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就從未考過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還上課偷偷看小說。

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季羨林卻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留學。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的大學城,四季綠草如茵。有趣的是,選梵文的卻只有他一個人,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就在課堂上鄭重宣佈,他要把他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季羨林。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加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就從未考過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還上課偷偷看小說。

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季羨林卻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留學。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的大學城,四季綠草如茵。有趣的是,選梵文的卻只有他一個人,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就在課堂上鄭重宣佈,他要把他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季羨林。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加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胡適和陳垣都是民國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後有“佛”。陳垣說,胡適你放屁,明明是先有“佛”,後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的,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這時候,季羨林從還是個毛頭小子,雖然也是海歸,但籍籍無名。一看,笑了,這些個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吵吵吵了,看我的。

季羨林出招了,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還不夠,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後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吶,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範。便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最牛逼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但偷偷地塞給了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後,胡適退隱臺灣,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曾跟手下的學生講:“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這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裡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看重身份的人,頂著“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搖撞騙,原地不前。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就從未考過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還上課偷偷看小說。

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季羨林卻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留學。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的大學城,四季綠草如茵。有趣的是,選梵文的卻只有他一個人,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就在課堂上鄭重宣佈,他要把他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季羨林。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加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胡適和陳垣都是民國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後有“佛”。陳垣說,胡適你放屁,明明是先有“佛”,後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的,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這時候,季羨林從還是個毛頭小子,雖然也是海歸,但籍籍無名。一看,笑了,這些個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吵吵吵了,看我的。

季羨林出招了,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還不夠,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後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吶,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範。便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最牛逼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但偷偷地塞給了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後,胡適退隱臺灣,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曾跟手下的學生講:“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這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裡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看重身份的人,頂著“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搖撞騙,原地不前。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名聲

晚年季羨林,名聲接踵而至,“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了他的便籤。但對他來說,這不但不是欣喜,反倒是壓力。所以,他曾“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濤濤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的泰斗又從哪講起呢?”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對於和自己無關的名譽,他堅辭不受。

季羨林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季羨林的一生,何其輝煌,為學做人,臻於極致,陳寅恪多次提攜,胡適之不吝讚美!


"

天下參閱

那個十年裡竟然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知識分子不受尊重,隨意被批鬥,甚至拳打腳踢。

低年級編寫高年級的教材。

……

十年過去,卻幾乎無人敢於寫出當初的經歷,只有季老揹負了這個重大的責任!

季羨林:

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

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他好不容易找到報到處,註冊、分宿舍、領鑰匙、買飯票……手忙腳亂中,恰巧一位老頭經過,提著塑料兜,神態從容,看上去不忙。新生以為是保安,便把行李交給老頭看管。

老頭也不拒絕,欣然答應。

新生便自個忙去了,忙完時已過正午,新生突然想起:完了!自己的行李還在老頭那。差點嚇暈,一路狂奔過去,卻發現老頭竟然還在原地,天氣很熱,陽光很晒,老頭竟坐在原地從容看書。

次日,開學典禮,新生又差點嚇暈:那個給他看行李的老頭竟然坐在主席臺上。一問,他竟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求學

按理說,大師的童年都風光無限,天賦高,家教好,成績優異,自有上天眷顧,人生就像開掛一樣。但季羨林不是,季羨林不但普通,甚至還有點笨。

按季羨林的說法,他讀書時,就從未考過第一名,只是中上水平,甚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捱了板子。挨板子就算了,還上課偷偷看小說。

桌子上面擺著課本,桌子下面卻攤著小說,甚至連《金瓶梅》都拿來了,老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吐沫橫飛,季羨林卻直瞪著西門大官人的巫山雲雨而想入非非。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留學。這一別,就是十年。

來到德國後,季羨林被改派到了哥廷根大學,一個風景秀麗的大學城,四季綠草如茵。有趣的是,選梵文的卻只有他一個人,當時唯一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就在課堂上鄭重宣佈,他要把他畢生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給季羨林。

歸國

曾有一名山東的學生向季羨林求教:“做學問可有捷徑?我的論文實在憋不出來了。”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後補了句至理名言: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是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加了幾分趣味和深意。而終其一生,季羨林能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全在於他獨門武學,“多喝水”。

1946年,留德十年的季羨林終於歸國,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任教北京大學。恰巧遇到胡適和陳垣在論劍。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胡適和陳垣都是民國的學術大咖,高手榜前五、還沒出招就可以把人嚇死的那種。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因為一個小問題打了起來。

胡適說,先有“浮屠”,後有“佛”。陳垣說,胡適你放屁,明明是先有“佛”,後有“浮屠”。兩人打了很久,火花四濺、亂石飛空的,但誰也打趴不了誰。

這時候,季羨林從還是個毛頭小子,雖然也是海歸,但籍籍無名。一看,笑了,這些個教授,除了瞎折騰亂考試,就只剩吵吵吵了,看我的。

季羨林出招了,他先是找來了梵文、吐火羅文A、吐火羅文B,還不夠,又找來了回紇文、康居文、于闐文,然後閉門修煉,把所有的關節層層打通,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陳寅恪一看,驚呆了,這小子不簡單吶,懂十多種外語,頗有老夫的風範。便把季羨林的論文推薦到當時最權威最牛逼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出版。

胡適一看,也驚呆了,小季啊,你說得對,看來是我“胡說”了。陳垣一看,沉默了,雖然沒表態,但偷偷地塞給了季羨林三塊大洋,對他說,小季啊,你來我學校講學吧!

幾十年後,胡適退隱臺灣,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曾跟手下的學生講:“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這句話算是對季羨林最好的總結了!

骨子裡的高貴,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踩出來的。看重身份的人,頂著“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搖撞騙,原地不前。

只有真正高貴的人,才明白,成績永遠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而成。踏實做事,認真為學的人,光輝自在,掌聲自來。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名聲

晚年季羨林,名聲接踵而至,“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成了他的便籤。但對他來說,這不但不是欣喜,反倒是壓力。所以,他曾“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濤濤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的泰斗又從哪講起呢?”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對於和自己無關的名譽,他堅辭不受。

季羨林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季羨林的一生,何其輝煌,為學做人,臻於極致,陳寅恪多次提攜,胡適之不吝讚美!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然而終其一生,季羨林都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兒子,他願意將他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世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