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當今人類進行的一切技術變革到底是在為誰鋪墊?人類正在面向未來進行怎樣一次偉大工程?在2019第五屆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來自全球的頂級智囊和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人類正在建造一個全新的、互聯網上的“棲息之地”,我們姑且稱其為“雲上之城”,而大數據、5G、AI、雲計算、物聯網等一切新技術都將像水、電、煤那樣,成為“雲上之城”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直至最終勾勒出整個雲上的社會、雲上的世界。

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1

人類再次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

“我們整個社會正在走向雲端,雲將是未來社會的重心、它的核心、它的光芒。”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惠特菲爾德·迪菲認為,數千年前人類打造了賴以生存的城市,而云端的城市將是未來人類離不開的安生之所。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一切,是5000或者7000年以來人類一直都沒有做過的。”惠特菲爾德·迪菲說,此前人們生活在自然世界中,腳踩大地,在最原始的山洞或建築裡繁衍生息,靠採摘和農耕為生,但是幾千年前,人們搬進了城市,從此時開始,人類首次居住在人造的環境中,“現在我們又一次改造我們的生存環境,而且力度更大,整個社會正在走向雲端。”

“在過去,城市可以控制一個大帝國,比如羅馬人想做的一切不能僅僅在羅馬城裡完成,而是要依靠其所控制的省邦。”迪菲稱,雲社會、互聯網社會也需要汲取廣泛存在的物理社會和技術科技資源。

根據迪菲的理論,大數據、5G、AI、雲計算、物聯網等海量新技術將在“雲上之城”中順理成章地融合到一起。互聯網就是“雲上之城”的空氣;大數據是磚塊砂石;5G是超級高速公路;計算天生為處理數據而生,雲計算和AI將構成無比強大的城市大腦;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就像是“雲上之城”為每個市民派發的身份證……一切的一切預示著,人類正在重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2

最強大的App讓人變得聰明

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每一個瞬間都是一次開始,如果我們把所有數據放在一起,我們就可以設計我們想要居住的未來。”SAP首席設計師、未來學家馬丁·瓦佐斯基的夢想更加大膽。

今天,人們可以通過思考產生很多數據,假設我們能夠將類似的數據植入大腦中呢?“比如說只要一粒藥丸就能讓我學會中文。”瓦佐斯基設想,未來數據也許能夠被藏在早餐的咖啡中,並被輕而易舉地帶入人的體內,人們可以輕鬆掌握功夫、寫詩或者其它幾乎任何技能。

惠特菲爾德·迪菲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那些人類無法思考的事情可以交給機器和AI,“比如說一個數據庫裡有幾萬億或者是萬萬億個維度,這是人類永遠沒有辦法去想的,但是機器可以直接理解這樣的大數據集。再比如說有一個高維度數學模型可以證明一些命題,現在人類數學家是無法去求證的,但機器可以。”

現在,人們通過移動終端上種類繁多的App感知互聯網世界,並改善線下的生活質量。那麼世界上最智慧的App是怎樣的呢?瓦佐斯基認為,就是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聰明的應用,人們甚至將能夠藉此管理自己的心情,App能夠幫助人們體驗不同心情之間的差別和差異,這才是真正將體驗和需求連接起來的極致體驗。

瓦佐斯基預言,人類在未來邁出最勇敢的一步將是科技、數據與人類軀體的深度融合,“我們真正能夠稱為人類機器的時候,最終人機融合一體,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互相信任,使人類變得更加強大。”

3

“三元社會”重組世界

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100年之前和100年之後,整個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因為我們有了信息網絡空間。”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認為,雲上的新空間、新世界中醞釀出的數字經濟形態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更高級的經濟狀態,它是以數字化的經濟和知識作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數據是一個主要要素。

“現在通過手機,我們可以進入到另外一個數字化的世界裡面去,所以數字經濟實際上仍然是我們人類的社會,再加上大家共存的物理社會,和新出現的信息網絡空間,‘三元社會’構成了新的經濟體。本質上來說,人們生活在由原子構成的物理世界裡,而虛擬世界是由0和1作為基本要素的,所以數字經濟並不是虛擬經濟,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實體經濟。”

單志廣進一步解釋,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VR、AR等新技術的全面融合是推動數字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而資源屬性、技術動力、扁平化組織、多技術融合、多元共治等都是數字經濟的載體特徵。

