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盧見曾被撤職後就開始寄情山水,後來當乾隆皇帝問起他時,得知他小日子過得這麼滋潤,當即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在任兩淮鹽運使之前,是個治水的行家,也正是因為治水的功勞,他才得到了運鹽的肥差。乾隆九年(1744),京城附近受了水災,群臣無一人有治水良策。無奈之下,乾隆只得“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本就是治水出身,這點小水,還難不倒他。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盧見曾被撤職後就開始寄情山水,後來當乾隆皇帝問起他時,得知他小日子過得這麼滋潤,當即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在任兩淮鹽運使之前,是個治水的行家,也正是因為治水的功勞,他才得到了運鹽的肥差。乾隆九年(1744),京城附近受了水災,群臣無一人有治水良策。無奈之下,乾隆只得“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本就是治水出身,這點小水,還難不倒他。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治水成功後,盧見曾又回到了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上。清代官員70歲就是必須退休的年紀了,但盧見曾一直幹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退,此時的他已經73歲高齡。新上任的兩淮鹽運使尤拔世吸取了盧見曾的教訓,決心與歷任前輩劃清界限。對他來說,自己一旦被別人整了,可能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他要趁著剛剛接手,把之前的爛攤子都收拾乾淨了。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盧見曾被撤職後就開始寄情山水,後來當乾隆皇帝問起他時,得知他小日子過得這麼滋潤,當即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在任兩淮鹽運使之前,是個治水的行家,也正是因為治水的功勞,他才得到了運鹽的肥差。乾隆九年(1744),京城附近受了水災,群臣無一人有治水良策。無奈之下,乾隆只得“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本就是治水出身,這點小水,還難不倒他。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治水成功後,盧見曾又回到了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上。清代官員70歲就是必須退休的年紀了,但盧見曾一直幹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退,此時的他已經73歲高齡。新上任的兩淮鹽運使尤拔世吸取了盧見曾的教訓,決心與歷任前輩劃清界限。對他來說,自己一旦被別人整了,可能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他要趁著剛剛接手,把之前的爛攤子都收拾乾淨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調查發現,盧見曾在任期間曾預提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總額達496萬多道、各大鹽商提引餘銀1092萬兩。不僅如此,盧見曾主持下的鹽務還不定章程,說白了就是他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乾隆令軍機大臣劉統勳徹查,他為了拉上刑部右侍郎王昶,便將此事告訴了他。王昶和紀曉嵐交好,便又告訴了紀曉嵐。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盧見曾被撤職後就開始寄情山水,後來當乾隆皇帝問起他時,得知他小日子過得這麼滋潤,當即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在任兩淮鹽運使之前,是個治水的行家,也正是因為治水的功勞,他才得到了運鹽的肥差。乾隆九年(1744),京城附近受了水災,群臣無一人有治水良策。無奈之下,乾隆只得“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本就是治水出身,這點小水,還難不倒他。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治水成功後,盧見曾又回到了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上。清代官員70歲就是必須退休的年紀了,但盧見曾一直幹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退,此時的他已經73歲高齡。新上任的兩淮鹽運使尤拔世吸取了盧見曾的教訓,決心與歷任前輩劃清界限。對他來說,自己一旦被別人整了,可能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他要趁著剛剛接手,把之前的爛攤子都收拾乾淨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調查發現,盧見曾在任期間曾預提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總額達496萬多道、各大鹽商提引餘銀1092萬兩。不僅如此,盧見曾主持下的鹽務還不定章程,說白了就是他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乾隆令軍機大臣劉統勳徹查,他為了拉上刑部右侍郎王昶,便將此事告訴了他。王昶和紀曉嵐交好,便又告訴了紀曉嵐。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心急如焚,因為盧見曾是自己的親家,自己的女兒嫁在他們家。一旦盧見曾落馬,自己的女兒難免受到牽連。於是紀曉嵐決定給盧見曾通風報信,但他一個字都沒寫,只是在信封裡裝上了鹽和茶葉。盧見曾見信,立刻明白。“鹽”就是“嚴”、“茶”則是“察”,這就是:嚴查!查鹽!盧見曾心知事情已經洩露,連夜轉移贓款。當朝廷派人來查時,居然在盧見曾找不到贓款,便知道是走漏了風聲。

