並沒有同類型的競爭對手,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擔負如此大的虧損去快速擴張;其二、現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在震盪調整,瑞幸作為一家新近成立的創業公司,更應該穩紮穩打,慢慢發展才對。

還有一些網友更是質疑瑞幸咖啡從2018年以來到2019年的快速擴張根本就是在做一件To VC的創業,用錢砸出漂亮的數據和創業故事,然後尋找投資人來接盤,認為瑞幸這麼快上市就是這個觀點的例證之一。

其實我想說的是以上三種看法,是基於對瑞幸咖啡理解片面形成的誤會。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就像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了片面的因素,就輕易的下了判斷。沒有看真切瑞幸的戰略意圖和長遠規劃。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咖啡市場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增量市場,有機構曾做出預測,中國的咖啡市場規模2020年有望達到3000億元,到2025年或超10000億元。

其次,瑞幸咖啡之所以選擇極速狂奔,是因為他們在追求規模效應,公司發展前期通過一定額度的補貼,在線下建立足夠密集的門店,才能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讓中國用戶享受到買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

同時足夠多的門店和服務,還能夠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攤薄營銷成本,在原材料採購方面掌握議價權。

瑞幸高速擴張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邏輯?

美團創始人王興對企業建立規模效應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曾經對媒體這樣說過:

如果一個商業模式不能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就不能形成“721”的市場格局(第一名佔據70%的市場份額;第二名佔20%;其餘所有瓜分剩下的10%),公司就會活得非常辛苦。

第三,瑞幸咖啡只有快速奔跑才能保持自己的先發優勢,才能在咖啡新零售的賽道中與對手拉開差距。

雷軍曾說過創業的7字箴言:專注、極致、口碑、快。

要知道在中國,任何一個創業項目都可能會引來一些創業者的跟風,尤其是像咖啡這樣有明確商業模式,利潤豐厚的市場,必然會招來不少的競爭者。

所以瑞幸必須狂奔。

在瑞幸咖啡出現之前,國內咖啡市場中已經存在了一些星巴克、Costa等傳統品牌,這些品牌因為長期在國內沒有太強勁的競爭對手,導致很長時間裡,咖啡市場像是一汪死水,沒有足夠的生機。

拿星巴克來說,它的第三空間理念已經堅持了不下20年,直到今年3月20日,星巴克在一年一度的全球股東大會上,其COO Roz Brewer 才提到要準備升級星巴克的消費體驗和第三空間的定位。

這一變化很難說跟瑞幸在中國市場的迅猛發展無關,星巴克已經感受到了來自新品牌的競爭壓力。

瑞幸高速擴張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邏輯?

瑞幸通過“無限場景”理念將咖啡館開在了辦公樓裡、機場火車站裡、校園裡……從而讓咖啡產品無限的接近目標消費人群,同時輔以策略鮮明的營銷活動,贏得用戶對瑞幸咖啡品牌的喜愛。

從以上三點來看,瑞幸咖啡的狂奔既能構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能快速搶佔咖啡行業龍頭的地位,還能拉開與潛在競爭對手的距離。

一路狂奔,為什麼不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