例如,英國《泰晤士報》在2017年拍攝了一位濟南的乞討者,除了傳統的乞討工具,這位乞討者還在飯盒上貼了一個二維碼。“這就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區分。”單志廣說,“如果行人通過紙幣、硬幣給予乞討者幫助,就是實體經濟;如果通過掃碼支付,那就是數字經濟。”

又如,在京東上銷售的“跑步雞”,每隻雞身上裝有同一個計步器,當走到100萬步的時候,“跑步雞”成熟上市,在京東商城每隻售價為188元。單志廣表示,數字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時,會對傳統經濟發展帶來5-8倍的回報。

縱觀不同經濟模式的發展規律,單志廣認為,傳統實體經濟更加遵從微笑曲線,但網絡經濟符合網絡效應;工業經濟往往是鏈式的,但數字經濟常常是平臺經濟,“沒有互聯網、沒有BAT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就沒有今天的數字經濟,平臺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到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1.3萬億,增長率為20.9%,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增長到34.8%。在農業、工業、服務這三大領域增加值中,數字經濟在農業增加值當中佔的比重達到了7.3%,在工業增加值中佔比為18.3%,在服務業中達到了35.9%。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會長苗建華指出,當前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5G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通信技術在全球範圍迅猛發展,數字經濟的規模是一個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最直觀的衡量指標,數字經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板塊之一。

4

“數治”城市“巨系統”

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我們到了該重新認識城市發展資源的時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說,城市跟人類文明史產生是同步的,曾經,城市發展最終需要的是土地,土地是財富之母,但今天新的資源誕生了,這就是“數治”,大數據是城市發展的新動能,數治世界對傳統世界的改造會形成新的城市發展業態和模式。

數千年來,城市代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讚美城市,“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但今天,李迅說,大氣、交通、住房、水、垃圾、安全、健康、房價等問題讓人們對城市的感情變得很糾結,“所以我們期待大數據在城市的治理體系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錢學森老先生晚年開始研究城市,他認為城市是比導彈還要複雜的‘巨系統’,涉及社會、經濟、文化、資源。”李迅表示,此時基礎數據平臺的規劃就顯得非常重要,發改委、國土部、交通、環保等部門的規劃和決策都需要可靠、可參考的數據平臺,“所以我們要構建一個城市的基礎數據平臺,國家規劃體系中強調,發展規劃是引領性的,空間數據平臺是基礎性的,其他專業平臺是支撐性的,要統一城市的空間座標體系和數據標準,構建各個部門共同參與的統一的數據平臺,保障城市一系列管理信息的互通共享,實現並聯審批,提升行政效率。”

李迅介紹,目前數據決策已經在城市實際決策中發揮顯著作用。例如,浙江省湖州市正在利用空間句法來分析區域之間的聯繫,增強湖州與上海、杭州、蘇州的聯動;蘇州利用大數據說服自己,儘管周邊有那麼多機場,但仍然有必要為蘇州建一個專屬的航空港;蘇州要建繞城路嗎?大數據告訴城市管理者,50%的人都要穿過老城區,繞城路是一定要修的。

李迅強調,城市大數據擁有真實性、實時性、持續性、可視性、協同性五大特徵,但無論如何,數字治理體系的核心仍然是以人為本,用精細、和諧、協同取代粗放,實現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全面升級。

5

城市是新技術的最好“孵化器”

說到城市,就不得不提起城市的管理者,在羅馬時代,則被稱為“執政官”。硅谷OpenGov高級副總裁博阿斯·毛爾相信,技術如何與政府展開合作會是數字城市演變過程中的一大轉折點。

“在美國,接下來的10年中60%的政府工作人員都會退休。”博阿斯·毛爾說,這意味著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沒有被記錄下來,而新的員工不願意接受傳統的體系,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期望值在不斷攀升,人們不願意在政府部門門口排長隊,希望無人機給自己投遞商品。

事實上,美國政府每年都會花去鉅額開銷。博阿斯·毛爾介紹,除了美國政府去年花了3.25萬億美元之外,美國約一半州的預算都會比全球100強公司多得多,所以,對於企業來說,這依然是城市數字化進程中的巨大商機。

“我們現在正處於城市管理者鉅變的邊緣,這會是一場風暴。”博阿斯·毛爾認為,面對不斷老化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甚至員工,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方式,軟件和雲將發揮重要作用,為城市提供服務,而市民也將在雲上與城市管理者更高效地互動。

