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猛:養老改革下一程

“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承諾,擲地有聲、直抵民心。

從經濟供養、生活照護,再到精神層面的慰藉,中國老齡事業從一元走向多元。改革下一程,仍將致力為“老有所依”的樸素願景添注加解。

養老痛點待破題

大國養老的焦慮背後,一面是無法迴避的老齡化趨勢,一面是養老供需的脆弱平衡。

“截至2018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規模達到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17.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6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11.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採訪時,首先列舉了上述數據。

馮文猛分析道,2022年,我國第二次嬰兒潮時期(1962年至1976年)出生人口將會陸續進入老年階段。與此同時,伴隨醫療技術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增加。且基於2018年出生人口數量,低生育率水平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持續。綜合以上因素,我國今後的養老形勢不容樂觀。

總體而言,尚有諸多改革痛點待破題。馮文猛具體指出,在老年服務體系方面,難點集中於社區層面醫養結合的有效落實,當務之急是對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對獨居患病老人提供疾病監測緊急救助服務。而老年經濟保障領域的突出問題,表現在部分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過低;此外,有關老年人力資本的開發,儘管各地已在逐步推廣“時間銀行”等互助模式,但仍待轉變對老年“人口紅利”的偏見,有效利用也尚未成氣候。

養老服務需提質效

養老服務的高質量轉型已提上日程。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部門聯合發佈《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明確到2022年,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在頂層設計中,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漸明晰。”馮文猛進而指出,“十三五”規劃將養老服務體系定位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較之前呈現兩個明顯變化:一是將機構為支撐改為機構為補充,更加註重居家和社區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多省市陸續出臺了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將養老工作的重點從機構逐漸轉為居家和社區;二是首次提出了醫養相結合,以此為依託,相關部委陸續推出了醫養結合試點工程。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所謂社區養老服務,是指以社區為平臺提供給居住在家中或社區養老機構中老年人所需服務的模式。”馮文猛介紹,具體涉及兩種方式:一是以社區為平臺,對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各類服務;二是在社區建立養老服務機構,接收老年人就近開展養老生活。

馮文猛繼而指出,社區養老服務進入發展快車道,是基於對養老問題認識的深化和對我國養老形勢的準確把握。面向大規模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養老服務,單純依靠機構無法完成。從北京、上海等地已推進的“9064”和“9073”模式看,老年人中96%到97%的人群需要依靠居家和社區完成自己的老後生活,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是順應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客觀選擇和必然要求。

既有探索,也為社區養老提供了更多可借鑑思路與範式。馮文猛表示,當前,諸如社區養老驛站、日間照料中心、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等各種類型的社區養老模式已蓬勃發展起來。在服務範圍上,已涵蓋用餐、家政、日間照料、醫療衛生、家庭護理、緊急救援、精神慰藉、文體活動、適老化改造等多項內容。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發文指出,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具體細則包括,推動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支持境內外資本投資舉辦養老機構,落實同等優惠政策。深化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登記制度改革,允許養老機構依法依規設立多個服務網點,實現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運營。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後用於養老服務。開展城企協同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行動計劃。

馮文猛強調,鑑於養老服務的特殊性質,在對行業特性認識不足、絕大多數居民收入不高、市場發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政府需要強化支持、引導,在承擔保基本責任的同時,鼓勵各類主體進入養老市場,推進包括養老機構建設、適老化改造、養老金融、康輔器具、智慧養老等多個領域的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強化行業監管和規則制定,為企業和機構發揮主體作用營造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養老保障重在可持續

多層次目標對應多元化訴求,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優化,正值改革窗口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及了“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並具體指出,要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時,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繼續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

養老鴻溝待彌合,針對保障水平的地區差異正向全國統籌發力。

馮文猛強調,“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方向,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則是原則。”

他繼而指出,對於城鎮職工養老金而言,應聚焦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共濟互助,確保基金的可持續性。正是基於此,政府提出了關於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金比例、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措施。

與此同時,也需逐步消減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群體間在養老獲得感上的落差。“應加快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水平的提升,縮小與前者的待遇差異,在這一過程中,可考慮通過徵繳方式變化等改革逐步加大這一制度的保險屬性。”馮文猛表示。

養老改革順民意

兩會期間,圍繞養老願景的民意表達與官方迴應,匯聚成改革的定力與底氣。

有關下一階段的改革側重與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判斷:首先,居家社區養老將成為今後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這是近些年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基本結論,這一結論在今年兩會上被再次強調。這一背景下,預期中國未來的居家社區養老將迎來新機遇。

其次,醫養結合將更加走向實處。醫療服務是養老服務中的痛點,也是難點,有關部委也正致力推進相關試點工作。今年兩會上,圍繞如何做實醫養結合繼續成為關注焦點,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發展重點放在社區,其中也應包括對老年人生活至關重要的醫療服務。

同時,養老服務和產業發展將聚力升級。經過幾年發展,無論是養老服務體系,還是老齡產業,已完成基礎性的佈局工作,隨著公眾對養老問題認識的逐步深化,養老需求也將逐步釋放,而如何做精、做深成為圍繞未來養老服務與產業革新的關鍵主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