"

早些年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讓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火遍了大江南北。張國立、張鐵林和王剛這三位老戲骨的表演,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樂趣。在紀曉嵐與和珅之間的故事當中,有一個“兩淮鹽引案”,被認為是和珅在整紀曉嵐。在清代乾隆年間,這的確是一個大案,但與和珅無關。故事的真相是什麼呢?這還得從紀曉嵐的親家說起。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有一女,嫁給了朝廷大員盧見曾的孫子,二人同在朝為官,關係還算要好。早在乾隆二年(1737),47歲的盧見曾就官至兩淮鹽運使。大家知道,鹽和鐵在古代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收歸國有,由國家嚴格把控。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鹽,活得是相當痛苦的。不僅僅是飯菜沒有味道,而且人體的一些機能也會受到影響。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貪腐現象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所以“反腐倡廉”一直是國家狠抓的。盧見曾手裡把控著兩淮鹽務,撈點錢真的不要太簡單。但是他卻不知收斂,他上任短短7個月後,就被人家給舉報了。不管他盧見曾撈沒撈、撈了多少,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10060萬兩白銀的鐵證在此,他失職之罪是跑不了的。得知此事的乾隆皇帝震怒,派人徹查,把盧見曾的官給擼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盧見曾被撤職後就開始寄情山水,後來當乾隆皇帝問起他時,得知他小日子過得這麼滋潤,當即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在任兩淮鹽運使之前,是個治水的行家,也正是因為治水的功勞,他才得到了運鹽的肥差。乾隆九年(1744),京城附近受了水災,群臣無一人有治水良策。無奈之下,乾隆只得“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本就是治水出身,這點小水,還難不倒他。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治水成功後,盧見曾又回到了兩淮鹽運使的位置上。清代官員70歲就是必須退休的年紀了,但盧見曾一直幹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退,此時的他已經73歲高齡。新上任的兩淮鹽運使尤拔世吸取了盧見曾的教訓,決心與歷任前輩劃清界限。對他來說,自己一旦被別人整了,可能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所以他要趁著剛剛接手,把之前的爛攤子都收拾乾淨了。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調查發現,盧見曾在任期間曾預提鹽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總額達496萬多道、各大鹽商提引餘銀1092萬兩。不僅如此,盧見曾主持下的鹽務還不定章程,說白了就是他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乾隆令軍機大臣劉統勳徹查,他為了拉上刑部右侍郎王昶,便將此事告訴了他。王昶和紀曉嵐交好,便又告訴了紀曉嵐。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心急如焚,因為盧見曾是自己的親家,自己的女兒嫁在他們家。一旦盧見曾落馬,自己的女兒難免受到牽連。於是紀曉嵐決定給盧見曾通風報信,但他一個字都沒寫,只是在信封裡裝上了鹽和茶葉。盧見曾見信,立刻明白。“鹽”就是“嚴”、“茶”則是“察”,這就是:嚴查!查鹽!盧見曾心知事情已經洩露,連夜轉移贓款。當朝廷派人來查時,居然在盧見曾找不到贓款,便知道是走漏了風聲。

親家收到紀曉嵐的來信,只看到鹽和茶葉,立即轉移贓款卻難逃落馬

紀曉嵐這個洩密者很快就被揪了出來,乾隆皇帝將他發配新疆。直到三年後,乾隆皇帝要編撰《四庫全書》,才想起了學識淵博的紀曉嵐。至於盧見曾,還沒得乾隆殺他,他就老死獄中了。和紀曉嵐“相愛相殺”的和珅此時在做什麼?可以注意到,時間節點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此時的和珅年方18歲,剛剛和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馮氏完婚。直到4年後,他才成了三等侍衛。試想,此時的一個小侍衛,怎麼可能整得了當朝大學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