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中,為何蘇軍總能在傷亡每次都大於德國的情況下獲勝?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可謂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宏大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在戰爭進行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數萬人或傷或亡。這已經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它們之間的戰爭對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此意義深遠的戰爭不僅會讓人思考,在數次蘇德戰役中,蘇聯每次的傷亡都遠大於德國,而且德國軍隊作戰素質極高,在這種情況下,為何卻幾乎都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

蘇德戰爭中,為何蘇軍總能在傷亡每次都大於德國的情況下獲勝?

首先是數量。蘇聯士兵的數量是絕對大於德國的,蘇聯擁有數量上的絕對性優勢,而德國由於對參軍人員的軍事素質要求過硬,具有一定的訓練週期,所以在士兵傷亡過後無法及時按照以前的入伍流程來補充軍隊,打到後面,就開始放低標準,在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德國還大量徵召外籍人員參軍。據不完全統計,曾在德軍中服役德國華僑、蘇聯戰俘以及北歐、西歐的志願者等外籍人員超過200萬,這些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也沒有過硬的軍事素養,所以在戰爭中是不具備一個德國兵的素質和威脅的,這樣的士兵數量,也僅僅是一個數量。

第二就是資源優勢。且不講蘇聯本身如何,單看德國的資源,持久戰是絕對吃不消的。德國自然資源相對較其他強國,處於絕對的劣勢,石油、天然橡膠、鎢砂、鉻礦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全部需要進口,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是連一個士兵生存的基本——糧食,都無法完成自給自足。這是有數據和事實支持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期,德國就有80萬非戰鬥人員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這也使德國在與蘇聯打持久戰時佔了下風。

蘇德戰爭中,為何蘇軍總能在傷亡每次都大於德國的情況下獲勝?

然後就是看裝備。德國當時的軍事裝備確實非常先進,但是卻輸在數量上,先進的裝備數量稀缺,不能夠全面運用到戰爭中,一旦被摧毀,就沒有了。而蘇聯舉國發展重工業,軍事裝備方面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不僅在技術上領先於其他強國,而且能在軍事裝備的數量上以絕對下優勢壓倒他們。而且蘇聯深諳“武器哲學”之道,沒有將製造武器的精力集中在先進和精密上,而是將武器造得使用便利、維修便利上面。因為在蘇德戰爭中,兵員傷亡率很高,相對的,武器的耗損也就很快。將武器造得過於精密和複雜,雖然有利於武器技術上的對峙,但是不易操作、不易維修和不易攜帶,是這種戰爭中的武器較為致命的缺點。

蘇德戰爭中,為何蘇軍總能在傷亡每次都大於德國的情況下獲勝?

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就是天氣因素。很多德國士兵都無法忍受蘇聯的冬天,這就影響了德國大部隊的作戰計劃,還有不少士兵因此而凍死,在冬天的蘇德戰爭中,天氣確實讓蘇聯佔到了一定的優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