對此,來自美國硅谷門羅帕克市市議員凱瑟琳·卡爾頓深有感觸,構建一個創新的生態體系非常重要,“例如政府投資改善寬帶、網絡接入,改善當地兒童教育,通過新技術使公私合作服務市民,所以教育培訓與政府之間的協作是非常重要的。”

高登世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CEO杜衡感嘆,政府在創新項目孵化上確實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杜衡的團隊曾經考察過一個施工工地揚塵監控的項目,這個項目後來很快發展成一套成熟的工地智慧化管理應用,變成了雲上的應用,對施工工地的人員流程和揚塵進行實時監督,“未來,數字城市將呈現信息網格化趨勢,設想每一個5G基站都成為網格化的數據終端,未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將變得非常高。”

博阿斯·毛爾認為,中國政府的效率遠遠高於美國,這是中國數字城市道路上的優勢和挑戰,“面對數字化進程,政府必須更快開展工作,市民必須參與進來。當政府加入的時候,事情常常變得更加順利,如果政府不參加,可能整個項目會停止,進展很慢。政府扮演的是數據的分享和監管角色,政府要促進技術應用,讓更多數據能夠城市系統中來。”

6

安全是制約大數據發展的關鍵

當數據在城市中流淌,當數據成為最普遍的生產資料時,城市決策者需要更多數據,而黑客也覬覦著其中的巨大價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舉例,萬物互聯之後,傳感器常常是在線的,一旦其被控制,很容易變成網絡攻擊服務器,而美國的攝像頭就曾發生過大量劫持的事件。

數據背後潛藏的巨大價值讓不法分子趨之若鶩。在印度,10億的公民身份數據庫被攻擊;在美國,保險公司數據被黑客盜取;在黑市,產業、教育、政府、醫療、金融等數據被分門別類標價銷售,美國統計數據顯示,僅醫療數據洩露每年就會帶來60億美元的損失。

更可怕的是分佈式存儲等技術的引入,亦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方便數據擁有者保護數據,但同時也會帶來可怕的後果。鄔賀銓介紹,黑客不僅僅會盜竊數據,還會鎖死數據。美國一家醫院的加密數據被盜,雖然黑客無法破解,但其在原有數據上又加了一道密碼,這樣一來,醫院也無法解開自己的數據,最終被迫向黑客交納了贖金。

“現在恐怕是大數據安全最不成熟的階段,安全是制約大數據應用健康發展的關鍵。”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鄭建華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舉例,疾病和DNA有著密切的關係,DNA數據對提高健康醫療水平有很大價值,但是DNA基因數據涉及個人隱私,怎麼把這些數據拿出來共享,又不涉及隱私,還能夠促進醫療健康行業發展,這是很現實的難題。

“大數據要進行融合,才能夠產生知識和價值,怎麼樣解決安全問題,又能有效應用,這是大數據安全真正的概念。”鄭建華說。

信息安全的基本屬性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賴性。鄭建華用一句話來概括信息數據安全,即“信息的使用要在所有者的許可之下,要嚴格按要求真實順暢合理地進行,而且信息源和使用結果均要認證。”

鄭建華認為,目前面向大數據安全的密碼理論和技術處於積極研究階段,但是還不成熟,存在安全假設和實際條件不符的情況,功能和效率之間的矛盾突出。鄭建華呼籲,大數據建設應用和安全要同步開展,國家和企業應建設大數據安全的仿真和攻防平臺,提升大數據基礎建設水平,這樣才能夠促進大數據應用的健康發展。

“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結合可以通過外部的輿情采集並關聯用戶行為信息,制定數據風險模型並定製惡意內容庫。”鄔賀銓表示,AI與大數據的結合能在安全防控方面發揮不小的作用,例如,圖片和視頻的鑑黃功能,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9%,並支持暴力涉政的識別,包括武器、敏感人物、血腥場面、特定著裝以及特殊符號等的識別。

“大數據既是信息社會的熱點,也是信息安全博弈的焦點。”鄔賀銓說,大數據應用本身既是安全防禦的重點,也是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有力手段,“我們需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結合,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數據的安全需要從技術、產業和管理多維度來保障,還需要人才和法規來支撐。”

編輯:挨踢妹

圖片:數博會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推薦閱讀

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2019數博會,要建一個雲上的羅馬

相關推薦

推薦中...